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下旬,锦绣阁的药味终于淡了些,朱高炽的病竟奇迹般地有了起色。他重新感觉自己对身体恢复了控制权,不仅能下床独自行走,甚至能在庭院里慢慢踱步。虽然走不了几步就会气喘吁吁,脸色也依旧苍白,但总算摆脱了卧床不起的窘境,眼中也渐渐有了些往日的神采。
可俗话说“好了伤疤忘了疼”,老皇帝朱高炽同样没能逃过这个定律。身体稍微康复,他对赵贵妃的肉体之欢便愈发痴迷,仿佛要将病中欠下的时光都补回来。他蛮横地要求贵妃变着法子侍奉自己,今日要听着琴曲承欢,明日要在暖阁里嬉闹,花样百出,全然忘了太医“静养禁欲”的叮嘱。
赵贵妃起初是坚决不从的。她看着皇帝依旧虚弱的身体,心疼又着急,苦口婆心地劝:“陛下大病初愈,龙体尚未完全康复,此时万万不可再想这些男女之事,仔细伤了根本。”她甚至故意躲着皇帝,白天借口打理庭院,晚上早早熄灯假装困倦。
但朱高炽哪里肯罢休。他拉着赵贵妃的手,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哀求:“娇娇,朕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过一天少一天了……难道你还要这般为难朕,连这点最后的心愿都不肯顺从吗?”他一边说一边咳嗽,单薄的肩膀微微颤抖,那副可怜模样让人心头发软。
赵贵妃看着他这副样子,犹豫了片刻,终究还是狠不下心。她知道皇帝的身体经不起折腾,可更清楚他的时日或许真的不多了。最终,她轻轻叹了口气,点了点头:“陛下莫急,臣妾依你便是,只是万万要保重身体,不可太过放纵。”
得到应允的朱高炽顿时破涕为笑,拉着她的手不肯松开。赵贵妃只得小心翼翼地侍奉,对皇帝提出的各种要求一一照办,时而用温柔乡安抚他的情绪,时而用轻歌曼舞转移他的注意力,尽量让他舒心却不过度消耗精力。
或许是这份温存让皇帝愈发依赖,短短半个月内,朱高炽竟两次下旨赏赐岐王朱瞻崅,不仅加了食邑,还赏了无数珍宝玩物,连带着赵贵妃的份例也翻了一倍。他与赵贵妃几乎形影不离,吃饭时要同坐一桌,散步时要携手同行,连批阅那些无关紧要的奏折,都要让贵妃坐在身边研墨。
皇帝与贵妃这般如胶似漆的关系,让朝中不少人暗自揣测。有人说“贵妃怕是要扶正了”,有人猜“陛下是不是想给岐王铺路”,各种流言在官场悄悄流传,却没人敢拿到明面上议论。毕竟岐王朱瞻崅归根结底还只是个十岁出头的孩子,整日里不是读书就是在后花园放风筝,连朝堂大门朝哪边开都不知道。在众人看来,一个黄口小儿根本不可能威胁到太子的地位,所以各方势力虽好奇皇帝的偏爱,却也不会往“易储”这种虚无缥缈的方向去想。
比起后宫的恩宠,朝中大臣们更关心的是另两件事:越王朱瞻墉近来频繁与旧部接触,府中护卫也比往日多了数倍,会不会在皇帝身体虚弱时忽然发难?太子朱瞻基早已全面处理政务,威望日增,会不会在哪天接到皇帝的禅位诏书,正式登基睥睨天下?这些关乎权力更迭的猜测,才是百官心头真正的悬念。
唯有沉浸在温柔乡中的朱高炽对此一无所知,他依旧每日与赵贵妃寻欢作乐,将朝堂之事尽数抛在脑后。赵贵妃倒是从儿子朱瞻崅的嘴里隐隐约约听到一些风声——岐王偶尔会回来学舌,说“二哥(指越王)府里的人最近总在宫门外转悠”,或是“东宫的侍卫比以前多了”。
