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歧视都分三六九等,古人惊了!垄断知识=垄断财富-《视频通古代,盘点现代封神人物》

  大汉位面。

  汉武帝刘彻站在未央宫中。盯着天幕映照的画面。

  “主父偃,你说这阿三国的贱民制度,与我大汉的奴隶制比起来如何?”

  “陛下,我大汉奴隶虽地位低下,至少还能住在城里。这贱民竟连牲口都不如。”主父偃眉头紧锁。

  “更可笑的是,他们还要像犬吠一般提醒他人躲避。”

  “早晚时辰不准进城,只因影子过长?这分明就是把人当作妖魔鬼怪。”刘彻来回踱步。

  神色凝重。

  “还有这牛尿解污之说,还真把牛当神灵供着。”

  “臣听闻他们那里的白牛比人命还金贵:高种姓的人宁可饿死,也不愿意杀牛充饥。”主父偃压低声音。

  “不过这种姓通婚的规矩倒是有趣,男尊女卑到了极点。”

  汉武帝突然停下脚步。

  “我大汉虽有等级之分,但黔首尚且能靠军功、徭役改换门庭。”

  “这阿三国倒好,把人死死框在格子里,一辈子都爬不出来。连魂魄都得世代轮回,真是闻所未闻。”

  天幕中的画面继续闪动。

  这种荒诞的制度让汉武帝感到既震惊又困惑。作为一个崇尚法家思想的君主。

  他深知严刑峻法的重要性。但这种将人性泯灭的规矩。却远远超出了他的认知。

  这片神秘土地上的种种怪相。

  让他对这个遥远国度的其他面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不知不觉间。

  他的思绪又飘向了那些为逃避徭役而逃亡的黔首。若是让他们知道这阿三国的情况。

  恐怕再也不会抱怨大汉的苛政了。北齐位面。

  北齐文宣帝高洋立于天枢阁内。目光紧盯天幕。

  “扬州刺史,你可见过这般奇事?他们那里的贱民,竟要绕着弯子走路,就怕自己的影子碰到别人。”

  “启禀陛下,臣在江南见过不少怪事,却也没见过这般荒唐的规矩。”杨愔皱眉沉思。

  “这些人连进城都要看时辰,比我们这里的市场开闭还要严苛。”

  “这不是最令人难以置信的。他们竟然用牛尿来净化污秽,真把牛看得比人还重要。”高洋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嘲讽。

  “我北齐虽然也有胡人信佛,但至少不会做出这种荒谬之事。”

  “确实如此。他们那里的贱民走路还得不停出声,就像是报时的更夫一样。”杨愔摇头叹息。

  “不同的是,更夫是为了提醒宵禁,他们却是为了让人躲开。”高洋眯起眼睛。

  望着天幕中不断变换的景象。身为一个融合汉胡文化的君主。他见惯了各种奇风异俗。

  但这种将人分得如此细致。

  甚至连影子都要避讳的做法。

  还是让他感到无比震惊。

  他统治的北齐。虽然也有等级之分。

  但至少商贾之家还能通过钱财获得一定地位。

  农户也能靠军功改换门庭。

  而这个遥远国度的制度。

  却像一道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将人死死地困在各自的圈子里。这种完全不同于中原的治理方式。虽然令人难以理解。

  却也勾起了他对这片土地的强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文明。

  能够创造出如此独特又荒诞的制度?这个问题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

  【为了镇压低种姓人的反抗,他们还规定了一些刑罚的措施。比如低种姓的人用身体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种姓的人,那么他身体的某一部位就要被砍掉。】

  【其中首陀罗最惨,他们如果辱骂了高种姓的人,那么就会往他们嘴里倒滚烫的油。】

  【在家庭继承财产方面,高种姓的人可以在四个阶层各娶一个妻子。但在继承财产的时候也是不一样的,四个阶层的妻子依次递减。】

  【而且在阿三国,男人娶媳妇是不需要给彩礼的,相反是女方要给男方高额的嫁妆。因为阿三国的女性可以通过和高种姓的男人结婚来提高自己的地位,这个嫁妆极其的高,大约是女方家庭6年的年收入。】

