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0章 剑指东宫-《盛唐华章》

  杜希望刚刚退回班列,便有一个身形颀长,气质疏狂的身影从颜杲卿身后走了出来。

  他虽然穿着正二品的紫色官袍,却丝毫掩盖不住那一身超凡脱俗的诗人气质。

  出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当朝御史大夫李白。

  李白一出列,不少官员的眼皮都跳了跳。

  这位诗仙油盐不进,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倘若被他盯上,不死也得脱层皮。

  果不其然,李白一开口,就充满了火药味。

  “臣御史大夫李白,弹劾襄阳太守吕茂!”

  李白声如洪钟,语气中充满了压抑不住的愤怒。

  “襄阳太守吕茂身为朝廷命官,食君之禄,却不思报效君恩,反而贪赃枉法,鱼肉百姓。

  其在任上,巧立名目,横征暴敛,致使襄阳民怨沸腾,怨声载道。

  更有甚者,此獠竟敢侵占民田,强抢民女,其行径与盗匪无异!

  臣有确凿证据,请陛下圣裁,即刻派遣钦差,将此国贼拿下,明正典刑,以安民心,以正国法!”

  李白越说越激动,说到最后,几乎是指着殿门的方向怒斥,仿佛那吕茂就站在外面。

  整个大殿鸦雀无声,许多人暗自松了一口气,庆幸李白今天弹劾的不是自己。

  “李卿所言,可有实据?”李瑛沉声问道。

  “铁证如山!”

  李白从袖中取出一本厚厚的奏折,双手高高举过头顶,“监察御史梁庆在襄阳搜集的罪证,以及联名上告的百姓血书,请陛下御览。”

  吉小庆立刻迈着小碎步走下丹陛,从李白手中接过奏折,恭敬地呈送给李瑛。

  李瑛翻开奏折,只看了几页,脸色便越来越难看。

  奏折里罗列的罪状触目惊心,桩桩件件都足以让那个吕茂死上十回。

  “岂有此理!”

  李瑛将奏折重重地拍在龙案上,发出一声闷响,吓得殿内百官齐齐一颤。

  “一介太守,竟敢如此胆大妄为,目无法纪!”

  “着刑部、大理寺、御史台三司会审,即刻派人前往襄阳,将吕茂革职锁拿,押解进京。所有涉案人员,一律严查,绝不姑息!”

  “臣遵旨!”

  刑部尚书皇甫惟明、新任大理寺卿李泌连忙出列领命。

  李白见皇帝采纳了自己的表奏,脸上的怒容这才散去,躬身行礼后,昂首挺胸地退了回去。

  紧接着,银监令刘晏、军器监宋钧等人也陆续出列,禀报了一些关于钱法改革和新式军械生产的政务。

  这些都是利国利民、加强军事的要务,李瑛一一听取,并做出了相应的批示。

  丹陛之上的太子李健,始终保持着谦恭的姿态,安静地聆听,猜测今天的早朝差不多又到尾声了,看起来又是波澜不惊的一天。

  就在这时,一个身影从文官队列中缓缓走了出来,正是京兆尹韦陟。

  “启奏陛下,臣京兆尹韦陟有本奏。”

  “有本奏来。”李瑛淡淡地说道。

  韦陟清了清嗓子,声音传遍大殿:“国不可一日无君,后宫亦不可一日无主。自先皇后薛氏病逝,中宫之位悬虚已近两载。后宫无主,则内闱不宁,礼仪不彰。此非国家之福。”

  满朝文武瞬间明白了韦陟的意思,高高在上的太子更是心头大震,瞬间绷紧了神经……

  自己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他的目光下意识的朝韦坚瞄去,正好四目相对,旋即分开。

  韦坚也是一脸吃惊,他早就知道韦陟和自己面和心不和,但还是没想到,他居然会公开唱起了反调。

  李健和韦熏儿之间虽然是私情,见不得光,但太子纳了自己的侄女韦敏为妾,那就是自己人,这韦陟竟然第一个跳出来立后,这分明就是冲着自己来的……

  韦陟低着头,举着笏板,不看任何人的目光,声音洪亮,响彻太极殿。

  “臣以为,贤妃崔氏,温良贤淑,德才兼备。

  自嫁入东宫以来,侍奉陛下左右,恭谨谦和,未有过失。

  如今更是执掌凤印,将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阖宫上下,无不称颂其德。

  况且,贤妃娘娘为陛下诞下燕王殿下,劳苦功高。

  无论从德行、功绩还是出身来看,贤妃娘娘都是继任中宫之位的最佳人选。

  故而,臣恳请陛下,顺应天意人心,册立贤妃崔氏为皇后,正位中宫,母仪天下。”

  韦陟的话语掷地有声,每一个字都像一颗重磅炸弹,在寂静的含元殿内轰然炸响。

  整个朝堂瞬间炸开了锅,百官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果然不出孤所料,这厮要举荐崔氏做皇后……”

  太子李健的脸色刷地一下变得惨白,他死死地盯着韦陟的,眼神中充满了惊骇与滔天怒火。

  一旦崔星彩成为皇后,那她的儿子燕王李备,就成了嫡子,储君之位必然会出现变数。

  国本之争,历来是朝堂之上最残酷的斗争,一旦开启,便是不死不休。

  韦陟此举,无疑是想将整个朝堂拖入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之中。

  同样震惊的还有韦芝、皇甫温、周皓、韦兰等太子党。

  他们一个个脸色铁青,看向韦陟的目光如同要喷出火来。

  甚至就连户部侍郎王缙也露出不满之色,毕竟自己的女儿已经嫁入东宫,如果李健将来能继承帝位,自己女儿至少能混一个妃子之位。

  他们做梦也想不到,韦陟竟然会选择在这个时候,用这种最直接、最激烈的方式,向太子发难。

  “臣认为,韦府尹所奏有理,请陛下恩准。”

  韦陟话音未落,将作监大匠李让第一个站了出来支持,他是韦陟的至交好友,此刻毫不犹豫地表明了立场。

  “臣司农卿萧衡附议!”

  “臣国子司业郑虔附议!”

  “臣……”

  一时间,仿佛捅了马蜂窝一般,十余名官员接二连三地站了出来,纷纷表示支持韦陟的提议。。

  就在太子党惊怒交加之际,又一个重量级人物站了出来。

  “臣太常卿崔颢支持韦府尹的奏请。”

  崔颢手持笏板,低着头说道,“贤妃娘娘乃臣之堂妹,其品性德行,臣最是清楚。由她正位中宫,实乃我大唐之幸,社稷之福,臣恳请陛下恩准。”

  崔颢的表态分量十足。

  他不仅是太常卿,更是崔星彩的堂兄,他的支持,代表了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的态度,将此事推到了宗族之争的高度。

  果不其然,崔颢话音刚落,兵部侍郎崔宁紧跟着站了出来,高声道:“臣附议!”

  一时间,朝堂之上,支持册立崔星彩为后的声音此起彼伏,大有人在,让李健一时有点大脑发懵。

  自己平时表现的也算谦虚恭谨,难道还有这么多人不认可自己的太子之位?

  虽然他们现在并没有提到太子,但有了新皇后就会有新太子,那局势必然会向不可控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