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你果然深谙纵横之术-《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蒙武瞪了儿子一眼:“你自己婚事还没定,就别急着笑话别人了。”

  确实,蒙武十分焦虑。

  两个儿子都已经到了该成家立业的年纪,却迟迟没有添丁进口,这让他倍感担忧。

  作为同僚和上将的王翦,比蒙武年轻,却早已有孙子。

  蒙恬见父亲发火,便沉默下来。

  屋内响起婴儿的啼哭声,两个新生儿的哭声回荡在整个房间,仿佛宣告他们的到来。

  “两位将军,这是天大的喜事!”

  两位农妇一人抱着一个婴儿,对蒙武和蒙恬说道,“这是龙凤胎,姐姐在前,弟弟在后。”

  蒙武也感到十分震撼,他知道龙凤胎极为罕见,十年在一座城池里才能遇见一次就是难得的事。

  赵迟果然福泽深厚。

  几位村妇已将婴儿洗净,虽然还未完全成熟,但从相貌看,赵迟和李烟言的孩子将来必定貌若天仙。

  “父亲,要不要向大王报告这个好消息?”

  “当然。

  如今因儿女显贵,烟言为赵迟诞下龙凤胎,身份已升为主将夫人。

  这件事必须让大王知道。”

  蒙武立即命令蒙恬派人立刻前往韩国,把这个喜讯告诉赵迟,以免他因为不知情而生气。

  蒙恬点头答应,匆忙离去处理事务。

  龙凤胎实属罕见,我听闻这个消息,今日终于见到,也算是我的福气了。

  蒙武笑着靠近这对新生的婴儿,目光充满关切。

  忽然,蒙武想起了某些事情。

  “那块玉佩,难道在大王的章台宫见过?”

  他回忆起李烟言颈间佩戴的玉佩,记忆清晰。

  蒙武一向记忆力极佳,但仔细思量后,那玉佩并不像大王的。

  大王登基以来从未去过李家村,而且他的玉佩也不会丢失。

  也许只是自己多虑了。

  不过,他又联想到赵迟的长相,与当今天子秦王政有些许相似。

  尤其是见过年轻时祖龙的人,对此印象更深。

  他微微摇头:“绝无可能,大王断不会在外留有子嗣,此乃巧合。”

  “今日怎会如此胡思乱想?实是年岁渐长之故。”

  咸阳,章台宫。

  祖龙凝视沙盘,目光锁定赵魏两国。

  韩国既已覆灭,接下来便是这两国。

  他心怀统一天下的宏图,灭韩仅是第一步。

  要真正征服天下,绝非易事。

  对韩国的控制短期内难以完美实现,于是采取强硬手段成为当务之急。

  不出一年,大军将再度出征。

  “赵国最强,然长平之战后,武安君重创赵军四十万,根基至今未复。

  唯赵国尚能与我秦帝国正面抗衡。”

  “赵亡,则其余诸国不足虑矣。”

  祖龙注视沙盘上的赵国位置。

  “报!”

  “启禀大王!”

  “雍城大营急报至。”

  赵高持竹简入宫。

  “呈上。”

  祖龙转身。

  赵高毕恭毕敬递上竹简,祖龙展阅后唇角微扬。

  “赵迟。”

  “未婚妻李烟言。”

  “诞下一双儿女。”

  “这小子倒是福气非凡。”

  “李家村。”

  “李思幼女居于该村,似唤李烟言。”

  “原来订婚者正是赵迟。”

  “此事倒有趣。”

  祖龙阅完军报亦展颜。

  正如蒙武所言,赵迟虽无背景,却因握重权而不落把柄于祖龙,这对赵迟不利。

  即便君王认可其功绩,也不敢委以重任。

  如今有了李烟言母子,局势大变。

  祖龙等于抓到把柄,可更放心启用赵迟。

  “拟旨。”

  祖龙收起军报道。

  赵高抬头待命。

  “镇韩主将赵迟为国建功,未婚妻李烟言为其诞下子女,夫妻名分遂定。”

