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凤至急忙喊住王至诚,“王先生,汉卿和一荻都喜欢看戏,您不妨把俞珊请到府上来,待张闾琳十日的时候,来个新潮的演出。”她的语气中充满期待,这不仅是为了给孩子庆祝,也是希望能够平息张学良因工作繁忙而带来的家庭冷淡。
王至诚停下脚步,略有所思,慢慢转过身子说道:“我们可以请歌舞、戏曲、话剧等社团演出,作为对孩子的贺礼,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
“快坐下慢慢说。”于凤至将王至诚请回座位,心中渐渐有了底气。
“请俞珊演出,既是从大学发展的角度考虑,也是为孩子贺礼。”王至诚继续说道,“我们可以在报纸上发布一个声明。我想汉卿会来参加。如果不来,也会打个电话过来,届时我们自然可以了解到他的消息。”
“登报的事我去办。”于凤至自信地说,“俞珊也是名角,我和她不熟,需要找一个中间人。”
“嫂夫人,您打算请谁?”王至诚好奇地问。
“记得汉卿在东北大学演说的当天,来的那位赵……”于凤至想了想,试图回忆起那天的情景。
“赵太侔!”王至诚接道,眼中闪过一丝灵光。
“对,就是他。可惜那一天我错过了机会。”于凤至感到有些遗憾。
“关键是这位赵太侔担心张校长与俞珊碰出火花。”王至诚分析道,显得格外谨慎。
“他要是有那能耐,倒要提前祝贺了!”于凤至嘴上这么说,心里却在犯嘀咕,听说追俞珊的人可不止赵太侔,还有田汉、徐志摩、梁实秋、沈从文等人。
王至诚继续说道:“您知道俞珊吗?她不仅是话剧界的翘楚,而且其家族背景显赫,叔祖母曾广珊是曾国藩的孙女;姑奶奶俞明诗是陈寅恪的母亲;祖父俞明震曾任南京陆师学堂的监督,鲁迅称其为‘恩师’。”他不禁感慨,“如此显赫的出身,非同凡响。”
“以前戏曲的女生都是女扮女装,由漂亮女生主演的戏,我们都没有看过。”于凤至感慨着,眼中闪烁着向往的光芒。
王至诚继续讲述从1907年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等人在日本东京演出的故事,提到剧中的女角色几乎都是男性扮演。当时就有“南欧北梅”之称,而真正能够在中国话剧舞台上一举成名的女演员,是去年南国社公演《莎乐美》时扮演女主角的俞珊。
王至诚强调道,“在中国话剧史上,俞珊并不是第一个登上话剧舞台的新女性,却是赢得最高声誉的第一位女明星。三十年代的民国,俞珊的名字几乎成了新女性的代名词。”
成名后的俞珊能感受到一团野火与她形影相随,那是来自田汉的目光。王至诚接着提到徐志摩,这位戴眼镜的文弱青年,当时在南国艺术学院任教,住在上海四明村与陆小曼共享一所宽敞明亮的房子。三楼是徐志摩的书房,墙上挂着的俞珊《莎乐美》的剧照旁边,还有她的一件舞衣。这样的布置无不显示出徐志摩对俞珊的痴迷。
“徐志摩与俞珊之间早已有了绯闻。”王至诚提到,“有一次,俞珊在上海公演,而徐志摩恰巧在南国艺术学院任教。他听闻此事后,和几个追星族匆匆赶到,甚至不顾身份地挤到后台去看俞珊化妆。不知道是不是想戏弄这位心高气傲的诗人,俞珊突然喊道:‘啊呀,真要命,我要小便,我要小便!’”
没想到徐志摩不知是书呆子本性,还是诚心想表演一出英雄救美的好戏,急急忙忙到处找,结果真的找到了一只痰盂,双手捧着,口中喊着“痰盂来哉!痰盂来哉!”一路小跑送到俞珊面前,尽显殷勤。
“这个《莎乐美》还是不演的好!”于凤至思索着说道,“今年还有新戏吗?”
