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老杜又不牛逼了-《为了抄古诗词,我把历史写成小说》

  第一百一十一章,老杜又不牛逼了

  【杜甫得肃宗皇帝看重,意气风发,心中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又一次勃发。】

  【终于等到自已大展拳脚的时候了!】

  【不久,朝廷对反攻长安失败的宰相房琯问罪。】

  【杜甫因当初困居长安之时,房琯资助,为房琯上书,直言“罪细不宜免大臣”,触怒肃宗,被诏三司推问。】

  【幸得张镐等人求情,方免于罪,但肃宗也从此疏远了他。】

  【同年八月,肃宗特许杜甫回鄜州羌村探望家小,此时的他也与家人一年多未见,极为想念。】

  【九月,杜甫携家返凤翔。】

  【九月二十八日,朝廷收复长安。肃宗还京,杜甫随行。】

  【再次回到已经破败不堪的长安,杜甫心中百感交集。】

  【而自已“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还未过一个月,似乎就已经又一次破灭了。】

  【但不管怎么说,至少一家团聚,衣食暂时无忧。】

  【但一路的所见所闻,让杜甫心中的忧愤哀怜更甚,百姓艰苦,竟至于斯!】

  【再想到郑若齐说的“诗笔如刀,当为这时代作证”,杜甫便作《北征》和《羌村三首》,字字惊心,句句血泪。】

  【次年,肃宗改元“乾元”。】

  【乾元元年,六月。】

  【宰相房琯被贬,杜甫受牵连,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华州在长安东部,乃是战略要地,安禄山反叛期间饱受战火摧残,民生凋敝。】

  【司功参军职位低微,事务繁琐。】

  【这个官职主要负责文教、祭祀、官员考课等杂务,如起草公文、管理学校、筹备典礼等。】

  【这也标志杜甫彻底失去朝廷信任,政治理想破灭。】

  【同年冬天,杜甫因公务暂返洛阳,沿途亲眼所见战后惨状。】

  【战局依旧混乱,朝廷依旧在大量征兵,征兵之惨,惨不忍睹。】

  【杜甫写下沉痛万分,却又详细记述的《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篇。】

  【战乱不休,百姓家破人亡,生离死别。破家之惨,惨不忍睹。】

  【杜甫再作《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三篇。】

  【乾元二年,关中大旱,饥荒蔓延,杜甫一家再次生活困顿。】

  【又因为司功参军这个职位,和失去了朝廷的信任,再也无法实现政治理想,最终,杜甫弃官西去。】

  【与其碌碌无为,空度余生,不如弃官而去,以诗来记录这沉痛的时代,记录这沉痛的人民。】

  (弃官之前,杜甫写了两首诗,《早秋苦热堆案相仍》和《立秋后题》,都是表达想弃官的意思,“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和“平生独往愿,惆怅年半百。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但这意思,变成了杜甫厌恶官场,向往隐居生活的感觉了,这里就不写出来了。)

  (关于杜甫的这一篇,还有岳飞的那一篇,几乎完全可以当作历史书来看的,里面的时间线和相关的事件,以及杜甫相应的著作,都是经得起考究的。如果有高二的同学们看到了,完全可以记一下,说不定明年高考写作文就能用到了。)

  写到这里,韩复来才停下来。

  心中纠结着,三吏三别这六首诗,要不要写出来。

  网友们的评论韩复来也关注着的,对于杜甫的叙事诗,很多网友其实是不买账的。

  现在这个社会,网文爽文沙雕短剧充斥着整个网络,好的诗词他们当然趋之若鹜,但是像那种平淡的叙事诗,却是很难让网友们看得下去。

  也就这个世界对诗词的包容性还大点,如果换成上辈子的世界,敢在小说里面写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全文,网友别说看了,看都不看,直接骂死你。

  当然,上辈子的世界里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直接骂的,也有很多长的帅气,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玉树临风,仪表堂堂,温文尔雅,博学多才,足智多谋,才高八斗,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君子们,和很多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国色天香,亭亭玉立,秀外慧中,倾国倾城,钟灵毓秀,慧质兰心,如花似玉,温柔善良,活泼热情,落落大方的窈窕淑女们,他们都热爱诗词,他们也会静静地看完这些诗词,还能点赞评论,甚至还会给作者送个小礼物什么的。

  最终,韩复来还是决定把这六篇诗作全部都写出来。

  毕竟,那可是杜甫的心血啊,也是一辈人的苦难,虽然不在同一个世界,但大家都有相同的命运。

  至于说网友会嫌弃或者脱粉什么的,韩复来身负一整个世界的文化瑰宝,还怕这个?

  韩复来坐了一会,先打算把《石壕吏》这一首诗加了上去。

  这一首诗,是韩复来上辈子看的这六首诗中,最被打动的一首。

  小说写了出来,网友们的希望也就破灭了。

  各个不乐意了,叫嚣的厉害。

  “什么情况,什么情况啊?又这样,每次都这样!”

  “就不能让杜甫老爷子雄起一把吗?啊?隔壁的高适老爷子现在都已经成为节度使了吧?啊?看看老杜,太惨了……”

  “一个月啊,就开心了一个月,就又被放弃了,老杜真是实惨……”

  “算了老杜,咱们回家,别混朝廷了,别搞得像李白一样,再差点把自已玩死!”

  “回来吧,回来哟,浪迹天涯的老杜……”

  “话说,这个肃宗感觉也还是很厉害的,之前就把行在所搬到了前线,现在又才一年多时间,就把长安都收复了。”

  “这么厉害的皇帝,怎么就不能重用一下老杜呢,看把老杜惨成啥样了……”

  “额,会不会,老杜其实也不适合当官啊?”

  “我也是这么觉得的,写诗厉害的人,都不能当大官……你看看人家高节度使,以前穷困潦倒,还能写出‘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后来发达了,再写过诗吗?”

  “这么一说,还真是……”

  “就是,李白跟着永王做官的时候,你看看他写的那些诗,都是什么嘛……”

  “司功参军这个官职也不错吧,相当于现在的县里的局长了,杜甫就这么跑了……谁不是一步一步慢慢才升官起来的啊!”

  “收复长安的具体情节怎么不写一下啊,我实在好奇是怎么收复的……”

  “我更好奇现在李白高适在干嘛呢,高适也不知道现在是什么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