第47章 此情此景,韩境形势堪忧-《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赵国名将庞煖,多年来所向无敌。

  然此次,赵将军设下妙计,诱使南阳百姓撤离,将敌军引入陷阱。

  南阳城内早布火油,庞煖与魏国将领魏泰一步步落入圈套。”

  最终,赵魏联军十万多名将士在南阳城灰飞烟灭。

  “除守城损失数千人外,赵将军率部全歼赵魏十八万大军,几近毫发无损。”

  冯去疾紧握军报,激动万分。

  “竟有这样的事?”

  韩非起身,惊诧道:“如此大捷,前所未闻。”

  “以一座空城换取数十万敌军灭亡,这不是旷世奇功吗?”

  “自古名将辈出,谁能像赵将军这般取得如此辉煌战绩?”

  冯去疾面红耳赤,语调微微发颤:\"如此战绩,即便是文官出身的我也深受震撼。

  若咸阳得知,必将引起轰动,这消息会在秦帝国乃至整个天下激起巨大波澜。”

  \"庞煖竟死于赵将军之手,十余万联军在南阳全军覆没。”

  \"赵将军堪称当代兵圣。”

  \"这样的战绩,前所未见,后亦难继。”

  见冯去疾情绪高涨,韩非确信此事千真万确,内心也为之振奋。

  初露锋芒时便有庞煖之败绩,那些威名远扬的名将,如今都成了赵将军成就霸业的基石。

  赵将军此番一举歼灭近二十万联军,功勋卓着,无与伦比。

  我定要亲赴王庭上报,恳请大王重赏赵将军,如此赫赫战功,若不给予封赏,我秦帝国如何激励百万将士尽忠职守?

  冯去疾说完激动万分,随即坐下,亲手起草奏章,详细记录了南阳之战及赵将军的辉煌战绩。

  若冯去疾此时仍在咸阳,听到捷报只会惊讶,绝不会如此激昂。

  但他亲临战场,更深刻体会到这场胜利的关键意义,甚至身处赵将军战略布局的核心。

  此战之后,赵将军有望晋升为上将军。

  韩非补充道。

  确实如此。

  冯去疾点头道,这样的功绩,在我秦帝国历史上又有几人能够比肩?

  昔日武安君虽在长平之战取胜,却损失惨重,实则是对国力的巨大消耗。

  而赵将军这次却完全不同,他以智谋击溃敌军,兵法韬略在他手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所以,这份奏章必须由我亲自撰写,恳请大王嘉奖赵将军。

  冯去疾激动地说着,便开始起草奏章。

  韩非虽未开口,但内心深受震撼:主上果然非凡,不仅掌握着常人无法知晓的力量,其用兵之精妙更是无人能及。

  如今有望成为大秦最年轻的上将军,这确实是流芳百世的人物,效忠于主上,这一选择无比明智。

  未来充满希望。

  在主上的支持下,不仅我的前程一片光明,就连大秦统一天下的进程也可能加快,原本需要十年达成的目标,或许会更快实现。

  此刻南阳局势已经明朗,虽然南阳城已被焚毁,但一座小城换来战局的扭转已足够。

  至于城中的数万百姓,均已安全转移,具体事宜交由冯去疾负责,赵迟只派遣精锐维持秩序。

  军营内,十五万大秦锐士齐聚,点将台上,赵迟与诸将并肩站立。

  日前大战已结束,今日正是论功行赏之时。

  \"我大秦锐士何在?\"

  赵迟站在台前,手按剑柄,威严十足,浑身散发出令人畏惧的气息。

  即使他未穿战甲,依然难掩久经沙场的风采。

  \"风!大风!\"

  大秦锐士齐声高呼,眼神狂热而忠诚,仿佛将赵迟视作战神一般。

  自统领大军起,赵迟威名远播,麾下将士无不心悦诚服。

  然而,在蒙武麾下时,他仅负责执行计划,所有谋略皆由蒙武定夺。

  如今,南阳之战,从战略到战术均出自赵迟之手。

  他巧设奇计,诱敌深入,最终焚毁南阳城。

  此战大捷,全赖赵迟卓越的战略布局。

  大秦锐士几乎未经历剧烈战斗便取得全胜,堪称智谋非凡。

  战果震惊三军,无论是本土士兵还是归降的将士,皆对赵迟投以钦佩的目光。

  “干得漂亮。”

  赵迟一声令下,军营瞬时鸦雀无声,其威严无人可及,每位下属对他都怀揣最深的敬意。

  “今日。”

  “南阳捷报已至。”

  “诸位可知我军损失几何?敌军伤亡又如何?”

  赵迟环顾四周,严肃面容稍露笑意。

  此问刚落,众战士齐齐抬头,目光炙热。

  “此战,我军阵亡数百,受伤者上千,幸存率超九成。”

  “至于赵魏联军,我军斩杀或烧毁近十万敌军。”

  “另有八万余俘虏,其中包含伤员。”

  “此战堪称旷世大捷,是我大秦开国以来前所未有的辉煌战绩。”

  赵迟喜形于色地宣布:“此次出征十五万勇士,人人有功。”

  听着这些数字,将士们无不震撼。

  如此辉煌的胜利,创秦帝国历史最大战果,而自身损失微乎其微。

  “此等空前胜利,实乃莫大荣耀。”

  “追随赵将军,是我的荣幸。”

  “这般胜利,实属罕见……”

