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新法 旧法 新党 旧党!顶尖做题家的神仙打架!古人感慨-《视频通古代,盘点现代封神人物》

  【苏轼被贬至惠州,没成想他在这里继续发扬了他的乐观主义精神。此时经过大起大落的章惇内心已经有点扭曲,秉持着自己淋了雨也要把别人伞撕烂的原则,决定让他再滚远一点。然后又把苏轼贬至更加偏远的儋州,而苏轼差点死在这儿。】

  一—“从爱到恨只需要一次背叛啊!”

  一—“都是体制内卷逼害的,本来关系这么铁”

  一—“淋了雨就要撕别人伞,章惇这心态也太真实了?”

  ——“苏轼:我在黄州种树写诗还挺开心的,你非要把我赶去儋州是吧?”——“章惇:你弟弟怎么也来踩我一脚?得罪我的代价你懂吗?”

  ——“人生起起落落,朋友变仇人也太真实了”

  ——“权力真的会腐蚀人性,看看章惇前后的变化”大汉位面。

  汉武帝刘彻望着天幕中播放完的场景。眉头紧锁。

  他转头看向身边的张毒。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案几。

  这朝堂纷争倒是让他想起了晁错之事。那些文人。

  表面谈笑风生。

  背地里却是刀光剑影。不过比起晁错的结局。这苏轼倒是命大。至少还活着。

  章惇此人倒是有几分霸气。可惜格局差了些。刘彻暗自思忖。若是在自己朝中。

  这等人才定要好生培养。只是这般因私废公。因嫌隙而迫害故友。实在不该。但凡在朝为官。党争是在所难免。可堂堂朝廷命官。

  竟因私怨将对手一贬再贬。这等行径着实令人不齿。这宋朝的官场倒是热闹。

  不知这苏轼最后能否挺过这一劫。刘彻站起身来。

  在殿中踱步。他对着张骞道。

  “你说这苏轼既然文才如此出众,为何不学学司马相如,远离这朝堂之争?”

  张骞正欲答话。

  刘彻又道。

  “罢了,文人固然风雅,可这天下大势,终究还需文人治世。”

  “只是不知这宋朝后来如何了,这般党争,终究是祸国之症啊。”刘彻忽然想起卫青、霍去病。

  若是在世。定会嗤笑这等争斗。想他们驰骋沙场时。何曾在意过这些虚名。倒是自己当年。

  也曾因一己之见废黜太子刘据···望着天幕。

  刘彻若有所思。这等朝堂倾轧。

  倒让他对这千年之后的王朝生出几分兴趣。不知这宋朝可会如大汉一般。

  延续数百载?这新法、旧法之争。最终又会如何收场?

  大隋位面。

  隋炀帝杨广看完天幕中的内容。面色阴沉。

  他转向虞世基。眼中闪过一丝不悦。

  这宋朝的新党旧党之争。

  倒是让他想起了开皇年间的事。父皇在时。

  朝中大臣分成了关陇贵族与山东士族两派。可那时的争斗。

  好歹还顾及君臣大义。

  不似这般明目张胆地倾轧。杨广端起茶盏。茶水已经凉了。他突然大笑起来。对虞世基说。

  “你看这章惇,当年对苏轼推心置腹,如今却要至其于死地。”“这朝堂之上,倒是让朕看出几分门道。”

  虞世基躬身回应。

  “陛下说得是。这朝堂之上,过于分党,终究不是良策。”杨广放下茶盏。

  眼神微动。

  如今自己正修建大运河。也面临不少大臣的反对。可那是为了富国强民。绝非这般因私废公之举。这宋朝的变法。倒是有几分新意。

  只可惜被这等党争所累。

  “章惇此人,倒是与卢宣颇为相似””。”杨广忽然提起这个朝中大臣。

  “这几日卢宣在朕面前,也是这般固执己见。看来这千年之后,朝堂之上的争斗也不会消停。”

  杨广踏上台阶。负手而立。宫人们噤若寒蝉。大气也不敢出。

  他望着天幕消失的方向。心中思绪万千。

  这后世的朝廷。

  竟也如此热闹。

  只是这般党争不休。

  怕是会给社稷带来动荡。这变法之事。

  倒是值得玩味。

  杨广心中暗自盘算。

  他倒要看看。这些文人争来争去。最后又将如何收场。

  想到这里。他对虞世基又说道。

  “你说这苏轼既然身陷图圆,可会就此一蹶不振?”古人们望着天幕上的内容。

  不禁感慨朝堂风云变幻之快

  “这宋朝的朝堂倒是热闹,新党旧党斗得如此激烈。”

