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为何?”赵姬挑了挑眉,凤目中闪过一丝意外的戏谑,“莫非是相邦之女配不上你李军正,还是……你觉得本宫的贺礼,不够分量?”
话音如冰,殿内暖香仿佛都被冻结。无论李斯如何回答,都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承认婚事,是坐实了投靠吕不韦,与太后离心;否认婚事,是当众羞辱相邦,自寻死路。
然而,李斯脸上非但没有丝毫慌乱,那双深邃的眼眸中反而掠过一抹洞悉一切的微光。他知道,对付赵姬这种女人,不能讲道理,不能辩事实,必须攻心。
他非但不退,反而向前一步,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股穿透人心的力量,朗声道:“回太后!臣之所以不敢受贺,非因婚事真假,非因贺礼轻重。只因在臣看来,这世间有三重牢笼,臣正身处其中,尚不得自由,何谈婚配之喜?”
“牢笼?”赵姬的兴趣被彻底勾了起来。她见过无数在她面前或战战兢兢,或阿谀奉承的男人,却从未见过一个敢在她面前谈论“牢笼”的。
李斯目光如炬,直视着高高在上的赵姬,仿佛要穿透她华美的外衣,看到那个同样被禁锢的灵魂。
“第一重,是‘才华之笼’!”李斯竖起一指,声震殿梁,“臣薄有微才,幸得相邦赏识,得以施展。然才华为相邦所用,便如利剑入鞘,虽得安稳,却失锋芒。臣之一言一行,皆被视为相邦之喉舌,此非臣之愿,却是臣之困境。此为第一重牢笼!”
此言一出,赵姬眼中的戏谑褪去,换上了一抹凝重。这话,简直说到了她的心坎里!她不也正是因为美貌与舞姿,才被吕不韦当作货物,献给了先王,从此被困于深宫吗?
李斯见状,心中了然,继续竖起第二指:“第二重,是‘权势之笼’!相邦权倾朝野,位极人臣。臣受其恩,亦承其重。相邦之敌,即为臣之敌;相邦之友,未必是臣之友。臣被绑于相邦这架华丽的战车之上,看似风光,实则身不由己,动辄倾覆。此为第二重牢笼!”
赵姬的呼吸微微急促起来。她与吕不韦纠缠半生,最恨的就是这种被他权势所裹挟的无力感!李斯的话,如同一把钥匙,精准地打开了她尘封已久的怨恨与共鸣。
“那第三重呢?”她忍不住追问。
李斯眼中闪过一丝悲悯,那目光仿佛越过了赵姬,看到了更广阔的天下。他缓缓竖起第三指,声音变得低沉而宏大:
“第三重,是‘天下之笼’!太后,您居于甘泉宫,可知天下万民之苦?可知六国纷争,白骨盈野?可知这煌煌大秦,虽有并吞八荒之志,却仍有无数黎民在苛法与战乱中挣扎?
臣虽为秦臣,心念的却是终结这乱世,为天下建立一个永世太平的新秩序!此志向一日未成,天下于臣,便是最大的牢笼!身负三重枷锁,心有天下之忧,臣……如何敢谈儿女私情,如何敢受太后之贺?”
一番话,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李斯没有为自己辩解一句,却将自己从一个即将投靠吕不韦的“赘婿”,瞬间拔高到了一个身负才华、权势、天下三重枷锁,为国为民而忍辱负重的悲情英雄!
更重要的是,他巧妙地将自己与赵姬放在了同一阵线,他们都是被吕不韦的权势所困,都是身不由己的“笼中人”!
赵姬彻底被震住了。她怔怔地看着阶下的男人,那双凤目中,原有的嫉妒、愤怒,此刻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理解,甚至是一丝……欣赏与怜惜。
她缓缓从软榻上走下,赤足踩在冰凉的玉石地面上,一步步走向李斯。
“说得好……说得真好。”她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
“本宫这甘泉宫,何尝不也是一座华美的牢笼?”赵姬的声音幽幽传来,带着一丝自嘲与凄凉。她停在李斯面前,华美的宫装也掩盖不住她此刻灵魂的萧索。
李斯缓缓抬起头,目光中只有一种深沉的、仿佛能看透岁月尘埃的悲悯。他没有接话,而是用一种更高级的共情,将赵姬的个人感慨,升华到了整个时代的悲剧。
“太后,”他的声音温和而坚定,“世人皆在笼中,或为名,或为利,或为情。笼外之人,笑笼内之人痴;殊不知,他们亦在另一座更大的笼中。真正的自由,并非挣脱铁栏,而是心无挂碍,俯瞰天下棋局,执子而非为子。”
执子而非为子!
这六个字,如同一道惊雷,狠狠劈在赵姬心头!她一生为人棋子,从赵姬到王后,再到太后,身份在变,棋子的命运却从未改变。吕不韦、先王、甚至现在的大王嬴政……她从未真正为自己活过!
而眼前这个男人,他看透了这一切!
