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半两:天下钱通
咸阳城的集市永远像一口烧得滚开的水,不同口音的叫卖声在鼎沸的人声里翻涌。卫国商人吕不韦踮脚避开一辆满载丝绸的牛车,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腰间皮囊——里面叮当作响的,是他这趟西入秦地最头疼的物件。
三枚方孔圆钱躺在掌心,青铜质地被磨得发亮。赵国的"布币"像把小铲子,韩国的"刀币"曲刃锋利,唯有秦国本地的"圜钱"是规整的圆形,中间方孔穿绳时格外顺手。可这便利到了结算时就成了麻烦,昨日与粮商交割时,五车粟米竟要动用四种货币折算,账房先生拨着算珠满头大汗,最后多付的半车黍米权当抹平差额。
"吕君又在为钱钞犯愁?"
吕不韦回头,见秦国廷尉李斯穿着素色锦袍站在酒肆檐下,手里把玩着枚新铸的圜钱。这枚钱比寻常货币厚重,边缘铸着规整的棱齿,正面"半两"二字方劲古朴,竟是用最新的范铸法批量铸造的。
"李廷尉这钱......"吕不韦眼睛一亮,"莫非是传闻中官府要推行的新币?"
李斯颔首,将钱递过来:"下月初一,咸阳先行试点。陛下命李斯监造此币,铜料取蓝田最好的矿,每枚重十二铢,方孔外沿铸棱,杜绝私铸者磨边取铜。"他指尖叩着钱面,"更要紧的是,从此秦国境内,无论交易大小,只认这'秦半两'。"
吕不韦掂着那枚钱,忽然笑出声。去年他在邯郸贩珠玉,一锭金子要换算成赵刀、燕布、魏圜三种货币,最后清点时竟短少了三成。若是天下钱同,这笔损失原是可以省下的。
一、铜山夜议
蓝田铜矿的夜晚总泛着青蓝色的光,熔炉吞吐的火舌将夜空烧出一个个橘红的洞。少府监章邯用铁钳夹起块通红的铜坯,在冷水里淬出一团白雾:"李廷尉要的首批三万枚,今夜便能出范。"
李斯蹲在范模作坊里,指尖拂过排列整齐的钱范。这些用细泥烧制的范模上,"半两"二字笔画深峻,方孔四周刻着细微的棱纹——这是工匠们琢磨了三个月的成果,既便于穿绳携带,又能凭棱齿磨损度判断成色。
"章监造可知,前日临淄来的商人,用齐国刀币买关中的麻,竟要雇三个算手才算清账?"李斯拿起枚试铸的样钱,在灯下翻转,"各国钱法不一,轻则亏折,重则纠纷,长此以往,商路如何畅通?"
章邯往熔炉里添了块木炭,火星溅在他炭黑色的脸上:"廷尉放心,这批钱用的是'五剂'之法——铜六锡三铅一,掷地有声,绝非他国杂铜可比。"他忽然压低声音,"只是......旧钱兑换之法,民间怕是难服。"
李斯早有准备,从袖中抽出卷竹简:"已拟定兑换比例:秦旧圜钱十换一,赵布币三换一,燕刀币五换一。各地府库设兑换点,由廷尉府派专人监守,敢有克扣者,依律当斩。"
熔炉的火光映在竹简上,将"法不容情"四个字照得格外分明。远处传来工匠们的号子声,新铸的秦半两在范模里渐渐冷却,棱角间还凝着未散的热气,像一群等待破壳的雏鸟。
二、市肆风波
推行新币的告示贴出那日,咸阳集市像被投了块巨石的池塘。卖肉的屠户王二举着把沾满油星的刀,指着告示上的秦半两图案嚷嚷:"俺这把刀用了十年燕刀币结算,凭啥要换这新钱?"
隔壁布庄的掌柜苏氏连忙扯他衣袖:"王屠户莫急,昨日我用新币去买蜀锦,三枚便换了两匹,比从前用魏圜钱划算多了。"她掀开柜台下的木箱,里面整齐码着十串秦半两,方孔里穿的麻绳都带着新麻的清香。
争吵声引来了巡市的廷尉府吏,他腰间挂着的铜铃随着脚步叮当作响。"诸位请看。"吏员从囊中取出天平和砝码,将枚秦半两放在左盘,右盘依次放上旧钱,"官府定的兑换比例,都是按实重折算,绝无虚头。"
人群里忽然挤出个面生的商人,操着楚国口音:"若是俺带了楚蚁鼻钱来,也能换么?"