“有的。”王至诚答道,“今年,俞珊又参加了南国社的第三期公演,在田汉改编的《卡门》中担任主角,红透了上海滩,带来了许多文坛掌故和逸闻。”
“是吗?”于凤至对此不太相信,难以想象一个戏子能有如此的魔力。
“俞珊为了塑造好卡门的形象,常常登门向徐志摩请教。”王至诚说,“俞珊比陆小曼年轻五岁,身材健美,性格活泼,陆小曼颇感嫉妒。现在俞珊几乎常住在徐志摩的家里,徐志摩甚至将俞珊的舞衣放在书房中。因此,陆小曼常与徐志摩发生争吵。”
“把她请来,我倒要看看汉卿怎么被迷住的。给那位徐志摩打电话去。”于凤至的眼中充满期待。
“可以联系梁实秋先生。”王至诚提到,梁实秋在青岛大学任教,心系俞珊的最新动态。
王至诚拨打电话,先聊起徐志摩,后聊起张学良,最后提到孩子的喜宴。等梁实秋感兴趣时,他才将于凤至想请俞珊到大帅府演出的事提起。
“结果……”王至诚挂断电话后摇了摇头。
“结果怎么?”于凤至急切地问。
“南国社被封闭了!”王至诚的声音中透出一丝沉重。
“不可能!”于凤至震惊道,“‘左翼剧团联盟’八月份刚刚成立,怎么可能被封闭?”
王至诚苦笑着解释:“国字号的‘文化围剿’并没有结束,反而更加猖狂。南国社遭查封,田汉虽幸免于捕,但他发起的南国运动也不得不就此谢幕。”
“再打电话。”于凤至仍然抱有希望,“给俞珊!”
王至诚再次拨起电话,经过一阵努力,他却失望地说:“梁实秋告诉我,俞珊得了伤寒,性命交关。”
“她病得厉害?”于凤至焦急地问,心中不由得一紧。
“梁实秋的语气更加悲切,他说俞珊死里逃生又回来了,不过,疟疾与伤寒让俞珊不得不退出舞台了。”王至诚的声音低沉,透出无奈。
俞珊的退出让于凤至感到无比震惊,这不仅是中国文艺界的损失,更是她个人的一次失意。这是她第一次在张学良的亲自督办下处理事务,如今竟因俞珊的病情而流产,她坐在椅子上,托着额头,陷入沉思。
为了俞珊的退出,田汉曾写诗叹道:“金粉益增秋水俊,插画宜插云鬓偏。”王至诚拿起笔,想用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此来解于凤至的惆怅。
然而,于凤至却无心欣赏,她在脑海中反复思索,认为所谓的疟疾与伤寒不过是借口而已。想要看到俞珊的演出,恐怕需要张学良出面去求人。她再次站起来,走到电话前,亲自拨打电话。
经过几次拨打,大约五六个电话的交涉后,于凤至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是汉卿接的电话。”她兴奋地说道,心中期待着能够借此机会改变现状。
此时的张学良也听说了俞珊的消息,这位“莎乐美公主”在青岛大学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众多追求者纷纷涌现,包括徐志摩、梁实秋、沈从文、闻一多、田汉等民国时期的大咖,纷纷以铁粉自称,轮流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然而,随着“左翼剧团联盟”的成立,田汉代表南国社与上海其他戏剧艺术团体共同筹组的“上海剧团联合会”,却在不久后遭到查封,田汉虽然侥幸逃过被捕,但他发起的南国运动也随之谢幕。
“这么说,演出的事没希望了?”王至诚问,眼中闪过一丝失望。
于凤至淡淡地苦笑着说:“汉卿说,要想看戏多得是,阮玲玉、蝴蝶……不如去看梅兰芳的京剧、红豆馆主(溥侗)的昆曲。”