“你……”赵姬伸出玉指,微微颤抖地指向李斯,“你想要做那个执子之人?”
李斯不卑不亢地迎着她的目光,坦然道:“臣不敢。臣只愿做大王手中最锋利的剑,为大王斩开这天下棋局,重塑乾坤。只是……臣忧心,有人愚不可及,妄图砸烂棋盘,让所有人都沦为乱局中的死子!”
赵姬心头一紧,立刻捕捉到了他话中的深意:“你是说……”
“太后,”李斯压低了声音,向前微倾,营造出一种只有两人共享秘密的氛围,“相邦之势,如日中天,看似不可撼动。然则,烈日之下,必有阴影滋生。有些自作聪明的蚍蜉,妄图撼树;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雏鸟,急于离巢。他们不懂‘势’,只知弄‘术’,最终只会引火烧身,将这煌煌大秦,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他虽未点名,但“蚍蜉”与“雏鸟”的比喻,精准地指向了嫪毐与长安君成蟜!
赵姬的脸色彻底变了。她可以容忍吕不韦的权势,因为吕不韦的权势能稳固大秦,能稳固她儿子的王位。但她绝不能容忍一场可能颠覆一切的内乱!
李斯见火候已到,话锋一转,目光不经意地扫过殿外巍峨的宫墙,语气中带上了一丝恰到好处的忧虑:“甘泉宫固若金汤,全赖卫尉所率宫城卫军。卫尉张竭将军,臣听闻其人忠勇,对太后更是……忠心耿耿。”
他在“忠心耿耿”四个字上,加了微不可查的重音,像一根细针,精准地刺入了赵姬最敏感的神经。
“你想说什么?”赵姬凤目一凛,寒光四射。
李斯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再次躬身,姿态谦卑,言辞却如刀锋般锐利:“臣不敢妄言。只是那些妄图砸烂棋盘之人,手中无兵。他们唯一的指望,便是撬动卫尉这根擎天之柱!
若卫尉动摇,宫门失守,则大局糜烂,无可收拾!届时,无论相邦,亦或臣这般的小人物,皆为鱼肉。而太后与大王……将首当其冲,成为新笼中,最悲惨的囚徒!”
李斯只是将一幅最恐怖的、血淋淋的未来画卷,铺展在赵姬面前。他将自己的安危,与赵姬的安危,与嬴政的安危,死死地捆绑在了一起!
他看着赵姬,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忧虑,和对她力量的期盼:“臣人微言轻,纵有破局之策,亦需时间。而太后……您的一句话,便胜过臣万千谋划。
您是这宫中唯一能让卫尉之心,坚如磐石之人!”
话音如冰,殿内暖香仿佛都被冻结。无论李斯如何回答,都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承认婚事,是坐实了投靠吕不韦,与太后离心;否认婚事,是当众羞辱相邦,自寻死路。
然而,李斯脸上非但没有丝毫慌乱,那双深邃的眼眸中反而掠过一抹洞悉一切的微光。他知道,对付赵姬这种女人,不能讲道理,不能辩事实,必须攻心。
他非但不退,反而向前一步,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股穿透人心的力量,朗声道:“回太后!臣之所以不敢受贺,非因婚事真假,非因贺礼轻重。只因在臣看来,这世间有三重牢笼,臣正身处其中,尚不得自由,何谈婚配之喜?”
“牢笼?”赵姬的兴趣被彻底勾了起来。她见过无数在她面前或战战兢兢,或阿谀奉承的男人,却从未见过一个敢在她面前谈论“牢笼”的。
李斯目光如炬,直视着高高在上的赵姬,仿佛要穿透她华美的外衣,看到那个同样被禁锢的灵魂。
“第一重,是‘才华之笼’!”李斯竖起一指,声震殿梁,“臣薄有微才,幸得相邦赏识,得以施展。然才华为相邦所用,便如利剑入鞘,虽得安稳,却失锋芒。臣之一言一行,皆被视为相邦之喉舌,此非臣之愿,却是臣之困境。此为第一重牢笼!”
此言一出,赵姬眼中的戏谑褪去,换上了一抹凝重。这话,简直说到了她的心坎里!她不也正是因为美貌与舞姿,才被吕不韦当作货物,献给了先王,从此被困于深宫吗?
李斯见状,心中了然,继续竖起第二指:“第二重,是‘权势之笼’!相邦权倾朝野,位极人臣。臣受其恩,亦承其重。相邦之敌,即为臣之敌;相邦之友,未必是臣之友。臣被绑于相邦这架华丽的战车之上,看似风光,实则身不由己,动辄倾覆。此为第二重牢笼!”
赵姬的呼吸微微急促起来。她与吕不韦纠缠半生,最恨的就是这种被他权势所裹挟的无力感!李斯的话,如同一把钥匙,精准地打开了她尘封已久的怨恨与共鸣。
“那第三重呢?”她忍不住追问。
李斯眼中闪过一丝悲悯,那目光仿佛越过了赵姬,看到了更广阔的天下。他缓缓竖起第三指,声音变得低沉而宏大:
“第三重,是‘天下之笼’!太后,您居于甘泉宫,可知天下万民之苦?可知六国纷争,白骨盈野?可知这煌煌大秦,虽有并吞八荒之志,却仍有无数黎民在苛法与战乱中挣扎?
