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嘉泰三年夏】
【铅山瓢泉】
【蝉鸣撕扯着溽暑,一纸官牒搁在案头。】
【辛弃疾久久看着官牒,一言不发。】
【“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辛弃疾念罢,忽嗤笑一声,将文书掷向案角。】
【竹简撞翻了半盏残茶,褐浆漫过钦命二字。】
【窗外,老仆正弓腰修剪野菊】
【三子辛秬立在门边,喉结滚动着,片刻后才道:“父亲大人,可要准备官服?” 】
【辛弃疾未答,只探身从书箧底层抽出一卷舆图。牛皮硝制的疆域图上,淮水以北被朱砂狠狠涂红,笔锋如刀。】
【“秬儿,你道这绍兴府衙的台阶,比镇江城墙如何?”】
【他自顾自展开另一封密信——浙东同僚私寄,言及韩侂胄近日连撤三路转运使,皆换作自家门下亲信。】
【暴雨骤落时,辛弃疾正临窗痛饮。】
【这几年,韩侂胄排除异已,独揽朝纲,权势已达巅峰。】
【但同时,因为他任人唯亲,导致现在财政困难、官僚腐败,民怨渐起。朝廷上下,已然千疮百孔。】
【当辛弃疾得知朝廷要再次北伐的时候,他心中是激动的,是开心的。】
【但是,他很快又不开心了……因为这次朝廷的北伐,是韩侂胄主导的。】
【没了激动,又变成了深深的担忧。】
【韩侂胄的北伐策略,显然是冒进的、危险的。】
【如若这次北伐再失败,朝野上下,民间百姓,怕是都会对北伐彻底失去信心。】
【况且,这次的北伐,只是韩侂胄需要新的功绩进一步确立权威。】
【这次北伐,更是为了转移朝野和民众对内部问题的关注。】
【甚至,宋朝廷一直以恢复中原为政治正确,这次的北伐,也仅是韩侂胄需要利用民族情绪凝聚支持,巩固自已的权势。 】
【对于辛弃疾来说,北伐的目的,不重要。】
【只要北伐成功,收复中原,内部的问题可以慢慢解决。朝廷的那些士大夫们,北伐或许没什么用,但在朝堂里面的手段却很多。】
【但是,北伐的过程,北伐的策略很重要。】
【辛弃疾突然苦笑一声:“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
【自已能被韩侂胄想起来,根本不是他要起用自已,而是——用自已这个主战派的元老以造声势。】
【辛弃疾虽已六十四岁,但因名德重望,才成为韩侂胄重点拉拢的对象。】
【但,也仅仅是拉拢,和造势。】
【不然,就不会是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这么个官了。】
【这对辛弃疾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自已怕是再也没有机会,亲临前线了……】
【暮色吞噬瓢泉时,辞表已用火漆封妥。】
【辞表中写着——久病体衰,不堪驱策。】
【辛弃疾独坐墨黑的水榭里,看雨点击碎池中星月。】
【北伐的准备事宜,还在慌乱地准备着。】
【而那些蛀虫官员们,也继续贪婪地吸食着北伐筹备中的脂膏。】
【邓友龙、郭倪等激进主战派们,又向韩侂胄夸大金国虚弱,鼓吹速胜。】
【言道:金国北方有一蒙古族正崛起作乱、金国内部天灾频发、财政危机日益严重等问题,军力已大不如前。】
【宋朝在金国的间谍更是传回情报称金国
"民变四起,士卒疲敝
"。】
【韩侂胄本人缺乏军事经验,但到了这个时候,他北伐的心思,也越发坚定了。】
【两个月后,辛弃疾再次收到了朝廷的诏令——任命辛弃疾为镇江知府。】
【这一次,辛弃疾领命上任。】
【因为镇江,是抗金北伐的第一线!】
【上任之后,辛弃疾积极备战。】
【在镇江修筑防御工事,派遣间谍深入金国侦察虚实。】
【最终还是得出不太乐观的结论,遂上《丙子轮对札子》,提出——虏人士马疲乏,未必能遽举。主张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朝廷不采纳,甚至还引来韩侂胄的训斥。】
【嘉泰四年初。】
【雪粒子砸在北固亭的飞檐上。】
【
"大人,枢密院急递!
"】
【片刻后,案头摊着三份文书:枢密院的催战令,谍子从金国带回的军报,还有他亲笔所绘的《江淮屯田图》。】
【辛弃疾的手指重重戳在淮水防线上,牛皮舆图上的朱砂标记被他的指甲刮出一道裂痕。】
【辛弃疾恨声道:
"韩侂胄要的北伐,是赌坊里掷骰子!
"】
【
"大人,朝廷要的是速胜……
"年轻的书记官小声提醒。】
【辛弃疾怒道:“速胜?现今的情况如何速胜?金人依旧强大,我朝北伐筹备凌乱,怎么能速胜?真正的胜仗,从来都是拿命一寸寸磨出来的!”】
【他又抓起炭笔在泗州、楚州画了几个大圈,道
"金人骑兵最畏水网,当先疏浚运河,沿淮广植榆柳。
"笔锋又狠狠点向合肥,
"这里屯田养兵三年,待其……
"】
【
"可韩相国说……
"】
【
"他说个屁!