后来的沈从文将这些艳闻与轶事写进了他的小说《八骏图》中,从此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与解读空间,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这段历史不仅仅是关于俞珊一个人的故事,更是那个时代文艺界的缩影,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追求。
王至诚停下脚步,略有所思,慢慢转过身子说道:“我们可以请歌舞、戏曲、话剧等社团演出,作为对孩子的贺礼,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
“快坐下慢慢说。”于凤至将王至诚请回座位,心中渐渐有了底气。
“请俞珊演出,既是从大学发展的角度考虑,也是为孩子贺礼。”王至诚继续说道,“我们可以在报纸上发布一个声明。我想汉卿会来参加。如果不来,也会打个电话过来,届时我们自然可以了解到他的消息。”
“登报的事我去办。”于凤至自信地说,“俞珊也是名角,我和她不熟,需要找一个中间人。”
“嫂夫人,您打算请谁?”王至诚好奇地问。
“记得汉卿在东北大学演说的当天,来的那位赵……”于凤至想了想,试图回忆起那天的情景。
“赵太侔!”王至诚接道,眼中闪过一丝灵光。
“对,就是他。可惜那一天我错过了机会。”于凤至感到有些遗憾。
“关键是这位赵太侔担心张校长与俞珊碰出火花。”王至诚分析道,显得格外谨慎。
“他要是有那能耐,倒要提前祝贺了!”于凤至嘴上这么说,心里却在犯嘀咕,听说追俞珊的人可不止赵太侔,还有田汉、徐志摩、梁实秋、沈从文等人。
王至诚继续说道:“您知道俞珊吗?她不仅是话剧界的翘楚,而且其家族背景显赫,叔祖母曾广珊是曾国藩的孙女;姑奶奶俞明诗是陈寅恪的母亲;祖父俞明震曾任南京陆师学堂的监督,鲁迅称其为‘恩师’。”他不禁感慨,“如此显赫的出身,非同凡响。”
“以前戏曲的女生都是女扮女装,由漂亮女生主演的戏,我们都没有看过。”于凤至感慨着,眼中闪烁着向往的光芒。
王至诚继续讲述从1907年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等人在日本东京演出的故事,提到剧中的女角色几乎都是男性扮演。当时就有“南欧北梅”之称,而真正能够在中国话剧舞台上一举成名的女演员,是去年南国社公演《莎乐美》时扮演女主角的俞珊。
王至诚强调道,“在中国话剧史上,俞珊并不是第一个登上话剧舞台的新女性,却是赢得最高声誉的第一位女明星。三十年代的民国,俞珊的名字几乎成了新女性的代名词。”
成名后的俞珊能感受到一团野火与她形影相随,那是来自田汉的目光。王至诚接着提到徐志摩,这位戴眼镜的文弱青年,当时在南国艺术学院任教,住在上海四明村与陆小曼共享一所宽敞明亮的房子。三楼是徐志摩的书房,墙上挂着的俞珊《莎乐美》的剧照旁边,还有她的一件舞衣。这样的布置无不显示出徐志摩对俞珊的痴迷。
“徐志摩与俞珊之间早已有了绯闻。”王至诚提到,“有一次,俞珊在上海公演,而徐志摩恰巧在南国艺术学院任教。他听闻此事后,和几个追星族匆匆赶到,甚至不顾身份地挤到后台去看俞珊化妆。不知道是不是想戏弄这位心高气傲的诗人,俞珊突然喊道:‘啊呀,真要命,我要小便,我要小便!’”
没想到徐志摩不知是书呆子本性,还是诚心想表演一出英雄救美的好戏,急急忙忙到处找,结果真的找到了一只痰盂,双手捧着,口中喊着“痰盂来哉!痰盂来哉!”一路小跑送到俞珊面前,尽显殷勤。
“这个《莎乐美》还是不演的好!”于凤至思索着说道,“今年还有新戏吗?”
