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句话,龙国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这是我个人比较认同的一种观点。】
【当龙国人说“我是龙国””人”时,不只是在说“我是龙华人民共和国”的人,还是从炎黄时期开始一直到今天,以及千秋万代的龙国。】
【细数5000年来,我们的对手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龙国一直在世界的牌桌上。】
【西方国家就特别不能理解龙国的存在模式,他们对于龙国为何能长期存在异常困惑。】【大家都有强大的帝国,凭什么你们是起起落落,而我们完了就是真完了呢?】
【龙国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历朝历代都认可自己是龙国。】
【当前朝衰落后,无论谁夺取了天下,都会宣布自己继承了前朝大统,而不是新建了一个国家。】
【简单的说,谁赢了谁就是龙国,谁了皇帝谁就是龙国人。】
——“从阿三跳到龙国,这转折我给满分”
——“5000年文明传承,就问你们服不服!”
——“什么叫文明啊,这才叫文明!前面阿三退钱!”
——“这就是文化基因的传承吧,绝了!”
一—“所以说龙国不是国家,是文明啊!”
——“这个解释也太透彻了,建议加入教科书”
——“这才是真正的文明传承,阿三快学着点”——“龙国:换个皮肤继续玩[狗头]”
大明位面。
朱棣正在文华殿中与姚广孝、解缙观看天幕。
“天幕所言甚是。朕夺得天下,表面上是废黜建文帝,实则是延续大明正统。”“这龙国之说,倒是让朕明白了许多。”
姚广孝捋着胡须。
“陛下,您想想当年出兵靖难时,旗号上写的不正是清君侧、靖国难吗?这便是延续大明,而非另立新朝。”
“是啊。朕夺位称帝,一直觉得于心有愧。如今看来,这天下本就是这般运转。”“无论是谁坐在这个位置上,都是在延续这个文明。”
朱棣站起身踱步至殿中。
“陛下仁德,开创永乐盛世。派郑和下西洋,修筑紫禁城,编纂《永乐大典》,这才是真正的文明传承。”
解缙小心翼翼地说道。
“文明传承···朕明白了。”
“难怪大明太祖能从一个放牛娃成为天子,难怪朕能从燕王到皇帝。”朱棣望向天幕。
眼神渐渐坚定。
“既然如此,朕更要把这文明发扬光大。”
“让郑和多准备些船只,把我龙国的文明带到更远的地方去。”姚广孝和解缙相视一笑。
他们都看出来。
这番天幕内容让永乐帝找到了新的使命。这位向来心怀愧疚的帝王。
似乎终于在文明传承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朱棣站在殿中。
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明的船队扬帆远航。将龙国文明播撒四海的盛景。
这一刻他不再是夺位的燕王。而是延续这份文明的使者。东汉位面。
刘备与诸葛亮、关羽正在成都府邸中观看天幕。
“孔明,你看这天幕所言,倒是解开了我多年的疑惑。”“我本贩履织席为生,却总觉得体内流淌着皇室血脉。”
“原来这龙国,不在于出身,而在于是否能担起这份文明的重任。”诸葛亮轻摇羽扇。
“主公明察。您起于微末,却胸怀天下。这不正是龙国文明得以延续的根本所在?”“无论是东汉,还是如今的蜀汉,都是在延续这份文明的传承。”
关羽抚须沉思。
“确实如此。当年在许都,曹操虽据天子以令诸侯,但他重建洛阳,修复宫殿,也是为了延续大汉的文明。”
“是啊,我与曹操、孙权,表面上是在争夺天下,实则都是在努力延续这份文明。只是各自的方式不同罢了。”
“”我刘备常自叹能力不及曹操,如今想来,或许正是这种多样性,才让龙国文明历久不衰。”
诸葛亮目光深邃。
“主公说得极是。正如《隆中对》所言,天下有变,方显英雄本色。”“无论是分久必合,还是合久必分,都是这文明延续的必经之路。”
“孔明说得对。既然如此,我们更要匡扶汉室,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为了延续这份文明。”
“让后人知道,我们蜀汉,也是龙国文明的重要一环。”三人相视而笑。
天幕中的启示让他们对当前的局势有了新的认识。这场天下三分的大戏。
或许正是龙国文明生生不息的见证。刘备望着成都的夜空。
心中的使命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这不仅是为了汉室宗亲。
更是为了这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大秦位面。
秦始皇与李斯、蒙恬在咸阳宫中观看天幕。他面对弹幕中对龙国文明的赞叹。
嘴角微微上扬。
“看来朕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统一度量衡的决定果然正确。这便是将龙国文明融为一体的开端。”
“李斯,你当年献策,要以秦法取代六国旧制,现在想来更是高明。”李斯深以为然。
“陛下高瞻远瞩。您不仅统一了山河,更是将文明熔铸在一起。”
“这青铜器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铭文,如今看来当真意味深长。”
“天下万民,皆以为朕太过严苛。可你看这天幕,后世之人都明白,正是这种统一,让龙国文明绵延不绝。”
“蒙恬,你说是也不是?”