"辛弃疾一掌拍在案几上,
"元嘉年间刘义隆就是听信这等狂言,结果被北魏铁骑追着屁股打过长江!
"】
【夜半雪停时,老将军独自登上北固亭。】
【江对岸佛狸祠的灯火刺痛他的眼睛——那是北魏太武帝南侵时筑的行宫,如今金人正在祠前操练新兵。】
【雾气里,当年刘裕北伐时筑的烽燧台只剩一道黑影。】
【忽听得码头方向传来喧哗,几个北归客商正用胡语吆喝,惊起芦苇丛中的寒鸦。】
【城外军营传来操练声。】
【那些新募的士卒正在唱《破阵乐》,荒腔走板的调子里,他分明听见王玄谟当年在长江岸边的夸口:
"愿请瀛洲一箭,为陛下封狼居胥!
"】
【辛弃疾不由想起刘裕和刘义隆这对父子。】
【武帝刘裕北伐中原,就是以稳扎稳打的战略,才能收复洛阳长安。】
【而他的儿子刘义隆,听信谗言,好高骛远,轻敌冒进,仓促北伐,导致惨败,国力大损。甚至让北魏皇帝反攻至长江北岸,在瓜不山建了行宫佛狸祠。】
【算而今,已过了八百年了。】
【现在的佛狸祠,金兵训练,金人祭祀,社鼓喧天。】
【江南之地,什么时候才能再出一个孙仲谋那样的雄主呢?】
【即便是如曹操这样的乱世枭雄,也能被他挡在京口之外。】
【辛弃疾想了很多,很多……】
【】辛弃疾最后看了一眼江心浮动的残阳,那血色正漫过佛狸祠方向的天空。】
【】雪地上,六十六岁的老将军挺直腰背,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
【一夜未眠。】
【第二天,辛弃疾便交代好了防务,就要独自离开。】
【佐官问道:“大人这是要去哪里?”】
【辛弃疾翻身上马,道:“去见韩侂胄,给他讲个刘义隆是如何输光了南朝的家底的故事!”】
【佐官幕僚们心中惊呼,连忙相劝。】
【但辛弃疾已经带着亲兵走远了。】
【其他人回到营帐内,发现除了各种军报,还多了一首词。】
【多了一首《永遇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今天就两章,还差一千多字,写不完了。
后面尽量会补上。
抱歉抱歉!
【嘉泰三年夏】
【铅山瓢泉】
【蝉鸣撕扯着溽暑,一纸官牒搁在案头。】
【辛弃疾久久看着官牒,一言不发。】
【“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辛弃疾念罢,忽嗤笑一声,将文书掷向案角。】
【竹简撞翻了半盏残茶,褐浆漫过钦命二字。】
【窗外,老仆正弓腰修剪野菊】
【三子辛秬立在门边,喉结滚动着,片刻后才道:“父亲大人,可要准备官服?” 】
【辛弃疾未答,只探身从书箧底层抽出一卷舆图。牛皮硝制的疆域图上,淮水以北被朱砂狠狠涂红,笔锋如刀。】
【“秬儿,你道这绍兴府衙的台阶,比镇江城墙如何?”】
【他自顾自展开另一封密信——浙东同僚私寄,言及韩侂胄近日连撤三路转运使,皆换作自家门下亲信。】
【暴雨骤落时,辛弃疾正临窗痛饮。】
【这几年,韩侂胄排除异已,独揽朝纲,权势已达巅峰。】
【但同时,因为他任人唯亲,导致现在财政困难、官僚腐败,民怨渐起。朝廷上下,已然千疮百孔。】
【当辛弃疾得知朝廷要再次北伐的时候,他心中是激动的,是开心的。】
【但是,他很快又不开心了……因为这次朝廷的北伐,是韩侂胄主导的。】
【没了激动,又变成了深深的担忧。】
【韩侂胄的北伐策略,显然是冒进的、危险的。】
【如若这次北伐再失败,朝野上下,民间百姓,怕是都会对北伐彻底失去信心。】
【况且,这次的北伐,只是韩侂胄需要新的功绩进一步确立权威。】
【这次北伐,更是为了转移朝野和民众对内部问题的关注。】
【甚至,宋朝廷一直以恢复中原为政治正确,这次的北伐,也仅是韩侂胄需要利用民族情绪凝聚支持,巩固自已的权势。 】
【对于辛弃疾来说,北伐的目的,不重要。】
【只要北伐成功,收复中原,内部的问题可以慢慢解决。朝廷的那些士大夫们,北伐或许没什么用,但在朝堂里面的手段却很多。】
【但是,北伐的过程,北伐的策略很重要。】
【辛弃疾突然苦笑一声:“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
【自已能被韩侂胄想起来,根本不是他要起用自已,而是——用自已这个主战派的元老以造声势。】
【辛弃疾虽已六十四岁,但因名德重望,才成为韩侂胄重点拉拢的对象。】
【但,也仅仅是拉拢,和造势。】
【不然,就不会是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这么个官了。】