"自然。"吏员拿出本厚厚的换算册,"楚币十枚换秦半两一枚,各地驿站都设兑换处。"
那商人眼睛一亮,慌忙从行囊里倒出堆形似蚂蚁的小钱。围观者看着天平上跳动的砝码,渐渐没了声息。王屠户咂咂嘴,摸出怀里揣的旧钱:"那俺先换五十枚试试。"
三日后的早市,王屠户的肉案上摆着个新铸的铜盘,里面整齐码着秦半两。买肉的妇人递过一枚钱,他用指尖掂了掂,爽快地割下一刀肉:"这钱好,不用再数那些零碎刀币了。"
不远处的酒肆里,吕不韦正看着账房先生用新币结算。三车漆器换两车蜀锦,只需清点秦半两的数目,算盘打得噼啪响,盏茶功夫便清了账。他忽然起身,对随从道:"备车,去邯郸。"
三、商路钱声
驰道上的车轮声比往日急促了许多。郑国商人弦高赶着十二头肥牛西去,牛车上的钱袋里,秦半两碰撞的脆响盖过了牛铃。他想起半月前在函谷关,关吏验过通关文牒后,只用秦半两便缴了关税,比从前掏六种货币省时多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弦高兄这是往咸阳送肥牛?"对面来的商队里,燕国商人荆轲探出头。他车上载着辽东的貂皮,钱袋鼓鼓囊囊,"俺这趟换了五百枚秦半两,在洛阳买丝绸时,掌柜的见了这钱,给的价都比别人高两成。"
弦高勒住缰绳,指着路边新立的石碑:"你看那上面刻的,秦半两在韩、赵、魏境内都能通用,兑换点比驿站还密。"石碑上的律令墨迹未干,最末行写着"盗铸秦半两者,斩立决"。
两人在道旁酒肆歇脚时,见几个秦国商人正用秦半两结算。一枚钱换三斗粟,五枚钱换匹麻布,数钱的手指翻飞,铜钱在木桌上跳着清脆的舞。邻桌的魏国商人看得眼热,摸出本国的布币想换,被掌柜摆手拦住:"客官不如往前再走三里,驿站便能换秦半两,比这布币好用多了。"
弦高看着这幕,忽然明白为何秦军能千里奔袭——粮草辎重的结算若是这般顺畅,兵锋自然能快人一步。他摸出枚秦半两放在桌上,铜锈在阳光下泛着青绿色的光,像块凝着岁月的玉。
四、钱范之争
临淄城的夜总带着海盐的腥气。齐国大夫田单站在密室里,看着案上排列的秦半两,指节捏得发白。桌下藏着的,是刚从秦国偷运回来的钱范——那些刻着"半两"二字的泥模,边缘还沾着蓝田铜矿的矿砂。
"大夫,依此范铸造,三日便可出十万枚。"工匠捧着新铸的仿品,与真品几乎无二。
田单却将仿品扫落在地:"秦半两用的是'法钱'之制,每枚重十二铢,铜锡配比都有定数。你这仿品轻了半铢,穿绳时孔边还会刮手,商人怎会认?"他捡起枚真品,"李斯那厮,竟连钱孔的圆角都算到了。"
窗外忽然传来喧哗,田单推开窗,见集市上的商人正围着秦国来的商队。那些秦商用秦半两买齐国的海盐,一枚钱换三斤,比用齐刀币划算得多。围观的齐人啧啧称奇,手里的刀币忽然变得沉甸甸的。
"传我命令。"田单转身,声音里带着疲惫,"开放临淄与咸阳的货币互兑,按秦廷的比例来。"
工匠愣住:"那我等数月的仿制......"
