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秦桧晚年,孝宗北伐
现在已经是全职作家的韩复来,开了新书之后就要好好码字了。
再也不能浪了。
辛弃疾的故事,继续写着。
【绍兴三十二年五月。】
【辛弃疾将叛将张安国押至临安,朝廷特意举行献俘仪式,表达重视。】
这一段,韩复来着重写了初到临安时觐见、献俘过程的繁琐。
虽是表达重视,也是写出了宋朝朝廷效率低下。
【献俘之后,辛弃疾并未立即被授官。】
【一是因为宋朝廷本来就是如此,官员得个差遣,都需要等好久。】
【二是因为,朝廷正在忙着一件大事。】
【六月,高宗皇帝退位,传位与养子赵昚。】
【高宗皇帝赵构,只有一个儿子,且早夭。】
【太宗一脉宗室子弟在靖康之变中皆被金人俘虏杀害,赵昚乃是太祖一脉。】
【赵昚继位,改元隆兴,后称宋孝宗。】
【高宗皇帝退位后,自称太上皇帝,居住在临安德寿宫。】
【这德寿宫,原本为权相秦桧的旧宅。高宗退位之前,又将其扩建为更豪华的宫殿,园林湖泊,应有尽有。】
【秦桧此人,阴险如崖阱,深阻竟叵测。自绍兴议和、冤杀岳飞之后,更加专权跋扈,后又罢免韩世忠等大将兵权。】
【并下令销毁一切反对议和之人的私人著作,甚至连岳飞的事迹都不能提说。】
【控制科举与言路,科举考题必含有颂扬议和,考生中阿附者得官。】
【朝廷上下,唯秦桧一人独大。晚年残忍尤甚,数兴大狱,察事之卒不满京城。权势滔天,富敌王室。】
【直至绍兴二十四年,秦桧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谥号忠献。】
【听闻秦桧死讯,高宗皇帝道:“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
【去年完颜亮南侵,高宗皇帝下诏揭露秦桧误国诸事……但并未为岳飞平反。】
【此等奸相,权相,专相,他的府邸豪华奢侈之甚,可想而知。】
【孝宗继位之后,任主战派张浚为枢密使,次年拜相。】
【而辛弃疾,也被任命为江阴军签判。】
【江阴军签判这个官职……江阴军乃是行政单位,并非军队。】
【签判这个官职,全称为签书判官厅公事,是州府军一级的幕职官。职能则是协助地方长官处理政事,如起草文书,审理案件,赋税核查等。并且有监督地方官吏,定期向中央朝廷汇报的作用。】
【赴任的路上,赵破虏对辛弃疾道:“公子,新皇继位,我听说陛下有北伐之意,为什么把你弄了个什么签判官啊?”】
【辛弃疾对于这个结果,也考量了很久。】
【江阴军签判,品级虽然只有从八品,并且事务繁琐纷杂,但却又是朝廷心腹官员,有和朝廷直接汇报的权力。】
【若是进士出身,被授予这个官职,怎么看都是一种历练。】
【但自已的身份,却是个大问题。】
【自已是北方归正人,在者南方的朝廷,天然就会被忌惮和排挤。】
【辛弃疾淡淡道:“我北方义军出身,自幼金国长大,朝廷也有自已的考量,确实不可能让我掌兵。但江阴军面对金国,后勤政务亦是所重。”】
【赵破虏还是不理解:“咱们冲杀金营,朝廷众知,怎么就弄了个文官呢……”】
【其实,在宋朝,文官才是真正的掌权者。】
【辛弃疾到江阴军赴任的第二年,孝宗北伐。】
【金国新君完颜雍初登基,政局未稳,孝宗认为有可趁之机。】
【辛弃疾在江阴军签判的职位上,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同时,也并没有忘记北伐志向,空闲之余,根据自已在金国多年经历和勘察,撰写论文。】
