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集:关税规范-《历代风云五千年》

  关税新章

  咸阳城的晨雾还未散尽,西市的青石路上已响起车轮碾过的吱呀声。李斯站在关税署的高台上,望着陆续涌入的商旅,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铜印。这方刻着“关市”二字的印玺,昨夜被他摩挲了整整半夜。

  “李大人,新郑来的绸缎商已在验关处候着了。”书吏的禀报将他拽回现实。李斯整了整锦袍下摆,缓步走下高台。穿粗布短打的脚夫正扛着捆扎严实的丝绸过磅,验关吏手里的木简上,新刻的税率表墨迹未干——寻常绸缎每匹抽税两钱,若绣了金线的,税额便要翻三倍。

  “为何我的货要多缴这么些?”绸缎商赵宽之涨红了脸,手里的算盘珠子打得噼啪响,“上月还只抽一钱五,这才过了几日就涨了?”

  验关吏举起木简给他看,指腹点着“奢侈品”三个字:“赵掌柜瞧仔细了,新制的《关税律》上写着呢,带金银绣的算奢侈品。您这十匹云锦,每匹得缴六钱。”

  赵宽之的脸瞬间垮了下来。他瞥见不远处的粮商正笑意盈盈地接过通关文牒,粮车过磅时,验关吏只在税册上轻轻划了道痕。那是昨日刚定下的新规,粟米、布匹这类民生必需品,税率降到了往年的三成。

  “李大人!”赵宽之转向走来的李斯,作揖时腰间的玉佩撞出清脆声响,“您是制定新法的博士,该知我这生意的难处。从新郑到咸阳,路上要经七道关隘,如今每处都按这新规矩抽税,小的实在扛不住啊。”

  李斯弯腰拾起他掉落的算珠,指尖触到温润的象牙表面。这副算盘的珠子比寻常货大了一圈,边角磨得发亮,想来是用了许多年。“赵掌柜,”他声音平稳,“去年关中大旱,一石粟米涨到百钱,多少百姓嚼着糠麸度日?若不对奢侈品加税,如何补贴粮商的运费,让平价粮能运到各县?”

  赵宽之张了张嘴,忽然瞥见验关吏正给一辆载满陶罐的车盖章。那些粗陶碗碟是栎阳窑的新货,按新规属于手工业品,税率比绸缎低了一半。他喉结滚动着,终究没再说什么,从钱袋里数出六十钱递过去。

  关署后的厢房里,三个穿着不同服饰的人正围着地图争论。燕国来的盐商满脸焦急,手指在渔阳到咸阳的路线上点着:“李大人说简化流程,可前日在函谷关,还是要等三个时辰才能验关。”

  坐在对面的蜀地茶商冷笑一声,将粗陶碗重重搁在案上:“你那是运气好,我上月带的茶砖,在武关被盘查了整整两天。说是要验明是不是私茶,结果把好好的茶砖都翻得散了架。”

  “诸位稍安。”李斯推门而入时,案上的铜漏正滴答作响,“新设立的关市署已在函谷、武关等七处要地增派了验关吏,今后通关文书一日内必能办妥。”他展开一卷竹简,上面用朱砂标着各处关隘的新规定,“而且从今日起,所有关卡都要悬挂税率表,若有官吏私自加税,诸位可直接到咸阳的关市署告发。”

  盐商的眼睛亮了起来。他带来的海盐属于民生必需品,按新规税率降了四成,若是通关顺畅,这趟生意能多赚不少。茶商却依旧皱眉,他的茶砖被归为半奢侈品,税率比从前高了一成。“李大人,”他手指敲着地图上的蜀道,“咱们蜀地的茶砖,运到咸阳要走千里栈道,若是税率再高,恐怕就没人肯做这生意了。”

  李斯沉吟片刻,取过笔在茶砖那一行旁边添了句“蜀地茶砖按民生品算”。茶商愣了愣,随即拱手道:“大人英明!”

  暮色降临时,关市署的灯还亮着。李斯翻看着各地送来的税册,嘴角渐渐扬起笑意。函谷关的关税比上月多了三成,武关的通关时间缩短了一半,最让他欣慰的是,栎阳窑的陶罐在新税率下,已经开始出现在赵国的集市上。

  窗外传来一阵喧哗,李斯走到廊下,看见赵宽之正指挥着脚夫装货。那些云锦被小心翼翼地放进木箱,外面贴着新盖的关市印玺。“赵掌柜这是要去哪儿?”李斯扬声问道。

  赵宽之转过身,脸上竟带着几分笑意:“回大人,去临淄。听说那里的贵族最爱咱们秦国的云锦,如今关税虽高些,但通关快了,算下来还是划算的。”他拍了拍木箱,“而且小的听说明年要在临淄设关市分署,到时候就能直接在那儿缴税了。”

  李斯望着远去的商队,忽然想起三年前初到咸阳时,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那时各国货币不同,度量衡不一,关税更是混乱不堪。韩国的绸缎在函谷关要缴三成税,而秦国的铁器到了魏国,竟要被抽走一半。如今新的关税制度推行三月,咸阳的西市已是万国商旅云集,连西域的胡商也带着香料和宝石前来交易。

  “大人,”书吏捧着新统计的税册走来,脸上难掩兴奋,“这个月的关税比上月又增了两成,而且各县上报说,粟米的价格稳定了不少。”

  李斯接过税册,月光洒在竹简上,那些记录着数字的文字仿佛活了过来。他忽然明白,这关税制度不仅是为了平衡贸易,更是在编织一张无形的网,将原本分散的各国经济,渐渐连在了一起。

  夜渐深,关市署的灯依旧亮着。李斯铺开竹简,开始草拟明年的关税调整计划。他打算降低蜀锦的税率,因为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用蜀锦做衣物;还要提高西域宝石的税率,那些亮晶晶的石头除了好看,实在没什么用处。案头的铜漏滴答作响,像是在为这新生的制度伴奏,也像是在丈量着一个统一王朝的成长。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关市署时,李斯终于放下了笔。他走到窗边,看见第一批商旅正赶着马车进城,车轮碾过青石路的声音,比昨日更加轻快。远处的咸阳宫传来晨钟,李斯知道,一个新的时代,正在这有序的关税声中,缓缓拉开序幕。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