“陛下所言极是。修建长城,统一币制,连通道路,这哪里是为了一己私欲,分明是为了让这文明永续。”
“朕废分封,立郡县,让天下归于一统。诸子百家笔下的大同之世,不正在朕手中实现了吗(的诺好)?”
“后世之人,终究明白了朕的苦心。”
李斯捧起竹简。
“陛下开创千古未有之大业,以车同轨、书同文让天下归一。这便是龙国文明的根基所在
“焚书坑儒也好,统一六国也罢,朕不过是想让这文明更加纯粹。既然后世之人都认可这种统一,那朕更要加快脚步。”
“传令下去,加紧修筑驰道,让龙国文明流转天下每个角落。”三人望着天幕中闪过的弹幕。
秦始皇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他终于等到了历史对他的肯定。
那些严苛的政令。
在文明的长河中都有了新的意义。这一刻。
他仿佛看到了龙国文明在他开创的统一基础上。绵延万世的景象。
.尤.
【龙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3000年前,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之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龙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
【唐朝的李二,是胡人血统,他得了天下后非要认李耳当祖宗。】
【这个李耳就是鼎鼎大名的老子,李二说自己是李耳的直系后裔,借此来巩固政权。】
【元朝由蒙古人建立,作为正统汉人出身的老朱推翻元朝后,建国时发布的第一道诏书就很经典。】
【“朕惟龙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起于沙漠入龙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
【虽然跟元朝打了半辈子,但他依然承认元朝是中华正统。】
【每次改朝换代,新王朝都会先确认前朝的正统性,再证明自己是前朝最合法的继承者。【这就是龙国的规矩,连元朝都这样,便别提前面的隋唐时期了。】
【不管你是什么族,只要来了,就是龙国人。】
【你说龙国怎么灭?这肯定灭不了啊。】
一—“老李家祖上找得可真远,直接认老子当祖宗了”一—“这哪是改朝换代,这是文明接力赛啊”
一一“这波啊,这波是文明传承大师”
一一“周武王:龙国这词是我先发明的,版权费记得给我”——“突然明白为啥叫礼仪之邦了,造反都这么讲究[笑]”
——“打归打,但咱们还是一家人[滑稽]”
——“谁都可以来,但必须入乡随俗哦”
一—“破案了,这就是为啥灭不了的原因”
【为什么历朝历代非要承认自己是龙国,而不是另立国统,这就要说到秦始皇了。】
【赢政被称为始皇帝,那是名副其实,他统一龙国的时间很短暂,但却留下了极其宝贵的体制遗产。】
【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秦始皇把黄帝依赖三千年积累的东西统统打包到一个框子里,制定框架。】
【从此以后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在这个框子里活动,生在龙国,死也要死在龙国。】【只要承认自己是龙国人,就不能有闹分裂的想法。】
【在秦始皇的年代,这是从来没人做过的大事业,虽然很多人不认同,秦始皇依然横下一条心做了。】
【他统一文字,得罪了知识分子。统一车道,得罪了贵族阶层。】
【他修建道路,接连龙国各地。他让天南地北的人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建立文化认同感。
【但这不是秦始皇最牛的地方,他最牛的地方在于给后人树立了统一的模板,让后人知道,窝草,这也行。】
一一“统一文字这波操作太强了,古代版本简体字推广”
——“得罪知识分子和贵族,这属于是先得罪了所有UP主[狗头]”——“修建道路这波是古代版本的高速公路网”
——“这框架打得太稳了[牛批]”
——“这波操作我愿称之为远古版本的国家标准化”一—“得罪知识分子?得罪贵族?青史留名?”
