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梵高之死》,杀青!-《被内娱封杀后,我成了好莱坞大导》

  “其他导演的竞选创意方案,大部分都是只有一个想法,很少有人能论述得如此详细,甚至将各种小细节都考虑到了……”

  老刘越是翻看这本厚重的竞选标书,心里的惊叹就越发浓烈。

  《击缶而歌》,2008名演员组成巨型缶阵,通过灯光变化完成倒计时。

  《历史足迹》,施放29个巨型脚印焰火,象征第29届奥运会“走进”燕京,最后化作梦幻五环,充满浪漫气息。

  另外还有《画卷》、《文字》、《礼乐》、《丝路》……

  这些充满创新、技术、文化底蕴的精彩节目策划方案,普通团队能想出一个,就十分了不得。

  而他手里这本竞选标书中,类似《击缶而歌》的节目,却是足足有不下十个!

  每一个节目都是如此充满想象力。

  既有宏大的场景,又有创新的技术,更是充分展现出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与现代的繁荣。

  “虽然我不知道,这份创意方案,是哪位大师带领团队做出来的成果。”

  “但要是这还无法入选,那我也可以退休了。”

  老刘不再犹豫,果断写下自已的审阅建议,提交给奥组委参考。

  初轮筛选,共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便是奥组委对创意方案的审阅,最终只有部分团队能走下去。

  第二个阶段,将在9月份进行,导演团队竞标进入陈述环节。

  而在老刘看来,这份标号13的创意方案,必然可以进到第二阶段的陈述环节。

  他现在已经开始期待,想看看那位大师以及其组建的优秀团队,究竟都有谁参与到这些创意节目的策划之中。

  不过,老刘注定会失望。

  因为整个竞选创意方案,从头到尾都只有方元一个人。

  或者说,他是站在前世众多巨人的肩膀上。

  或许他自已已经觉得,这些节目很是稀松平常。

  但在当下其他人看来。

  他写进竞选标书里的这些创意节目,对大家来说简直是惊为天人!

  方案中的每一个节目,都闪烁着独特的魅力,值得细细品味。

  ……

  米国,好莱坞。

  方元忙得脚不沾地。

  《梵高之死》的拍摄难度,要比他想象中高出许多。

  各种意识流的镜头,即便已经提前做好详细的分镜稿,依旧会出现很多问题。

  “佳辉哥,这场戏你第一次见到梵高,眼神要失焦一些,后期我会再加上其他回忆的串联……”

  《梵高之死》虽然拍摄难度很高,但方元现在已然得心应手。

  他的过目不忘在工作中十分好用。

  可以随时在脑海中回顾整个片场,以及每一位演员的表演。

  甚至还能有条不紊指挥着整个剧组。

  所以拍到现在,他基本掌握了这种意识流的拍摄方式。

  接下来这段时间,还有十几场戏,拍完就能杀青了。

  他也终于能稍微休息一下……

  “导演,我感觉自已第三次的表演好像有点问题。”休息时间,梁佳辉找到方元,想要看看监视器的回放。

  作为一名专业的演员,一场戏自然会展现出不同的表演方式,让导演后期可以根据相应剪辑需求,进行选择。

  所谓的“一条过”,很多时候都是制片方和发行方的宣传策略。

  演技真正优秀的演员,都能对角色进行不同层面的诠释。

  毕竟对于电影来说,片场拍摄只是一个中期环节。

  后期制作,才是最关键的部分。

  而演员的表演素材越多,后期制作自然就更加方便。

  “第三次?是上午九点那场表演吗?”方元转头看向梁佳辉问道。

  “是的。”梁佳辉点点头,心中闪过惊叹。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有这种感觉了。

  自从加入到《梵高之死》的拍摄中,他经常能见到方元对整个项目还有拍摄的掌控力。

  别说是自已的表演了,就算是布景里有哪个道具放错位置,导演也能一眼看出来。

  所以梁佳辉跟方元交流起来,一直都有很轻松的感觉。

  对于演员和导演来说,这种感觉十分重要。

  一个优秀的导演,可以充分激发演员的潜能,并指出他的不足之处,方便以后改进。

  以往梁佳辉合作过的导演,没有一百,至少也有几十个。

  但这些导演,都没人能像方元这样,观察入微的同时,还能随时发觉演员在这场戏中存在的问题。

  所以,《梵高之死》的拍摄,除了刚开始艰难些外,后续越来越顺利。

  “上午九点那场戏,你的第三次表演,主要是动作方面存在一定的别扭感,我们要根据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来分析……”方元一边调出监视器回放,一边和梁佳辉详细讲述着他的问题。

