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古人看历史上命最好的皇帝,李二嫉妒了:爽文男主?-《视频通古代,盘点现代封神人物》

  议论声中带着几分痛快。

  这些年洋人在各处通商口岸耀武扬威。如今看到后世子孙收拾他们。

  大家心里都暗爽。

  尤其是看到那些得国人灰溜溜地收场。更是让人解气。

  “这买卖做得啊,比我们走西域的商队还要厉害啊。”茶客们你一言我一语。

  仿佛回到了当年在丝绸之~路上谈生意的场景。只是如今的后人。

  已经把这门生意做到了另一个境界—。

  【倭国人一看这情况也慌了,随后南车跟倭国得谈判出奇的顺利。双方很快达成协议,在截止日期前投出了标书。至此,本次招标顺利完成。】

  【140列动车组分成了7个包,每包20列。最终庞巴迪中标1包,倭国联合体和阿尔斯通各中标3包。】

  【Part6.一网打尽】

  【招标会结束后,技术引进还没完成。尽管国外的巨头公司承诺会把关键技术进行100%转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谁能保证对方不会留一手呢。】

  【为了杜绝这类事情的发生,铁道部早就留下了后手。简单说就是国外企业虽然中标了,但铁道部不会先付钱。】

  【国外企业作为老师向龙国企业传授技艺,铁道部进行评价。最绝的是铁道部不评价老师教的怎么样,而是评价学生学得怎么样。只要龙国企业没有学好、没有学会,造出来的车和你们原装的不一样,这个钱外企还是拿不到。】

  【在这个考核制度下,外国龙头企业没一个敢私藏的,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教的一个比一个认真。就这样只花了1年时间,龙国企业就消化了三家巨头公司的核心技术。】

  【故事还没结束,大家还记得那个漏网之鱼西门子呢。2005年6月,铁道部启动了时速300公里的动车组采购项目。采购数量为160列,同样面向全球招标。】

  【西门子这次又来了,还是那副志在必得的样子,但态度却180度大转变。和和气气,有商有量。铁道部去年的操作给得国人留下巨大心理阴影,坐了一年冷板凳后西门子学乖了。]

  【在充分吸收了各国的技术后,龙国铁路人进行了自主研发和创新,龙国高铁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考核制度玩明白了,这招太秀了”

  ——“这波操作属实给各大公司上了一课”

  一—“西门子终于认清现实了”

  一—“学霸本霸啊,一年就把三家的技术都学会了”

  ——“西门子:我现在很乖的,您看行不”

  一一“这评分标准绝了,不愧是铁道部”

  大宋位面。

  宋太祖赵匡胤看着天幕。忍不住拍案大笑。这后世的手段。

  当真比当年他玉袍加身还要精彩。

  “王朴,你瞧瞧这铁道部的本事,三家企业的技术都捞到手了。”

  殿中众臣也被这一手段惊得啧啧称奇。

  赵匡胤向来最重视提携人才。眼见后人如此巧妙地掌控局面。不禁连连点头。

  赵普笑道。

  “陛下,这后人比当年还要高明。我们只收编武将,他们直接把外国技术给收编了。”

  “高,实在是高!“

  赵匡胤抚掌大笑。

  “朕当年收编燕云十六州的将领,也不过是一个个来。这后人倒好,一下子拿下三家。”

  曹彬在一旁补充。

  “陛下您看那西门子,现在态度多好。就跟当年那些归顺的将领一样。”

  “这后生可畏啊。”