臣虽为秦臣,心念的却是终结这乱世,为天下建立一个永世太平的新秩序!此志向一日未成,天下于臣,便是最大的牢笼!身负三重枷锁,心有天下之忧,臣……如何敢谈儿女私情,如何敢受太后之贺?”
一番话,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李斯没有为自己辩解一句,却将自己从一个即将投靠吕不韦的“赘婿”,瞬间拔高到了一个身负才华、权势、天下三重枷锁,为国为民而忍辱负重的悲情英雄!
更重要的是,他巧妙地将自己与赵姬放在了同一阵线,他们都是被吕不韦的权势所困,都是身不由己的“笼中人”!
赵姬彻底被震住了。她怔怔地看着阶下的男人,那双凤目中,原有的嫉妒、愤怒,此刻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理解,甚至是一丝……欣赏与怜惜。
她缓缓从软榻上走下,赤足踩在冰凉的玉石地面上,一步步走向李斯。
“说得好……说得真好。”她喃喃自语,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
“本宫这甘泉宫,何尝不也是一座华美的牢笼?”赵姬的声音幽幽传来,带着一丝自嘲与凄凉。她停在李斯面前,华美的宫装也掩盖不住她此刻灵魂的萧索。
李斯缓缓抬起头,目光中只有一种深沉的、仿佛能看透岁月尘埃的悲悯。他没有接话,而是用一种更高级的共情,将赵姬的个人感慨,升华到了整个时代的悲剧。
“太后,”他的声音温和而坚定,“世人皆在笼中,或为名,或为利,或为情。笼外之人,笑笼内之人痴;殊不知,他们亦在另一座更大的笼中。真正的自由,并非挣脱铁栏,而是心无挂碍,俯瞰天下棋局,执子而非为子。”
执子而非为子!
这六个字,如同一道惊雷,狠狠劈在赵姬心头!她一生为人棋子,从赵姬到王后,再到太后,身份在变,棋子的命运却从未改变。吕不韦、先王、甚至现在的大王嬴政……她从未真正为自己活过!
而眼前这个男人,他看透了这一切!
“你……”赵姬伸出玉指,微微颤抖地指向李斯,“你想要做那个执子之人?”
李斯不卑不亢地迎着她的目光,坦然道:“臣不敢。臣只愿做大王手中最锋利的剑,为大王斩开这天下棋局,重塑乾坤。只是……臣忧心,有人愚不可及,妄图砸烂棋盘,让所有人都沦为乱局中的死子!”
赵姬心头一紧,立刻捕捉到了他话中的深意:“你是说……”
“太后,”李斯压低了声音,向前微倾,营造出一种只有两人共享秘密的氛围,“相邦之势,如日中天,看似不可撼动。然则,烈日之下,必有阴影滋生。有些自作聪明的蚍蜉,妄图撼树;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雏鸟,急于离巢。他们不懂‘势’,只知弄‘术’,最终只会引火烧身,将这煌煌大秦,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他虽未点名,但“蚍蜉”与“雏鸟”的比喻,精准地指向了嫪毐与长安君成蟜!
赵姬的脸色彻底变了。她可以容忍吕不韦的权势,因为吕不韦的权势能稳固大秦,能稳固她儿子的王位。但她绝不能容忍一场可能颠覆一切的内乱!
李斯见火候已到,话锋一转,目光不经意地扫过殿外巍峨的宫墙,语气中带上了一丝恰到好处的忧虑:“甘泉宫固若金汤,全赖卫尉所率宫城卫军。卫尉张竭将军,臣听闻其人忠勇,对太后更是……忠心耿耿。”
他在“忠心耿耿”四个字上,加了微不可查的重音,像一根细针,精准地刺入了赵姬最敏感的神经。
“你想说什么?”赵姬凤目一凛,寒光四射。
李斯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再次躬身,姿态谦卑,言辞却如刀锋般锐利:“臣不敢妄言。只是那些妄图砸烂棋盘之人,手中无兵。他们唯一的指望,便是撬动卫尉这根擎天之柱!
若卫尉动摇,宫门失守,则大局糜烂,无可收拾!届时,无论相邦,亦或臣这般的小人物,皆为鱼肉。而太后与大王……将首当其冲,成为新笼中,最悲惨的囚徒!”
李斯只是将一幅最恐怖的、血淋淋的未来画卷,铺展在赵姬面前。他将自己的安危,与赵姬的安危,与嬴政的安危,死死地捆绑在了一起!
他看着赵姬,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忧虑,和对她力量的期盼:“臣人微言轻,纵有破局之策,亦需时间。而太后……您的一句话,便胜过臣万千谋划。
您是这宫中唯一能让卫尉之心,坚如磐石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