【听闻孝宗北伐,辛弃疾又是兴奋,又是担忧。】
【兴奋的是,新皇果然是主战派,也有收复中原之志。】
【担忧的是,现在已经失去了速攻金国的最好时机。速攻之论,很难实现。】
【若是在金主完颜亮刚死的时候,速攻金国,收复中原,或许还有一线机会。但现在,完颜雍已经平定了大部分起义,军队正是士气高昂的时候,这个时候速攻,颇不理智。】
【隆兴元年,四月。】
【宋朝廷北伐东路军,由大将李显忠率领,四月攻取灵璧,五月攻占宿州,金军守将弃城而逃。】
【北伐西路军由大将吴璘率领,佯攻策应。】
【收到消息,朝廷振奋,百姓欢呼雀跃。】
【这日,辛弃疾刚回到住舍,便听外面有人呼喊:“幼安,幼安,出来喝酒,今日须饮三百杯,方能尽兴!”】
【听这声音,辛弃疾便知道来人是添差通判,范邦彦。】
【范邦彦和辛弃疾一样,都是北宋遗民,靖康之变后中原沦陷,范邦彦和辛赞一样,也假意依附金国,做了蔡州新息县的县令。】
【绍兴三十一年,趁着金主完颜亮南侵之际,范邦彦率全县归宋。】
【作为归正人,范邦彦也被任命到了江阴军,但却是添差官。】
【范邦彦听着是通判,像是六品大员。但前面却有添差二字。】
【添差的意思,就是额外增加的。并非正任官,更像是个安放一些人的闲职。没权没事有俸银。也或许有考察之意。】
【辛弃疾和范邦彦虽然年岁相差近二十,但因为都是归正人的缘故,也都是主战派,心心念念都是北伐收复中原,所以两人很快变成了忘年知交好友。】
【辛弃疾将范邦彦迎进了门,笑道:“子美兄说的可是李将军攻占宿州之事?”】
【范邦彦兴奋笑道:“正是正是!北伐如此顺利,令人开怀啊!陛下初登大宝,便有北伐之志,更是我等之幸,亦是国家之幸!幼安,你明天就告假一天,今晚咱们通宵畅饮!”】
【辛弃疾笑了笑,道:“我也正有此意。”】
现在已经是全职作家的韩复来,开了新书之后就要好好码字了。
再也不能浪了。
辛弃疾的故事,继续写着。
【绍兴三十二年五月。】
【辛弃疾将叛将张安国押至临安,朝廷特意举行献俘仪式,表达重视。】
这一段,韩复来着重写了初到临安时觐见、献俘过程的繁琐。
虽是表达重视,也是写出了宋朝朝廷效率低下。
【献俘之后,辛弃疾并未立即被授官。】
【一是因为宋朝廷本来就是如此,官员得个差遣,都需要等好久。】
【二是因为,朝廷正在忙着一件大事。】
【六月,高宗皇帝退位,传位与养子赵昚。】
【高宗皇帝赵构,只有一个儿子,且早夭。】
【太宗一脉宗室子弟在靖康之变中皆被金人俘虏杀害,赵昚乃是太祖一脉。】
【赵昚继位,改元隆兴,后称宋孝宗。】
【高宗皇帝退位后,自称太上皇帝,居住在临安德寿宫。】
【这德寿宫,原本为权相秦桧的旧宅。高宗退位之前,又将其扩建为更豪华的宫殿,园林湖泊,应有尽有。】
【秦桧此人,阴险如崖阱,深阻竟叵测。自绍兴议和、冤杀岳飞之后,更加专权跋扈,后又罢免韩世忠等大将兵权。】
【并下令销毁一切反对议和之人的私人著作,甚至连岳飞的事迹都不能提说。】
【控制科举与言路,科举考题必含有颂扬议和,考生中阿附者得官。】
【朝廷上下,唯秦桧一人独大。晚年残忍尤甚,数兴大狱,察事之卒不满京城。权势滔天,富敌王室。】
【直至绍兴二十四年,秦桧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谥号忠献。】
【听闻秦桧死讯,高宗皇帝道:“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
【去年完颜亮南侵,高宗皇帝下诏揭露秦桧误国诸事……但并未为岳飞平反。】
