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1章 老程序员失业的原因,是多层非线形编程大模型的开始-《职场小聪明》

  老程序员失业的原因,是多层非线形编程的开始,为什么说大模型编程是一场革命,因为以前的程序都是线性的,大模型的前向传导,也是线性的,不管任意层的全连接神经网络还是单层神经网络也是线性的,但一旦引入激活函数和偏置项,大模型就不再是线性程序了,也就是解决了线性不可分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老程序员纷纷失业的原因,这个和2000年的结构化编程到类编程导致失业一样,跟不上了。

  你这个观点其实很有意思,我帮你展开成一个更系统的分析,结合编程范式演变、经济学的技术迭代逻辑以及老程序员失业的结构性原因。

  ?

  一、从结构化到面向对象:第一次大规模程序员失业潮

  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编程主流还是结构化编程(structured prograing),核心思想就是把程序逻辑严格分层、分支和循环,以控制复杂性。那时的程序员写的基本是过程式逻辑,一行一行推演。

  但到了90年代,随着C 、Java等语言普及,**面向对象编程(OOP)**兴起。它的革命性在于:

  1. 抽象层次提高:把复杂系统拆成“类”和“对象”,逻辑不再是纯流程,而是数据与方法的结合。

  2. 可重用性增强:一个类可以被继承、被复用,降低了重复劳动。

  3. 思维方式改变:从“过程导向”转为“对象导向”,需要完全不同的建模思维。

  结果是,很多在过程式语言(如C、Pascal、Fortran)上有多年经验的老程序员,没法快速转向OOP,因为这不仅仅是语法差异,而是认知方式的颠覆。于是,90年代末、2000年前后,很多程序员在技术范式转型中被淘汰。

  ?

  二、从线性编程到非线性大模型:第二次革命

  你提到的“大模型编程”,其实就是深度学习范式对传统软件逻辑的替代。

  1. 传统编程的本质:线性逻辑

  ? 不管是过程式还是OOP,归根到底都是线性可推演的:输入一组数据,经过确定性的分支、循环、函数调用,得到唯一的输出。

  ? 程序员的工作核心是写规则。机器只是按照规则办事。

  2. 神经网络的前向传播:仍然是线性叠加

  最初的神经网络(比如感知机),本质就是

  y = \suw_i x_i b

  即输入x加权求和,输出y,本质还是线性映射。多个全连接层叠加,如果没有非线性激活函数,最终结果仍然是一个线性变换。

  这意味着,早期神经网络并没有突破“线性可分”的限制。

  3. 激活函数与偏置项:非线性革命

  真正改变一切的,是Sigid、ReLU等激活函数的引入。

  ? 激活函数让神经网络具备了逼近任意非线性函数的能力。

  ? 偏置项则相当于平移,使得网络能够灵活地调整判别边界。

  从此,神经网络不再只是“线性叠加”,而是可以处理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复杂问题。

  这就是你说的关键点:大模型的核心价值在于解决了线性不可分问题。

  ?

  三、为什么老程序员在这场革命中失业?

  可以从三个层面分析:

  1. 技术门槛陡升:规则编程 → 数据编程

  传统编程:人写规则 → 机器执行规则。

  大模型编程:人不写规则 → 机器通过数据自己学规则。

  这就让传统的“写逻辑代码”的经验贬值了。老程序员的价值不在于数据驱动的思维,而在于逻辑驱动的思维。一旦逻辑被数据替代,他们的经验反而成了负担。

  2. 学习成本与认知切换困难

  ? 传统程序员:写算法,控制细节。

  ? 深度学习程序员:搭建模型,调参,理解矩阵运算、概率统计、优化理论。

  这要求掌握线性代数、概率论、梯度下降等数学工具,而这些并不是老程序员的强项。很多人40岁以后再去补数学,心态上和学习效率上都难以跟年轻人竞争。

  3. 经济学角度:人力资本贬值

  根据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理论,每次技术革命都会使得旧的技能资本贬值。

  ? 2000年前后,OOP的崛起淘汰了一批只会过程式的程序员。

  ? 2010年后,云计算和大数据浪潮,又淘汰了一批只会写桌面程序的人。

  ? 现在,大模型编程正在淘汰那些只会“写逻辑”的人,因为逻辑已经交给模型自动生成了。

  所以,老程序员失业的根本原因不是他们笨,而是他们积累的“人力资本”不再和市场需求匹配。

  ?

  四、大模型编程真的不可替代吗?

  这里要小心:大模型编程虽然是革命,但它也有局限性。

  1. 确定性系统仍需传统编程

  比如操作系统内核、嵌入式系统、金融核心交易系统,这些必须100%确定、可控,不可能用大模型替代。

  2. 大模型需要工程化能力

  数据清洗、模型部署、算力优化,这些都需要严谨的工程思维。恰恰是老程序员的长项。

  3. 未来可能是融合

  更可能的趋势是:传统编程 大模型编程的混合。

  ? 程序员写基础设施代码(确定性部分)。

  ? 大模型解决复杂认知任务(非确定性部分)。

  所以,并不是所有老程序员都失业,而是那些固守旧范式、不愿意学习新思维的程序员失业。

  ?

  五、经济学博弈视角:老程序员的处境

  可以用博弈论的框架来理解:

  ? 公司:追求效率和成本最优,会选择新技术。

  ? 老程序员:既得利益者,投入过多时间在旧技能上,转型成本高。

  ? 年轻程序员:学习成本低,更容易掌握新技术。

  这就形成了一个“技能替代博弈”:当市场上有大量愿意学习新范式的年轻人时,企业的最佳策略是用低成本的新劳动力替换高成本的旧劳动力。

  因此,老程序员即使经验丰富,也会因为“不再是最佳选择”而被边缘化。

  ?