“有的。”王至诚答道,“今年,俞珊又参加了南国社的第三期公演,在田汉改编的《卡门》中担任主角,红透了上海滩,带来了许多文坛掌故和逸闻。”
“是吗?”于凤至对此不太相信,难以想象一个戏子能有如此的魔力。
“俞珊为了塑造好卡门的形象,常常登门向徐志摩请教。”王至诚说,“俞珊比陆小曼年轻五岁,身材健美,性格活泼,陆小曼颇感嫉妒。现在俞珊几乎常住在徐志摩的家里,徐志摩甚至将俞珊的舞衣放在书房中。因此,陆小曼常与徐志摩发生争吵。”
“把她请来,我倒要看看汉卿怎么被迷住的。给那位徐志摩打电话去。”于凤至的眼中充满期待。
“可以联系梁实秋先生。”王至诚提到,梁实秋在青岛大学任教,心系俞珊的最新动态。
王至诚拨打电话,先聊起徐志摩,后聊起张学良,最后提到孩子的喜宴。等梁实秋感兴趣时,他才将于凤至想请俞珊到大帅府演出的事提起。
“结果……”王至诚挂断电话后摇了摇头。
“结果怎么?”于凤至急切地问。
“南国社被封闭了!”王至诚的声音中透出一丝沉重。
“不可能!”于凤至震惊道,“‘左翼剧团联盟’八月份刚刚成立,怎么可能被封闭?”
王至诚苦笑着解释:“国字号的‘文化围剿’并没有结束,反而更加猖狂。南国社遭查封,田汉虽幸免于捕,但他发起的南国运动也不得不就此谢幕。”
“再打电话。”于凤至仍然抱有希望,“给俞珊!”
王至诚再次拨起电话,经过一阵努力,他却失望地说:“梁实秋告诉我,俞珊得了伤寒,性命交关。”
“她病得厉害?”于凤至焦急地问,心中不由得一紧。
“梁实秋的语气更加悲切,他说俞珊死里逃生又回来了,不过,疟疾与伤寒让俞珊不得不退出舞台了。”王至诚的声音低沉,透出无奈。
俞珊的退出让于凤至感到无比震惊,这不仅是中国文艺界的损失,更是她个人的一次失意。这是她第一次在张学良的亲自督办下处理事务,如今竟因俞珊的病情而流产,她坐在椅子上,托着额头,陷入沉思。
为了俞珊的退出,田汉曾写诗叹道:“金粉益增秋水俊,插画宜插云鬓偏。”王至诚拿起笔,想用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此来解于凤至的惆怅。
然而,于凤至却无心欣赏,她在脑海中反复思索,认为所谓的疟疾与伤寒不过是借口而已。想要看到俞珊的演出,恐怕需要张学良出面去求人。她再次站起来,走到电话前,亲自拨打电话。
经过几次拨打,大约五六个电话的交涉后,于凤至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是汉卿接的电话。”她兴奋地说道,心中期待着能够借此机会改变现状。
此时的张学良也听说了俞珊的消息,这位“莎乐美公主”在青岛大学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众多追求者纷纷涌现,包括徐志摩、梁实秋、沈从文、闻一多、田汉等民国时期的大咖,纷纷以铁粉自称,轮流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然而,随着“左翼剧团联盟”的成立,田汉代表南国社与上海其他戏剧艺术团体共同筹组的“上海剧团联合会”,却在不久后遭到查封,田汉虽然侥幸逃过被捕,但他发起的南国运动也随之谢幕。
“这么说,演出的事没希望了?”王至诚问,眼中闪过一丝失望。
于凤至淡淡地苦笑着说:“汉卿说,要想看戏多得是,阮玲玉、蝴蝶……不如去看梅兰芳的京剧、红豆馆主(溥侗)的昆曲。”
后来的沈从文将这些艳闻与轶事写进了他的小说《八骏图》中,从此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与解读空间,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这段历史不仅仅是关于俞珊一个人的故事,更是那个时代文艺界的缩影,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