每当这时,赵贵妃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认真地告诉儿子:“崅儿,这些都不是你该操心的事。你只需好好读书、学礼,做好自己的岐王就行。天塌下来,有大人顶着。”她抚摸着儿子的头,眼神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在她看来,无论朝堂如何风云变幻,只要儿子安分守己,只要自己牢牢抱紧太子这条大腿,未来总有容身之地。
四月初九的夜晚,锦绣阁的寝殿被银丝炭烧得温暖宜人,空气中弥漫着龙涎香与花瓣的甜腻气息。老皇帝朱高炽靠在铺着软垫的榻边,看着身边巧笑倩兮的赵贵妃,眼中的欲望再次被点燃,忍不住伸手去扒拉她的衣襟。
赵贵妃依偎在他怀中仰起俏脸,指尖轻轻点了点他的胸口,小声询问:“陛下今日精神刚好些,真的要……”
赵贵妃的语气里带着几分犹豫,又藏着几分顺从。
朱高炽认真点头,然后握住她手按在自己胸口:“朕想要娇娇侍奉,就这一次,轻轻的……”
谁也没有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惨剧就这样毫无征兆地发生。
两人正在榻上颠鸾倒凤,朱高炽忽然发出一声痛苦的闷哼,四肢猛地痉挛起来,身体不受控制地抽搐,并且一头栽倒在床上,蜷缩着身体剧烈颤抖,口中还断断续续地哀嚎着:“痛……心口痛……”
“娇娇……娇娇……”他下意识地呼唤着贵妃的乳名,脸色惨白如金纸,嘴唇泛着青紫色,眼神涣散,全然没了刚才的情动。
赵贵妃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魂飞魄散,身上的薄纱凌乱地滑落,她也顾不上体面,慌忙抓起一件外袍披在身上,赤着脚就踉跄地跑到房间门口,对着外面失声喊道:“快来人!陛下出事了!传御医!快传御医!”
守在门外的两个宫女听到呼救,吓得脸色煞白,连滚带爬地往外跑:“快去请御医!快去太医院!”
片刻后,当值的两名御医提着药箱,跟着宫女急急忙忙赶到寝殿,看到榻上的皇帝也吓得心头一紧,连忙放下药箱跪地诊脉。
他们不敢耽搁,立刻按照太医院的急救章程施救:一人按压皇帝人中、虎口等穴位,一人拿出银针,飞快地刺入百会、膻中、涌泉等关键穴位。银针入体的瞬间,朱高炽的抽搐渐渐平息,喘息也从急促变得缓慢,终于能正常呼吸,脸色也缓和了些许。
就在众人稍稍松了口气时,朱高炽忽然猛地大喊一声,双眼圆睁,身体挺得笔直,随即毫无征兆地彻底昏死过去,连呼吸都变得极其微弱。这下可把所有人吓得魂飞魄散,宫女们跪地哭喊,御医们额头冒汗,手忙脚乱地加大施救力度,却始终不见皇帝醒来。
消息很快传到太医院院使周正耳中,他不敢耽搁,披了件外衣就带着最得力弟子赶来。
周正亲自为皇帝诊脉,脸色随着脉象变化越来越凝重。半晌后,他示意弟子继续施针,自己则取来随身携带的急救丹药,撬开皇帝牙关灌了下去。
经过半个时辰的紧急抢救,朱高炽的眼皮终于微微颤动,喉咙里发出微弱的呻吟,总算是从鬼门关被拉了回来。
周正用帕子擦了擦额头的汗,脸色严肃地对守在一旁的赵贵妃和闻讯赶来的王淮说:“陛下这是积劳成疾,年事已高本就脏器衰老,加上此前纵欲过度,早已肾水枯竭,元气大伤。”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今日之事已是警示,若想让陛下熬过这一关,绝不可再让他与贵妃进行任何剧烈活动,连近身温存都需节制!否则一旦再发,便是神仙难救,只能等着龙驭宾天了!”