"烧了。"田单望着远处的烽火台,"秦半两能通行天下,靠的不是铜料,是那'半两'二字背后的法度。我等学不来。"
密室里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仿造的钱范在烈焰中蜷曲变形,像些被揉碎的野心。田单知道,从今夜起,天下的商路之上,将只听一种钱响。
五、天下通流
一年后的咸阳,吕不韦站在新落成的市楼之上。这座高三层的楼阁是秦国的"金融中心",每层都挂着巨大的衡器,各地商队在这里用秦半两结算,铜钱碰撞的声音像场永不落幕的雨。
楼下的广场上,燕国的貂皮、楚国的漆器、赵国的铁器正被装上马车。账房先生们捧着账本穿梭其间,笔下的数字都以秦半两为单位,再也不用为换算头疼。李斯缓步走上楼,手里拿着份新报上来的户籍册。
"吕君看这组数字。"李斯指着册上的记录,"推行秦半两以来,关中粮价稳定在每石三十钱,蜀锦在临淄的售价比从前高了三成,而我秦地的铁器,已能换得匈奴的良马。"
吕不韦忽然指着楼外驰道:"那不是弦高么?"
郑国商人正指挥着仆从装货,车上的秦半两装了满满三箱。他抬头看见市楼上的两人,遥遥拱手。去年用肥牛换来的秦半两,让他在西域换了批美玉,转手便赚了十倍。
暮色降临时,市楼的灯笼次第亮起。李斯望着满城灯火,忽然想起初铸秦半两的那个夜晚,章邯说这钱能让天下的商路都朝着咸阳来。如今看来,何止是商路——那些随着秦半两流通的,还有度量衡的统一,还有法度的威严,还有天下人对"统一"二字的渐渐习惯。
吕不韦摸着袖中的秦半两,铜钱已被体温焐热。他想起年少时在各国辗转,每到一地都要先学辨钱,如今却能带着同一串钱走遍天下。这小小的方孔圆钱里,仿佛藏着条看不见的线,正将四分五裂的天下,慢慢缝合成一个整体。
市楼的钟声敲响,惊起檐下的夜鹭。远处的作坊里,新一批秦半两正在范模中冷却,棱角间的青光,像极了破晓时的天色。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
咸阳城的集市永远像一口烧得滚开的水,不同口音的叫卖声在鼎沸的人声里翻涌。卫国商人吕不韦踮脚避开一辆满载丝绸的牛车,指尖无意识摩挲着腰间皮囊——里面叮当作响的,是他这趟西入秦地最头疼的物件。
三枚方孔圆钱躺在掌心,青铜质地被磨得发亮。赵国的"布币"像把小铲子,韩国的"刀币"曲刃锋利,唯有秦国本地的"圜钱"是规整的圆形,中间方孔穿绳时格外顺手。可这便利到了结算时就成了麻烦,昨日与粮商交割时,五车粟米竟要动用四种货币折算,账房先生拨着算珠满头大汗,最后多付的半车黍米权当抹平差额。
"吕君又在为钱钞犯愁?"
吕不韦回头,见秦国廷尉李斯穿着素色锦袍站在酒肆檐下,手里把玩着枚新铸的圜钱。这枚钱比寻常货币厚重,边缘铸着规整的棱齿,正面"半两"二字方劲古朴,竟是用最新的范铸法批量铸造的。
"李廷尉这钱......"吕不韦眼睛一亮,"莫非是传闻中官府要推行的新币?"
李斯颔首,将钱递过来:"下月初一,咸阳先行试点。陛下命李斯监造此币,铜料取蓝田最好的矿,每枚重十二铢,方孔外沿铸棱,杜绝私铸者磨边取铜。"他指尖叩着钱面,"更要紧的是,从此秦国境内,无论交易大小,只认这'秦半两'。"
吕不韦掂着那枚钱,忽然笑出声。去年他在邯郸贩珠玉,一锭金子要换算成赵刀、燕布、魏圜三种货币,最后清点时竟短少了三成。若是天下钱同,这笔损失原是可以省下的。
一、铜山夜议
蓝田铜矿的夜晚总泛着青蓝色的光,熔炉吞吐的火舌将夜空烧出一个个橘红的洞。少府监章邯用铁钳夹起块通红的铜坯,在冷水里淬出一团白雾:"李廷尉要的首批三万枚,今夜便能出范。"
李斯蹲在范模作坊里,指尖拂过排列整齐的钱范。这些用细泥烧制的范模上,"半两"二字笔画深峻,方孔四周刻着细微的棱纹——这是工匠们琢磨了三个月的成果,既便于穿绳携带,又能凭棱齿磨损度判断成色。
"章监造可知,前日临淄来的商人,用齐国刀币买关中的麻,竟要雇三个算手才算清账?"李斯拿起枚试铸的样钱,在灯下翻转,"各国钱法不一,轻则亏折,重则纠纷,长此以往,商路如何畅通?"