  梁佳辉听得很认真,不时点点头。

  他心中有一种强烈的预感。

  这部三方合拍片,或许可以成为他演艺生涯的又一部“封神之作”。

  ……

  8月初,方元保险起见,又补拍了几个镜头。

  自此,《梵高之死》成功杀青。

  “今晚我做东,杀青宴大家都来参加啊。”方元心情很不错。

  这个项目是他两年多导演生涯以来,最难的一个。

  但无论再难,至少第一步成功完成。

  翻翻素材,各个意识流的镜头表达,几乎像是艺术品,如同一幅幅流动的油画。

  对于小说家来说,他们的意识流表达是通过文字,细腻的笔触勾勒思绪的涟漪,跳跃的句式模拟意识的流动,每个词语都是神经末梢,每段分行都是呼吸节奏。

  而电影的意识流,则是镜头里的光线如何从窗棂斜切进房间,是广角镜头下扭曲变形的走廊暗示精神困境,是手持摄影的晃动模拟记忆的不确定性。

  用长镜头凝固情感的浓度,甚至用失焦画面表现意识的模糊地带。

  小说家驯服语言,电影人驯服光影。

  方元如今,对于光影的掌控力,无疑比一年前强出许多许多。

  甚至对于《疾速追杀》的拍摄,他也生出了许多新的想法。

  “《疾速追杀》里夜店追杀那场戏,狂欢的人群在枪战中仍沉迷舞动,暴力成为娱乐,死亡沦为背景音。”

  “要是用意识流的手法来进行诠释,应该能比原版更加有艺术感。”

  方元现在已经有些迫不及待。

  杀青宴结束之后,便回到公司对《疾速追杀》的分镜稿进行修改。

  其实,这部电影原版就很风格化。

  而现在,方元打算再将这种风格继续加强。

  用高对比度的光影切割空间,夜店的镭射蓝紫与枪火的炽白在黑暗中炸裂,飞溅的鲜血在频闪灯下凝固成慢动作的泼墨画。

  动作美学的暴力交响曲,将霓虹、节奏与杀戮糅合成令人窒息的视听盛宴。

  如今,方元将自已从《梵高之死》拍摄中领会和学习到的东西,提炼成一套成体系的经验与风格。

  任何一位大师级导演,都肯定有着自已的风格。

  像是马丁·斯科塞斯老爷子,他就喜欢使用手持摄影与动态镜头,霓虹灯与阴影的对比堪称一绝,而且还不缺乏真实感。

  现在杀青之后,方元就好像是被梵高点了脑壳,已经开始逐渐形成自已的风格。

  不过,这样的风格,是只能在《梵高之死》这样的片子里发挥,还是他的任何电影都能使用。

  最终要通过《疾速追杀》来进行尝试。

  “等到《梵高之死》后期特效制作走上正轨,我就可以开始KCU的制作了。”方元心中想着。

  他向来是快枪手。

  去年连续拍摄制作三部电影,其中两部小成本,一部中等制作标准。

  《梵高之死》自然也算好莱坞中等制作。

  《疾速追杀》也不例外。

  都需要几千万美元的制作成本。

  不过相比之下,《疾速追杀》最多3000万美元就能拍完。

  《梵高之死》因为后期特效量的缘故,8000万美元预算方元能全部花光。

  当然,不是说8000万美元全部都用来制作特效。

  方元自已的导演费,还有剧组、演员的日薪和片酬,以及场地设备租赁等。

  这些加起来,大概4000多万美元没了。

  剩下的资金,将会全部投入到《梵高之死》的后期制作中。

  于是第二天, 方元很快找到好莱坞能够排进前十的数字特效公司。

  负责人听完方元的要求,自信满满地拍拍胸脯:“导演,你就放心吧,我们公司之前还参与过《黑客帝国》的一部分特效工作,你这部片子的特效难度并不大,保准给你办得漂漂亮亮。”

  方元脸上露出笑意:“那我就定你们了,下个月能完工吗?我这边的剪辑工作需要和特效制作同步进行,所以我们之间的交流或许会很频……”

  “等一下!”负责人抬手打断道,额头冷汗流下。

  他不可思议地看着方元:“导演,你这部片子的特效制作,至少要半年啊!一个月时间怎么可能做出来?”

  “哈?”方元愣住了。

  怎么会要半年呢?

  《梵高之死》的特效要求并不高啊。

  而且他给出的需求也很清晰。

  放在后世,或许连一个月都不需要,大概十几天就能渲染……

  等等,不对!

  猛然间,方元回过神。

  他意识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