这番话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所有人心中的侥幸。赵贵妃脸色苍白地站在一旁,手指紧紧攥着衣角,刚才的恐惧与后怕还未散去,心中更添了几分愧疚——若不是自己没能坚持劝阻,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王淮则眉头紧锁,看着榻上昏迷的皇帝,心中对权力交接的紧迫感又重了几分。
寝殿内的空气凝重得让人窒息,只有御医们忙碌的身影和皇帝微弱的呼吸声。暖阁里的熏香依旧袅袅,却再也驱散不了死亡的阴影。
朱高炽从昏迷中醒来时窗外已泛起微光。
周正守在榻边记录脉象,见他睁眼便连忙俯身禀报病情,将“脏器衰老、肾水枯竭”的诊断结果和盘托出,语气凝重地重复着警告:“陛下不可再近女色,否则龙体难支!”
可朱高炽听完,只是虚弱地摇了摇头,态度固执而坚决,几乎没有丝毫犹豫便一口拒绝了周正的建议。
他声音嘶哑却不容置疑:“朕……朕活不了多久……只想在死前过得痛快一点……就算出了事,也是朕自找的,与谁都无关。”
说罢,朱高炽便侧过身闭上眼不再理会,显然是铁了心要将享乐进行到底。
周正看着皇帝决绝的背影,无奈地苦笑着摇了摇头。他知道再劝无益,这位老皇帝一生要强,到了晚年更是听不进逆耳忠言。
离开锦绣阁后,周正没有回太医院,而是径直赶往慈庆宫——他必须将皇帝的状况告知太子,这不仅是臣子的本分,更是为了大明的安稳。
见到太子朱瞻基时,周正将皇帝拒绝医嘱、执意享乐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语气里满是担忧:“殿下,陛下心意已决,臣实在劝不动……长此以往,恐有不测啊。”
朱瞻基坐在书案后,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沉默了良久。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他脸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
最终,他长叹了口气,对周正说:“周院使的心意,我明白。只是父皇的性子,我也清楚……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他既已做了决定就随他去吧。”
朱瞻基顿了顿,眼里闪过复杂情绪:“你们只需尽力调养,其他的事,孤自有安排。”
周正听后,又沉思了良久,最终还是躬身应道:“臣遵太子令。”
只是转身离开时,他的脚步格外沉重。
不知怎的,皇帝病危的消息像是长了翅膀从锦绣阁几个宫女的窃窃私语中悄悄传开。
先是宫人们私下议论,接着消息便流出紫禁城,如同瘟疫般在京城四处散播。茶馆里、酒肆中,百姓们都在低声猜测“陛下是不是快不行了”,连街头巷尾的小贩都知道,宫里怕是要出大事了。
太子朱瞻基与越王朱瞻墉几乎在同一时间接到了父皇病危的消息。
朱瞻基立刻召集心腹在东宫密议。他站在地图前,手指划过京城的防卫布防图,冷静地规划着后续步骤:“第一步,加强宫城守卫,尤其是东华门、西华门这些关键节点,必须由咱们的人接管;第二步,派人去和杨士奇商讨一应事务以防万一;第三步,密切关注越王府的动静,派人盯紧朱瞻墉的亲信,一旦有异动,立刻回报。”
朱瞻基条理清晰地布置着任务,眼中没有慌乱,只有对权力交接的精准预判——他必须确保一切平稳过渡,规避任何可能引发动荡的风险。
越王朱瞻墉在得知消息后,眼中却燃起了野心的火焰。
他在王府密室中来回踱步,脸上是压抑不住的兴奋与疯狂。“父皇病危,大哥必然放松警惕,这是天赐良机!”
他猛地一拍桌案,对心腹护卫下令:“立刻召集所有能用的人手,备好兵器甲胄,再过几天,咱们兵分三路,一路控制宫门,一路包围东宫,一路去锦绣阁保护父皇!只要能抓住太子再逼迫父皇下旨传位,天下就是我的!”
