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写过每逢周末就是我的劳动节,于我来说,周末对家里进行一个大扫除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乐趣。尤其是看到经过辛苦劳作之后,家里的战果累累,窗明几净,物品收拾的井井有条,那一种成就感,是被其他喜悦无法代替的。
后来才发现,我的这种成就感和这种喜悦仅仅能够维持一天的时间,一天过后再次看家里,依然还是那种乱糟糟的样子。
时间长了把我的积极性都给打消掉了,有的时候看着收拾的井井有条的家,一天的时间又变成了早上的模样,看着地上因为水果的汁水滴在地上,走起路来黏糊糊的感觉,还有大家把什么东西随意的沙发上或者是茶几上那么一丢,看着到处都是井然无序的样子,忍不住生出颓败感。
让我感到颓败了,我放弃了,不干了,家里面又恢复成乱七八糟的样子,这个时候公公或者是婆婆,这个时候拿着拖把又开始吭哧的拖起地来。
后来我买了扫地机器人,拖扫一体机,想着趁我们都去上班或上学的时候,让公公婆婆使用这个小玩意儿把家里清扫一遍,既省时省力,又能让家里经常保持干净。
虽然对他们已经进行了“培训”,但是他们好像总是对这种,对于他们来说“新鲜的小玩意儿”不感兴趣,在尝试着使用了几次之后就把它束之高阁,再也不愿意动它了,地板上有个脏东西,依然是拿起拖把直奔脏污而去。
谁都有干活干累的时候,再后来公公婆婆也倦了,看着家里面好似永远也打扫不干净的卫生,他们阶段性的打扫一段时间,偶尔也会偷个懒,躲个闲,所以家里面有的时候还是看起来脏乎乎的。
我倒是觉得这个扫地机器人挺好用的,我拿着这个拖扫一体机,晚上吃过饭的空档,围着家里面走上那么一圈儿,就能把家里用眼睛看见的脏东西全部收纳其中。
其实想把家里的家务做好,好似并不需要那么的累,除了拖地扫地这件事情之外,那就是收拾家里乱七八糟的东西。
对于这件事情,我已经放弃了那种每周一收拾的工作计划,虽说当天能够看得见有好的收获,但是总体来说,家里面乱的时间比整洁的时间要长的多,所以我觉得这种工作方法可以改善一下。
忘记了从哪一天,我回到家之后正好手里面也有几个袋子,我把袋子里的东西拿出来,随手把这些袋子收拾好,突然就感觉其实这样收拾家务也蛮不错的。
不用专门抽出时间来整理,只不过是随手把自己能够处理掉的垃圾、能够处理掉的乱,给它及时收拾好。
抽出空闲的时间,或者是一两分钟,或者是三五分钟,把眼前能看得到的乱随手就收拾掉,就这样每天都抽出若干段零碎时间,把家里面看得见的乱的地方慢慢的收拾,然后乱的地方越来越少。
仅仅是坚持三天或者是五天的时间,家里面看着那些零七零八的东西就少了很多,因为在收拾的过程中,我的大脑也在慢慢的计划,把哪些东西固定的放置在哪个位置收纳,这样找起东西来也方便。
并且我把比较惹人嫌的那些,比如说大家可能是用来擦桌子上的水或者是擦手上水的那些纸巾,喜欢随手就放在了茶几上,我就很气愤的对着全家嚷嚷:“这些纸到底是用来擦什么的?不管是谁用完,请及时把它放到垃圾桶。”
或者有的时候,有些东西不知道被谁给整乱了,我就会把家里人挨个的问一遍,确认到底是谁给整乱的东西,希望他能够给恢复原状。
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真的想去找责任人,只是想让他们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下次再遇到这种事情,及时地按照咱要求的来做。
我按照这种方法收拾了好几天的时间了,每天并不会感到有多么的累,只是比平时稍微的多用一点心思。
并且在收拾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可能以前大家都知道,但是不愿意去相信的事实,那就是:唠叨的作用真的很大。
以前我看不上那些平时喜欢唠唠叨叨的人,嘴巴里絮絮叨叨的就那几句话,我老公也经常说:“当你说这些话的时候,这件事情你自己已经做完了,你就不要再唠唠叨叨了。”
但是我发现我是受不了这种唠叨的,当别人对我唠叨的时候,我会感到很烦,一而再,再而三的烦,我就忍不住的根据他唠叨的要求,去把这件事情给完成了。
我相信别人的唠叨能对我发挥作用,我的唠叨肯定也会对家里人发挥作用,因为这种唠叨就像是唐僧的紧箍咒,要么被逼疯,要么就按照他的要求来。
今天对着老大唠唠叨叨,让他把自己卧室收拾一下,以前堆在卧室里的那些关于高考的试题还有书籍,让他给整理归纳,收拾好,装袋儿,该送人的送人,该卖废纸的卖废纸。
