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京城,一处清幽雅致的院落。
夜深人静,烛火摇曳,诸葛亮独坐案前,铺开宣纸,研墨润笔。
昔日紫宸殿上面圣的景象、沿途所见的富庶繁荣、田间地头的蓬勃生机,以及那位深不可测的万寿帝君。
千头万绪,最终化作笔尖流淌的墨迹,诉诸于一封寄往荆州的家书。
“月英,见字如晤。”
“亮已随戚将军抵达大明京师,一切安好,勿念。”
笔锋微顿,诸葛亮的目光变得深邃而明亮,他继续写道:
“此番远行,见闻之广,震撼之深,实乃亮平生所未有。”
“昔日于禁区、于大汉,所见多是离乱困顿,民生多艰。”
“然入大明国境,景象迥异,恍如隔世。”
“其田亩之广袤丰饶,远超想象。”
“巨灵番薯遍植四野,块茎硕大如牛犊,寻常稻麦亦穗沉粒饱,灵气氤氲。”
“更令人惊叹者,大明竟以灵植为肥,滋养田地,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致使灵田阡陌相连,灵谷果蔬俯拾皆是。”
“农人面色红润,体魄强健,孩童嬉戏于陇上,老者安坐于庭前,此等‘安居乐业’之象,方是真正盛世。”
“其工造之术,尤令亮心折。”
“街市之上,机关小车自行运转,精巧农具效率非凡。”
“亮曾见一‘巧工坊’,内中器物之妙,思路之奇,令亮亦叹为观止。”
“坊主言,此皆得益于朝廷设立‘天工院’,广纳百家巧匠,尤以墨家为甚,兼容并蓄,推陈出新。”
“陛下雄才,鼓励格物致用,奇技巧思非但不被视为奇淫巧技,反得大力推崇,用以利国利民。”
写至此,诸葛亮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那个酷爱机关、常能做出令人拍案叫绝之作的明丽身影。
他嘴角泛起一丝温柔的笑意,笔触也更加恳切:
“月英,汝常憾一身所学,无处施展,唯能与亮切磋于草庐之中。”
“然在此大明,亮亲眼见得,女子有才,亦可尽展其长,傲立于世。”
“大明军中有一女将,名曰秦良玉,英姿飒爽,统兵一方,战功赫赫,深得帝心与将士敬重。”
“昔日殿前觐见,其风采气度,不逊任何男儿。”
“朝廷用人,唯才是举,似无分男女之见。”
“亮每每见那些精巧机关,便不由想起汝之巧思。”
“若汝在此,见得此间气象,能与大明工部、天工院之匠宗大家交流切磋,必能欣喜万分。”
“汝之才华,亦必能于此广阔天地间大放异彩,远胜于困守闺阁,埋没于乱世烽烟。”
“此地,方是你施展平生所学之绝佳舞台。”
“此处之机关术,乃活水之源,浩荡之江海,必能令你触类旁通,技艺精进,或可窥得那传说中‘非攻’、‘零贰’之至高境界。”
“念你素志,岂能不心动神往?”
“故吾虽知路途遥远,关山阻隔,仍冒昧相邀。”
“盼你能禀明岳丈大人,来此大明一游。”
“非为夫妻团聚之私念,实为吾妻之才情觅一旷世知音,为你胸中之丘壑寻一倾泻之汪洋。”
“若岳丈允准,可持此信,寻戚家军留守汉州之将领,彼等必有安排,护你周全。”
“纸短情长,书不尽意。万望保重,静候佳音。”
书信写好,以火漆封缄,诸葛亮命随行侍卫以加急渠道送往大汉荆州。
……
荆州,隆中。
黄月英于灯下展读来信,初时眉宇间带着思念与担忧。
然随着阅读深入,她的神情逐渐变为惊讶、难以置信,最终化为浓浓的向往与激动。
她反复摩挲着信纸,尤其是关于机关术、天工院以及秦良玉事迹的部分,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
思索许久。
黄月英刚才持信去见父亲黄承彦。
黄承彦览信,亦是抚须长叹,既为女婿安好且得遇明主而欣慰,更为信中所描绘的大明景象而震惊。
他深知女儿才华,亦知其因性别与世道所限,常怀郁郁。
如今见有如此机遇,岂能不动心?
“阿爹,女儿想去!”
黄月英语气坚定,眼中是压抑不住的渴望。
“非只为见孔明,更为亲眼见识那墨家技艺大兴、工造昌明之地。”
“女儿想看看,女子是否真能如那位秦将军一般,凭本事立足世间!”