  赵匡胤站起身来。

  眼中闪着赞赏的光芒。

  “不过这铁道部的手段,倒是跟朕学的差不多。既要拿到真本事,又不能伤了和气。”赵普笑道。

  “就连评价方式都这么巧妙,不看老师教得如何,只看学生学得怎样。”“这才是真本事!“

  赵匡胤捋着胡须。

  “朕当年收服各路诸侯,也是用的怀柔之策。这后人倒好,直接用钱袋子拴住了他们。”殿内众臣纷纷称是。

  都说这后世子孙比他们的手段高明多了。既不用打仗。

  又能得到真本事。

  尤其是那个考核制度。更是让赵匡胤连连称赞。赵匡胤望着天幕。不禁感慨。这后人。

  当真是把他的收编之术玩出了新花样。不知道再过些时日。

  这些铁路又会发展成什么模样。大汉位面。

  汉武帝刘彻凝视着天幕。目光如炬。

  这一场技术引进的手段。

  比当年统一西域还要令人惊叹。张骞向前一步。

  “陛下,这后世子孙当真了得。一年时间就掌握了三家的技术。”刘彻抚掌赞叹。

  “比当年朕派你出使西域还要精彩。这后人不仅得到了马,还把马车的制作之法都学到了董仲舒沉声道。

  “此番手段,确实高明。用钱财控制外邦,比起征战杀伐不知高明多少。”“不过这倭国,倒是和当年的百越一般。”

  刘彻微微一笑。

  “一看大势已去,立刻就软了下来。”公孙弘接话道。

  “最令人称奇的是那个考核方法。不看师傅教得如何,只看徒弟学得怎样。这般巧妙的办法,连老臣也是头一次见。”

  “朕倒是好奇。”

  刘彻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

  “这些铁路日后会如何发展。若是能把这般技艺用在战车上,岂不是能够纵横天下?”

  卫青笑道:“陛下说得是。这后人不费一兵一卒,就把各国精华都收入囊中,比起我们打通西域还要容易。”

  霍去病也在一旁赞叹。

  “三家企业的本事都学到手了,这后人的本事,当真令人佩服。”刘彻负手而立。

  望着天幕若有所思。

  “朕当年派人寻找千里马,到处求取良种。如今的后人,却能把造马车的本事都学来。这般手段,当真令人叹服。”

  殿内众臣也都连连点头。

  对这后世子孙的智慧赞不绝口。

  特别是那个用付款来控制技术转让的手段。

  更是让汉武帝都感到耳目一新。

  东汉位面。

  刘备看着天幕中的景象。

  不由想起当年落魄时的光景。

  “孔明,你看这后世子孙,当真是生在福中。”诸葛亮含笑道。

  “主公,这可不全是运气。若没有这般智谋,也难以从列强手中讨得好处。”庞统摇着鹅毛扇。

  “倒是令我想起当年借荆州时的情形。只是这后人的手段,比我们高明多了。”“确实,这些技术比当年的荆州更珍贵。”

  刘备感慨道。

  “若是当年有这等本事,何至于颠沛流离那般久。”法正笑道。

  “主公莫要妄自菲薄。这后人能有今日,也是靠着祖先的基业。”

  “说起好运气,这后人能得此机遇,倒让我想起一个问题。”

  关羽捋着长须。

  “历朝历代,究竟哪位皇帝的运气最好?”马良接话道。

  “确实有趣。这天幕既然能显示后世之事,不如让我等一观历代皇帝的际遇?”

  刘备来了兴致。

  “也好。朕虽然大器晚成,但总算建立了基业。不知那些生来便享太平的帝王,又是怎样的光景。”

  诸葛亮轻摇羽扇。

  “既然主公有兴趣,不如让天幕为我等解惑。想来那些生逢盛世的帝王,定有一番不同的故事。”

  “正该如此。”刘备点了点头。

  “朕倒要看看,这天下间最为得意的帝王是谁。”“想必那等人物,定是生来便有福气傍身。”

  众人相视一笑。

  期待着天幕展现下一个故事。刘备望着天幕。

  心中暗自期待。

  这后世子孙既能有如此手段。想必古往今来。

  也定有那等天命所归之人。

  茶馆里的食客们正喝着茶。讨论声此起彼伏。

  “这后生的手段是高明,不过说起运气好,怕是比不上那些天命所归的帝王。”

  茶客们纷纷点头。

  议论起历朝历代那些出身显贵的君王。在这个寒窗苦读、仕途难行的年代。谈起那些生来便是金枝玉叶的帝王。多少有些艳羡。

  “要说运气好,怎及得上开国之君的子孙。你看人家躺着就能当皇帝。”“开国之君的子孙未必就好命,有些人刚登基就遇上天灾人祸。”

  茶客们摇头晃脑。七嘴八舌地评论着。

  在这个朝代更迭频繁的年代。能安稳当上皇帝的。

  那可真是祖坟冒青烟了。

  “莫不是前朝那位少年天子?听说他登基时文武百官全都拥戴。”

