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不按套路出牌的李俊-《大唐永乐王》

  二房的中军大帐里,商议事情的时候,就和土匪窝里议事一样。

  所以二房的议事厅警戒范围,要比其他的几房要大一倍。

  老话说:什么样的将军,就会带出来什么样的兵。

  二房的族人和家主的性格一样,暴躁,非常的暴躁。

  二房族人比较能生,在陇西李氏上下六房中,族人们平均身高也是最高的。

  二房千多年来也知道自已的缺点,一直紧跟大房和三房后面,只做好武力担当这一角色。

  二房族长也是一个心大的,族中的事务都交给二十一姓大家长集体商议处理。

  大事?

  大事这不得请示大房,三房后再做决定?

  所以,二房族长一辈子也没有拍板决定过一件事情。

  二房所有的事务,都由各大管事处理,遇到了分歧就由二十一姓大家长,开会讨论处理。

  大事大房族长,三房族长自会有指示,二房后面跟着就是。

  大事?

  二房从来就没有过什么大事好不好?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陇西李氏的大事,也就是祀与戎。

  但是千多年来,和谁干仗?

  什么时候干仗?

  这些从来就是三房族长决定的,什么时候还要二房作主了?

  二房族长接过来侍剑递过来的“秦时明月”香烟,猛的吸一口,吐出来一道烟剑:

  “善。

  你们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我们就不要派人出去了,令出多门不好。

  你们的意见,我也会有大房族长大兄提一下,看看大兄怎么说。

  但是有一点我很生气,我们二房这一次截杀颉利可汗,战果很不理想,完全就没有达到小阿弟的计划。

  虽然有天气的原因,但是在我们的地盘,没有消灭掉这些突厥人,到了草原上要找到他们就难了。

  明天下午小阿弟派出来的二万多骑兵,就能到这里,一定要准备足够的粮草。

  传令前方的族人,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追上逃跑的突厥人。

  给我死死咬住突厥人的骑兵,也要加大袭扰掩杀突厥人的力度,就算是把战马累死,也要在和大房合围住突厥人之前,最大可能的斩杀突厥人。”

  “喏,请家主放心,我们陇西李氏很久没有和别人干仗了,族人们都嗷嗷叫着要立功。

  加上清河崔,博陵崔,荥阳郑,凤族的骑兵也在,族人们怎么可能让他们夺了风头?”

  二房禁军上代大家长应喏后,二房族长并不放心,点头吩咐道:“干仗这事儿,我从来不担心。

  但正是由于我们陇西李氏,太久没有和别人大打过了,现在许多年轻一代,都没有干大仗的经验。

  加上你们又都把差事交给下一代了,不是怀疑你们接班人的能力。

  但是年轻人难免毛毛燥燥的,你们这些老家伙也别闲着,立马到各处看着点。”

  “喏……”

  常一凡收到族长的命令,可比二房族长快。

  他一刻也不停顿,在这个转运站外,当着流民的面,宣布了这些人的罪行,以及李俊给出的处罚。

  他还来不及下令,把这一百多个男女老少砍头。

  一个二十六七岁,穿得破破烂烂的妇人,领着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一个五六岁的女娃,扑通一声跪在他面前。

  恨声说:“这位大兄弟,我男人拿命换来的钱财和粮食,他的叔伯兄弟们都要抢走。

  这天寒地冻加上兵慌马乱的,他们这是不让我们娘三个活啊。

  天杀的,两个娃是他们的侄子侄女呀,怎么能这么恨心?

  这位大兄弟,我请你让我把他们的心挖出来看看,他们的心到底是不是黑的?”

  关中女儿,豪爽热情,也是快意恩仇的直爽性子。

  她的两个孩子,也是狼崽子一样的看着被绑在柱子上的亲人们。

  他们忘不了这些人,抢夺自已阿耶用命换来的粮食,还要把他们赶走的那副恶毒的样子。

  流民中也是议论纷纷,大家都十分的鄙夷这些人。

  都是亲人,大家一起抢外人,这个大家都能理解。

  这个时代,一个家族不抱团取暖,怎么可能在这吃人的世界活下去?

  但是人家刚刚失去家里的顶梁柱,你们作为叔伯兄弟不帮助这孤儿寡母,还要抢夺人家,这就过份了。

  大家都对妇人快意恩仇表示了赞赏,觉得她只是想护佑自已的孩子,杀了这些所谓的亲人,这种做法没毛病。

  关中女儿嘛,遇到了事情从来不哭哭唧唧的,抡刀子上才是关中女儿的性格,这没毛病。

  现场当然有官府的人,他们对于李氏的做法,替代官府的职能,没有半点意见。

  永乐王是本朝的永乐王,一品郡王永乐王不能代替朝廷,谁能代替?

  你吗?难道处理几个不是人的玩意儿,还要皇帝亲临?

  永乐王家里的下人,处理这些人,和官府的人处理,有什么区别?

  这完全就没有半点毛病好吧?

  当然大家都知道这只是一个借口,没有任何官府的人,会愿意有人代替他们的职能。

  然并卵……

  现在的长安城往草原这片土地上,还就是人家永乐王说了算。

  这一点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一切都是因为人家永乐王兵强马壮,当今的皇帝陛下都没有办法否认这一点。

  兵强马壮者,天子也。

  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也是天底下最大的真相。

  所以,天下人都说李俊脑袋有问题。

  他这个时候抢夺李唐江山,是最好的时机,也是最容易的。

  天时,地利,人和。

  李俊都不缺,但是他什么也没有干,只是和突厥人干仗。

  隋末的三十六股烟尘才散尽没多久,李唐立国满打满算就十年。

  这个时候又发生了夺嫡的兵变,长安城里面的十六卫互相厮杀,互不信任。

  整个长安城里面的兵力,李二能调动的也就是三万晋阳老卒。

  而朝堂上派系林立,各有各的算计。

  许多人都已经能想到李俊的操作:清君侧,然后李渊父子会死在战乱中。

  再然后李俊会在李渊死的不多了的儿子中,或者将只仅剩下一个的稚子推上皇位。

  永乐王也就顺势成了剑履上殿的摄政王。

  再然后……

  禅位。

  三拒后坐江山。

  这个套路,并不新鲜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