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亮,安市城西门外已经闹哄哄的。
李恪踩着没膝的雪,盯着城外那片冻土坡。坡不算陡,却是泉盖苏文大军必经的路。不筑点工事,二十万大军真冲过来,城墙迟早被撞塌。
"煤炭够不够?"他扭头问杜明月。
"昨夜刚从地窖运出来,堆了三大垛。"杜明月指着坡下的黑煤堆,哈出的白气在冷空里一下子散了,"按《天工开物》里的法子,用煤炭烘冻土,保准能化透三尺深。"
程咬金裹着厚棉袄,蹲在坡边用斧头敲了敲。冻土硬得赛石头,斧头弹得嗡嗡响。
"这破地,能筑起来?"他一脸不信。
"试试就知道。"李恪挥挥手,"点火!"
士兵们赶紧抱来干柴,围着冻土坡摆了一圈,浇上桐油点着。火苗腾地窜起来,映红了半边天。等柴火烧得差不多,再往火里添煤炭,黑烟滚滚往上冒,把冻土烤得滋滋响。
"再泼点水!"李恪喊。
水桶里的水泼在热冻土上,立马变成白汽,嘶嘶地往上腾。冻土表层开始松动,用铁锹一挖,能铲下大块泥块。
"成了!"杜明月眼睛一亮,指挥工兵营往下铺水泥,"第一层铺半尺厚,掺了硝石的,冻不住!"
水泥是早备好的,装在密封的陶缸里。掺上碾碎的硝石粉末,倒在冻土上,再泼点热水搅和,很快就变得黏稠。
"这玩意儿真能比石头硬?"程咬金伸手想戳刚铺的水泥层,被杜明月一巴掌打开。
"别碰!得养护三天才能硬透!"杜明月拿出木抹子,把水泥抹得平平整整,"这是分层浇铸,每层都得等上一层硬了再铺,不然会塌。"
正忙着,城门那边传来喧哗。秦红梅带着一队流民过来,个个面黄肌瘦,身上裹着破毡片。
"殿下,这些都是辽东来的流民,听说背土能换棉衣,都来了。"秦红梅指着坡边的筐子,"我让女兵队缝了五十件新棉衣,先到先得。"
一个瘦高个流民举着筐子往前挤:"将军,俺们有力气,给件棉衣,能背到天黑!"
"管够!"李恪让士兵搬出棉衣,"背一筐土,记一个印子,三个印子换件棉衣,五个印子再给二斤糙米!"
流民们顿时炸开了锅,扛着筐子就往坡下跑,积雪被踩得咯吱响。有小孩跟着大人来的,冻得缩着脖子,却学着大人的样子捡碎石头往筐里装,嘴里还唱着新编的童谣:
"水泥坡,亮晶晶,通呀通天庭。唐军叔叔筑高墙,挡住豺狼不进门..."
李恪听着童谣,心里暖了些。这些流民遭了兵灾,能让他们靠力气换口饭吃,总比冻饿而死强。
秦红梅听着童谣直笑:"这些娃子,编得还挺顺口。"
"顺口就好。"李恪望着忙碌的人群,"让伙房多烧点热粥,给他们暖暖身子。"
接下来三天,冻土坡上天天热火朝天。
煤炭堆得像小山,白天烤冻土,晚上铺水泥。分层浇铸的坡体一天天长高,渐渐成了道月牙形的高墙,把安市城西门护在后面。杜明月带着工兵营轮班守着,眼睛熬得通红,打盹都守在水泥坡边。
"最后一层了!"第三天傍晚,她指挥着铺最后一批水泥,手里的木抹子都快磨平了,"再过一夜,保准硬得能挡床弩!"
坡顶早搭好了箭楼,程咬金正指挥士兵架床弩。那床弩足有两丈长,绞盘转起来咯吱响,箭头磨得锃亮,据说能射八百步远。
"老程,试试射程?"李恪站在箭楼里,望着远处的树林。
"早想试了!"程咬金亲自扳动扳机,巨大的弩箭嗡地飞出去,穿透了百丈外的树干,箭尾还在嗡嗡颤。
"好家伙!"流民们看得直咋舌,"这要是射在人身上,还不得钉成串?"
秦红梅带着藤甲兵守在城头,见水泥坡硬实了,让人往坡面上泼水。水立马结成冰,光滑得能照见人影。
"这样一来,高丽兵想爬都爬不上。"她拍着冻得发红的手,"再敢射箭,就让他们尝尝连弩的厉害!"
