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大唐兵精粮足,四方臣服,诸葛亮若在此时,定能成就更大事业。“朕倒是想跟他下一盘棋。”
李二不禁感慨。
“这般运筹帷幄之人,若是生在我大唐,必定能让朕的江山更加稳固。”“可惜天不假年,徒留遗憾。”
房玄龄轻声说
“陛下,诸葛亮虽已逝去多年,但他的治军之道,不正可为我大唐借鉴?”
“正是此理。”
李二点头。
传旨下去,把这段影像保存入宫廷典籍。
“后世子孙当以此为鉴,知道一个帝国的兴衰,不仅在于一时之胜负。”大宋位面。
“原来蜀汉是这样灭亡的。”宋仁宗揉了揉眼睛。
“诸葛亮竟是被自己国家的底子给拖累了。”范仲淹捋须沉思。
“陛下,古人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诸葛亮谋略超群,却败在国力衰微上,当真令人扼腕。”“朕常想,治国如同整理庭院。”
宋仁宗语气低沉。
“魏国就像一座大花园,损几株花木不打紧。可蜀汉呢,才一个小院子,折了几枝就伤筋动骨。
韩琦点头赞同
“段谷之败看似只损失数千人马,却让蜀汉元气大伤。”“正如一个富户和穷户,同样摔了一跤,后果天差地别。”“诸葛亮定是看透了这点。
宋仁宗微微叹息
“所以他处处谨慎,生怕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可惜啊,终究还是.·.·.”
“这便是积贫积弱的可怕。陛下,如今我大宋虽然号称富庶,但军备却也.·..范仲淹接道。
“范爱卿说得对,朕懂你的意思。”
宋仁宗神情凝重。
“诸葛亮连斥候打探消息都艰难,而今我朝与西夏、辽国交战,又何尝不是如此?”“陛下圣明。诸葛亮之败,实在给我们太多警示。若不及早补强,恐怕难以为继。韩琦正色道。
“诸位爱卿今日所见,当引为明鉴。
宋仁宗站起身来。
“朕要做的,不只是守住这太平盛世,更要让国家根基更加稳固。围观的古人纷纷感叹。
这便是蜀汉的末路吗?
到底是一朝一代都难逃这般命运。还是真就国小民寡经不起折腾
“这蜀汉就跟咱们街上的小铺子似的,赔上一回本钱就打了水漂。”
“瞧瞧人家魏国,简直像是富甲一方的盐商,死伤几个伙计都不疼不痒。”“诸葛亮打仗真跟咱们做买卖一样,就怕血本无归啊。”
“打仗还得看家底厚实不实在。”
“你说这诸葛亮要是在咱们这个年代,那还不是要逆天?”不少人暗自揣测。
要是诸葛亮也能提前知道敌人要打什么主意。那蜀汉说不定真能一统天下。
可惜啊。
连诸葛亮这样的奇才也逃不过国力的桎梏。更何况是寻常百姓。
但转念一想。
这不正印证了那句老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吕蒙陆逊为啥看着这么牛,就是因为他们的史料太详细了,各种对话全都保留下来了。
【整个诸葛亮传不算裴注和诸葛瞻的部分才不到四千字,还是算上整篇出师表的字数,而陆逊传有8061个字。】
【同样都是两国丞相,诸葛亮的故事也太少了。】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诸葛亮不行,主要是陈寿没把诸葛亮作战时候的对话记下来,基本就是几月从汉中出发,有什么结果,然后退回。】
【而陆逊传有大量陆逊的对话,这就使得陆逊传看上去很生动,诸葛亮传看上去就很硬。【我们现在站来上帝视角来看,喜欢指责诸葛亮这里没做对那里没做对。】
【但要把你放在诸葛亮的位置,对于战场上有诸多战争迷雾还有突发情况下,你怎么会知道第一次北伐马谡放弃街亭城池不守非要去山上扎营呢?】
【你怎么会知道二次北伐之前大军一到立刻就开城投降的魏军这次居然死守陈仓呢?】——“也不怪陈寿,季汉没有史官,陈父也不在丞相军—中”
一—“4000字讲不完一个传奇人物吧”
一—“陈寿栖身二东家,人在屋檐下,能明面上写的也就这些了”
一—“陆逊传像纪录片,诸葛亮传像新闻联播”
——“诸葛亮:我比较低调,不爱说话”
一—“站在现代角度评价古人太容易了”
——“出师表占了传记四分之一,这也太草率了”
大明位面。
“原来史书记载也有如此偏差。”
“连诸葛亮这等人物,竟也逃不过史官笔墨的厚薄。”姚广孝抢着胡须。
“陛下,老衲以为,这正印证了为何您要重修《永乐大典》的必要。”“历史记载若是疏漏,后人如何得见真相?”