多年的隐忍终于在这一刻爆发,他彻底下定了谋反的决心,眼中只剩下对皇位的渴望。
一场围绕储位的宫廷风暴,就这样在暗流涌动中悄然逼近。东宫的灯火彻夜通明,朱瞻基正紧锣密鼓地布置防御;越王府的阴影里,甲胄的碰撞声隐约可闻;而锦绣阁的病榻上,朱高炽依旧沉浸在最后的温存中,对即将到来的腥风血雨一无所知。
紫禁城的夜空,乌云密布,一场决定大明未来的较量,已箭在弦上。
可俗话说“好了伤疤忘了疼”,老皇帝朱高炽同样没能逃过这个定律。身体稍微康复,他对赵贵妃的肉体之欢便愈发痴迷,仿佛要将病中欠下的时光都补回来。他蛮横地要求贵妃变着法子侍奉自己,今日要听着琴曲承欢,明日要在暖阁里嬉闹,花样百出,全然忘了太医“静养禁欲”的叮嘱。
赵贵妃起初是坚决不从的。她看着皇帝依旧虚弱的身体,心疼又着急,苦口婆心地劝:“陛下大病初愈,龙体尚未完全康复,此时万万不可再想这些男女之事,仔细伤了根本。”她甚至故意躲着皇帝,白天借口打理庭院,晚上早早熄灯假装困倦。
但朱高炽哪里肯罢休。他拉着赵贵妃的手,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哀求:“娇娇,朕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过一天少一天了……难道你还要这般为难朕,连这点最后的心愿都不肯顺从吗?”他一边说一边咳嗽,单薄的肩膀微微颤抖,那副可怜模样让人心头发软。
赵贵妃看着他这副样子,犹豫了片刻,终究还是狠不下心。她知道皇帝的身体经不起折腾,可更清楚他的时日或许真的不多了。最终,她轻轻叹了口气,点了点头:“陛下莫急,臣妾依你便是,只是万万要保重身体,不可太过放纵。”
得到应允的朱高炽顿时破涕为笑,拉着她的手不肯松开。赵贵妃只得小心翼翼地侍奉,对皇帝提出的各种要求一一照办,时而用温柔乡安抚他的情绪,时而用轻歌曼舞转移他的注意力,尽量让他舒心却不过度消耗精力。
或许是这份温存让皇帝愈发依赖,短短半个月内,朱高炽竟两次下旨赏赐岐王朱瞻崅,不仅加了食邑,还赏了无数珍宝玩物,连带着赵贵妃的份例也翻了一倍。他与赵贵妃几乎形影不离,吃饭时要同坐一桌,散步时要携手同行,连批阅那些无关紧要的奏折,都要让贵妃坐在身边研墨。
皇帝与贵妃这般如胶似漆的关系,让朝中不少人暗自揣测。有人说“贵妃怕是要扶正了”,有人猜“陛下是不是想给岐王铺路”,各种流言在官场悄悄流传,却没人敢拿到明面上议论。毕竟岐王朱瞻崅归根结底还只是个十岁出头的孩子,整日里不是读书就是在后花园放风筝,连朝堂大门朝哪边开都不知道。在众人看来,一个黄口小儿根本不可能威胁到太子的地位,所以各方势力虽好奇皇帝的偏爱,却也不会往“易储”这种虚无缥缈的方向去想。
比起后宫的恩宠,朝中大臣们更关心的是另两件事:越王朱瞻墉近来频繁与旧部接触,府中护卫也比往日多了数倍,会不会在皇帝身体虚弱时忽然发难?太子朱瞻基早已全面处理政务,威望日增,会不会在哪天接到皇帝的禅位诏书,正式登基睥睨天下?这些关乎权力更迭的猜测,才是百官心头真正的悬念。
唯有沉浸在温柔乡中的朱高炽对此一无所知,他依旧每日与赵贵妃寻欢作乐,将朝堂之事尽数抛在脑后。赵贵妃倒是从儿子朱瞻崅的嘴里隐隐约约听到一些风声——岐王偶尔会回来学舌,说“二哥(指越王)府里的人最近总在宫门外转悠”,或是“东宫的侍卫比以前多了”。
每当这时,赵贵妃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认真地告诉儿子:“崅儿,这些都不是你该操心的事。你只需好好读书、学礼,做好自己的岐王就行。天塌下来,有大人顶着。”她抚摸着儿子的头,眼神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在她看来,无论朝堂如何风云变幻,只要儿子安分守己,只要自己牢牢抱紧太子这条大腿,未来总有容身之地。