黄承彦沉吟片刻,点了点头:
“孔明信中所言,若属实,则大明确乃千古未有之奇局。”
“汝之才学,或真能于彼处寻得用武之地。”
“然路途遥远,乱世虽暂平,仍恐有不测。”
“为父实在放心不下。”
他思虑再三,忽然道:
“有了。汝族叔汉升,近日正为叙儿之沉疴忧心忡忡。”
“华佗先生失踪已有一年有余。”
“荆州名医皆束手,或许大明京城汇聚天下英才,能有良医良药可救叙儿?”
“为父可修书一封,请汉升护送汝前往京师,一来全了护卫之责,二来也可为叙儿寻访一线生机。”
黄月英闻言,既喜且忧:
“汉升叔父武艺超群,若有他护送,自是万全。只是叙弟之病……”
“唉,尽人事,听天命吧。汉升爱子心切,必不会放过任何机会。”
黄承彦叹道。
翌日,黄承彦亲往拜访族弟黄忠。
黄忠正值壮年,却因爱子久病不愈而眉宇深锁,略显沧桑。
听闻黄承彦之言,又看了诸葛亮的来信。
尤其是信中提及大明物产丰盈、灵药奇珍可能甚多,他沉寂的眼眸中顿时燃起一丝希望之火。
“大哥所言当真?那大明京城,果真能有医治叙儿之方?”
黄忠声音有些颤抖。
“大明神医李时珍《本草纲目》已经随着汉州重建,遍布汉州所有书店。”
“其在医道上的成就,恐怕未必输给华佗先生。”
“虽无十分把握,但观孔明信中所述,其地之繁盛远迈寻常,汇聚四方奇人异士,希望总大过在荆州苦等。”
黄承彦道。
“且月英此行,亦需一位信得过的长辈护送。”
“汉升你若同去,一则护月英周全,二则可为叙儿寻医问药,岂非两全其美?”
黄忠再无犹豫,霍然起身,抱拳道:
“好!为叙儿,也为护佑月英侄女周全,黄忠愿往大明京师一行。”
“纵是刀山火海,也要去闯上一闯。”
数日后,一切准备停当。
黄月英以墨家弟子身份,整理了部分得意之作的图样与心得,黄忠则备好车马,带上病弱的黄叙,一行人告别大汉,怀着不同的期望,踏上了前往大明的旅程。
夜深人静,烛火摇曳,诸葛亮独坐案前,铺开宣纸,研墨润笔。
昔日紫宸殿上面圣的景象、沿途所见的富庶繁荣、田间地头的蓬勃生机,以及那位深不可测的万寿帝君。
千头万绪,最终化作笔尖流淌的墨迹,诉诸于一封寄往荆州的家书。
“月英,见字如晤。”
“亮已随戚将军抵达大明京师,一切安好,勿念。”
笔锋微顿,诸葛亮的目光变得深邃而明亮,他继续写道:
“此番远行,见闻之广,震撼之深,实乃亮平生所未有。”
“昔日于禁区、于大汉,所见多是离乱困顿,民生多艰。”
“然入大明国境,景象迥异,恍如隔世。”
“其田亩之广袤丰饶,远超想象。”
“巨灵番薯遍植四野,块茎硕大如牛犊,寻常稻麦亦穗沉粒饱,灵气氤氲。”
“更令人惊叹者,大明竟以灵植为肥,滋养田地,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致使灵田阡陌相连,灵谷果蔬俯拾皆是。”
“农人面色红润,体魄强健,孩童嬉戏于陇上,老者安坐于庭前,此等‘安居乐业’之象,方是真正盛世。”
“其工造之术,尤令亮心折。”
“街市之上,机关小车自行运转,精巧农具效率非凡。”
“亮曾见一‘巧工坊’,内中器物之妙,思路之奇,令亮亦叹为观止。”
“坊主言,此皆得益于朝廷设立‘天工院’,广纳百家巧匠,尤以墨家为甚,兼容并蓄,推陈出新。”
“陛下雄才,鼓励格物致用,奇技巧思非但不被视为奇淫巧技,反得大力推崇,用以利国利民。”
写至此,诸葛亮眼前仿佛又出现了那个酷爱机关、常能做出令人拍案叫绝之作的明丽身影。
他嘴角泛起一丝温柔的笑意,笔触也更加恳切:
“月英,汝常憾一身所学,无处施展,唯能与亮切磋于草庐之中。”
“然在此大明,亮亲眼见得,女子有才,亦可尽展其长,傲立于世。”
“大明军中有一女将,名曰秦良玉,英姿飒爽,统兵一方,战功赫赫,深得帝心与将士敬重。”
“昔日殿前觐见,其风采气度,不逊任何男儿。”
“朝廷用人,唯才是举,似无分男女之见。”
“亮每每见那些精巧机关,便不由想起汝之巧思。”
“若汝在此,见得此间气象,能与大明工部、天工院之匠宗大家交流切磋,必能欣喜万分。”
“汝之才华,亦必能于此广阔天地间大放异彩,远胜于困守闺阁,埋没于乱世烽烟。”
“此地,方是你施展平生所学之绝佳舞台。”
“此处之机关术,乃活水之源,浩荡之江海,必能令你触类旁通,技艺精进,或可窥得那传说中‘非攻’、‘零贰’之至高境界。”
“念你素志,岂能不心动神往?”