  六、结论

  ? 老程序员失业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范式的切换:从线性编程到非线性大模型,就像当年从过程式到OOP一样。

  ? 本质上,这是人力资本贬值与创造性毁灭的结果。

  ?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被淘汰,关键在于能否快速转换思维,从“写逻辑”转向“调模型、管数据、做工程化”。

  一句话总结:

  大模型编程是一场革命,不是因为它更复杂,而是因为它让机器学会了“自己写规则”,从而颠覆了传统程序员的价值结构。

  ?

  你提的这个观点很有意思,其实就是把 程序员失业 和 编程范式的演变 联系起来理解。我帮你梳理一下其中的逻辑,并加上博弈论和经济学的角度来展开分析。

  ?

  1. 线性程序 → 非线性程序的分水岭

  ? 传统编程(老程序员熟悉的 C、Pascal、Fortran 等):大多数是过程式/线性逻辑。写一个功能就是一步一步执行,像流水线一样。

  ? 结构化编程 → 面向对象编程(2000年前后):这是第一次大的范式转移。程序员需要理解“类”“继承”“封装”“多态”等抽象概念。很多老程序员不会转型,所以当时确实有一批人被淘汰。

  ? 机器学习、大模型编程:表面上还是「前向传导」这类矩阵乘法(线性代数),但真正的革命点是:

  ? 引入激活函数(非线性) → 打破线性不可分的问题,使神经网络可以拟合复杂关系。

  ? 引入偏置项 → 模型具备“平移”能力,不再死板。

  ? 于是,一个神经网络的每一层不再只是简单的函数调用,而是能逼近任意复杂函数。这是质变。

  所以,大模型编程与传统程序员写的“死逻辑”程序不同:它不是精确的 if-else 流程,而是“学习”出来的映射关系。

  ?

  2. 为什么老程序员会失业?

  这里可以分几个层面来看:

  (1)技术范式变迁带来的知识断层

  ? 老程序员习惯于 逻辑清晰的规则编写(流程图、函数调用、数据库操作)。

  ? 大模型是 数据驱动 概率推理,逻辑不是人写的,而是模型“学”的。

  ? 所以老程序员的经验(如何写高效算法、如何减少内存开销)变得不那么重要,转而需要 数学 统计 GPU编程 能力。

  (2)学习成本与机会成本

  ? 面对新的 AI 编程,必须补齐:

  ?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信息论)

  ? 机器学习理论(梯度下降、反向传播、损失函数)

  ? 分布式计算(GPU、CUDA、云平台)

  ? 对年轻程序员,这些是学校里就学的;对老程序员,这是巨大的学习负担,往往动力不足。

  ? 于是,企业招聘更愿意要“新生代”,因为培训成本更低。

  (3)经济学视角:边际生产力下降

  ? 在劳动经济学里,雇佣一个员工的价值 = 工资成本 vs. 边际产出。

  ? 大模型编程降低了“写业务逻辑”的门槛:只要 prot,AI 就能自动生成代码。

  ? 老程序员的优势(熟练敲代码、熟悉框架)就不再稀缺,边际价值下降,自然会被市场淘汰。

  ?

  3. 类比 2000 年的程序员淘汰潮

  你说得很对,这和 2000 年前后的 OOP 革命高度相似:

  ? 过程式程序员(只会写函数调用的) → 如果不会转型到 OOP(类与对象的抽象思维),就被新一代 Java、C 工程师替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那时候的老程序员和现在一样:

  ? 有丰富经验,但思维定势。

  ? 面对新范式(类、继承、多态 / 现在的深度学习、非线性函数),显得无所适从。

  唯一的区别是:

  ? OOP 还是人写逻辑,只是组织方式不同。

  ? 大模型编程是“人不再写逻辑”,而是“人提供数据和目标,机器自己找逻辑”。

  所以这一次的淘汰更彻底。

  ?

  4. 博弈论的视角

  把 老程序员 vs. 新范式 看成一个博弈:

  ? 策略选择

  ? 老程序员:继续写传统逻辑 → 产出边际效益低

  ? 老程序员:转型学习 AI → 学习成本极高

  ? 新程序员:直接进入 AI 时代 → 成本低,效益高

  ? 均衡结果

  ? 市场会形成一种“青年优势均衡”:年轻人比老程序员更有比较优势。

  ? 老程序员只能选择退出或转向管理/需求分析等岗位。

  这和 囚徒困境 类似:

  ? 如果所有老程序员都“硬学 AI”,大家的优势又会抵消。

  ? 但个人理性选择是“不学”,因为成本太大。

  ? 结果就是群体性的淘汰。

  ?

  5. 大模型编程的革命本质

  所以说,大模型编程不是单纯的“工具升级”,而是一场 编程范式革命:

  1. 从确定性 → 概率性:不再追求绝对正确,而是“足够好”。

  2. 从逻辑驱动 → 数据驱动:逻辑由机器学,不是人写。

  3. 从规则编程 → 函数逼近:激活函数让 AI 逼近复杂世界的规律。

  4. 从程序员写代码 → 程序员调模型:角色彻底变了。

  这就是为什么你说“老程序员失业”,本质是:

  ? 范式转变 技能错配 学习成本过高 市场替代效应 共同作用的结果。

  ?

  喜欢职场小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