一—“这波操作叫做标准化建设,IS09001认证”
大唐位面。
武则天与狄仁杰、上官婉儿一同观看着天幕。这位打破千年传统。
建立周朝的女帝。正陷入深深的沉思。
“狄卿,朕改国号为周,建立新朝,本以为是打破常规。如今看来,这龙国之道,倒是让朕有了新的认识。”
狄仁杰正色回应。
“陛下英明。您虽改国号,但朝廷典章制度、文化传承从未改变。这正印证了龙国文明的包容。”
“确实如此。朕以女子之身登基称帝,也曾担心天下人不服。”
“但这天幕让朕明白,治理龙国,不在于是男是女,而在于是否能延续这份文明。”上官婉儿提笔记录。
“陛下所言极是。您设立科举,广开言路,创立新字,这些都是在传承和发展龙国文明。
“朕本想效仿秦始皇,创立新制。现在才明白,不是要推倒重来,而是要在这个框架内创新。狄卿,你觉得呢?”
狄仁杰捋须沉思。
“正是。陛下创立的官制,虽有创新,但都在龙国传统框架之内。这反而让治理更有成效“这些弹幕说得对,龙国从不在意统治者是谁,只要能延续文明就行。”
“朕之前太过执着于改朝换代,现在想来,继承和发展才是根本。”武则天站在殿中望着天幕。
她终于明白。
自己的使命不是要打破传统。而是要在传统中开创新局。
这个认知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仿佛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
龙国的包容。
让她这个开创历史的女帝找到了真正的定位。大明位面。
老朱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刘爱卿,天幕里说得不错。朕推翻元朝时,第一道诏书就承认了他们的正统。现在看来,这才是最高明的。”
刘伯温点头赞同。
“陛下此举,既稳住了人心,又彰显了龙国文明的包容。您看那些弹幕,后人都懂得这其中的道理。”
“朕年轻时在皇觉寺当和尚,也曾怨恨元朝。”
“如今坐在这个位置上,才明白这江山不是一家一姓的事。徐达,你说是不是?”
“陛下英明。当年您说要‘驱除胡虏’,但登基后却以仁义待他们。这才是真正的龙国气度。”
“朕定国号为‘大明’,立祖制,兴文教。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要让这文明永续。看来后人都明白朕的用意。”
刘伯温捧起竹册。
“陛下高瞻远瞩。这天幕里的弹幕,说得都是实话。”
“龙国从不排斥任何人,只要认同这份文明,就都是自家人。”
“朕让徽州人走南闯北做生意,让各地百姓互通有无。这跟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道理是一样的。
“不单单是为了一统天下,而是为了让这文明流传得更远。”三人望着天幕中闪烁的文字。
老朱不禁感慨万千。他曾走过千山万水。如今终于明白。
自己不只是大明的皇帝。
更是这绵延数千年文明的传承者。
这份领悟。
让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看着天幕上的内容。
百姓们心中五味杂陈。
原来这龙国一词渊源如此久远。
从周武王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倒是让人不禁感叹这文明的绵长。不少读过史书的文人暗自点头。心中盘算着历朝历代的更选。
以前总觉得改朝换代不过是你争我夺。现在才明白这其中自有章法。
【当龙国人说“我是龙国””人”时,不只是在说“我是龙华人民共和国”的人,还是从炎黄时期开始一直到今天,以及千秋万代的龙国。】
【细数5000年来,我们的对手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龙国一直在世界的牌桌上。】
【西方国家就特别不能理解龙国的存在模式,他们对于龙国为何能长期存在异常困惑。】【大家都有强大的帝国,凭什么你们是起起落落,而我们完了就是真完了呢?】
【龙国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历朝历代都认可自己是龙国。】
【当前朝衰落后,无论谁夺取了天下,都会宣布自己继承了前朝大统,而不是新建了一个国家。】
【简单的说,谁赢了谁就是龙国,谁了皇帝谁就是龙国人。】
——“从阿三跳到龙国,这转折我给满分”
——“5000年文明传承,就问你们服不服!”