  “可不是,把酒言欢时是手足,反目成仇时就要至死方休。”看着天幕上的种种变化。

  不少人暗自庆幸生在当下。朝中虽也有争斗。

  但至少不似这般明目张胆。那些官员之间的倾轧。

  往往也就是些许言语上的不快。或是暗中使绊子。

  还不至于闹到这般田地。

  “你们说这苏轼也是个性情中人,若是学会些圆滑处世,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话可不能这么说,他若是世故圆滑,哪来这些传世佳作?”

  众人纷纷点头。

  这等才子在哪个朝代都是难得一见。只可惜生不逢时。

  碰上了这等朝廷大变。

  不过这变法之事倒也新奇。若是能在当朝推行。说不定也是一桩关事。

  “依我看,这章惇也是被权力迷了心窍,当年的情谊说变就变。”

  “可不是,若我有朝一日做了官,定要把握分寸,不似这般过于极端。”

  看着天幕上的内容。

  众人不禁开始思索起自己的为官之道。当官容易。

  做个好官难。既要顾全大局。又要保全自身。

  这其中的分寸确实难把握。

  “你们说这宋朝后来会如何?”

  “谁知道呢,这等党争不休,怕是会留下诸多话柄。”望着天幕消失的方向。

  古人们心中各有思量。这千年之后的朝廷风云。倒是给了他们不少警醒。

  只是这等大起大落的官场故事。看来是哪个朝代都少不了。

  ......

  【公元1100年,宋哲宗24岁驾崩。没有子嗣,党争不止。章惇和曾布在立储一事上有了分歧。】

  【曾布等人认为应该立哲宗的弟弟端王赵佶,而章惇认为赵佶“轻佻无行”,不宜继承大统。这回章惇站错队了。】

  【众所周知,赵佶继位成了宋徽宗,赵佶继位后章惇被罢相,贬出京城,五年后病死于湖州团练副使任上。同年,远在海南的苏轼遇赦北归,在次年六月途径京口,偶遇章惇之子章援。】

  【章援是元祐年间苏轼当贡举主考官时考中的进士,和苏轼有师生之谊。因为害怕苏轼启用后报复章家,所以就写信给苏轼向他求情,希望苏轼看在往日情分上照顾一下章家。】

  【苏轼很豁达大度,当即表示虽然章惇曾经想置苏轼于死地,但苏轼不仅没有怨恨,反而发自内心关心朋友。】

  【但遗憾的是苏轼不仅没有等到抱负施展的那一天,也没等到和章惇的和解。64岁的他在北归的途中病逝于常州。】

  【讲真的虽然这届科举很牛,可谓神仙打架。但看到这些大佬从刚开始的踌躇满志想为国效力,到后面的党派相争分道扬镳,真的蛮唏嘘的。】

  【虽不像电视剧那样简单有所谓的正派反派,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是正义。我对付你不是因为你是你,而是因为你挡我的路还固执的不肯让。】

  【但如果你觉得我挡你的路了,让我让一让,那也不行。因为那是我固执的想要追求的理想。】

  “章大人这次站错队可太真实了,官场生存法则第一条:选对阵营”

  “咱就说这届科举含金量高不高吧”

  “讲真,这些大佬要是生在现代,估计也是各个名校的学霸”

  “所以说啊,不要把同事当朋友,把朋友当同事”

  “当年的同窗挚友,现在的政敌,这戏太上头了”

  “热血青年变成职场大佬的故事,看得我热泪盈眶”

  “赵佶:我轻佻?那我就真当个轻佻的皇帝给你看”

  ......

