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知遥再也忍不下去了,脸色骤然沉了下来,眉头紧锁,眼中燃起怒火。
他刚要迈步上前,伸手揪住陈乐乐的衣领好好教训几句,却听见旁边的陈晓兰突然抬起头,声音极轻,像一阵微弱的风拂过耳畔,带着几分颤抖和疲惫:“堂哥……算了,我们走吧。”
话音刚落,她缓缓地、踉跄地转过身,脚步有些不稳,像是灵魂被抽空了力气。
黄行意心疼得眼眶泛红,下意识地伸手想扶她一把,却被她轻轻摇头拒绝。
她的动作很慢,却异常坚定,一步一步,艰难地挪向滑冰场边缘的长椅,坐下来,默默解开冰鞋的鞋带,将那双沾着冰屑的旧鞋提在手里。
她站起身,低着头,神情空洞,眼神涣散,仿佛整个世界都离她远去。
她一步一步朝出口走去,背影单薄得像一片飘零的落叶,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大门后。
她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出滑冰场的。
双腿像被灌了铅,脑袋昏沉,胸口闷得喘不过气,耳边只剩下嗡嗡的杂音,像是无数细针在刺着耳膜。
等她终于回过神来,发现自己已经站在门外的台阶下了。
冷风扑面而来,吹得她脸颊生疼,可她却感觉不到一丝温度。
背对着那扇亮堂堂、透着暖光的大门,她就那么傻站着,动也不动,眼睛望着前方漆黑的夜空,脑子里一片空白,像被彻底清空了一样。
十七年……
整整十七年。
他们瞒了他整整十七年。
不是一天,不是一年,而是漫长的六千多个日夜。
十七年前,陈长青和丁翠苗刚决定出门做生意时,个体户还是个被人瞧不起的职业。
街坊邻居背后议论,说他们不安分,不务正业。
他们却说,之所以要辛苦闯荡,是为了多挣点钱,让儿子过上好日子,不再受穷受苦,这才狠心离家打拼。
他们哄着他,摸着他的头说:“乖乖在家等爸妈,我们很快就会回来接你,不会让你一个人太久。”
可这一走,就是十七年。
他守着那句“很快”,从童年等到少年,从天真等到沉默,等到连等待本身都成了习惯。
而他们,早已在另一个城市重建了家庭,生下了另一个孩子——陈乐乐。
他就信了。
那一年,他还是个天真烂漫的孩子,站在家门口的小土坡上,望着父母远去的背影,手里攥着他们临走前塞给他的糖。
他把糖攥得很紧,生怕一松手,糖没了,连那点甜味也会消失。
母亲蹲下来摸着他的头说:“云悠乖,等爸爸妈妈挣了钱,就回来接你,带你去大城市,过好日子。”
父亲也笑着点头,说:“三年,最多三年,一定回来。”
他用力点头,眼睛亮亮的,像藏着星星。
他信了,从那一刻起,他在心里默默数着日子,一天、两天、一个月、一年……
一年,两年,三年……
人一直没回来。
起初,他还会在每个周末爬上村口的老槐树,远远望着通往镇上的土路,期待那辆破旧的三轮车突然出现。
后来,树上的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又落,他渐渐不再去等了。
偶尔他们露个面,穿着光鲜,提着大包小包,笑嘻嘻地进村,却只待几天。
走之前,母亲会摸摸他的头,说“云悠长大了,真懂事”,父亲则拍拍他的肩,说“再等等,快了”。
可他们从来没说过要带他一起走,也没问过他想不想走。
他站在院门口,看着他们的背影又一次消失在山路尽头,手里攥着没吃完的巧克力,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一样。
他心里憋着气,故意冷着脸,不搭理他们,话都不愿多说一句。
他开始把书包甩得老高,放学后故意绕远路,躲着村里人议论他父母的闲话。
有人夸他爸妈有出息,他也只是冷哼一声,低着头走过去。
他不想听那些“你爸妈多疼你啊”“将来你可享福了”的话,因为那些话就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
他不想让他们觉得他还在等,还在盼。
他用沉默筑起一道墙,把所有关心和靠近都挡在外面。
他倔强地告诉自己:我不需要你们。
可他这样闹脾气,其实心里只盼着父母能抱他一下,哪怕一次也好。
夜里,他常常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发呆。
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地板上,像一条银色的小河。
他想起小时候,母亲抱着他坐在灶台边,给他讲故事,父亲在一旁笑,说“这小子将来有出息”。
那时候,屋子里暖暖的,有柴火的香气,有米饭的甜味。
他多想再被那样抱着,听一句“宝贝,想你了”。
可每次他鼓起勇气走到父母面前,看到的却总是他们忙着给陈乐乐擦嘴、系鞋带,或是抱着他亲个不停的样子。
他的手抬到一半,又悄悄放下了。
可现在,他们回来了,一切都变了。
这一次,他们是真的搬了回来。
院子里新刷了墙,厨房里换了新灶,连家里的狗都换了品种。
他站在门口,看着父母把行李一件件搬进去,心里却没有一丝波澜。
他原本以为自己会恨,会哭,会冲上去质问,可什么都没有。
只有一种深深的、沉甸甸的麻木,像冬天的河水,冻住了所有情绪。
陈长青会记得给陈乐乐披衣服,生怕他冻着。
清晨起风,陈长青刚走到院子,就看见陈乐乐光着小腿在跑,立刻快步追上去,脱下外套裹在他身上,还低声呵斥:“怎么这么不懂事,冷了怎么办?”
