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梵高之死》立项,目标威尼斯!-《被内娱封杀后,我成了好莱坞大导》

  挂断电话,韩三石闷头抽着烟。

  他着实想不通。

  棒子国的电影公司,真是不把钱当钱啊。

  一部文艺片,5000万美元投资?

  虽然这笔钱,中影也能拿出来。

  但韩三石要考虑到风险问题。

  于是,最后他和方元在电话里经过沟通,确定30%的投资份额,即3000万美元。

  这已经是他个人能做主的最大投资份额。

  几乎可以和《无极》持平。

  但《无极》那是史诗级魔幻大片。

  方元这边,剧本还没创作出来,但听介绍肯定是文艺片没错了。

  “亏了倒没什么,但至少要能获奖啊,我亲爱的方导。”韩三石心中暗暗祈祷。

  他不是不相信方元的能力。

  而是文艺片这玩意,真不能太指望票房。

  看看国内那些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拍的东西。

  哪一个能有高票房?

  能破1000万都算好的了。

  而且他们还经常被上头骂。

  因为在他们镜头下的老家,不说猎奇,至少也是破败不堪。

  这也是方元为何不想走文艺片这条路。

  有些人真的很恶心。

  表面说是为了艺术,心里全是生意,就是打压商业片,而且还经常腆着脸向上头要扶持。

  “结果,我现在兜兜转转,也要来搞文艺片了……”方元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缓缓呼出一口气。

  今年国际三大电影节,柏林在2月份就结束了。

  戛纳的话,则是5月份举办。

  现在都4月了,就算方元再掏出一部像《活埋》这样的影片也来不及。

  所以他最后的选择,只剩下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今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会在9月初正式举行。

  方元只要赶一赶,时间还算充裕。

  不过《疾速追杀》那边,估计得下半年才能开拍。

  “8000万美元,一部文艺片,这可怎么拍啊?”方元点击鼠标,新建文件,看着空白屏幕忍不住挠了挠头。

  没想到有一天,他还会因为预算太多而感到苦恼。

  希杰娱乐和中影集团,分别占据50%和30%投资份额。

  剩下的20%,方元出工不出钱。

  当然,他并不是不想出钱占据更多份额。

  只是聚光灯影业,现在真的没钱了。

  别看方元每部电影都是大卖。

  但院线渠道回款之后,这些盈利又很快被投入到其他项目中。

  特别是《无间行者》,才刚上映没多久,全球电影市场的票房分账,至少要到年底才能全部收回来。

  这也是为何说投资电影就像是赌博。

  制作周期长,回款时间也长。

  有这闲工夫,资本早就从股市赚得盆满钵满。

  不过电影其实还有一点比较特殊,那就是文化属性极强。

  所以即便投资跟赌博似的,依旧有很多人争先恐后想要加入进来。

  没错,说的就是审美在线的煤老板们。

  “叮叮叮……”

  忽然,手机铃声急促地响起,打破了房间里的寂静。

  方元低头一看,是远在大洋彼岸的爱丽丝。

  “喂?爱丽丝,怎么了?”

  “你说啥?霓虹那边有人找到你,想要跟我们合作?”

  “不是……”

  方元已经有点人麻了。

  他就说,棒子国都来了,霓虹怎么会缺席?

  如果说棒子国是米国爸爸的小儿子,那么霓虹就是亲儿子。

  只不过,霓虹那边没像希杰娱乐这么不要脸,直接找上门。

  而是转了个圈,找到聚光灯影业。

  方元轻轻叹息一声:“爱丽丝,感觉自从奥斯卡结束后,我好像真成了香饽饽,现在谁都想上来啃一口。”

  “我感觉还好吧……”爱丽丝不解。

  方元给她讲讲了最近几天,自已在国内发生的事,以及合拍片项目。

  爱丽丝有些惊讶:“方元,没想到你在老家这么受欢迎啊,不过亚洲电影市场潜力很大,这次合拍片项目你可要好好努力哦。”