  每名秦军将士都惊讶得无语,简直不敢置信。

  这样的战绩,即便在历史长河中,也会被铭记。

  “风,风,风。”

  “大风。”

  每位勇士心中激动难耐,内心震撼无比,高呼赵迟之名以抒胸臆。

  此刻他们的情绪唯有呼喊得以宣泄。

  “此战收益丰厚,是我大秦立国以来代价最小的胜利。”

  “诸位听令,今日特来犒赏全军。”

  赵迟目光扫视众将士,声音沉稳有力。

  此言甫出,十万精锐欢腾雀跃。

  眼中闪烁期待与兴奋,热血澎湃。

  赵迟嘴角微扬,示意屠睢上前。

  屠睢接过赵迟亲书军令,高声宣告:“南阳一战,我军大获全胜。

  无论出身何方,每位战士皆为秦帝国立下赫赫战功。”

  他稍作停顿,随后说道:“自今日起,秦军将士晋职一级,降卒也将脱离奴隶身份,成为大秦勇士。

  此后与普通秦军同享待遇,以军功换爵位,每年领取俸禄。”

  此话一出,全场沸腾,欢呼声震天。

  原秦军将士欢欣鼓舞,新降卒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仿若重生。

  “南阳之战告捷!”

  “粮草尽归我方!”

  “全军休整一日,明日遵令行事!”

  赵迟拂袖一笑,“今日先饱餐一顿,但军纪不可松懈。

  待彻底击败敌国,必让尔等尽情庆祝。”

  众将士齐声道谢:“多谢赵将军!”

  自此,赵迟威望无双。

  秦宫廷议之际,韩国局势虽平定,朝廷事务仍繁忙异常。

  祖龙虽忙于批阅奏章,却时刻牵挂韩国动态。”韩国现状如何?”

  他心中思索,对韩国的关注显而易见。

  赵迟的安排是否妥当?消息未到,他无法安心。

  ……

  “启奏陛下!”

  李思神色严峻奏报,“臣刚收到急报,赵魏联军已进攻秦韩之地,韩境危急,雍城大军未能及时调动,赵迟、冯去疾等人的安危不明。

  此情此景,韩境形势堪忧。”

  “恳请圣裁!”

  群臣齐呼,面色沉重。

  祖龙冷静注视廷议,毫无慌乱。

  他对韩境实情了如指掌,全因赵迟提前禀报,否则他绝不会如此镇定。

  即便对韩境局势充满兴趣,祖龙对韩境安全却毫不担忧。

  赵迟尚在,一切尽在掌控。

  赵迟坐镇,韩境即便有战事,也不会太糟。

  冯去疾负责政事后勤,他与赵迟配合默契,粮草充足。

  祖龙派冯去疾赴韩,乃信任之举,冯去疾的能力足可独当一面。

  “韩境无需惊扰。”

  祖龙见群臣忧虑,安慰道,“诸位莫慌,韩境早有准备。”

  “陛下,韩境是否已有应对之策?”

  尉缭忍不住问,“陛下是否已选定接替韩境统领之人?除赵迟外,韩境似无他人胜任。”

  祖龙闻言微笑,朝臣见状陷入沉思。

  尉缭为鬼谷高徒,擅谋略。

  见祖龙如此镇定,不禁面露疑惑。

  “至此,此事可告知诸位。”

  祖龙开口。

  此言一出,满朝震惊,众人不解。

  李思亦满面困惑,忧虑与猜测涌上心头:“难道赵迟、韩非等人并未遇害?”

  “赵迟、冯去疾、韩非确遭刺客袭击,此为实情。”

  祖龙直言,目光扫过群臣。

  这一眼便让李思警觉,因那第三路刺客正是他派遣的:“应不会被察觉,这些刺客均为死士,无一生还者。”

  若此事败露,他必罪责深重,纵使官居九卿,祖龙亦不会宽恕。

  刺杀边疆要臣,动摇国本,乃重罪无疑。

  李思此刻内心忐忑。

  “刺客行刺,赵迟早有防备,布下天罗地网,一举擒获。”

  祖龙平静地说。

  “赵迟、冯去疾、韩非三人安然无恙,未陷险境。”

  祖龙收回目光,语气笃定。

  此言一出,文武百官顿悟。

  “难怪秦王对韩国境内之事毫不在意,原是精心布局,引赵魏出兵,使其误判韩国局势动荡。

  趁主将战死、官员遇害之际,部署此计。”

  “秦王调动雍城大军,仅演备战之戏,未曾派兵。

  另遣夏无且潜入韩国。”

  “此乃布局之一环。”

  尉缭沉思片刻,理清前因后果。

  “尉大人所言甚是。”

  “此局实是我与赵迟共谋。”

  祖龙微笑,威严自显。

  此语出口,群臣豁然。

  然而,众人思绪转向祖龙对赵迟的情谊。

  秦王厚待赵迟,令众人震撼。

  竟愿调整个秦帝国为其筹划,各国无不侧目。

  这般恩遇,罕见至极。

  祖龙显然看重赵迟,或将在赵迟计划成功后,助其成为我国史上最年轻上将军。

  我心中赞叹不已。

  对未曾谋面的赵迟,我既敬畏又好奇。

  此人究竟何许人也?

  仅凭赵迟一疏,祖龙便与其共谋,满朝皆蒙在鼓里。

  不得不说,消息保密与布局关键至关重要。

  祖龙虽果决,亦不敢确信朝堂无其他国家的眼线,更遑论臣子府邸,故隐秘行事方为根本。

  “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