【此等奸相,权相,专相,他的府邸豪华奢侈之甚,可想而知。】
【孝宗继位之后,任主战派张浚为枢密使,次年拜相。】
【而辛弃疾,也被任命为江阴军签判。】
【江阴军签判这个官职……江阴军乃是行政单位,并非军队。】
【签判这个官职,全称为签书判官厅公事,是州府军一级的幕职官。职能则是协助地方长官处理政事,如起草文书,审理案件,赋税核查等。并且有监督地方官吏,定期向中央朝廷汇报的作用。】
【赴任的路上,赵破虏对辛弃疾道:“公子,新皇继位,我听说陛下有北伐之意,为什么把你弄了个什么签判官啊?”】
【辛弃疾对于这个结果,也考量了很久。】
【江阴军签判,品级虽然只有从八品,并且事务繁琐纷杂,但却又是朝廷心腹官员,有和朝廷直接汇报的权力。】
【若是进士出身,被授予这个官职,怎么看都是一种历练。】
【但自已的身份,却是个大问题。】
【自已是北方归正人,在者南方的朝廷,天然就会被忌惮和排挤。】
【辛弃疾淡淡道:“我北方义军出身,自幼金国长大,朝廷也有自已的考量,确实不可能让我掌兵。但江阴军面对金国,后勤政务亦是所重。”】
【赵破虏还是不理解:“咱们冲杀金营,朝廷众知,怎么就弄了个文官呢……”】
【其实,在宋朝,文官才是真正的掌权者。】
【辛弃疾到江阴军赴任的第二年,孝宗北伐。】
【金国新君完颜雍初登基,政局未稳,孝宗认为有可趁之机。】
【辛弃疾在江阴军签判的职位上,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同时,也并没有忘记北伐志向,空闲之余,根据自已在金国多年经历和勘察,撰写论文。】
【听闻孝宗北伐,辛弃疾又是兴奋,又是担忧。】
【兴奋的是,新皇果然是主战派,也有收复中原之志。】
【担忧的是,现在已经失去了速攻金国的最好时机。速攻之论,很难实现。】
【若是在金主完颜亮刚死的时候,速攻金国,收复中原,或许还有一线机会。但现在,完颜雍已经平定了大部分起义,军队正是士气高昂的时候,这个时候速攻,颇不理智。】
【隆兴元年,四月。】
【宋朝廷北伐东路军,由大将李显忠率领,四月攻取灵璧,五月攻占宿州,金军守将弃城而逃。】
【北伐西路军由大将吴璘率领,佯攻策应。】
【收到消息,朝廷振奋,百姓欢呼雀跃。】
【这日,辛弃疾刚回到住舍,便听外面有人呼喊:“幼安,幼安,出来喝酒,今日须饮三百杯,方能尽兴!”】
【听这声音,辛弃疾便知道来人是添差通判,范邦彦。】
【范邦彦和辛弃疾一样,都是北宋遗民,靖康之变后中原沦陷,范邦彦和辛赞一样,也假意依附金国,做了蔡州新息县的县令。】
【绍兴三十一年,趁着金主完颜亮南侵之际,范邦彦率全县归宋。】
【作为归正人,范邦彦也被任命到了江阴军,但却是添差官。】
【范邦彦听着是通判,像是六品大员。但前面却有添差二字。】
【添差的意思,就是额外增加的。并非正任官,更像是个安放一些人的闲职。没权没事有俸银。也或许有考察之意。】
【辛弃疾和范邦彦虽然年岁相差近二十,但因为都是归正人的缘故,也都是主战派,心心念念都是北伐收复中原,所以两人很快变成了忘年知交好友。】
【辛弃疾将范邦彦迎进了门,笑道:“子美兄说的可是李将军攻占宿州之事?”】
【范邦彦兴奋笑道:“正是正是!北伐如此顺利,令人开怀啊!陛下初登大宝,便有北伐之志,更是我等之幸,亦是国家之幸!幼安,你明天就告假一天,今晚咱们通宵畅饮!”】
【辛弃疾笑了笑,道:“我也正有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