  大唐位面。

  唐太宗李二看完天幕中的内容。猛地拍案而起。

  魏征立即上前。

  却被他挥手示意稍安勿躁。这宋朝的朝堂之争

  倒是让他想起了贞观初年的往事。当年削藩之时。

  也曾遭到不少大臣的反对。

  只是那时好歹大家都以社稷为重。不似这般为了私仇而肆意倾轧。李二负手踱步。

  脸上神色变幻。

  这立储之事本就是国之大事。居然也能掺杂私人恩怨。

  不过这章惇倒是有胆量。敢说出赵佶轻佻无行。只可惜站错了队。最终落得如此下场。他转身对魏征道。

  “朕向来主张兼容并蓄,各派系都可以为国出力。可这宋朝的党争,却是越闹越僵,甚至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魏征拱手应答。

  “陛下所言极是。这等党争不止,必然会影响朝政。”李二眉头微皱。

  他素来赏识能臣。

  魏征、房玄龄这些大臣虽然性格各异。却都能为国尽力。

  这苏轼虽遭贬谪。

  临终前却仍心系故人。倒是令人欣慰。

  “苏轼此人倒是有几分大家风范。”李二望着天幕消失的方向。

  “既有胸襟,又有才气。只可惜命不久矣。”他走到殿前。

  回想起刚才的画面。这后世的朝堂之争。

  比之当年玄武门也不遑多让:只是这般内耗下去。

  不知这宋朝将来会如何。

  这赵佶既然被人说是轻佻无行。不知登基之后能否改过自新。成为一代明君。

  想到这里。

  李二不禁对身边的魏征说道。

  “你我君臣相得,也算难得。这天下之事,终究还是要靠君臣同心。”大隋位面。

  隋文帝杨坚望着天幕中的画面。面露惊讶之色。

  “高卿,这宋朝的争斗,倒让朕想起了北周末年的事。”

  “不过那时的党争,多是为了权势,至少表面上还要顾及君臣之义。这些宋朝的臣子,倒是敢于为了政见直接翻脸。”

  高颖轻抚长须。

  “陛下所言极是。这章惇与苏轼本是好友,如今却要至对方于死地,实在令人感慨。”“有趣。”

  杨坚轻轻敲击案几。

  “朕废周立隋时,倒也遇到不少反对之声。”

  “可如今看来,这后世的党争,竟比那时还要激烈几分。”“如此看来,这赵继位后,朝堂怕是更要热闹。”

  “章惇既然敢指摘其轻佻无行,想必此人性格确实有些特别。”

  “就是不知,这位宋徽宗登基之后,又将如何应对这满朝的文人。”杨坚站起身来。

  脸上露出些许玩味之色。

  “朕倒要看看,这赵估能否像朕当年一样,平息这满朝的纷争。”“只可惜,今日只看到了章惇和苏轼的结局,却不知这宋徽宗的命运如何。”“这苏轼倒是个性情中人,明知对方要害他,临了却还惦记着故人。”

  高颖赞叹道。

  杨坚负手而立。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朝堂之上的倾轧,千百年来都是如此。只是不知这宋朝,最终能否化解这等党争。”看着天幕渐渐消散。

  杨坚若有所思。

  他统一南北时。

  也曾面临无数阻力。但至少当时的朝臣。还知道以社稷为重。这后世的党争。

  倒是让人不禁担忧起来。梁朝位面。

  梁武帝萧衍看完天幕内容。猛然站起。

  神色激动。沈约立即向前作揖。

  “沈爱卿,朕观这新党旧党之争,倒比我朝的士族争斗还要激烈。这些读书人,怎地比武将还要凶狠。”

  沈约斟酌片刻。

  “陛下,臣倒觉得这些人就像当年的范云、任昉一般,只是更不顾及情面。”萧衍连连摇头。

  “任昉、范云再怎么不和,也不至于你死我活。”

  “朕倒想看看,这赵估登基之后,会如何处置这些人。若是朕在位,定要让他们知道,国事为重。”

  正说着。天幕画面突然一转。

  出现了一座高耸入云的雪山。萧衍顿时被这壮丽的景色震住。

  “这是何处?居然有如此高耸的山峰?”萧衍惊叹道。

  “这雪山怕是比终南山还要高上数倍。”沈约也是一脸惊叹。

  “陛下,这山峰当真是通天彻地,怕是就连神仙也难以攀登抬。”

  “此峰若是在我大梁境内,朕定要亲自去看上一眼。”

  萧街神色激动。

  “也不知后世可有人能登顶此峰?”

  天幕上的画面继续流转。

  萧衍和沈约都聚精会神地盯着。

  等待着解开这座神秘雪山的面纱。

  这座巍峨的山峰。

  似乎比之前的朝堂党争更令人心生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