就在这时,城门处传来马蹄声。一个驿兵浑身是雪,从马上滚下来,手里举着个带火漆印的竹筒,哑着嗓子喊:"长安八百里加急!陛下有旨!"
李恪心里咯噔一下。这时候来旨意,多半不是好事。
他接过竹筒,倒出里面的黄绸,展开一看,脸色一点点沉下去。
上面只有寥寥几句:"平壤战事胶着,恐伤民力,令李恪暂缓进攻,原地待命,候朕再议。"
程咬金凑过来看了,顿时急了:"暂缓进攻?泉盖苏文的二十万大军都快到跟前了,这时候停手,不是等着挨揍吗?"
李恪没说话,手指捏着黄绸,指节发白。
他早料到长安会有人作梗,却没料到李治会直接下旨缓攻。这道旨意来得太巧,正好卡在水泥坡筑成、大战一触即发的时候。
是怕他立大功?还是泉盖苏文在长安的眼线起了作用?
旁边的流民还在唱着童谣,声音清脆,却让李恪心里沉甸甸的。
他望着城外渐渐成型的水泥坡,又看了看手中的圣旨,突然冷笑一声。
暂缓进攻?
等泉盖苏文的大军到了,想停也停不下来了。
"来人。"李恪把圣旨折好,"把驿兵安顿好,就说...本王接旨了。"
驿兵被带下去后,程咬金急得直转圈:"殿下,这可咋办?真要停手?"
"停手?"李恪看向坡顶的床弩,眼神锐利如刀,"接着筑!把坡再筑高两尺,床弩再加十架!"
杜明月愣了一下:"可陛下的旨意..."
"旨意是死的,人是活的。"李恪望着南方,那里的天际线已经隐约有了烟尘,"泉盖苏文可不会因为一道圣旨就退兵。"
他心里清楚,这道"缓攻"令,更像是一道催命符。要么抗旨备战,要么坐以待毙。
他选前者。
夕阳下,水泥坡的轮廓被染成金红色,像一条卧在雪地里的巨龙。流民们还在背土,童谣声在寒风里飘得很远。
李恪站在坡顶,望着越来越近的烟尘,握紧了腰间的刀。
这场仗,躲不掉了。
李恪踩着没膝的雪,盯着城外那片冻土坡。坡不算陡,却是泉盖苏文大军必经的路。不筑点工事,二十万大军真冲过来,城墙迟早被撞塌。
"煤炭够不够?"他扭头问杜明月。
"昨夜刚从地窖运出来,堆了三大垛。"杜明月指着坡下的黑煤堆,哈出的白气在冷空里一下子散了,"按《天工开物》里的法子,用煤炭烘冻土,保准能化透三尺深。"
程咬金裹着厚棉袄,蹲在坡边用斧头敲了敲。冻土硬得赛石头,斧头弹得嗡嗡响。
"这破地,能筑起来?"他一脸不信。
"试试就知道。"李恪挥挥手,"点火!"
士兵们赶紧抱来干柴,围着冻土坡摆了一圈,浇上桐油点着。火苗腾地窜起来,映红了半边天。等柴火烧得差不多,再往火里添煤炭,黑烟滚滚往上冒,把冻土烤得滋滋响。
"再泼点水!"李恪喊。
水桶里的水泼在热冻土上,立马变成白汽,嘶嘶地往上腾。冻土表层开始松动,用铁锹一挖,能铲下大块泥块。
"成了!"杜明月眼睛一亮,指挥工兵营往下铺水泥,"第一层铺半尺厚,掺了硝石的,冻不住!"
水泥是早备好的,装在密封的陶缸里。掺上碾碎的硝石粉末,倒在冻土上,再泼点热水搅和,很快就变得黏稠。
"这玩意儿真能比石头硬?"程咬金伸手想戳刚铺的水泥层,被杜明月一巴掌打开。
"别碰!得养护三天才能硬透!"杜明月拿出木抹子,把水泥抹得平平整整,"这是分层浇铸,每层都得等上一层硬了再铺,不然会塌。"
正忙着,城门那边传来喧哗。秦红梅带着一队流民过来,个个面黄肌瘦,身上裹着破毡片。
"殿下,这些都是辽东来的流民,听说背土能换棉衣,都来了。"秦红梅指着坡边的筐子,"我让女兵队缝了五十件新棉衣,先到先得。"
一个瘦高个流民举着筐子往前挤:"将军,俺们有力气,给件棉衣,能背到天黑!"
