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四大新方向!-《重生:从高中开始逆袭》

  林墨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楼下排队买奶茶的长龙,手机里弹出赵思妍的消息:

  “员工满意度评分涨到98分,顾客复购率提升23%,林总,您的决策简直太厉害了!”

  林墨笑了笑,转头看向卫星轨道图。

  不知道,自己距离走出蓝星更进一步了

  比起金钱,他更在意的是,当这些捧着奶茶桶的普通人都能尝到“共同富裕”的甜头时,这个国家的科技崛起,才真正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毕竟,能让火箭上天的,不光是精密的仪器,还有千千万万个愿意为这份事业拼尽全力的人——而让他们看到希望,比任何口号都有效。

  央妈联播的镜头里,林墨穿着一身深蓝色工装,身后是星辰航天的火箭总装车间。

  银色箭体在背景中泛着冷光,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千家万户:“有人问我,18岁拥有500亿美金是什么感觉,我说,不如看着自己造的火箭突破第一宇宙速度来得踏实。”

  这段话在当晚的联播里播出后,收视率创下年度新高。

  胡同里的大爷搬着小马扎,守在电视机前看了三遍重播;大学实验室里,熬夜做项目的学生们暂停了实验,对着屏幕里的同龄人感慨“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

  连务院的内部会议上,都有人引用这句话:“看看林墨的格局,我们的科研投入更要沉下心来,盯着基础领域做文章。”

  同一时间,焦点坊谈的紧急插播节目里,林墨坐在天星实验室的控制台前,手里转动着一支星辰电子研发的触控笔。

  “智能音箱只是开始。”他对着镜头,指尖在大屏上划出能源、AI、机械、材料四个领域的关联图。

  “这就像建房子,能源是地基,AI是梁柱,机械是砖瓦,材料是水泥——少了哪一样,都撑不起真正的科技大厦。”

  节目播出不到半小时,“星辰集团四大新方向”就冲上了各大论坛的热搜。

  华科院的材料学专家连夜给星辰科技发去邮件,希望合作研发新型储能材料;

  六一重工的董事长带着技术团队,第二天一早就守在星辰集团楼下,想聊聊八轴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的技术突破;

  连电网都主动联系,提出共建智能电网的设想。

  林墨的系统面板上,“情绪值 2亿”的提示正在闪烁。

  看着这串数字,林墨没有丝毫犹豫,直接选择,将这些情绪值兑换成为真正的技术。

  “系统兑换‘固态电池’和‘工业母机’的技术资料!”

  紧接着他的系统空间就出现了两个箱子,一个箱子你不用看,显然应该是固态电池和相应的资料。

  一工业母机,那个箱子还没打开,他就知道肯定很大,所以他并没有立即打开。

  首先,工业母机领先这个时代至少几十年,就算是天星电子,他也不愿意放在那边,说实话,万一被人发现,那可就完犊子了。

  没办法,现在看来只有他自己构建一个庄园,放在庄园里面才是最安全的,至少放在里面,它可以随时收入系统空间,也可以随时拿出来使用。

  ……

  三天后的星辰集团全球员工大会上,主会场的巨大屏幕上面,林墨站在在巨大的地球模型前。

  “能源是一切的根基。”林墨的声音透过全息设备,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

  “我们的智能手机续航能做到8小时,但电动汽车呢?火箭推进剂呢?未来的星际航行,靠的不是现在的锂电池,而是能将能量密度提升百倍的新型储能技术。”

  他调出固态电池的三维模型,电极材料的分子结构在屏幕上旋转,“三个月内,我们要拿出能量密度3000wh\/kg的样品,成本控制在每度电0.5元。”

  会场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能源事业部的员工们攥紧了拳头——他们知道,这个目标一旦实现,我们的电动汽车续航将突破1000公里,手机充电一次能用一周,甚至连火箭的燃料携带量都能减少一半。

  “第二,人工智能不能只停留在语音助手。”林墨切换到下一张幻灯片,上面是AI大模型的训练数据曲线,“手机助手要能预判用户需求,汽车导航要能规避所有事故风险,智能驾驶要做到比人类司机安全100倍。

  下个月,让星月完成10万亿参数的模型训练,我们要让全世界看到,真正的AI不是工具,是能与人类并肩的伙伴。”

  技术部的程序员们立刻在内部群里刷屏:

  “收到!今晚通宵调参!”他们都清楚,林墨口中的“星月”,早已不是简单的人工智能,而是能自主进化的超级系统。

  过去三个月,它已经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优化了星辰工厂的2000多个生产流程。

  当林墨提到机械工业和基础材料时,屏幕上弹出了八轴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的切削视频,刀具在合金材料上运转,精度达到0.001毫米。

  “这种设备,国外对我们禁运了十年。”林墨子的语气带着一丝冷冽,“从今天起,我们自己造。

  材料实验室要在半年内拿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强度要超过凯夫拉,成本降到十分之一。”

  会议结束时,全球的星辰员工同时收到了一封邮件,附件是四大领域的人才招聘计划。

  仅两小时,就有3000名来自麻省理工、剑桥、清华的顶尖人才投递简历,其中不乏诺奖得主的弟子。

  林墨已经坐在前往能源实验室的车里。车窗外,星辰集团的新总部正在拔地而起,主楼的造型像一枚蓄势待发的火箭。

  赵思妍递过来一份焦点坊谈的二次采访邀约,笑着说:“他们想跟拍您研发固态电池的过程。”

  林墨接过邀约,在末尾签上名字:“告诉他们,允许拍摄,但有一个条件——要让全国观众看到,实验室里的每一块电池,每一行代码,都是我们摆脱技术卡脖子的底气。”

  车驶入郊区的产业园,能源实验室的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林墨知道,当这里的第一块固态电池诞生时,全球的能源格局都将被改写。

  而这,仅仅是星辰集团布局未来的第一步——毕竟,比起成为首富,他更想让“华国制造”这四个字,成为“领先全球”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