  “朕特赐婚,封李烟言为赵迟正妻。”

  “主将正妻需人侍奉,从韩俘宗室中择二公主赐为赵迟妾室,并从宫中选五十宫女赐予赵迟,以侍奉其李家村之妻。”

  “另赐布千匹、金千两。”

  “即刻施行。”

  祖龙下令。

  闻此赏赐,赵高暗生羡慕:“赵迟深得大王青睐,连*公主皆赐予,日后胡亥公子欲结助力,赵迟实为良选。”

  “臣领旨。”

  赵高接旨退出。

  “臣尉缭,参见大王。”

  赵高离去后,祖龙召见了深受信任的尉缭。

  \"免礼。”

  祖龙示意尉缭起身,随即再次落座,目光依然聚焦在沙盘上。

  \"大王在谋划灭赵之事?\"

  尉缭走近,带着笑意询问。

  \"赵国虽不及他国富强,但廉颇、李牧、庞煖等人实力不容小觑。”祖龙低声说道,\"我在思索如何以最小代价灭赵,以免秦军遭受过多损失。”

  祖龙心系天下,深知正面交锋若赵国坚守城池,秦军恐将受损严重,影响后续行动。

  \"赵国局势复杂。

  赵偃体弱多病,朝政由丞相郭开掌控,国内贵族亦有不安分之举。

  尤其是郭开贪欲难填,这或许是瓦解赵国的关键。”

  \"大王是否忘记昭襄王时秦军大胜赵军的情景?\"尉缭微笑发问。

  祖龙闻言会意,嘴角浮现笑意。

  \"尉缭,你果然深谙纵横之术。”

  \"有你在,十年内必能统一天下。”祖龙喜不自禁。

  \"谢大王赞誉。”

  \"这只是浅见,具体还需视战场情况而定。”

  \"如今刚灭韩,各国必然警觉,韩地或将有变。”尉缭语气沉重。

  对于韩的安全,祖龙并未忧虑,转而看向尉缭:\"你觉得赵迟如何?\"

  \"此人非同寻常。”

  \"众人以为他战功靠运气,但我认为不然。”

  \"无论是制衡老兵还是边境杀敌,他均有谋略。

  他立功并非为名利,而是出于真心。

  直至攻新郑灭韩一役,他预判韩王逃亡,提前派遣探子侦察。

  总之,我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尉缭沉吟片刻,诚恳称赞:\"能得到这般评价的人实属罕见。

  赵迟确非凡人。”

  \"他是我大秦的福星。”祖龙笑道。

  \"臣恭贺大王慧眼识珠。”尉缭躬身行礼。

  \"确实如此。”祖龙负手而立,缓缓说道,\"赵迟不仅勇猛过人,更智谋出众。

  献金疮药之举也是经过周密考虑,而非单纯为了功名或道义。”

  蒙武虽察觉,祖龙早已洞悉。

  \"赵迟在韩掌管军务,我很期待他将如何影响未来的灭赵计划。”尉缭言道。

  \"赵迟绝非安分之人,在韩必有所作为。”祖龙轻笑。

  \"我同样拭目以待。”

  祖龙凝视着已经纳入秦版图的韩地图,嘴角微扬。

  ……

  廷尉府中。

  \"你在说什么?\"

  \"吴达不见了?\"

  李思眉心紧锁,面色阴沉。

  \"大人,吴达确已失联,杳无音讯。” 手下恭敬回应。

  \"吴达是我心腹,仅凭身份便不该有人敢动他。

  除非是韩的残余势力所为。

  但他不过一介小官,即便真是韩的残余,也不应无缘无故对付他。” 李思凝神思索。

  尽管反复推敲,李思仍找不到合理解释。

  吴达不过是其麾下一名不起眼的小官,既非朝中重臣,也无涉国密,韩国残存力量显然没有理由特别针对他。

  \"或许……\"

  沉思良久,李思脑中闪过一丝念头:\"难道是赵迟?\"