  “那位也算不得最好命的,听说后来还是让人给废了。”茶馆里的议论声渐渐热闹起来。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细数着历朝历代那些命好的帝王。

  有人提到某位皇帝生来便是太平盛世。有人说某位帝王继位时四海升平。

  “依我看啊,能当上皇帝的,就没有命不好的。”

  “那可未必,有些皇帝天天提心吊胆,连觉都睡不好。”茶客们越说越起劲。

  仿佛已经忘记了方才天幕上的内容。大家都期待着天幕能告诉他们。

  到底哪位帝王最是得天独厚。又有着怎样的精彩故事。

  “且看这后人如何评说,想必他们的眼光,定比我们更加独到。”

  【历史上的皇帝哪个命最好?】

  【第一,创业之苦不存在。】【第二,没有兄弟相争。】

  【第三,没有外企干政。】【第四,没有太监作乱。】

  【第五,没有国力衰败。】

  【第六,没有权臣乱政:】

  【第七,没有武将做大威胁政权。】【第八,没有外敌威胁:】

  【第九,没有内政不稳,不存在叛乱和农民起义频发的情况。】

  【第十,没有身体不好。身体相当健康,充分享受皇帝生活的快乐,而且相当高寿。】

  【十一,没有儿子夺嫡。】

  【十二,没有后继无人。儿孙满堂,其乐融融。】

  【他以上情况都没有,他是历史上公认命最好的皇帝。】

  一一“这要求也太完美了吧,真有这种皇帝?”

  一一“我来猜,绝对是康熙或者乾隆”

  ——“这是历史上的爽文男主吧”

  ——“这简直是皇帝版开挂人生”

  一一“这不是在描述理想型皇帝吗?从未见过如此完美的皇帝设定”一一“这不会是个傀儡皇帝吧,什么事都没有”

  ——“这不会是个架空历史吧,太理想了”大唐位面。

  唐太宗李二凝视着天幕。眉头微微皱起。这些条件。

  竟无一条是他经历过的。

  “魏征,你觉得会是哪位?”魏征捋须沉思。

  “以臣看来,商朝的成汤倒是符合几条。他得国平和,继位之时天下承平。”房玄龄摇头。

  “成汤虽好,但也遇过不少内忧外患。依我看,周文王姬昌倒更合适些。他在位时四方宾服,儿女众多。”

  “文王虽好,但也经历过羑里之困。”

  李二轻叹。

  “倒是夏禹在位时,确实国泰民安。只可惜,他创业艰难,不符合第一条。”长孙无忌思索道。

  “陛下,会不会是齐桓公?他在位时诸侯尊崇,内政稳定。”

  程知节插话:“齐桓公晚年还闹出宫廷丑闻,怕是不合标准。”“依朕看,这些条件,倒像是在说汉文帝。”

  李二站起身。

  “他既无兄弟相争之忧,又无外戚干政之患。在位期间,国势蒸蒸日上。”杜如晦点头。

  “确实,汉文帝刘恒在位时,国库充盈,百姓安康。”

  “不过他登基时,确实经历过一番波折。”

  李二若有所思。

  “看来这历史上最有福气的帝王,定然还有更多精彩之处。”房玄龄笑道。

  “依臣看来,怕不是还要人意料。否则也不会如此人吊人胃口。”李二捋须轻笑。

  “朕倒要看看,究竟是哪位帝王,能有这般天赐的福分。想必此人的故事,定然令人难忘殿内众臣也都饶有兴致。

  等待天幕揭晓谜底。

  毕竟这般完美的条件。

  在他们的认知中。

  还真想不出有谁能全部符合。

  大清位面。

  乾隆皇帝望着天幕。

  嘴角露出一丝笑容。

  这些条件。

  怎么听着都像是在说自己。

  “和珅,你且说说,这些条件符合哪位先帝?”和珅躬身行礼。

  “启禀皇上,老臣斗胆猜测,莫非是开朝太祖?”纪晓岚不动声色地反驳。

  “太祖爷打江山时历经艰险,怕是不合第一条。”乾隆轻抚龙椅扶手。

  心中暗自得意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