  “我已经很努力了。”方元认真道。

  他在努力想办法,看看怎么能花光8000万美元。

  两人又接着聊了几句,挂断电话。

  合拍片这个项目,霓虹不能再参与进来,份额已经瓜分完了。

  而且预算再继续往上加,方元也有点受不了。

  倒不是嫌弃小日子的资金。

  而是预算越高,盈利压力越大。

  更别提这还是一部文艺片。

  这笔钱,都够他拍两部《疾速追杀》这样的商业动作片。

  所以,方元让爱丽丝把《寂静岭》项目丢给霓虹那边。

  反正《寂静岭》也是霓虹游戏改编IP作品,正好可以用来跟霓虹的影视公司合作。

  要知道,霓虹可是全球排名前三的核心票仓。

  另外方元还着重提醒,千万不要对小日子太过客气,能敲出多少就敲多少,现在他们聚光灯影业正缺钱呢。

  小日子近年来过得很不错,每年票房节节攀高,必须得给他们上上压力。

  ……

  接下来的几天,方元闭关埋头创作合拍片剧本。

  现在剧本对他来说才是大难关。

  这还是第一次他写剧本感到如此艰难。

  毕竟他无法再像以前那样直接借鉴。

  因为这个合拍片项目,肯定要有华人演员吧。

  另外要照顾到全球市场观众的接受度。

  8000万美元预算,如果不全球发行,肯定亏得妈都不认识。

  同时,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也需要照顾到。

  作为世界上诞生的第一个电影节。

  威尼斯电影节一直以“电影为严肃的艺术服务”为宗旨。

  评判标准高度强调艺术性,而非商业价值或票房。

  特别是鼓励有实验性、创新性的电影作品。

  即使存在技术或叙事上的缺陷,只要具有独特的艺术表达,仍有很大概率获奖。

  像是几十年前,亚洲电影大师黑泽明的《罗生门》,通过多重视角叙事和精湛的视听语言,还有黑白墨水渲染雨景等创新手法,轻松取得金狮奖最佳影片。

  包括张一谋的《英雄》,其实就借鉴了《罗生门》的多视角叙事结构。

  并且后来,“罗生门”三个字,甚至成为多个领域的专业术语。

  这就是电影的文化属性,不可忽略。

  方元不求自已能达到这种境界。

  但至少要拍出只比《罗生门》差一点点的艺术作品吧?

  你别说,他脑海中还真有个合适的创意。

  “梵高,他的死亡,在历史中充斥着迷雾……”方元集中精神,敲击键盘啪啪啪,仿佛一曲悠扬的乐曲。

  文森特·梵高,他的死亡是艺术史上最富悲剧性的谜团之一,其细节至今仍引发争议。

  梵高一生仅售出过少量画作,经济完全依赖弟弟提奥。

  艺术上的不被认可,加剧了他的绝望。

  生前最后70天,他居住在奥维尔的拉武旅馆,并在附近的麦田开枪自杀。

  据传,他用左轮手枪朝自已胸口开枪,随后踉跄返回旅馆,因伤势过重于两日后去世。

  结果,在他死后的几年,他的作品突然被外界广泛认可,成为表现主义的先驱者。

  但方元并不想直接拍一个讲述梵高悲剧人生的故事。

  他打算从老家一个偏远乡村农民工的视角出发。

  这位农民画工,不远万里飞往荷兰,只为看一眼梵高的真迹。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他已经临摹了10万张梵高的画作。

  从《星月夜》到向日葵,他的临摹之作被销往全世界各地旅游景点。

  故事便是他身处的“世界油画复制工厂”开始,全球70%的油画都产自这里。

  1989年,香江画商来到深城创业,吸引数千农民画工通过临摹西方名画谋生。

  其中的赵小刚,初中辍学后辗转打工,就是其中一员,专攻梵高仿画。

  直至现在,他已经可以在28分钟内完成一幅《向日葵》。

  其优秀精妙的技艺,被大家称为“华夏梵高”。

  但,他画的画,依旧不是他……

  卧室里,键盘声噼啪作响。

  方元灵感如尿崩。

  就这样持续了几天几夜,睡眠不足六个小时。

  今日他通红着眼,终于完成《梵高之死》的剧本。

  “结合环保组织冲进艺术馆焚烧文明史上的经典画作,还有赵小刚深陷火海与梵高跨越百年时空的相遇,以及梵高眼中和常人不同的奇异世界……”

  方元满意地看着自已的成果,愿称其为新时代魔幻现实主义。

  并且关于拍摄手法,他也已经想清楚了,

  就用意识流来进行拍摄!

  正好符合《梵高之死》的故事和主题。

  “两个相隔最远的人,分处不同时代,身份大相径庭,却是最能理解对方的人,心靠得最近……”方元不禁感叹一声。

  《梵高之死》的主角有两人,一个是“华夏梵高”,一个是梵高本人。

  而赵小刚这个“华夏梵高”,其实在现实中存在原型。

  “世界油画复制工厂”这个地方,同样存在,就在深城附近的一座村庄。

  方元根据自已前世看过的一部纪录片,想到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切入。

  两个主角,互相对应。

  一个生活在百年前,籍籍无名的艺术家。

  一个生活在百年后,籍籍无名的代画工。

  一个靠临摹《星月夜》养家糊口。

  一个画出《星月夜》却难以生存。

  剧本里的最后一刻,赵小刚和梵高在麦田深处共同历经生死。

  他知道他来自后世,他知道他就是梵高。

  只是之前的危机太过突然,让两人都没能好好了解对方。

  因此在当下,即将分别之时。

  他们相对而视,异口同声,都纷纷问出自已心中最想知道的那件事,并且出奇相似。

  这句话就是——我,有没有值得欣赏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