很明显老大被我唠叨的烦不胜烦,咕咕囔囔的回到卧室里,我给他找了几个袋子,然后他该装袋的装袋儿,把其他的自己需要的东西,在自己的书架上摆放整齐。
当他做完这件事情之后,看着整洁有序的书桌,他应该也觉得很骄傲吧,他把我喊到他的卧室让我看一看,我一看果然是赏心悦目的卧室。
看吧,这不就说明咱的唠叨有了成果了吗?既然这份成果能在孩子身上找到,那么在家人身上肯定也能找到。
在唠叨别人的同时,我也自己加紧对不整洁物品的收拾,在收拾的过程中,我总是能找到借口,把家里的东西往外扔掉一部分,或者是想把它捐出去,或者送给别人一部分。
这几天我的大脑里面充斥了“减,减,减,扔,扔,扔”这几个字,我想着把家里面觉得好像能需要,但实际上根本就用不到的东西,能扔就扔,把别人可能会需要的东西就放到那个物品捐赠箱里面,能被使用就好,使用不了,那也算是一种扔掉。
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有东西被扔掉了,家里面的东西应该显得少了,用起来不顺手才是,但是我却觉得家里面稍微显得空旷的环境,让我感到心情更美丽。
这个时候我更觉得那些东西被我扔掉的东西果然是不应该存在的,是不被需要的东西,早知道这样的话,我应该早一点把他们处理掉的。
随手收拾物品和不停的唠叨,通过这两个小窍门,我发现收拾家务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时的事情,需要大家随时随地都要保持着整洁的理念,才能把这个家的整洁维持的更合适。
跟我让家庭保持整洁的理念完全相反,婆婆的想法是能留的东西就留着,能给年龄小的孩子使用的一些书籍、书本也要保存着,甚至是连我家老大孩子的衣服我婆婆都给留好了。
每次我要扔东西,婆婆就在后面拦着,对我说这个不能扔,那个不能扔,我问她留这些东西干什么,比如说是一件衣服的话,她会说这个衣服的质量很好,以后留着给孩子的孩子穿都行。如果说是一些书本的话,婆婆就会说留着给了。
我说这些年龄小的孩子们根本就用不上老大的这些书籍或者是衣服,举个例子,就是说他们上小学的时候,家里有4个孩子都在同一所学校上学,但是这4个孩子每个孩子穿的校服都是颜色都是不一样的,只不过是中间隔了几年的时间,连校服都不能接替的穿,其他的还有什么不会发生变化,能让他们继续使用呢。
婆婆表示不相信,各种不服,但我坚决要扔掉东西的时候,她仍会拦着,实在拦不住了,她就会把那些东西拿到自己的家里面,一包一包的往自己家里提,留着给以后的孩子们使用。
让她拿吧,等自己家收拾好了,我再到她家里给扔去。
后来才发现,我的这种成就感和这种喜悦仅仅能够维持一天的时间,一天过后再次看家里,依然还是那种乱糟糟的样子。
时间长了把我的积极性都给打消掉了,有的时候看着收拾的井井有条的家,一天的时间又变成了早上的模样,看着地上因为水果的汁水滴在地上,走起路来黏糊糊的感觉,还有大家把什么东西随意的沙发上或者是茶几上那么一丢,看着到处都是井然无序的样子,忍不住生出颓败感。
让我感到颓败了,我放弃了,不干了,家里面又恢复成乱七八糟的样子,这个时候公公或者是婆婆,这个时候拿着拖把又开始吭哧的拖起地来。
后来我买了扫地机器人,拖扫一体机,想着趁我们都去上班或上学的时候,让公公婆婆使用这个小玩意儿把家里清扫一遍,既省时省力,又能让家里经常保持干净。
虽然对他们已经进行了“培训”,但是他们好像总是对这种,对于他们来说“新鲜的小玩意儿”不感兴趣,在尝试着使用了几次之后就把它束之高阁,再也不愿意动它了,地板上有个脏东西,依然是拿起拖把直奔脏污而去。
谁都有干活干累的时候,再后来公公婆婆也倦了,看着家里面好似永远也打扫不干净的卫生,他们阶段性的打扫一段时间,偶尔也会偷个懒,躲个闲,所以家里面有的时候还是看起来脏乎乎的。
我倒是觉得这个扫地机器人挺好用的,我拿着这个拖扫一体机,晚上吃过饭的空档,围着家里面走上那么一圈儿,就能把家里用眼睛看见的脏东西全部收纳其中。
其实想把家里的家务做好,好似并不需要那么的累,除了拖地扫地这件事情之外,那就是收拾家里乱七八糟的东西。
对于这件事情,我已经放弃了那种每周一收拾的工作计划,虽说当天能够看得见有好的收获,但是总体来说,家里面乱的时间比整洁的时间要长的多,所以我觉得这种工作方法可以改善一下。
忘记了从哪一天,我回到家之后正好手里面也有几个袋子,我把袋子里的东西拿出来,随手把这些袋子收拾好,突然就感觉其实这样收拾家务也蛮不错的。
不用专门抽出时间来整理,只不过是随手把自己能够处理掉的垃圾、能够处理掉的乱,给它及时收拾好。
抽出空闲的时间,或者是一两分钟,或者是三五分钟,把眼前能看得到的乱随手就收拾掉,就这样每天都抽出若干段零碎时间,把家里面看得见的乱的地方慢慢的收拾,然后乱的地方越来越少。