四月初九的夜晚,锦绣阁的寝殿被银丝炭烧得温暖宜人,空气中弥漫着龙涎香与花瓣的甜腻气息。老皇帝朱高炽靠在铺着软垫的榻边,看着身边巧笑倩兮的赵贵妃,眼中的欲望再次被点燃,忍不住伸手去扒拉她的衣襟。
赵贵妃依偎在他怀中仰起俏脸,指尖轻轻点了点他的胸口,小声询问:“陛下今日精神刚好些,真的要……”
赵贵妃的语气里带着几分犹豫,又藏着几分顺从。
朱高炽认真点头,然后握住她手按在自己胸口:“朕想要娇娇侍奉,就这一次,轻轻的……”
谁也没有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惨剧就这样毫无征兆地发生。
两人正在榻上颠鸾倒凤,朱高炽忽然发出一声痛苦的闷哼,四肢猛地痉挛起来,身体不受控制地抽搐,并且一头栽倒在床上,蜷缩着身体剧烈颤抖,口中还断断续续地哀嚎着:“痛……心口痛……”
“娇娇……娇娇……”他下意识地呼唤着贵妃的乳名,脸色惨白如金纸,嘴唇泛着青紫色,眼神涣散,全然没了刚才的情动。
赵贵妃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魂飞魄散,身上的薄纱凌乱地滑落,她也顾不上体面,慌忙抓起一件外袍披在身上,赤着脚就踉跄地跑到房间门口,对着外面失声喊道:“快来人!陛下出事了!传御医!快传御医!”
守在门外的两个宫女听到呼救,吓得脸色煞白,连滚带爬地往外跑:“快去请御医!快去太医院!”
片刻后,当值的两名御医提着药箱,跟着宫女急急忙忙赶到寝殿,看到榻上的皇帝也吓得心头一紧,连忙放下药箱跪地诊脉。
他们不敢耽搁,立刻按照太医院的急救章程施救:一人按压皇帝人中、虎口等穴位,一人拿出银针,飞快地刺入百会、膻中、涌泉等关键穴位。银针入体的瞬间,朱高炽的抽搐渐渐平息,喘息也从急促变得缓慢,终于能正常呼吸,脸色也缓和了些许。
就在众人稍稍松了口气时,朱高炽忽然猛地大喊一声,双眼圆睁,身体挺得笔直,随即毫无征兆地彻底昏死过去,连呼吸都变得极其微弱。这下可把所有人吓得魂飞魄散,宫女们跪地哭喊,御医们额头冒汗,手忙脚乱地加大施救力度,却始终不见皇帝醒来。
消息很快传到太医院院使周正耳中,他不敢耽搁,披了件外衣就带着最得力弟子赶来。
周正亲自为皇帝诊脉,脸色随着脉象变化越来越凝重。半晌后,他示意弟子继续施针,自己则取来随身携带的急救丹药,撬开皇帝牙关灌了下去。
经过半个时辰的紧急抢救,朱高炽的眼皮终于微微颤动,喉咙里发出微弱的呻吟,总算是从鬼门关被拉了回来。
周正用帕子擦了擦额头的汗,脸色严肃地对守在一旁的赵贵妃和闻讯赶来的王淮说:“陛下这是积劳成疾,年事已高本就脏器衰老,加上此前纵欲过度,早已肾水枯竭,元气大伤。”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今日之事已是警示,若想让陛下熬过这一关,绝不可再让他与贵妃进行任何剧烈活动,连近身温存都需节制!否则一旦再发,便是神仙难救,只能等着龙驭宾天了!”
这番话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所有人心中的侥幸。赵贵妃脸色苍白地站在一旁,手指紧紧攥着衣角,刚才的恐惧与后怕还未散去,心中更添了几分愧疚——若不是自己没能坚持劝阻,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王淮则眉头紧锁,看着榻上昏迷的皇帝,心中对权力交接的紧迫感又重了几分。
寝殿内的空气凝重得让人窒息,只有御医们忙碌的身影和皇帝微弱的呼吸声。暖阁里的熏香依旧袅袅,却再也驱散不了死亡的阴影。
朱高炽从昏迷中醒来时窗外已泛起微光。
周正守在榻边记录脉象,见他睁眼便连忙俯身禀报病情,将“脏器衰老、肾水枯竭”的诊断结果和盘托出,语气凝重地重复着警告:“陛下不可再近女色,否则龙体难支!”