——“什么叫文明啊,这才叫文明!前面阿三退钱!”
——“这就是文化基因的传承吧,绝了!”
一—“所以说龙国不是国家,是文明啊!”
——“这个解释也太透彻了,建议加入教科书”
——“这才是真正的文明传承,阿三快学着点”——“龙国:换个皮肤继续玩[狗头]”
大明位面。
朱棣正在文华殿中与姚广孝、解缙观看天幕。
“天幕所言甚是。朕夺得天下,表面上是废黜建文帝,实则是延续大明正统。”“这龙国之说,倒是让朕明白了许多。”
姚广孝捋着胡须。
“陛下,您想想当年出兵靖难时,旗号上写的不正是清君侧、靖国难吗?这便是延续大明,而非另立新朝。”
“是啊。朕夺位称帝,一直觉得于心有愧。如今看来,这天下本就是这般运转。”“无论是谁坐在这个位置上,都是在延续这个文明。”
朱棣站起身踱步至殿中。
“陛下仁德,开创永乐盛世。派郑和下西洋,修筑紫禁城,编纂《永乐大典》,这才是真正的文明传承。”
解缙小心翼翼地说道。
“文明传承···朕明白了。”
“难怪大明太祖能从一个放牛娃成为天子,难怪朕能从燕王到皇帝。”朱棣望向天幕。
眼神渐渐坚定。
“既然如此,朕更要把这文明发扬光大。”
“让郑和多准备些船只,把我龙国的文明带到更远的地方去。”姚广孝和解缙相视一笑。
他们都看出来。
这番天幕内容让永乐帝找到了新的使命。这位向来心怀愧疚的帝王。
似乎终于在文明传承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朱棣站在殿中。
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明的船队扬帆远航。将龙国文明播撒四海的盛景。
这一刻他不再是夺位的燕王。而是延续这份文明的使者。东汉位面。
刘备与诸葛亮、关羽正在成都府邸中观看天幕。
“孔明,你看这天幕所言,倒是解开了我多年的疑惑。”“我本贩履织席为生,却总觉得体内流淌着皇室血脉。”
“原来这龙国,不在于出身,而在于是否能担起这份文明的重任。”诸葛亮轻摇羽扇。
“主公明察。您起于微末,却胸怀天下。这不正是龙国文明得以延续的根本所在?”“无论是东汉,还是如今的蜀汉,都是在延续这份文明的传承。”
关羽抚须沉思。
“确实如此。当年在许都,曹操虽据天子以令诸侯,但他重建洛阳,修复宫殿,也是为了延续大汉的文明。”
“是啊,我与曹操、孙权,表面上是在争夺天下,实则都是在努力延续这份文明。只是各自的方式不同罢了。”
“”我刘备常自叹能力不及曹操,如今想来,或许正是这种多样性,才让龙国文明历久不衰。”
诸葛亮目光深邃。
“主公说得极是。正如《隆中对》所言,天下有变,方显英雄本色。”“无论是分久必合,还是合久必分,都是这文明延续的必经之路。”
“孔明说得对。既然如此,我们更要匡扶汉室,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为了延续这份文明。”
“让后人知道,我们蜀汉,也是龙国文明的重要一环。”三人相视而笑。
天幕中的启示让他们对当前的局势有了新的认识。这场天下三分的大戏。
或许正是龙国文明生生不息的见证。刘备望着成都的夜空。
心中的使命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这不仅是为了汉室宗亲。
更是为了这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大秦位面。
秦始皇与李斯、蒙恬在咸阳宫中观看天幕。他面对弹幕中对龙国文明的赞叹。
嘴角微微上扬。
“看来朕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统一度量衡的决定果然正确。这便是将龙国文明融为一体的开端。”
“李斯,你当年献策,要以秦法取代六国旧制,现在想来更是高明。”李斯深以为然。
“陛下高瞻远瞩。您不仅统一了山河,更是将文明熔铸在一起。”
“这青铜器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铭文,如今看来当真意味深长。”
“天下万民,皆以为朕太过严苛。可你看这天幕,后世之人都明白,正是这种统一,让龙国文明绵延不绝。”
“蒙恬,你说是也不是?”