“正是此理。”
朱棣站起身在殿中来回踱步。
“朕打下这天下,多少惊心动魄的时刻。”
“若不是亲历其事,单看史书记载,怕是也只剩个干巴巴的结果。”
“陛下圣明。臣编修《永乐大典》时就发现,许多重要史料都语焉不详,有些关键对话更是付之阙如。”
解缙低声道。
“这诸葛亮何其不幸。”朱棣摇头叹息。
“一生征战,立下赫赫战功,却被史官寥寥数语便轻轻带过。”“难怪后人只知其北伐屡败,却不知其中曲折。”
“陛下,这便是修史之难啊。就像陛下靖难之役,若不是亲身经历,谁能体会其中凶险?姚广孝接道。
“史官治史,当如实记载。”朱棣目光深邃。
“今日所见,更坚定了朕广收典籍,修撰史书的决心。”
“不能让后世的功臣良将,也像诸葛亮这般遭受记载不公。”
“陛下仁心。《永乐大典》必将为后世留下珍贵史料,再不会有如此遗憾。”解缙恭敬地说。
“传旨下去,命史官修史时,当详略得当,不可厚此薄彼。”朱棣神情坚定。
“朕要让千秋万代,都能看到真实的历史。”大清位面。
“史书记载竟如此片面。”康熙皇帝眉头紧锁。
“联幼时读《三国志》,只道诸葛亮用兵不如陆逊,现在才明白是史料记载的问题。”索额图轻叹一声。
“皇上,我们征讨喝尔丹时,多少决策都是在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中作出的。”“若史官只记录结果,后人又如何能懂其中艰难?”
“史料详略不一,误导后人太多。”康熙转向徐乾学。
“徐卿,你主修《明史》,可要引以为戒。”徐乾学恭敬地回应。
“皇上英明。修史若只求简略,恐怕会让许多重要细节都湮没无闻。臣必定谨记今日所见
“朕征战沙场这些年,深知战场上瞬息万变。”
康熙眼中闪过一丝追忆。
“正如噶尔丹突然改变进攻路线,若不是亲临战场,光靠传信根本来不及应对。”“是啊,诸葛亮在街亭之败时,怕也是面临同样的困境。”
索额图补充。
“消息传递不及,战机稍纵即逝。”
“所以说,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结果。”康熙站起身来。
“朕编纂《康熙字典》时,若不把每个字的来源都详细记载,后人如何明白其中根据?”徐乾学附和道。
“正是如此。修史也应该如编字典一般严谨,不能让历史人物蒙受不白之冤。”“这番见闻,让朕对修史有了新的认识。”
康熙目光深远。
“不仅要记录成败,更要记录决策时的环境、考虑和对话。这才是给后人最宝贵的经验。大宋位面。
“八千多字与四千字的差距,就让一代名将蒙受如此误解。”赵构神情凝重。
“诸葛亮北伐的详细过程,竟然少记载至此。”
汪伯彦急切地说。
“陛下,现在金人在北,我大宋将帅征战,岂不也该好好记录?”“若像诸葛亮这般,日后岂不也要被人误解?”