章邯往熔炉里添了块木炭,火星溅在他炭黑色的脸上:"廷尉放心,这批钱用的是'五剂'之法——铜六锡三铅一,掷地有声,绝非他国杂铜可比。"他忽然压低声音,"只是......旧钱兑换之法,民间怕是难服。"
李斯早有准备,从袖中抽出卷竹简:"已拟定兑换比例:秦旧圜钱十换一,赵布币三换一,燕刀币五换一。各地府库设兑换点,由廷尉府派专人监守,敢有克扣者,依律当斩。"
熔炉的火光映在竹简上,将"法不容情"四个字照得格外分明。远处传来工匠们的号子声,新铸的秦半两在范模里渐渐冷却,棱角间还凝着未散的热气,像一群等待破壳的雏鸟。
二、市肆风波
推行新币的告示贴出那日,咸阳集市像被投了块巨石的池塘。卖肉的屠户王二举着把沾满油星的刀,指着告示上的秦半两图案嚷嚷:"俺这把刀用了十年燕刀币结算,凭啥要换这新钱?"
隔壁布庄的掌柜苏氏连忙扯他衣袖:"王屠户莫急,昨日我用新币去买蜀锦,三枚便换了两匹,比从前用魏圜钱划算多了。"她掀开柜台下的木箱,里面整齐码着十串秦半两,方孔里穿的麻绳都带着新麻的清香。
争吵声引来了巡市的廷尉府吏,他腰间挂着的铜铃随着脚步叮当作响。"诸位请看。"吏员从囊中取出天平和砝码,将枚秦半两放在左盘,右盘依次放上旧钱,"官府定的兑换比例,都是按实重折算,绝无虚头。"
人群里忽然挤出个面生的商人,操着楚国口音:"若是俺带了楚蚁鼻钱来,也能换么?"
"自然。"吏员拿出本厚厚的换算册,"楚币十枚换秦半两一枚,各地驿站都设兑换处。"
那商人眼睛一亮,慌忙从行囊里倒出堆形似蚂蚁的小钱。围观者看着天平上跳动的砝码,渐渐没了声息。王屠户咂咂嘴,摸出怀里揣的旧钱:"那俺先换五十枚试试。"
三日后的早市,王屠户的肉案上摆着个新铸的铜盘,里面整齐码着秦半两。买肉的妇人递过一枚钱,他用指尖掂了掂,爽快地割下一刀肉:"这钱好,不用再数那些零碎刀币了。"
不远处的酒肆里,吕不韦正看着账房先生用新币结算。三车漆器换两车蜀锦,只需清点秦半两的数目,算盘打得噼啪响,盏茶功夫便清了账。他忽然起身,对随从道:"备车,去邯郸。"
三、商路钱声
驰道上的车轮声比往日急促了许多。郑国商人弦高赶着十二头肥牛西去,牛车上的钱袋里,秦半两碰撞的脆响盖过了牛铃。他想起半月前在函谷关,关吏验过通关文牒后,只用秦半两便缴了关税,比从前掏六种货币省时多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弦高兄这是往咸阳送肥牛?"对面来的商队里,燕国商人荆轲探出头。他车上载着辽东的貂皮,钱袋鼓鼓囊囊,"俺这趟换了五百枚秦半两,在洛阳买丝绸时,掌柜的见了这钱,给的价都比别人高两成。"
弦高勒住缰绳,指着路边新立的石碑:"你看那上面刻的,秦半两在韩、赵、魏境内都能通用,兑换点比驿站还密。"石碑上的律令墨迹未干,最末行写着"盗铸秦半两者,斩立决"。
两人在道旁酒肆歇脚时,见几个秦国商人正用秦半两结算。一枚钱换三斗粟,五枚钱换匹麻布,数钱的手指翻飞,铜钱在木桌上跳着清脆的舞。邻桌的魏国商人看得眼热,摸出本国的布币想换,被掌柜摆手拦住:"客官不如往前再走三里,驿站便能换秦半两,比这布币好用多了。"