仅仅是坚持三天或者是五天的时间,家里面看着那些零七零八的东西就少了很多,因为在收拾的过程中,我的大脑也在慢慢的计划,把哪些东西固定的放置在哪个位置收纳,这样找起东西来也方便。
并且我把比较惹人嫌的那些,比如说大家可能是用来擦桌子上的水或者是擦手上水的那些纸巾,喜欢随手就放在了茶几上,我就很气愤的对着全家嚷嚷:“这些纸到底是用来擦什么的?不管是谁用完,请及时把它放到垃圾桶。”
或者有的时候,有些东西不知道被谁给整乱了,我就会把家里人挨个的问一遍,确认到底是谁给整乱的东西,希望他能够给恢复原状。
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真的想去找责任人,只是想让他们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下次再遇到这种事情,及时地按照咱要求的来做。
我按照这种方法收拾了好几天的时间了,每天并不会感到有多么的累,只是比平时稍微的多用一点心思。
并且在收拾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可能以前大家都知道,但是不愿意去相信的事实,那就是:唠叨的作用真的很大。
以前我看不上那些平时喜欢唠唠叨叨的人,嘴巴里絮絮叨叨的就那几句话,我老公也经常说:“当你说这些话的时候,这件事情你自己已经做完了,你就不要再唠唠叨叨了。”
但是我发现我是受不了这种唠叨的,当别人对我唠叨的时候,我会感到很烦,一而再,再而三的烦,我就忍不住的根据他唠叨的要求,去把这件事情给完成了。
我相信别人的唠叨能对我发挥作用,我的唠叨肯定也会对家里人发挥作用,因为这种唠叨就像是唐僧的紧箍咒,要么被逼疯,要么就按照他的要求来。
今天对着老大唠唠叨叨,让他把自己卧室收拾一下,以前堆在卧室里的那些关于高考的试题还有书籍,让他给整理归纳,收拾好,装袋儿,该送人的送人,该卖废纸的卖废纸。
很明显老大被我唠叨的烦不胜烦,咕咕囔囔的回到卧室里,我给他找了几个袋子,然后他该装袋的装袋儿,把其他的自己需要的东西,在自己的书架上摆放整齐。
当他做完这件事情之后,看着整洁有序的书桌,他应该也觉得很骄傲吧,他把我喊到他的卧室让我看一看,我一看果然是赏心悦目的卧室。
看吧,这不就说明咱的唠叨有了成果了吗?既然这份成果能在孩子身上找到,那么在家人身上肯定也能找到。
在唠叨别人的同时,我也自己加紧对不整洁物品的收拾,在收拾的过程中,我总是能找到借口,把家里的东西往外扔掉一部分,或者是想把它捐出去,或者送给别人一部分。
这几天我的大脑里面充斥了“减,减,减,扔,扔,扔”这几个字,我想着把家里面觉得好像能需要,但实际上根本就用不到的东西,能扔就扔,把别人可能会需要的东西就放到那个物品捐赠箱里面,能被使用就好,使用不了,那也算是一种扔掉。
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有东西被扔掉了,家里面的东西应该显得少了,用起来不顺手才是,但是我却觉得家里面稍微显得空旷的环境,让我感到心情更美丽。
这个时候我更觉得那些东西被我扔掉的东西果然是不应该存在的,是不被需要的东西,早知道这样的话,我应该早一点把他们处理掉的。
随手收拾物品和不停的唠叨,通过这两个小窍门,我发现收拾家务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时的事情,需要大家随时随地都要保持着整洁的理念,才能把这个家的整洁维持的更合适。
跟我让家庭保持整洁的理念完全相反,婆婆的想法是能留的东西就留着,能给年龄小的孩子使用的一些书籍、书本也要保存着,甚至是连我家老大孩子的衣服我婆婆都给留好了。
每次我要扔东西,婆婆就在后面拦着,对我说这个不能扔,那个不能扔,我问她留这些东西干什么,比如说是一件衣服的话,她会说这个衣服的质量很好,以后留着给孩子的孩子穿都行。如果说是一些书本的话,婆婆就会说留着给了。
我说这些年龄小的孩子们根本就用不上老大的这些书籍或者是衣服,举个例子,就是说他们上小学的时候,家里有4个孩子都在同一所学校上学,但是这4个孩子每个孩子穿的校服都是颜色都是不一样的,只不过是中间隔了几年的时间,连校服都不能接替的穿,其他的还有什么不会发生变化,能让他们继续使用呢。
婆婆表示不相信,各种不服,但我坚决要扔掉东西的时候,她仍会拦着,实在拦不住了,她就会把那些东西拿到自己的家里面,一包一包的往自己家里提,留着给以后的孩子们使用。
让她拿吧,等自己家收拾好了,我再到她家里给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