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高维航行结束-《蓝星倾覆:我不玩游戏全球恐慌》

  空寂,是宇宙的主旋律。

  并非声音缺失,而是声音在这里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怎样的呐喊,都经不住光年记历程的消磨。

  广阔的空间,吞噬了一切的喧闹,文明的璀璨,文明的坠落,都不过是冰冷的闪光。

  目之所及,是纯粹的黑,它是宇宙的幕布。

  置身其中,即是站在宽阔的舞台上,但演员渺小到用微尘形容,都不足以诠释这种极致的孤独。

  深沉无边的黑暗幕布,不知是谁的狂想,或远或近的星光点缀,闪烁,永恒注视着舞台上的演员。

  美丽的蓝星,和蓝星上的人类,是宇宙舞台上微不足道的配角。

  但偶尔,他们活动的轨迹依然可以惊醒这片星空。

  一团星光忽然扭曲,微微旋转着向外拉伸,星辰间的距离舒展,于外圈靠近了些。

  中心的部分星光消失,庞然巨物挡住了它们的目光。

  蓝星,出现在了这片空间。

  无限的宇宙中,蓝星如一颗脆弱的玻璃珠,它的尺寸不足太阳的百分之一,却孕育着万千生命。

  其在宇宙间的速度,达到了惊人的24.6%超高速度。

  从宏观角度去看,整颗星球似乎都颤了颤,又仿佛静静不动,包裹整颗星球的引力场与宇宙的引力场接触与融合。

  物理学的角度讲,以这种速度接触,动静是巨大的,蓝星就算不解体,也会布满裂纹,爆发灭世级灾难。

  但蓝星,依然平稳。

  科学家惊叹于这样的现象。

  相当于扣动扳机,子弹钻出枪膛,却没制造出令人耳鸣的爆响。

  子弹射入水中,只溅起些许微不可察的涟漪。

  当然,视角缩小到星球表面,近乎陡然加速的瞬间,依然引起一些变化。

  首先是出现了体感可查的轻微晃动,人似乎变轻了瞬间,又瞬间回归正常。

  短暂的轻微失重之感。

  随后,星球表面的空气开始流动,卷起大风,从一端吹向另一端,冰雪升上高空,敲打着城市建筑。

  宇宙空间并非真的真空,大尺度下,存在着诸多游离的粒子、电子。

  面对高速出现的蓝星,它们穿过了星球磁场,轰击大气层与地表。

  雷鸣闪电短暂重现这颗星球。

  空气流动,形成飓风,是最明显的表现形式之一。

  科学仪器检测的读数乱跳,各种射线辐射标红。

  然而,这些变化又很快平息了。

  蓝星处在特殊的引力场中,大部分空气受到约束,不会脱离蓝星。

  只是一边大气较厚,一边较薄而已。

  宋琦没再玩游戏,收到警报的第一时间,小柒唤醒了她。

  此刻点开新闻频道,主持人与几位专家正在讨论蓝星目前的状况,以及人类的行动。

  “这是蓝星第二次高维航行,相较于第一次的迷茫与措手不及,这次我们做足了准备,外太空高轨道没有一颗卫星,一艘飞船损失,地面上的情况也稳定,符合科学家的推算,平均风力13级,这对堡垒城市,各地的小型庇护所等基础设施够不成威胁。”

  “那么现阶段,联盟最需要做的是什么呢?”

  主持人提问道。

  专家道:

  “现在大众都知道,我们极大可能与一个外星文明接触,此刻世界各地的观测基站已经全功率运行,精确检测蓝星周围四十万公里内一切情况,太空的深空探测器绘制着星图,搜索最近的恒星、脉冲星等。

  这些工作全部第一时间展开。

  此外是恢复生产生活,过去的两个多月时间,大多有人工厂、设施暂停运转,我们要在三天内重启这些。

  最后一点是蜃景画面的恢复,我们的卫星组正重返相应轨道,预估至多一月就能全面恢复……”

  “哇,明天就要开学了吗?”宋琦略有不舍地放下虚拟头盔,手心出汗。

  小柒道:

  “目前还没有最新的通知。”

  “如果外星人忽然出现,就不用上学了吧。”

  宋琦道。

  “你不想上课吗?”小柒疑惑。

  宋琦擦了擦手心的汗,莫名紧张。

  倒不是不喜欢上学,她喜欢和同学们坐在同一间教室里,课间分享她的游戏,最新的金鱼照片什么的。

  ……

  “距离我们最近的星系在17光年之外。”

  航天局的大厅,科学家、技术员忙碌身影转来转去,键盘噼里啪啦响,来自地面基站、太空设备的观察信息,海量涌入机房,经过智辅初步分析后,送到相应的科学家面前。

  其中一位科学家忽然大声说道,然后将数据坐标投送到缓慢成型的宇宙星图之上。

  一个高亮的光点标记出来。

  在距离蓝星不算遥远的地方。

  “着重观察!”

  太空中,三颗望远镜调整角度,对准过去。

  地面基站的卫星大锅转动,收集着宇宙间游历的信息。

  很快,17光年外的星系出现在众科学家面前。

  轮廓依然较为模糊,看不清楚,但从光谱等参数分析,这颗恒星还较为年轻,至少比太阳年轻很多。

  此外疑似存在多个强引力源,可能是行星,有待进一步观察分析。

  “共享者文明,就在这个星系之中?”

  假如人类是共享者文明分离出去的文明联盟,总部肯定设置在星系之内,足够稳定,能量来源充足,行星、小行星,或者陨石带,也能为文明延续与发展提供足够资源。

  但是一些科学家眉头微微皱起。

  17光年这个数字比较微妙,说远不远,17光年而已,相较于动辄几十、上百光年外的星系,这很近了,可以说近在咫尺。

  可说近,那也肯定不近。

  这个距离,就是蓝星现在的速度,都要数年才能抵达。

  更别说大型宇宙飞船,可能不到5%的光速,绝对是非常遥远的距离。

  核聚变提供的能源,想要将飞船加速到可观的速度,是非常难得。

  0.2c,基本就是极限。

  除非是一整支舰队航行,携带了足够的燃料。

  但速度越快,加速和减速所需的能量越多。

  就目前蓝星人的技术而言,这很难,几乎不可能。

  从共享者文明分享的技术倒推,大大高估他们,也很难做到。

  因此,17光年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及。

  共享者文明诚心组建文明联盟,这个距离对于初出茅庐的流浪文明来说太遥远了。

  单就从近25%光速减速到可以进入恒星轨道,一般的文明都做不到。

  达到塔尔人那种文明,才有可能。

  塔尔人使用的也是聚变能源,反物质能源还处在探索阶段。

  类似于蓝星和平时期,人类对可控核聚变的研究程度。

  用来放炮仗可以,作为一种战略威慑手段,但要控制起来采集能量,就做不到了。

  “可能不在恒星系内。”

  宋哲说道。

  他作为地外生命探索相关的专家,暂时还没有重返空间站,留在航天局作为顾问。

  根据共享者文明分享的技术资源包,可以判断出,其在生物科技,虚拟技术,智能架构方面最为擅长。

  完全有可能居住在超级飞船中,就在不算遥远的地方。

  但宇宙空间太大,一艘山一样的飞船,也和陨石大小差不多。

  如果处在静默状态,人类根本观测不到,全凭运气。

  “这不算最坏的结果,至少我们没第一时间发现星球周围存在不明飞行物。”

  航天局局长笑着说道。

  正在工作的科学家,技术员也都苦笑,或莞尔。

  联盟军方的准备失去作用,共享者没有设下陷阱。

  时间缓缓流逝,数十万的科学家处在忙碌之中,分析着各种收集来的数据,寻找地外生命,寻找地外不明飞行物,截获大量的电子信息,搜寻可能的通信信号。

  一天后,人类还没找到共享者存在等痕迹,飞船、探测器等。

  但截获到一则简短的广播讯号。

  人类科学家们,瞬间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