【这对辛弃疾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自已怕是再也没有机会,亲临前线了……】
【暮色吞噬瓢泉时,辞表已用火漆封妥。】
【辞表中写着——久病体衰,不堪驱策。】
【辛弃疾独坐墨黑的水榭里,看雨点击碎池中星月。】
【北伐的准备事宜,还在慌乱地准备着。】
【而那些蛀虫官员们,也继续贪婪地吸食着北伐筹备中的脂膏。】
【邓友龙、郭倪等激进主战派们,又向韩侂胄夸大金国虚弱,鼓吹速胜。】
【言道:金国北方有一蒙古族正崛起作乱、金国内部天灾频发、财政危机日益严重等问题,军力已大不如前。】
【宋朝在金国的间谍更是传回情报称金国
"民变四起,士卒疲敝
"。】
【韩侂胄本人缺乏军事经验,但到了这个时候,他北伐的心思,也越发坚定了。】
【两个月后,辛弃疾再次收到了朝廷的诏令——任命辛弃疾为镇江知府。】
【这一次,辛弃疾领命上任。】
【因为镇江,是抗金北伐的第一线!】
【上任之后,辛弃疾积极备战。】
【在镇江修筑防御工事,派遣间谍深入金国侦察虚实。】
【最终还是得出不太乐观的结论,遂上《丙子轮对札子》,提出——虏人士马疲乏,未必能遽举。主张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朝廷不采纳,甚至还引来韩侂胄的训斥。】
【嘉泰四年初。】
【雪粒子砸在北固亭的飞檐上。】
【
"大人,枢密院急递!
"】
【片刻后,案头摊着三份文书:枢密院的催战令,谍子从金国带回的军报,还有他亲笔所绘的《江淮屯田图》。】
【辛弃疾的手指重重戳在淮水防线上,牛皮舆图上的朱砂标记被他的指甲刮出一道裂痕。】
【辛弃疾恨声道:
"韩侂胄要的北伐,是赌坊里掷骰子!
"】
【
"大人,朝廷要的是速胜……
"年轻的书记官小声提醒。】
【辛弃疾怒道:“速胜?现今的情况如何速胜?金人依旧强大,我朝北伐筹备凌乱,怎么能速胜?真正的胜仗,从来都是拿命一寸寸磨出来的!”】
【他又抓起炭笔在泗州、楚州画了几个大圈,道
"金人骑兵最畏水网,当先疏浚运河,沿淮广植榆柳。
"笔锋又狠狠点向合肥,
"这里屯田养兵三年,待其……
"】
【
"可韩相国说……
"】
【
"他说个屁!
"辛弃疾一掌拍在案几上,
"元嘉年间刘义隆就是听信这等狂言,结果被北魏铁骑追着屁股打过长江!
"】
【夜半雪停时,老将军独自登上北固亭。】
【江对岸佛狸祠的灯火刺痛他的眼睛——那是北魏太武帝南侵时筑的行宫,如今金人正在祠前操练新兵。】
【雾气里,当年刘裕北伐时筑的烽燧台只剩一道黑影。】
【忽听得码头方向传来喧哗,几个北归客商正用胡语吆喝,惊起芦苇丛中的寒鸦。】
【城外军营传来操练声。】
【那些新募的士卒正在唱《破阵乐》,荒腔走板的调子里,他分明听见王玄谟当年在长江岸边的夸口:
"愿请瀛洲一箭,为陛下封狼居胥!
"】
【辛弃疾不由想起刘裕和刘义隆这对父子。】
【武帝刘裕北伐中原,就是以稳扎稳打的战略,才能收复洛阳长安。】
【而他的儿子刘义隆,听信谗言,好高骛远,轻敌冒进,仓促北伐,导致惨败,国力大损。甚至让北魏皇帝反攻至长江北岸,在瓜不山建了行宫佛狸祠。】
【算而今,已过了八百年了。】
【现在的佛狸祠,金兵训练,金人祭祀,社鼓喧天。】
【江南之地,什么时候才能再出一个孙仲谋那样的雄主呢?】
【即便是如曹操这样的乱世枭雄,也能被他挡在京口之外。】
【辛弃疾想了很多,很多……】
【】辛弃疾最后看了一眼江心浮动的残阳,那血色正漫过佛狸祠方向的天空。】
【】雪地上,六十六岁的老将军挺直腰背,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
【一夜未眠。】
【第二天,辛弃疾便交代好了防务,就要独自离开。】
【佐官问道:“大人这是要去哪里?”】
【辛弃疾翻身上马,道:“去见韩侂胄,给他讲个刘义隆是如何输光了南朝的家底的故事!”】
【佐官幕僚们心中惊呼,连忙相劝。】
【但辛弃疾已经带着亲兵走远了。】
【其他人回到营帐内,发现除了各种军报,还多了一首词。】
【多了一首《永遇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今天就两章,还差一千多字,写不完了。
后面尽量会补上。
抱歉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