“陛下所言极是。修建长城,统一币制,连通道路,这哪里是为了一己私欲,分明是为了让这文明永续。”
“朕废分封,立郡县,让天下归于一统。诸子百家笔下的大同之世,不正在朕手中实现了吗(的诺好)?”
“后世之人,终究明白了朕的苦心。”
李斯捧起竹简。
“陛下开创千古未有之大业,以车同轨、书同文让天下归一。这便是龙国文明的根基所在
“焚书坑儒也好,统一六国也罢,朕不过是想让这文明更加纯粹。既然后世之人都认可这种统一,那朕更要加快脚步。”
“传令下去,加紧修筑驰道,让龙国文明流转天下每个角落。”三人望着天幕中闪过的弹幕。
秦始皇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他终于等到了历史对他的肯定。
那些严苛的政令。
在文明的长河中都有了新的意义。这一刻。
他仿佛看到了龙国文明在他开创的统一基础上。绵延万世的景象。
.尤.
【龙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3000年前,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之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龙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
【唐朝的李二,是胡人血统,他得了天下后非要认李耳当祖宗。】
【这个李耳就是鼎鼎大名的老子,李二说自己是李耳的直系后裔,借此来巩固政权。】
【元朝由蒙古人建立,作为正统汉人出身的老朱推翻元朝后,建国时发布的第一道诏书就很经典。】
【“朕惟龙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起于沙漠入龙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
【虽然跟元朝打了半辈子,但他依然承认元朝是中华正统。】
【每次改朝换代,新王朝都会先确认前朝的正统性,再证明自己是前朝最合法的继承者。【这就是龙国的规矩,连元朝都这样,便别提前面的隋唐时期了。】
【不管你是什么族,只要来了,就是龙国人。】
【你说龙国怎么灭?这肯定灭不了啊。】
一—“老李家祖上找得可真远,直接认老子当祖宗了”一—“这哪是改朝换代,这是文明接力赛啊”
一一“这波啊,这波是文明传承大师”
一一“周武王:龙国这词是我先发明的,版权费记得给我”——“突然明白为啥叫礼仪之邦了,造反都这么讲究[笑]”
——“打归打,但咱们还是一家人[滑稽]”
——“谁都可以来,但必须入乡随俗哦”
一—“破案了,这就是为啥灭不了的原因”
【为什么历朝历代非要承认自己是龙国,而不是另立国统,这就要说到秦始皇了。】
【赢政被称为始皇帝,那是名副其实,他统一龙国的时间很短暂,但却留下了极其宝贵的体制遗产。】
【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秦始皇把黄帝依赖三千年积累的东西统统打包到一个框子里,制定框架。】
【从此以后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在这个框子里活动,生在龙国,死也要死在龙国。】【只要承认自己是龙国人,就不能有闹分裂的想法。】
【在秦始皇的年代,这是从来没人做过的大事业,虽然很多人不认同,秦始皇依然横下一条心做了。】
【他统一文字,得罪了知识分子。统一车道,得罪了贵族阶层。】
【他修建道路,接连龙国各地。他让天南地北的人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建立文化认同感。
【但这不是秦始皇最牛的地方,他最牛的地方在于给后人树立了统一的模板,让后人知道,窝草,这也行。】
一一“统一文字这波操作太强了,古代版本简体字推广”
——“得罪知识分子和贵族,这属于是先得罪了所有UP主[狗头]”——“修建道路这波是古代版本的高速公路网”
——“这框架打得太稳了[牛批]”
——“这波操作我愿称之为远古版本的国家标准化”一—“得罪知识分子?得罪贵族?青史留名?”