“臣以为,不光要记录战事。”
张浚抚须沉吟。
“岳飞、韩世忠、张俊他们行军布阵时的对话,种种决策,都该一一记下。”赵构望着天幕。
“联忽然明白了。难怪世人都说诸葛亮北伐屡败,却不知他每次决策时面临的困境。”“就像我军在应对金兵时,多少计策都是临场定夺。”
“正是如此。”张浚继续说道。
“这些将领用兵时的思路,若能详细记录,对后世何尝不是一笔财富?”“陛下,臣建议立刻派遣文士随军。”
汪伯彦拱手进言。
“让他们跟在诸将身边,记录下平日议事和临阵对答。”
“此事不能拖延,朕不愿看到我朝将帅也像诸葛亮一样,留下太多缺憾。”“传令兵部,即刻选派能文之士,随军记录。”
“应当重点记载将领们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以及决策时的考量。让后人能真正了解用兵之道。”
张浚补充道。“还有一事。”赵构语气急切。
“命史官即刻整理岳飞等人之前的征战记录,一字一句都不可遗漏。”“战况、对话、军令,事无巨细,都要记载。”
【很多人就喜欢拿第二次北伐拿不下陈仓来黑诸葛亮,但是要清楚攻城战历来是最难打的战斗之一。】
【这时候即使你是什么名将,再怎么出奇谋也没用,就得实打实的靠硬实力打下来。】
【之前已经论证过城里几千守军完全可以守住几十万大军的围攻,历史上这种战役简直不要太多。】
【破城很多时候都是城市守军快饿死了,一些人守不下去就里应外合开城投降的。】
【所以一个只打了二十天的军事据点陈仓那说明什么呢?撒退途中还斩了王双,并且这次冬天出征,来年春天立刻攻下武都阴平。】
【三年后的第四次北伐就吸取陈仓的经验,面对太阳石军事据点的祁山堡就只派军队看住这才有了甲首三千和射死张郃。】
【第五次北伐,你怎么知道之前一直被吊打的郭淮,这次久病成医提前拒守渭水北岸呢?遇到这些情况你就是抓瞎。】
【很多人连看个地图都费劲,更别说统领大军了,有什么脸去贬低诸葛亮呢。】
——“攻城战是真的难,不是三下五除二的事”
——“谁说诸葛亮不会总结经验?人家第四次就吸取教训了”
一—“键盘侠连地图都看不懂就开始指指点点”
——“守城方太有优势了,这不得饿死才能打下来”
——“历史上守城成功的案例太多了,专业不对口别瞎评论”
一一“二十天就撤退说明决策很果断啊”
——“打仗哪有百分百的把握,这不是在打游戏”
一—“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谁能料到所有情况”
大宋位面。
宋仁宗握紧座椅扶手。
“攻城之难,朕深有体会。”
“当年澶渊之盟后,多少次想收复燕云十六州,却被这城池之险阻挡。”范仲淹神情严肃。
“陛下所言极是。臣在西北主政时,攻打西夏城池,即使准备再充分,也常被困于城下。“那些轻易指责诸葛亮的人,恐怕连守城的滋味都未曾体会。”
“这让朕想起庆历新政时的情形。”
宋仁宗目光深远。
“有些朝臣只坐在家中指点,却不知前线将士面临的艰难。”“诸葛亮两次改变战术,这分明是深谋远虑。”
富弼接过话题。
“是啊,就像我们变法,也是不断吸取教训。第一次策略不成,就要及时调整。”“诸葛亮从陈仓之围到祁山之战的转变,可见其用兵之智。”
“朕年轻时也常听人议论诸葛亮北伐无功。”宋仁宗摇头叹息。
“如今看来,那些人连地图都未必看过,就要敢妄加评论。”
范仲淹沉声道。
“所以臣一直主张,治国如同行军打仗,不能只看表面。”“就像陛下支持变法,也是经过深思熟虑。”
“这些人坐而论道,不知兵事艰难。”宋仁宗站起身来。
“朕忽然明白了,为何诸葛亮、岳飞这样的名将,总是被后人指责。那些人只看结果,却不知其中曲折。”
“正是如此。若是让这些评论者亲自上阵,恐怕连二十天都坚持不了,遑论统领大军了。”
李二不禁感慨。
“这般运筹帷幄之人,若是生在我大唐,必定能让朕的江山更加稳固。”“可惜天不假年,徒留遗憾。”
房玄龄轻声说
“陛下,诸葛亮虽已逝去多年,但他的治军之道,不正可为我大唐借鉴?”