“故吾虽知路途遥远,关山阻隔,仍冒昧相邀。”
“盼你能禀明岳丈大人,来此大明一游。”
“非为夫妻团聚之私念,实为吾妻之才情觅一旷世知音,为你胸中之丘壑寻一倾泻之汪洋。”
“若岳丈允准,可持此信,寻戚家军留守汉州之将领,彼等必有安排,护你周全。”
“纸短情长,书不尽意。万望保重,静候佳音。”
书信写好,以火漆封缄,诸葛亮命随行侍卫以加急渠道送往大汉荆州。
……
荆州,隆中。
黄月英于灯下展读来信,初时眉宇间带着思念与担忧。
然随着阅读深入,她的神情逐渐变为惊讶、难以置信,最终化为浓浓的向往与激动。
她反复摩挲着信纸,尤其是关于机关术、天工院以及秦良玉事迹的部分,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
思索许久。
黄月英刚才持信去见父亲黄承彦。
黄承彦览信,亦是抚须长叹,既为女婿安好且得遇明主而欣慰,更为信中所描绘的大明景象而震惊。
他深知女儿才华,亦知其因性别与世道所限,常怀郁郁。
如今见有如此机遇,岂能不动心?
“阿爹,女儿想去!”
黄月英语气坚定,眼中是压抑不住的渴望。
“非只为见孔明,更为亲眼见识那墨家技艺大兴、工造昌明之地。”
“女儿想看看,女子是否真能如那位秦将军一般,凭本事立足世间!”
黄承彦沉吟片刻,点了点头:
“孔明信中所言,若属实,则大明确乃千古未有之奇局。”
“汝之才学,或真能于彼处寻得用武之地。”
“然路途遥远,乱世虽暂平,仍恐有不测。”
“为父实在放心不下。”
他思虑再三,忽然道:
“有了。汝族叔汉升,近日正为叙儿之沉疴忧心忡忡。”
“华佗先生失踪已有一年有余。”
“荆州名医皆束手,或许大明京城汇聚天下英才,能有良医良药可救叙儿?”
“为父可修书一封,请汉升护送汝前往京师,一来全了护卫之责,二来也可为叙儿寻访一线生机。”
黄月英闻言,既喜且忧:
“汉升叔父武艺超群,若有他护送,自是万全。只是叙弟之病……”
“唉,尽人事,听天命吧。汉升爱子心切,必不会放过任何机会。”
黄承彦叹道。
翌日,黄承彦亲往拜访族弟黄忠。
黄忠正值壮年,却因爱子久病不愈而眉宇深锁,略显沧桑。
听闻黄承彦之言,又看了诸葛亮的来信。
尤其是信中提及大明物产丰盈、灵药奇珍可能甚多,他沉寂的眼眸中顿时燃起一丝希望之火。
“大哥所言当真?那大明京城,果真能有医治叙儿之方?”
黄忠声音有些颤抖。
“大明神医李时珍《本草纲目》已经随着汉州重建,遍布汉州所有书店。”
“其在医道上的成就,恐怕未必输给华佗先生。”
“虽无十分把握,但观孔明信中所述,其地之繁盛远迈寻常,汇聚四方奇人异士,希望总大过在荆州苦等。”
黄承彦道。
“且月英此行,亦需一位信得过的长辈护送。”
“汉升你若同去,一则护月英周全,二则可为叙儿寻医问药,岂非两全其美?”
黄忠再无犹豫,霍然起身,抱拳道:
“好!为叙儿,也为护佑月英侄女周全,黄忠愿往大明京师一行。”
“纵是刀山火海,也要去闯上一闯。”
数日后,一切准备停当。
黄月英以墨家弟子身份,整理了部分得意之作的图样与心得,黄忠则备好车马,带上病弱的黄叙,一行人告别大汉,怀着不同的期望,踏上了前往大明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