一—“这波操作叫做标准化建设,IS09001认证”
大唐位面。
武则天与狄仁杰、上官婉儿一同观看着天幕。这位打破千年传统。
建立周朝的女帝。正陷入深深的沉思。
“狄卿,朕改国号为周,建立新朝,本以为是打破常规。如今看来,这龙国之道,倒是让朕有了新的认识。”
狄仁杰正色回应。
“陛下英明。您虽改国号,但朝廷典章制度、文化传承从未改变。这正印证了龙国文明的包容。”
“确实如此。朕以女子之身登基称帝,也曾担心天下人不服。”
“但这天幕让朕明白,治理龙国,不在于是男是女,而在于是否能延续这份文明。”上官婉儿提笔记录。
“陛下所言极是。您设立科举,广开言路,创立新字,这些都是在传承和发展龙国文明。
“朕本想效仿秦始皇,创立新制。现在才明白,不是要推倒重来,而是要在这个框架内创新。狄卿,你觉得呢?”
狄仁杰捋须沉思。
“正是。陛下创立的官制,虽有创新,但都在龙国传统框架之内。这反而让治理更有成效“这些弹幕说得对,龙国从不在意统治者是谁,只要能延续文明就行。”
“朕之前太过执着于改朝换代,现在想来,继承和发展才是根本。”武则天站在殿中望着天幕。
她终于明白。
自己的使命不是要打破传统。而是要在传统中开创新局。
这个认知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仿佛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
龙国的包容。
让她这个开创历史的女帝找到了真正的定位。大明位面。
老朱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刘爱卿,天幕里说得不错。朕推翻元朝时,第一道诏书就承认了他们的正统。现在看来,这才是最高明的。”
刘伯温点头赞同。
“陛下此举,既稳住了人心,又彰显了龙国文明的包容。您看那些弹幕,后人都懂得这其中的道理。”
“朕年轻时在皇觉寺当和尚,也曾怨恨元朝。”
“如今坐在这个位置上,才明白这江山不是一家一姓的事。徐达,你说是不是?”
“陛下英明。当年您说要‘驱除胡虏’,但登基后却以仁义待他们。这才是真正的龙国气度。”
“朕定国号为‘大明’,立祖制,兴文教。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要让这文明永续。看来后人都明白朕的用意。”
刘伯温捧起竹册。
“陛下高瞻远瞩。这天幕里的弹幕,说得都是实话。”
“龙国从不排斥任何人,只要认同这份文明,就都是自家人。”
“朕让徽州人走南闯北做生意,让各地百姓互通有无。这跟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道理是一样的。
“不单单是为了一统天下,而是为了让这文明流传得更远。”三人望着天幕中闪烁的文字。
老朱不禁感慨万千。他曾走过千山万水。如今终于明白。
自己不只是大明的皇帝。
更是这绵延数千年文明的传承者。
这份领悟。
让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看着天幕上的内容。
百姓们心中五味杂陈。
原来这龙国一词渊源如此久远。
从周武王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倒是让人不禁感叹这文明的绵长。不少读过史书的文人暗自点头。心中盘算着历朝历代的更选。
以前总觉得改朝换代不过是你争我夺。现在才明白这其中自有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