可朱高炽听完,只是虚弱地摇了摇头,态度固执而坚决,几乎没有丝毫犹豫便一口拒绝了周正的建议。
他声音嘶哑却不容置疑:“朕……朕活不了多久……只想在死前过得痛快一点……就算出了事,也是朕自找的,与谁都无关。”
说罢,朱高炽便侧过身闭上眼不再理会,显然是铁了心要将享乐进行到底。
周正看着皇帝决绝的背影,无奈地苦笑着摇了摇头。他知道再劝无益,这位老皇帝一生要强,到了晚年更是听不进逆耳忠言。
离开锦绣阁后,周正没有回太医院,而是径直赶往慈庆宫——他必须将皇帝的状况告知太子,这不仅是臣子的本分,更是为了大明的安稳。
见到太子朱瞻基时,周正将皇帝拒绝医嘱、执意享乐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语气里满是担忧:“殿下,陛下心意已决,臣实在劝不动……长此以往,恐有不测啊。”
朱瞻基坐在书案后,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沉默了良久。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他脸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
最终,他长叹了口气,对周正说:“周院使的心意,我明白。只是父皇的性子,我也清楚……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他既已做了决定就随他去吧。”
朱瞻基顿了顿,眼里闪过复杂情绪:“你们只需尽力调养,其他的事,孤自有安排。”
周正听后,又沉思了良久,最终还是躬身应道:“臣遵太子令。”
只是转身离开时,他的脚步格外沉重。
不知怎的,皇帝病危的消息像是长了翅膀从锦绣阁几个宫女的窃窃私语中悄悄传开。
先是宫人们私下议论,接着消息便流出紫禁城,如同瘟疫般在京城四处散播。茶馆里、酒肆中,百姓们都在低声猜测“陛下是不是快不行了”,连街头巷尾的小贩都知道,宫里怕是要出大事了。
太子朱瞻基与越王朱瞻墉几乎在同一时间接到了父皇病危的消息。
朱瞻基立刻召集心腹在东宫密议。他站在地图前,手指划过京城的防卫布防图,冷静地规划着后续步骤:“第一步,加强宫城守卫,尤其是东华门、西华门这些关键节点,必须由咱们的人接管;第二步,派人去和杨士奇商讨一应事务以防万一;第三步,密切关注越王府的动静,派人盯紧朱瞻墉的亲信,一旦有异动,立刻回报。”
朱瞻基条理清晰地布置着任务,眼中没有慌乱,只有对权力交接的精准预判——他必须确保一切平稳过渡,规避任何可能引发动荡的风险。
越王朱瞻墉在得知消息后,眼中却燃起了野心的火焰。
他在王府密室中来回踱步,脸上是压抑不住的兴奋与疯狂。“父皇病危,大哥必然放松警惕,这是天赐良机!”
他猛地一拍桌案,对心腹护卫下令:“立刻召集所有能用的人手,备好兵器甲胄,再过几天,咱们兵分三路,一路控制宫门,一路包围东宫,一路去锦绣阁保护父皇!只要能抓住太子再逼迫父皇下旨传位,天下就是我的!”
多年的隐忍终于在这一刻爆发,他彻底下定了谋反的决心,眼中只剩下对皇位的渴望。
一场围绕储位的宫廷风暴,就这样在暗流涌动中悄然逼近。东宫的灯火彻夜通明,朱瞻基正紧锣密鼓地布置防御;越王府的阴影里,甲胄的碰撞声隐约可闻;而锦绣阁的病榻上,朱高炽依旧沉浸在最后的温存中,对即将到来的腥风血雨一无所知。
紫禁城的夜空,乌云密布,一场决定大明未来的较量,已箭在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