“正是此理。”
李二点头。
传旨下去,把这段影像保存入宫廷典籍。
“后世子孙当以此为鉴,知道一个帝国的兴衰,不仅在于一时之胜负。”大宋位面。
“原来蜀汉是这样灭亡的。”宋仁宗揉了揉眼睛。
“诸葛亮竟是被自己国家的底子给拖累了。”范仲淹捋须沉思。
“陛下,古人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诸葛亮谋略超群,却败在国力衰微上,当真令人扼腕。”“朕常想,治国如同整理庭院。”
宋仁宗语气低沉。
“魏国就像一座大花园,损几株花木不打紧。可蜀汉呢,才一个小院子,折了几枝就伤筋动骨。
韩琦点头赞同
“段谷之败看似只损失数千人马,却让蜀汉元气大伤。”“正如一个富户和穷户,同样摔了一跤,后果天差地别。”“诸葛亮定是看透了这点。
宋仁宗微微叹息
“所以他处处谨慎,生怕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可惜啊,终究还是.·.·.”
“这便是积贫积弱的可怕。陛下,如今我大宋虽然号称富庶,但军备却也.·..范仲淹接道。
“范爱卿说得对,朕懂你的意思。”
宋仁宗神情凝重。
“诸葛亮连斥候打探消息都艰难,而今我朝与西夏、辽国交战,又何尝不是如此?”“陛下圣明。诸葛亮之败,实在给我们太多警示。若不及早补强,恐怕难以为继。韩琦正色道。
“诸位爱卿今日所见,当引为明鉴。
宋仁宗站起身来。
“朕要做的,不只是守住这太平盛世,更要让国家根基更加稳固。围观的古人纷纷感叹。
这便是蜀汉的末路吗?
到底是一朝一代都难逃这般命运。还是真就国小民寡经不起折腾
“这蜀汉就跟咱们街上的小铺子似的,赔上一回本钱就打了水漂。”
“瞧瞧人家魏国,简直像是富甲一方的盐商,死伤几个伙计都不疼不痒。”“诸葛亮打仗真跟咱们做买卖一样,就怕血本无归啊。”
“打仗还得看家底厚实不实在。”
“你说这诸葛亮要是在咱们这个年代,那还不是要逆天?”不少人暗自揣测。
要是诸葛亮也能提前知道敌人要打什么主意。那蜀汉说不定真能一统天下。
可惜啊。
连诸葛亮这样的奇才也逃不过国力的桎梏。更何况是寻常百姓。
但转念一想。
这不正印证了那句老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吕蒙陆逊为啥看着这么牛,就是因为他们的史料太详细了,各种对话全都保留下来了。
【整个诸葛亮传不算裴注和诸葛瞻的部分才不到四千字,还是算上整篇出师表的字数,而陆逊传有8061个字。】
【同样都是两国丞相,诸葛亮的故事也太少了。】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诸葛亮不行,主要是陈寿没把诸葛亮作战时候的对话记下来,基本就是几月从汉中出发,有什么结果,然后退回。】
【而陆逊传有大量陆逊的对话,这就使得陆逊传看上去很生动,诸葛亮传看上去就很硬。【我们现在站来上帝视角来看,喜欢指责诸葛亮这里没做对那里没做对。】
【但要把你放在诸葛亮的位置,对于战场上有诸多战争迷雾还有突发情况下,你怎么会知道第一次北伐马谡放弃街亭城池不守非要去山上扎营呢?】
【你怎么会知道二次北伐之前大军一到立刻就开城投降的魏军这次居然死守陈仓呢?】——“也不怪陈寿,季汉没有史官,陈父也不在丞相军—中”
一—“4000字讲不完一个传奇人物吧”
一—“陈寿栖身二东家,人在屋檐下,能明面上写的也就这些了”
一—“陆逊传像纪录片,诸葛亮传像新闻联播”
——“诸葛亮:我比较低调,不爱说话”
一—“站在现代角度评价古人太容易了”
——“出师表占了传记四分之一,这也太草率了”
大明位面。
“原来史书记载也有如此偏差。”
“连诸葛亮这等人物,竟也逃不过史官笔墨的厚薄。”姚广孝抢着胡须。
“陛下,老衲以为,这正印证了为何您要重修《永乐大典》的必要。”“历史记载若是疏漏,后人如何得见真相?”
