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大空头》首日票房……好莱坞六大:什么?还有高手!-《被内娱封杀后,我成了好莱坞大导》

  “哎,我只是想拍部电影,蹭蹭热度,赚点零花钱。”

  “怎么感觉事情突然有点偏了?”

  方元站在不远处,看着那些金融大佬,无奈地叹了口气。

  不过,其实也不算是坏事。

  至少《大空头》的影响力越大,票房就越值得期待。

  很快,影厅内灯光熄灭,银幕缓缓泛起光亮。

  《大空头》在前世改编自同名纪实小说。

  不过现在的话,次贷危机刚刚爆发,小说自然连影子都没有。

  所以观众里无人知晓具体剧情。

  大家只通过聚光灯影业放出的几支预告片,大概了解这部影片,就是讲述次贷危机是怎么发生的故事。

  而这,也是当下所有人关心的重点。

  危机爆发得太过突然,大家都没能反应过来,事情怎么就演变成这个样子。

  不就是稍微做多了一点债券,泡沫小小的吹大了一点。

  按理来说,凭借市场的自我修正能力,不应该造成如此剧烈的震荡啊。

  所以,无论是金融专家,还是普通观众,现在都聚精会神地盯着大银幕。

  他们不是在看电影,而是想从中寻找到救赎之道。

  《大空头》的开始,源自2005年,独眼基金经理迈克尔·巴里通过分析房贷数据,发现次级贷款违约率异常高。

  他敏锐地发现,银行将高风险贷款包装成“优质债券”出售。

  于是,迈克尔·巴里决定做空房地产市场,向高盛等银行购买“信用违约互换”,一种针对房贷债券违约的保险。

  不过很明显,他这种行为,招来了许多嘲笑。

  嗯,就像《大空头》刚刚开始宣发的那段时间。

  华尔街银行家嘲笑巴里是疯子,认为房价永远不会跌。

  对此,迈克尔·巴里只是冷笑:“他们给狗批贷款,这市场还不崩?我不是在预测灾难,我是在准备灾难。”

  随即,2006年。

  某银行交易员韦内特发现巴里的策略后,同样生出想法。

  他拉拢愤世嫉俗的基金经理马克·鲍姆加入做空,实地调查房市,发现大量空置房和贷款欺诈。

  只能说是触目惊心。

  韦内特:“华尔街的人都是骗子!金融就是一场庞氏骗局!”

  鲍姆:“没错,我们不是在做空市场,是在做空整个腐败系统。”

  电影发展到这里,观众已经看出来了。

  《大空头》的主题非常明显,通过多线叙事,分别讲述不同的人,不约而同发现市场存在的隐患,从而选择大胆做空。

  不过……

  “这种剧情会不会有些太夸张了?”一名观众小声对同伴说道,“投行贷款给无收入者,这不是在搞笑吗?”

  同伴看了他一眼,回道:“我去年就是无业游民,但很轻松就拿到了贷款。”

  “呃……”顿时间,观众不说话了。

  只能说,现实远比电影魔幻。

  放映厅内一些金融大佬倒是面色平静,不过心中隐隐生出想法。

  影片中揭露的评级机构失职,将垃圾债券评为AAA,他们倒是清楚现实中确实发生过这样的事。

  但或许,并非偶然操作,而是一种常态。

  所以,这才是次贷危机爆发的核心缘由吗?

  影片继续。

  时间来到2007年初,两位“车库创业者”查理和杰米。

  他们很年轻,也算是投资人。

  发现了“债务抵押债券”的层层包装陷阱,随后在隐退银行家本·霍克特的指导下和投行对赌。

  其实在年初的时候,次贷危机已经有了爆发的火苗。

  但在拉斯维加斯证券年会上,他们却目睹华尔街精英仍在鼓吹“市场稳健”。

  嗯,又和现实对上了。

  别说年初的时候,就是现在,依旧有许多机构尝试隐瞒风险。

  年会上,一位厨师如此说道:“债券就像用烂鱼做的寿司,裹层华服就成了高级料理。”

  霍克则在警告两位年轻人:“你们庆祝的是一次可怕的经济危机,很多人会失去家园。”

  很快,剧情高潮到来。

  危机爆发,次贷违约潮降临。

  债券价格暴跌,但投行仍隐瞒风险。

  空头们试图兑现利益,但过程很艰难,因为投行试图赖账。

  主角团们最终只获利了区区数十亿美元。

  嗯,区区。

  观众席里的金融大佬们,脸色终于出现一些变化。

  因为,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前几天次贷危机爆发,确实有一些空头找到各家机构,想要兑换“保险”。

  可如此大一笔“保险”,他们怎么可能同意?

