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章 南仙上位-《我,大明天子,打钱!》

  南院大王府。

  “此刻,宫中的事务应该已经彻底解决了。”

  诸葛亮突然开口。

  一旁的萧峰听的一愣。

  丝毫不知道诸葛亮是什么意思。

  而诸葛亮看着一脸茫然的萧峰,不由得笑了笑。

  “看来,这位南院大王是真的一点不知道。”

  听着诸葛亮的话。

  萧峰更加迷惑了。

  而听了诸葛亮的话后,俞大猷也点了点头。

  “既然如此,我们也应该动手了。”

  听到二人的话。

  萧峰纵然还不清楚他们说的究竟是什么。

  可是他的直觉却已经让他明白,宫中一定发生了大事。

  这件事,必然已经牵扯了整个辽国。

  “二位,你们究竟是什么意思?”

  萧峰虎目圆瞪的看着面前的诸葛亮和俞大猷。

  哪怕此刻他已经明白,辽国出了大事。

  但萧峰却并不想对大明的人动手。

  当年萧峰也曾和明军并肩作战。

  甚至萧峰和大明的名将李定国还颇有交情。

  这几年辽国归顺大明。

  得到的援助萧峰也是看在眼里。

  在大明无数粮食的援助下,辽国虽然称不上乐土,但也已经是人人都能吃饱饭的好地方了。

  而先后在宋国,金国,辽国,明国四方游历。

  经历身份多次转变的萧峰也并没有那么多的包袱。

  大辽归顺大明,萧峰是最为支持的。

  大明百姓过的有多好,萧峰是见到过的。

  他也希望大辽百姓能够过上那样的生活。

  若是能够和平归顺,不起刀兵,便是再好不过。

  这也是萧峰明明察觉到了此刻辽国有大变,却依旧没有对诸葛亮俞大猷动手的原因。

  虽然萧峰并不确定,自己能否胜过俞大猷。

  萧峰虎目灼灼,胸中气血翻涌。

  既有对家国变故的警觉,亦有对眼前两位大明重臣的审视与不解。

  思索许久。

  他握紧的双拳缓缓松开,沉声道:

  “孔明先生,俞将军,还请明言。”

  “宫中……究竟发生了何事?”

  “与我大辽,与太后,又有何干系?”

  诸葛亮轻摇羽扇,神色从容,那双洞察世事的眼眸仿佛能看透人心。

  他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

  “萧大王,您认为当今天下大势如何?”

  “辽国之路,又在何方?”

  萧峰略一沉吟,朗声道:

  “天下纷争已久,百姓苦不堪言。”

  “大辽经金国一战,已然是日落西山。”

  “周围各国,也皆虎视眈眈。”

  “我大辽虽暂得安宁,实乃身处漩涡之中。”

  “若无大明,早已亡于金国之手。”

  “而大辽自与大明交好以来,得粮秣援助,百姓稍得温饱,此乃事实。”

  “萧某虽为契丹人,亦深知天下黎民渴太平之心,并无二致。”

  “若能不起干戈,使辽地百姓如明国子民般安居乐业,萧某以为,此乃正道。”

  他的话语坦诚而真挚,带着对苍生的悲悯。

  曾为宋人,后为契丹。

  没有人比萧峰更明白,什么是实,什么是虚。

  “大王赤诚,亮深感敬佩。”

  诸葛亮点头赞许,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

  “然则,有人却欲将此正道引向歧途。”

  “甚至不惜引狼入室,将辽国拖入战火深渊。”

  “此言何意?”

  萧峰眉头紧锁。

  “太后萧绰,早已与铁木真、多尔衮、宋国赵构暗中勾结。”

  诸葛亮的声音平稳,却字字千钧。

  “所谓与耶律大石王爷决裂,所谓清洗旧部,不过是一场演给大明看的苦肉计。”

  “其目的,便是骗取我大明更深入的信任与援助。”

  “待时机成熟,便与蒙古内外夹击,企图一举覆灭我在北疆的精锐之师。”

  “届时,辽国或可暂得喘息,甚至瓜分些许土地。”

  “但此举无异于与虎谋皮,铁木真之野心,岂是如此简单便能填饱的?”

  这番剖析如同惊雷,在萧峰耳边炸响。

  他回想起近日朝中种种诡异迹象。

  太后对一些忠直老臣的疏远,对某些来历不明者的重用,以及一些难以解释的兵马调动。

  原本只是些许疑虑,此刻被诸葛亮点破,瞬间串联成一条清晰的、令人不寒而栗的阴谋轨迹。

  “太后……她怎会如此糊涂!”

  萧峰又惊又怒,额上青筋隐现。

  俞大猷接口道,声如洪钟:

  “正是此理。”

  “萧大王,太后与神水宫主水母阴姬,皆已被我方控制。”

  “如今,耶律南仙公主已在宫中,虚大人意欲扶持公主暂代国主之位,稳定局势,并彻查此事。”

  “南仙……”

  萧峰一怔。

  耶律南仙虽为女子,但素来明事理、有担当,在宗室中威望颇高。

  只不过,她既是大明天子之妃子,如何还能当这辽国之主呢?

  诸葛亮凝视着萧峰,语气诚挚:

  “萧大王,您忠义无双,心系百姓,天下共知。”

  “此刻辽国正值存亡绝续之秋,需要一位能稳定军心、民心,且能与我大明同心协力,共抗强敌的支柱。”

  “虚大人选择南仙公主,是出于公心。”

  “而您,南院大王萧峰,更是不可或缺的辅国之臣。”

  “非您不足以安定辽国军伍,非您不足以取信于契丹百姓。”

  他上前一步,羽扇轻指北方:

  “蒙古铁骑即将南下。”

  “唯有辽明真正一体,精诚合作,方能守住这北疆防线,护佑这千万生灵。”

  “这不是背叛大辽,而是拯救大辽于水火,是为契丹族寻一条真正的生路。”

  “萧大王,此刻绝非犹豫之时,当以雷霆手段,廓清朝堂,整军备武,以迎强敌。”

  萧峰矗立原地。

  这一刻。

  他想起了雁门关外的烽火,想起了聚贤庄中的豪饮,想起了无数流离失所的百姓面孔……

  良久,他猛地抬起头,眼中迷茫尽去,只剩下坚毅与决然。

  他对着诸葛亮和俞大猷,抱拳沉声道:

  “萧某……明白了。”

  诸葛亮与俞大猷相视一眼,皆露出欣慰之色。

  “如此,甚好!”

  ……

  在绝对的武力威慑和萧峰站台的情况下,辽国朝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剧变。

  最终,耶律南仙被虚若无正式扶持,暂代辽国之主之位。

  萧峰被任命为辅国大臣,总揽军政大权。

  全力协助耶律南仙,与诸葛亮、俞大猷共抗蒙古铁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