  【摩奴法典里说,陪嫁越多,神就越喜欢。所以也催生了诸多问题,甚至就有高种姓男的靠这个来赚钱。】

  【他们娶了低种姓的女人,然后把低种姓妻子给毁容或者给那什么了,伪装成自杀,以此来索要更高的嫁妆。】

  一—“低种姓还要被灌热油,太残忍了吧”

  ——“四个老婆就算了,继承还要分三六九等”

  一—“结婚女方要倾家荡产,这谁顶得住啊”

  ——“原来古代阿三国就有杀猪盘了吗”

  ——“这比黑暗森林法则还狠,简直就是人吃人”

  ——“低种姓女性结婚要倾家荡产,不结婚又没人权”

  ——“这简直是把人权踩在脚下碾压啊!”

  大宋位面。

  宋太祖赵匡胤站在开封宫中。注视着天幕中闪烁的画面。

  “陈恪,这阿三国的律法,与我大宋比起来如何?”“陛下,我大宋虽有宗室特权,但至少还讲个情理。”

  “这阿三国倒好,动不动就要砍人手脚,还往人嘴里灌滚油,也太过残暴了。”陈恪捋着胡须。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他们竟然要女方倾家荡产去嫁人。”

  “女方给嫁妆这倒也罢了,可那些男子竟然以此为业,娶了妻子就想方设法害死她们。”赵匡胤神色凝重。

  “这等行径,简直比我当年在陈桥驿见过的江洋大盗还要可恕。”“听闻他们那边还美其名曰神明喜欢多陪嫁。”

  赵普在一旁补充道。

  “臣看这分明就是借神明之名,行敛财之实。”赵匡胤作为一个从军营里打拼出来的皇帝。

  最懂得治军治国要恩威并施。可眼前这种赤裸裸的压迫。让他感到既震惊又愤怒。他在军中见惯了生死。

  但从未见过如此明目张胆的欺压。

  天幕中的景象让他想起自己当年黄袍加身时许下的诺言。他虽然夺了后周的江山。

  但至少保住了满朝文武的性命。而这个遥远国度的统治者们。却把残酷的规则当作天经地义。这种奇特的社会现象。

  让他不禁开始思考。

  如此严苛的等级制度究竟能维持多久?

  这些被压迫的人们最终会不会像他当年一样。用铁血来改写命运?

  这种好奇在他心中越发强烈。

  一个建立在恐惧和压迫之上的制度。

  真的能长久维持下去吗?

  这个问题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大明位面。

  明宪宗朱见深站在乾清宫中。

  “这阿三国的婚姻之事,竟比我大明的纳妃还要讲究。”

  “陛下明见。这些人不但要一娶四房,还要排出个三六九等来。”王振揉着下巴。

  “最可笑的是,他们连分家产都要按照妻子的出身来计算,比我大明的宗室等级还要森严内官徐有贞插话道。

  “最令人不解的是,他们竟然要女方倾尽所有来嫁人。”

  “六年的收入全都打了水漂,这不是要把娘家逼上绝路吗?”

  “整日喊打喊杀也就罢了,竟然还有人专门靠害死妻子来敛财。”

  朱见深面色阴沉。

  “我大明虽然也有宗室纨绔,但总不至于丧尽天良到这种地步。”

  作为一个深受道学影响的皇帝。

  朱见深虽然也重视等级名分。

  但眼前这种赤裸裸的压迫还是让他感到震惊。

  天幕中的画面勾起了他对这片神秘土地的好奇。

  自己终日被那些大臣们劝诫要重视礼教、维护纲常。

  可这阿三国的所谓礼法。

  却是把人660命都不当回事。

  他不禁想起自己登基之初。

  祖制森严。

  处处受制。

  但至少大明朝的律法还讲究个公平。

  这个遥远国度的残酷制度。

  令他困惑的是。

  为什么这里的神明会青睐那些倾家荡产的陪嫁?这种荒诞的说法。

  完全颠覆了他对天道伦常的认知。

  这个国度的种种怪相。

  在他心中投下了深深的疑问。

  【阿三国独立之后,根据宪法第15条规定,禁止宗教,种姓,种族,性别,出生地的歧视,所有公民不因其种姓而存在进入和使用商店、餐馆和公共水井等方面的限制。】

  【从法律上来讲,这种制度是废除了的。但在这个地方存在了3000年的制度,是不可能因为近些年的一条法律就给废除了的。在宗教文化里,在人民的生活习惯里,这些东西还在影响着阿三国。】