“正是此理。”
朱棣站起身在殿中来回踱步。
“朕打下这天下,多少惊心动魄的时刻。”
“若不是亲历其事,单看史书记载,怕是也只剩个干巴巴的结果。”
“陛下圣明。臣编修《永乐大典》时就发现,许多重要史料都语焉不详,有些关键对话更是付之阙如。”
解缙低声道。
“这诸葛亮何其不幸。”朱棣摇头叹息。
“一生征战,立下赫赫战功,却被史官寥寥数语便轻轻带过。”“难怪后人只知其北伐屡败,却不知其中曲折。”
“陛下,这便是修史之难啊。就像陛下靖难之役,若不是亲身经历,谁能体会其中凶险?姚广孝接道。
“史官治史,当如实记载。”朱棣目光深邃。
“今日所见,更坚定了朕广收典籍,修撰史书的决心。”
“不能让后世的功臣良将,也像诸葛亮这般遭受记载不公。”
“陛下仁心。《永乐大典》必将为后世留下珍贵史料,再不会有如此遗憾。”解缙恭敬地说。
“传旨下去,命史官修史时,当详略得当,不可厚此薄彼。”朱棣神情坚定。
“朕要让千秋万代,都能看到真实的历史。”大清位面。
“史书记载竟如此片面。”康熙皇帝眉头紧锁。
“联幼时读《三国志》,只道诸葛亮用兵不如陆逊,现在才明白是史料记载的问题。”索额图轻叹一声。
“皇上,我们征讨喝尔丹时,多少决策都是在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中作出的。”“若史官只记录结果,后人又如何能懂其中艰难?”
“史料详略不一,误导后人太多。”康熙转向徐乾学。
“徐卿,你主修《明史》,可要引以为戒。”徐乾学恭敬地回应。
“皇上英明。修史若只求简略,恐怕会让许多重要细节都湮没无闻。臣必定谨记今日所见
“朕征战沙场这些年,深知战场上瞬息万变。”
康熙眼中闪过一丝追忆。
“正如噶尔丹突然改变进攻路线,若不是亲临战场,光靠传信根本来不及应对。”“是啊,诸葛亮在街亭之败时,怕也是面临同样的困境。”
索额图补充。
“消息传递不及,战机稍纵即逝。”
“所以说,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结果。”康熙站起身来。
“朕编纂《康熙字典》时,若不把每个字的来源都详细记载,后人如何明白其中根据?”徐乾学附和道。
“正是如此。修史也应该如编字典一般严谨,不能让历史人物蒙受不白之冤。”“这番见闻,让朕对修史有了新的认识。”
康熙目光深远。
“不仅要记录成败,更要记录决策时的环境、考虑和对话。这才是给后人最宝贵的经验。大宋位面。
“八千多字与四千字的差距,就让一代名将蒙受如此误解。”赵构神情凝重。
“诸葛亮北伐的详细过程,竟然少记载至此。”
汪伯彦急切地说。
“陛下,现在金人在北,我大宋将帅征战,岂不也该好好记录?”“若像诸葛亮这般,日后岂不也要被人误解?”