陈乐乐缩着脖子笑,一脸被宠溺的得意。
而陈晓兰站在屋檐下,冷眼看着,手指掐进掌心。
他记得自己小时候发烧,咳得整夜睡不着,父亲却说“小孩子哪有不生病的”,连一碗热水都懒得端。
丁翠苗也总是把陈乐乐护在身后,像老母鸡护小鸡那样,不让他受一点委屈。
村里的小孩推了陈乐乐一把,丁翠苗立刻冲上去,指着人家鼻子骂:“谁家的野孩子,敢动我儿子?”
她甚至不问缘由,直接拉起陈乐乐就走,还一边走一边给他擦眼泪,轻声哄着:“不怕不怕,妈妈在呢。”
而当年,陈晓兰被狗咬了一口,只换来一句“活该,谁让你去惹它”。
他蹲在墙角自己用碘酒涂伤口,疼得眼泪直流,却不敢哭出声。
他刚要迈步上前,伸手揪住陈乐乐的衣领好好教训几句,却听见旁边的陈晓兰突然抬起头,声音极轻,像一阵微弱的风拂过耳畔,带着几分颤抖和疲惫:“堂哥……算了,我们走吧。”
话音刚落,她缓缓地、踉跄地转过身,脚步有些不稳,像是灵魂被抽空了力气。
黄行意心疼得眼眶泛红,下意识地伸手想扶她一把,却被她轻轻摇头拒绝。
她的动作很慢,却异常坚定,一步一步,艰难地挪向滑冰场边缘的长椅,坐下来,默默解开冰鞋的鞋带,将那双沾着冰屑的旧鞋提在手里。
她站起身,低着头,神情空洞,眼神涣散,仿佛整个世界都离她远去。
她一步一步朝出口走去,背影单薄得像一片飘零的落叶,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大门后。
她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出滑冰场的。
双腿像被灌了铅,脑袋昏沉,胸口闷得喘不过气,耳边只剩下嗡嗡的杂音,像是无数细针在刺着耳膜。
等她终于回过神来,发现自己已经站在门外的台阶下了。
冷风扑面而来,吹得她脸颊生疼,可她却感觉不到一丝温度。
背对着那扇亮堂堂、透着暖光的大门,她就那么傻站着,动也不动,眼睛望着前方漆黑的夜空,脑子里一片空白,像被彻底清空了一样。
十七年……
整整十七年。
他们瞒了他整整十七年。
不是一天,不是一年,而是漫长的六千多个日夜。
十七年前,陈长青和丁翠苗刚决定出门做生意时,个体户还是个被人瞧不起的职业。
街坊邻居背后议论,说他们不安分,不务正业。
他们却说,之所以要辛苦闯荡,是为了多挣点钱,让儿子过上好日子,不再受穷受苦,这才狠心离家打拼。
他们哄着他,摸着他的头说:“乖乖在家等爸妈,我们很快就会回来接你,不会让你一个人太久。”
可这一走,就是十七年。
他守着那句“很快”,从童年等到少年,从天真等到沉默,等到连等待本身都成了习惯。
而他们,早已在另一个城市重建了家庭,生下了另一个孩子——陈乐乐。
他就信了。
那一年,他还是个天真烂漫的孩子,站在家门口的小土坡上,望着父母远去的背影,手里攥着他们临走前塞给他的糖。
他把糖攥得很紧,生怕一松手,糖没了,连那点甜味也会消失。
母亲蹲下来摸着他的头说:“云悠乖,等爸爸妈妈挣了钱,就回来接你,带你去大城市,过好日子。”
父亲也笑着点头,说:“三年,最多三年,一定回来。”
他用力点头,眼睛亮亮的,像藏着星星。
他信了,从那一刻起,他在心里默默数着日子,一天、两天、一个月、一年……
一年,两年,三年……
人一直没回来。
起初,他还会在每个周末爬上村口的老槐树,远远望着通往镇上的土路,期待那辆破旧的三轮车突然出现。