  【根据统计,到2019年,10%的高种姓集团控制着国家财富的60%。在教育方面体现的更为明显,他们认为婆罗门是知识的垄断者,低种姓不配拥有知识。】

  【虽然近些年有的政策专门要求各个学校内必须有一定比例的低种姓人存在,但到了2019年阿三国的文盲率还高达26%,成年文盲人数达到了2.87亿人。】

  【现在的种姓制度又产生了新的弊端,这种制度被政治选举所操控,形成了某种种姓政治

  【如果把阿三国比作大树,这种制度更像大树的根,也是他们民族奇葩性格的根。一些法

  律制度只能对这棵树进行修修剪剪,让它稍微长得正一些,但远远触及不到深层的根。】

  “法律:我改了。传统:我不改”

  “3000年的传统是这么好破的?做梦呢”

  “10%的人掌握60%的财富,这才是真正的财阀啊”

  “这就是所谓的形式平等,实质不平等吧”

  “根都烂了,光修枝干有啥用”

  “看来封建残余势力是真的顽固啊”

  “人均文盲率26%,这教育程度堪忧啊”

  “垄断知识等于垄断财富,高种姓玩明白了”

  大唐位面。

  长安城外细雨霏霏。

  李二刚从太极殿召开完朝会。

  此刻正与魏征、房玄龄在御花园的亭子里避雨。

  天幕在雨雾中若隐若现。

  映照出远方异域的景象。。

  “魏征,你观这阿三国的变法,可有成效?”

  “陛下,这哪里是什么变法,分明是隔靴搔痒。”魏征立刻摇摇头。“他们制定新法,却连根都没动摇。”

  “就如同当年我大唐废除九品中正制,若只改个名目,那些世家门阀依然能够把持朝纲。”

  “房玄龄,你怎么看?”

  “臣以为,他们这种改革更像是应付了事。”房玄龄捋须道。“表面上说人人平等,实则高种姓依然垄断着财富与知识。”

  “这不正如当年北魏孝文帝改革,徒有其表,终究难以动摇根本。”

  李二听着两位肱骨之臣的分析。

  不禁想起自己当年创立贞观之治时的情形。他深知改革必须动真格。

  就像自己平定天下后。果断推行均田制。打击豪强兼并。若是投机取巧。终究会重蹈覆辙。

  这个遥远国度的变革令他百感交集。

  新法公布却无人遵从。说到底是因为统治者缺乏魄力。

  就像当年他励精图治。若是畏首畏尾。又怎能成就贞观盛世?

  眼前这个国家的困境。让他不禁联想到自己创立的政治体制。

  他费尽心思建立起的制度。到底能维持多久?后世的统治者是否也会像这个国度一样。让良法美意沦为空谈?

  看着天幕中那触目惊心的数字。

  李二陷入沉思。一个国家若想真正改革。必须从根本入手。

  否则就算表面上推行再多新政。

  也只是画饼充饥罢了。

  这种貌似改革实则因循守旧的做法。

  实在令他感到不可思议。

  大宋位面。

  金陵城秋意正浓。

  南宋高宗赵构携张浚、汪伯彦漫步御园。

  天幕在层层叠叠的红枫间闪烁。

  “三亿文盲,这数字当真骇人。张卿,你可知我大宋国子监一年才招收多少生员?”

  “回陛下,国子监每科不过数百人。”

  张浚思索片刻。“这阿三国竟有如此多的百姓不识字,难怪他们摆脱不了高种姓的控制。”

  “不过是换了个方式继续压迫罢了。”汪伯彦接话道。“他们口上说要改革,实则高种姓依然牢牢把持着教育大权。”

  “这与当年金人占据北方,无法真正统御汉人文化何其相似。”

  赵构驻足凝视天幕。身为经历过靖康之难的帝王。

  他最明白一个政权若想稳固。必须掌控文化教育。当年金人北伐。虽得山河。却始终无法得到文化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