  \"不对,事情没那么简单。”

  赵迟虽屡建奇功且深得大王信赖,但他并非会无端出手之人。

  韩非与自己并无过节,取其性命对他而言易如反掌。

  李思反复权衡,却始终找不到合理依据。

  归根结底,吴达终究是个无关紧要的角色。

  李思选中吴达,正是因其低调无名,便于暗中处置,避免留下隐患。

  \"密切关注韩国动态,若有韩非的消息,即刻上报。” 李思叮嘱下属。

  \"是!\" 下属领命。

  \"对了,大人,今日李家村传来消息。” 下属转身时补充一句。

  \"何事?\" 李思追问。

  \"关于您留在李家村的女儿……\" 下属欲言又止。

  李思性情他最清楚,李家村的那位女儿常让他头疼。

  那女孩行事轻佻,导致李思错失成为秦长公子扶苏未来岳父的机会。

  若真能攀上这门亲事,对他而言无疑是巨大助力。

  \"她生死与我何干?\" 李思语气冷漠,对李烟言毫无怜悯,只剩怒火。

  若非顾忌流言,当日发现她怀孕时,他早便采取行动。

  听闻此言,下属不敢多言,将未尽之语咽下。

  其实,他本想告知这次李家村情况特殊,连上将军蒙武都亲自出面,而且李烟言似乎已顺利产子。

  只是具体情况他也不明了,蒙武已在村中部署五百精兵保护她。

  因此,关于村子的详情并未广泛流传。

  但蒙武亲临本身已表明此事重大,下属本意是提醒李思提高警惕。

  \"属下告退。”

  行礼后,下属恭敬退下。

  \"韩非。”

  李思冷声道:\"我知道你不甘屈服,但秦帝国只需我一人,相邦之位必归我。”

  \"大秦不容二主,即便你才高于我,这些都会随你一起消散。”

  李思嘴角浮现一抹阴沉笑意。

  新郑。

  韩非拱手行礼:\"属下韩非,拜见大人。”

  经过一番整理仪容,韩非焕然一新,脱去囚牢中的颓废之态,重现往日风采。

  他似乎怀揣着更加宏伟的目标,这份信念源于对赵迟的敬仰。

  天下广阔,炎黄子孙众多,无数同胞因战乱失去生命。

  由此可知,四海归一是何等重要。

  比起个人安危,民族兴亡更为关键。

  作为智者,韩非明白内耗只会给外敌留下可乘之机。

  以短暂纷争换取长久太平,这是所有炎黄子孙共同的愿望。

  韩非领悟此理,决意追随赵迟,或许还能收获意外之喜。

  修道成仙、永生不死,谁能不动心?人人皆有私欲,韩非亦不例外。

  \"免礼。”赵迟微笑示意。

  \"看来这几日休养得不错,你已彻底恢复。”赵迟再次笑着说道。

  \"多谢大人关怀,属下已无恙。”韩非谦恭回应。

  身为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深知尊卑有序。

  既已归顺赵迟,便需毕恭毕敬。

  \"你认识李思吗?\"

  赵迟突然发问。

  \"李思曾是我同窗好友,不过早年他投奔秦帝国,我则效忠故国。”

  \"这些年,他深得秦王赏识,得以施展才华。”

  韩非的话让赵迟不禁轻笑。

  终究,韩非太过天真,没能看穿李思的真实意图。

  \"你觉得李思真把你当朋友?那种推心置腹的朋友?\"赵迟追问。

  \"当然。”韩非点头。

  \"在校时,我和他关系最好,他懂我的志向,我也知他的抱负。”

  \"莫逆之交。”

  韩非笃定回答。

  在内心深处,他对李思不仅是知己,更是校园中唯一的挚友。

  \"若你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了。”赵迟摇头说道。

  听闻此言,韩非露出困惑神色:\"不知大人此话怎讲?\"

  \"你以为他是知己,实则他从未将你视为知己。”

  \"几天前,李思遣管家来找我。”赵迟神色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