后来,树上的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又落,他渐渐不再去等了。
偶尔他们露个面,穿着光鲜,提着大包小包,笑嘻嘻地进村,却只待几天。
走之前,母亲会摸摸他的头,说“云悠长大了,真懂事”,父亲则拍拍他的肩,说“再等等,快了”。
可他们从来没说过要带他一起走,也没问过他想不想走。
他站在院门口,看着他们的背影又一次消失在山路尽头,手里攥着没吃完的巧克力,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了一样。
他心里憋着气,故意冷着脸,不搭理他们,话都不愿多说一句。
他开始把书包甩得老高,放学后故意绕远路,躲着村里人议论他父母的闲话。
有人夸他爸妈有出息,他也只是冷哼一声,低着头走过去。
他不想听那些“你爸妈多疼你啊”“将来你可享福了”的话,因为那些话就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
他不想让他们觉得他还在等,还在盼。
他用沉默筑起一道墙,把所有关心和靠近都挡在外面。
他倔强地告诉自己:我不需要你们。
可他这样闹脾气,其实心里只盼着父母能抱他一下,哪怕一次也好。
夜里,他常常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发呆。
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地板上,像一条银色的小河。
他想起小时候,母亲抱着他坐在灶台边,给他讲故事,父亲在一旁笑,说“这小子将来有出息”。
那时候,屋子里暖暖的,有柴火的香气,有米饭的甜味。
他多想再被那样抱着,听一句“宝贝,想你了”。
可每次他鼓起勇气走到父母面前,看到的却总是他们忙着给陈乐乐擦嘴、系鞋带,或是抱着他亲个不停的样子。
他的手抬到一半,又悄悄放下了。
可现在,他们回来了,一切都变了。
这一次,他们是真的搬了回来。
院子里新刷了墙,厨房里换了新灶,连家里的狗都换了品种。
他站在门口,看着父母把行李一件件搬进去,心里却没有一丝波澜。
他原本以为自己会恨,会哭,会冲上去质问,可什么都没有。
只有一种深深的、沉甸甸的麻木,像冬天的河水,冻住了所有情绪。
陈长青会记得给陈乐乐披衣服,生怕他冻着。
清晨起风,陈长青刚走到院子,就看见陈乐乐光着小腿在跑,立刻快步追上去,脱下外套裹在他身上,还低声呵斥:“怎么这么不懂事,冷了怎么办?”
陈乐乐缩着脖子笑,一脸被宠溺的得意。
而陈晓兰站在屋檐下,冷眼看着,手指掐进掌心。
他记得自己小时候发烧,咳得整夜睡不着,父亲却说“小孩子哪有不生病的”,连一碗热水都懒得端。
丁翠苗也总是把陈乐乐护在身后,像老母鸡护小鸡那样,不让他受一点委屈。
村里的小孩推了陈乐乐一把,丁翠苗立刻冲上去,指着人家鼻子骂:“谁家的野孩子,敢动我儿子?”
她甚至不问缘由,直接拉起陈乐乐就走,还一边走一边给他擦眼泪,轻声哄着:“不怕不怕,妈妈在呢。”
而当年,陈晓兰被狗咬了一口,只换来一句“活该,谁让你去惹它”。
他蹲在墙角自己用碘酒涂伤口,疼得眼泪直流,却不敢哭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