“臣以为,不光要记录战事。”
张浚抚须沉吟。
“岳飞、韩世忠、张俊他们行军布阵时的对话,种种决策,都该一一记下。”赵构望着天幕。
“联忽然明白了。难怪世人都说诸葛亮北伐屡败,却不知他每次决策时面临的困境。”“就像我军在应对金兵时,多少计策都是临场定夺。”
“正是如此。”张浚继续说道。
“这些将领用兵时的思路,若能详细记录,对后世何尝不是一笔财富?”“陛下,臣建议立刻派遣文士随军。”
汪伯彦拱手进言。
“让他们跟在诸将身边,记录下平日议事和临阵对答。”
“此事不能拖延,朕不愿看到我朝将帅也像诸葛亮一样,留下太多缺憾。”“传令兵部,即刻选派能文之士,随军记录。”
“应当重点记载将领们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以及决策时的考量。让后人能真正了解用兵之道。”
张浚补充道。“还有一事。”赵构语气急切。
“命史官即刻整理岳飞等人之前的征战记录,一字一句都不可遗漏。”“战况、对话、军令,事无巨细,都要记载。”
【很多人就喜欢拿第二次北伐拿不下陈仓来黑诸葛亮,但是要清楚攻城战历来是最难打的战斗之一。】
【这时候即使你是什么名将,再怎么出奇谋也没用,就得实打实的靠硬实力打下来。】
【之前已经论证过城里几千守军完全可以守住几十万大军的围攻,历史上这种战役简直不要太多。】
【破城很多时候都是城市守军快饿死了,一些人守不下去就里应外合开城投降的。】
【所以一个只打了二十天的军事据点陈仓那说明什么呢?撒退途中还斩了王双,并且这次冬天出征,来年春天立刻攻下武都阴平。】
【三年后的第四次北伐就吸取陈仓的经验,面对太阳石军事据点的祁山堡就只派军队看住这才有了甲首三千和射死张郃。】
【第五次北伐,你怎么知道之前一直被吊打的郭淮,这次久病成医提前拒守渭水北岸呢?遇到这些情况你就是抓瞎。】
【很多人连看个地图都费劲,更别说统领大军了,有什么脸去贬低诸葛亮呢。】
——“攻城战是真的难,不是三下五除二的事”
——“谁说诸葛亮不会总结经验?人家第四次就吸取教训了”
一—“键盘侠连地图都看不懂就开始指指点点”
——“守城方太有优势了,这不得饿死才能打下来”
——“历史上守城成功的案例太多了,专业不对口别瞎评论”
一一“二十天就撤退说明决策很果断啊”
——“打仗哪有百分百的把握,这不是在打游戏”
一—“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谁能料到所有情况”
大宋位面。
宋仁宗握紧座椅扶手。
“攻城之难,朕深有体会。”
“当年澶渊之盟后,多少次想收复燕云十六州,却被这城池之险阻挡。”范仲淹神情严肃。
“陛下所言极是。臣在西北主政时,攻打西夏城池,即使准备再充分,也常被困于城下。“那些轻易指责诸葛亮的人,恐怕连守城的滋味都未曾体会。”
“这让朕想起庆历新政时的情形。”
宋仁宗目光深远。
“有些朝臣只坐在家中指点,却不知前线将士面临的艰难。”“诸葛亮两次改变战术,这分明是深谋远虑。”
富弼接过话题。
“是啊,就像我们变法,也是不断吸取教训。第一次策略不成,就要及时调整。”“诸葛亮从陈仓之围到祁山之战的转变,可见其用兵之智。”
“朕年轻时也常听人议论诸葛亮北伐无功。”宋仁宗摇头叹息。
“如今看来,那些人连地图都未必看过,就要敢妄加评论。”
范仲淹沉声道。
“所以臣一直主张,治国如同行军打仗,不能只看表面。”“就像陛下支持变法,也是经过深思熟虑。”
“这些人坐而论道,不知兵事艰难。”宋仁宗站起身来。
“朕忽然明白了,为何诸葛亮、岳飞这样的名将,总是被后人指责。那些人只看结果,却不知其中曲折。”
“正是如此。若是让这些评论者亲自上阵,恐怕连二十天都坚持不了,遑论统领大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