  当然是能拖则拖。

  不过最后终究是无法违约,该给还是会多多少少给点。

  影片里那笔数字就挺好的。

  区区数十亿美元,各机构平摊下来,还是能勉强支撑。

  “我们赢了,但这个世界输了。”

  “每一次危机都写满教训,但华尔街只记得怎么忘记。”

  片尾字幕缓缓浮现,影片结束。

  首映礼上,全场观众先是一阵良久的沉默。

  随即,如雷鸣般的掌声响起。

  要说故事有多精彩刺激,其实也不见得。

  但关键在于,大家感同身受啊!

  《大空头》通过多线叙事,既还原了金融危机的技术细节,又讽刺了华尔街的贪婪与盲目。

  而且,还都正好和现实的情况对上。

  就像之前说的那样。

  这部影片,艺术已成。

  至于票房……

  这是艺术!艺术懂吗?

  谈钱简直俗不可耐!

  嗯,方元其实也觉得有点俗。

  但奈何他就是一个俗人。

  而且,拍过《梵高之死》的他也很懂艺术,知道艺术品向来很赚钱。

  所以究竟有多少观众,会因为“艺术”走进电影院呢?

  ……

  “你说多少?《大空头》开画影院数量是多少?”迪斯尼的奥伦·艾维夫一脸震惊地看着自已的助理,眼中充满了不信任。

  没办法,主要是助理刚刚说出的那个数字,有点过于离谱。

  首日上映4409家院线?

  聚光灯影业哪来的这么恐怖的发行能力?

  要知道,就算是他们迪斯尼的《加勒比海盗3》,首日开画数量也才只有4362家!

  就这,已经是北美影史开画规模最大的影片!

  结果这纪录还没揣热乎多久,你就给我直接打破了?

  而且还是一部金融商业片?

  我们的杰克·斯帕罗船长,难道最终要输给金钱吗?

  助理解释道:“先生,聚光灯影业的发行网络最多支撑3000家院线开画,但还有一些院线,拥有十分强烈地意愿引进《大空头》放映,所以才最终突破了我们的开画纪录。”

  “为什么?”奥伦·艾维夫看上去十分愤怒,“之前不是说过,不要给聚光灯影业机会吗?这些院线难道以后不想再上映我们迪斯尼的影片了?”

  助理无奈道:“先生,《大空头》现在热度太高了,全网都在讨论,院线也是要赚钱的。”

  “就算如此……”奥伦·艾维夫还想再骂,但却骂不出口,只能无奈地叹息一声。

  因为助理说得很对。

  院线是要赚钱的,鬼才管你们制片厂之间的争斗。

  虽然单家院线不是迪斯尼的对手。

  但数十家院线联合起来,即便好莱坞六大也得掂量掂量。

  这是什么?

  这就是以力破万法!

  方元早就知道好莱坞六大不怀好意,看到聚光灯影业称霸今年暑期档,背后肯定会偷偷搞小动作。

  所以,他才选择将三部影片压在今年上映,随即又是《大空头》正好蹭上次贷危机的热度。

  而且,《大空头》的上映时间,不能太早,也不能太迟。

  太早的话,票房方面没有保证,而且还会被舆论骂死。

  太迟的话,就会像前世那样,全球票房破亿。

  虽然对于一部小成本制作电影来说,上亿美元票房已经算很不错。

  但想要打破好莱坞六大的院线封锁,方元必须要借助这场危机的力量。

  “接下来,就是等票房出炉了。”

  方元内心稍微有些小小的激动。

  这一世,他率先将《大空头》拍出上映。

  前期宣发几乎做到聚光灯影业能够做到的极限。

  再加上次贷危机的爆发,该片已然成为现象级电影。

  引起了无数媒体、影迷、阿美莉卡普通观众,乃至金融圈的关注。

  所以,首日票房要是低于4000万美元,简直枉费我这一片苦心。

  很快来到第二天。

  好莱坞六大所在办公大楼,一片繁忙。

  但不是为了自家新片的上映,而是都在打听《大空头》的首日票房情况。

  终于,大概到了中午时分。

  某个知名统计机构,率先公布《大空头》首日票房。

  “多少?是多少?快点给我看看!”

  “你们别急,反正肯定不会太低,估计能破4000万美元。”

  “呵呵,4000万?我觉得能破5000万!”

  “5000万?我觉得能……”

  “好了!都别吹牛了,快把数据包打印出来。”

  华纳影业一位主管呵斥出声,随即如愿率先拿到票房统计报告。

  他不紧不慢地低头看向那一行数字。

  随即,整个人微微一愣。

  “主管,怎么了?”旁边有员工看到他奇怪的神情,小心翼翼地问道。

  主管皱着眉头,将报告收在怀里,道:“你们先等着,我去和阿兰·霍恩先生汇报一声。”

  很快,主管来到华纳影业掌门人阿兰·霍恩的办公室。

  他的神色看上去非常慌张,颤抖着声音说道:“先生,不好了,聚光灯影业的新片首日票房竟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