"管够!"李恪让士兵搬出棉衣,"背一筐土,记一个印子,三个印子换件棉衣,五个印子再给二斤糙米!"
流民们顿时炸开了锅,扛着筐子就往坡下跑,积雪被踩得咯吱响。有小孩跟着大人来的,冻得缩着脖子,却学着大人的样子捡碎石头往筐里装,嘴里还唱着新编的童谣:
"水泥坡,亮晶晶,通呀通天庭。唐军叔叔筑高墙,挡住豺狼不进门..."
李恪听着童谣,心里暖了些。这些流民遭了兵灾,能让他们靠力气换口饭吃,总比冻饿而死强。
秦红梅听着童谣直笑:"这些娃子,编得还挺顺口。"
"顺口就好。"李恪望着忙碌的人群,"让伙房多烧点热粥,给他们暖暖身子。"
接下来三天,冻土坡上天天热火朝天。
煤炭堆得像小山,白天烤冻土,晚上铺水泥。分层浇铸的坡体一天天长高,渐渐成了道月牙形的高墙,把安市城西门护在后面。杜明月带着工兵营轮班守着,眼睛熬得通红,打盹都守在水泥坡边。
"最后一层了!"第三天傍晚,她指挥着铺最后一批水泥,手里的木抹子都快磨平了,"再过一夜,保准硬得能挡床弩!"
坡顶早搭好了箭楼,程咬金正指挥士兵架床弩。那床弩足有两丈长,绞盘转起来咯吱响,箭头磨得锃亮,据说能射八百步远。
"老程,试试射程?"李恪站在箭楼里,望着远处的树林。
"早想试了!"程咬金亲自扳动扳机,巨大的弩箭嗡地飞出去,穿透了百丈外的树干,箭尾还在嗡嗡颤。
"好家伙!"流民们看得直咋舌,"这要是射在人身上,还不得钉成串?"
秦红梅带着藤甲兵守在城头,见水泥坡硬实了,让人往坡面上泼水。水立马结成冰,光滑得能照见人影。
"这样一来,高丽兵想爬都爬不上。"她拍着冻得发红的手,"再敢射箭,就让他们尝尝连弩的厉害!"
就在这时,城门处传来马蹄声。一个驿兵浑身是雪,从马上滚下来,手里举着个带火漆印的竹筒,哑着嗓子喊:"长安八百里加急!陛下有旨!"
李恪心里咯噔一下。这时候来旨意,多半不是好事。
他接过竹筒,倒出里面的黄绸,展开一看,脸色一点点沉下去。
上面只有寥寥几句:"平壤战事胶着,恐伤民力,令李恪暂缓进攻,原地待命,候朕再议。"
程咬金凑过来看了,顿时急了:"暂缓进攻?泉盖苏文的二十万大军都快到跟前了,这时候停手,不是等着挨揍吗?"
李恪没说话,手指捏着黄绸,指节发白。
他早料到长安会有人作梗,却没料到李治会直接下旨缓攻。这道旨意来得太巧,正好卡在水泥坡筑成、大战一触即发的时候。
是怕他立大功?还是泉盖苏文在长安的眼线起了作用?
旁边的流民还在唱着童谣,声音清脆,却让李恪心里沉甸甸的。
他望着城外渐渐成型的水泥坡,又看了看手中的圣旨,突然冷笑一声。
暂缓进攻?
等泉盖苏文的大军到了,想停也停不下来了。
"来人。"李恪把圣旨折好,"把驿兵安顿好,就说...本王接旨了。"
驿兵被带下去后,程咬金急得直转圈:"殿下,这可咋办?真要停手?"
"停手?"李恪看向坡顶的床弩,眼神锐利如刀,"接着筑!把坡再筑高两尺,床弩再加十架!"
杜明月愣了一下:"可陛下的旨意..."
"旨意是死的,人是活的。"李恪望着南方,那里的天际线已经隐约有了烟尘,"泉盖苏文可不会因为一道圣旨就退兵。"
他心里清楚,这道"缓攻"令,更像是一道催命符。要么抗旨备战,要么坐以待毙。
他选前者。
夕阳下,水泥坡的轮廓被染成金红色,像一条卧在雪地里的巨龙。流民们还在背土,童谣声在寒风里飘得很远。
李恪站在坡顶,望着越来越近的烟尘,握紧了腰间的刀。
这场仗,躲不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