弦高看着这幕,忽然明白为何秦军能千里奔袭——粮草辎重的结算若是这般顺畅,兵锋自然能快人一步。他摸出枚秦半两放在桌上,铜锈在阳光下泛着青绿色的光,像块凝着岁月的玉。
四、钱范之争
临淄城的夜总带着海盐的腥气。齐国大夫田单站在密室里,看着案上排列的秦半两,指节捏得发白。桌下藏着的,是刚从秦国偷运回来的钱范——那些刻着"半两"二字的泥模,边缘还沾着蓝田铜矿的矿砂。
"大夫,依此范铸造,三日便可出十万枚。"工匠捧着新铸的仿品,与真品几乎无二。
田单却将仿品扫落在地:"秦半两用的是'法钱'之制,每枚重十二铢,铜锡配比都有定数。你这仿品轻了半铢,穿绳时孔边还会刮手,商人怎会认?"他捡起枚真品,"李斯那厮,竟连钱孔的圆角都算到了。"
窗外忽然传来喧哗,田单推开窗,见集市上的商人正围着秦国来的商队。那些秦商用秦半两买齐国的海盐,一枚钱换三斤,比用齐刀币划算得多。围观的齐人啧啧称奇,手里的刀币忽然变得沉甸甸的。
"传我命令。"田单转身,声音里带着疲惫,"开放临淄与咸阳的货币互兑,按秦廷的比例来。"
工匠愣住:"那我等数月的仿制......"
"烧了。"田单望着远处的烽火台,"秦半两能通行天下,靠的不是铜料,是那'半两'二字背后的法度。我等学不来。"
密室里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仿造的钱范在烈焰中蜷曲变形,像些被揉碎的野心。田单知道,从今夜起,天下的商路之上,将只听一种钱响。
五、天下通流
一年后的咸阳,吕不韦站在新落成的市楼之上。这座高三层的楼阁是秦国的"金融中心",每层都挂着巨大的衡器,各地商队在这里用秦半两结算,铜钱碰撞的声音像场永不落幕的雨。
楼下的广场上,燕国的貂皮、楚国的漆器、赵国的铁器正被装上马车。账房先生们捧着账本穿梭其间,笔下的数字都以秦半两为单位,再也不用为换算头疼。李斯缓步走上楼,手里拿着份新报上来的户籍册。
"吕君看这组数字。"李斯指着册上的记录,"推行秦半两以来,关中粮价稳定在每石三十钱,蜀锦在临淄的售价比从前高了三成,而我秦地的铁器,已能换得匈奴的良马。"
吕不韦忽然指着楼外驰道:"那不是弦高么?"
郑国商人正指挥着仆从装货,车上的秦半两装了满满三箱。他抬头看见市楼上的两人,遥遥拱手。去年用肥牛换来的秦半两,让他在西域换了批美玉,转手便赚了十倍。
暮色降临时,市楼的灯笼次第亮起。李斯望着满城灯火,忽然想起初铸秦半两的那个夜晚,章邯说这钱能让天下的商路都朝着咸阳来。如今看来,何止是商路——那些随着秦半两流通的,还有度量衡的统一,还有法度的威严,还有天下人对"统一"二字的渐渐习惯。
吕不韦摸着袖中的秦半两,铜钱已被体温焐热。他想起年少时在各国辗转,每到一地都要先学辨钱,如今却能带着同一串钱走遍天下。这小小的方孔圆钱里,仿佛藏着条看不见的线,正将四分五裂的天下,慢慢缝合成一个整体。
市楼的钟声敲响,惊起檐下的夜鹭。远处的作坊里,新一批秦半两正在范模中冷却,棱角间的青光,像极了破晓时的天色。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