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咳咳咳!”
李三阳被这神来一笔的“排期论”呛得剧烈咳嗽起来,脸上那傻气的笑容瞬间僵住,转而被浓浓的尴尬和羞窘取代。
他飞快地左右瞥了一眼,确认周围没人注意他们的对话,这才压低声音,带着点狼狈和求饶:“幼宁!这……这还在医院走廊上呢!别胡说八道!”
白幼宁看着他这副窘迫的样子,眼底的笑意更浓,像只成功逗弄了猎物的小狐狸。
她优雅地伸出手,从李三阳那微微颤抖、几乎要把检查单捏出褶皱的手里,轻轻抽走了那张承载着巨大惊喜的薄纸。
动作从容不迫,带着她一贯的掌控感。
然后,她利落地将检查单对折、再对折,变成一个整齐的小方块,如同处理一份普通文件般,稳稳地放进了自己随身的手提包最里层的夹袋里。
“好了,”她拍了拍手包,仿佛完成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抬眼看向还沉浸在尴尬和巨大惊喜余韵中的李三阳,声音恢复了平日的清越:“别再傻乎乎地对着这张纸‘发电’了。”
她自然地挽起李三阳的胳膊:“现在,该去看青玲了。”
“我想,这个消息……”
“应该也能让那丫头开心一下吧?”
出租车穿梭在帝都的街道上。
车厢内短暂的沉默后,白幼宁侧过头,冰蓝色的眼眸带着促狭的笑意,看向身边依旧有些魂不守舍、时不时瞟向她手包的李三阳:“最近这一个月,集团转型、政府谈判、实验室项目跟进……连轴转得像个陀螺,青玲那边,我们都没顾上好好联系几次吧?”
她故意顿了顿,欣赏着李三阳脸上瞬间浮现如同被抓包般的心虚。
“你这当哥哥的,是不是该好好想想……”
她拖长了调子,眼底的笑意更深,像只狡黠的猫:
“一会儿见到她,该怎么‘补偿’我们可怜的、被遗忘在无菌室里的青玲妹妹呢?”
李三阳的身体肉眼可见地僵硬了一下!
何止是“没顾上好好联系”?
这一个月,他和姚青玲所有的交流,几乎都发生在白幼宁主动拨通视频电话之后。
他匆匆凑过去露个脸,问几句“实验怎么样?”“钱院士有没有为难你?”
往往话还没说完,就被某个紧急邮件或者会议通知打断。
姚青玲总是很懂事地在屏幕那头乖巧点头,用手语回答“哥你忙,我很好”,然后默默挂断。
他甚至……一次都没有主动给她发过信息,更别提打电话了!
愧疚感如同藤蔓,瞬间缠绕住心脏,勒得他有些喘不过气。
“我……”
李三阳张了张嘴,却觉得任何解释都苍白无力。
车子停在了国家生物医学前沿研究所那栋充满未来科技感的银灰色大楼前。
经过重重严密的身份验证和无菌通道,李三阳牵着白幼宁的手,踏入了核心实验区。
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培养液和精密仪器运转时特有的、微弱的臭氧气息。
柔和的无影灯光下,穿着白色无菌服的研究人员如同精密的零件,在各自的岗位上无声忙碌。
刚走到姚青玲所在的高等级细胞培养室外,厚重的自动门滑开。
钱院士正好从里面走出来,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红光,额头上还挂着细密的汗珠,显然刚结束一场重要的内部会议。
一看到李三阳和白幼宁,他立刻大笑着迎了上来,声音洪亮得在安静的走廊里激起回响:
“哈哈!小李!白总!你们来得正好!”
他用力拍着李三阳的肩膀,力道大得让李三阳都晃了晃:
“奇迹!简直是生命科学的奇迹啊!”
钱院士激动得手舞足蹈,花白的头发都跟着颤动:“青玲这丫头的眼球组织再生项目,第一次体外诱导培养的阶段性结果,远远超出预期!分化程度高,结构清晰,血管网络初步成形!这发育进度和状态,完美得简直像是神仙亲手捏出来的!”
他指向培养室内巨大的、连接着无数管线和传感器的透明生物反应仓:
“你们看!仓内悬浮培养的那些组织块!那就是希望!”
“按照目前的发育速度和稳定性推算,再有两三个月,顶多四个月!我们就有把握让青玲重见光明,指日可待!”
他顿了顿,语气稍微沉稳了一些,但那份振奋丝毫未减:
“当然,科学没有百分百!第一次移植也可能因为排异或者个体差异面临失败风险!”
“但是!” 他竖起一根手指,强调道:“这次实验累积的数据和经验,价值连城!就算这初次尝试没达到理想效果,下一次的成功概率,我老头子敢拍着胸脯保证——绝对在百分之五十以上!而且是保守估计!”
总结起来就是:曙光在前,希望巨大,但请保持理性期待。
李三阳听着,心中悬着的一块大石终于重重落下,眼中也泛起激动的光芒。他郑重地点头:
“辛苦您了,钱老!有您这句话,我们就放心了!”
“至于时间……”
他的目光透过观察窗,望向培养室内那个静静躺在特殊治疗床上、双眼蒙着厚厚纱布的纤细身影,声音低沉而坚定:“一年也好,十年也罢,只要最后能让她重新看到这个世界,多久我都等得起。”
“这……这是我欠她的。”
姚青玲因为他而得以窥见人间光亮,却又在他骤然抽身离去时,跌入绝望深渊,生生哭瞎了一只眼。
这份沉重的亏欠,印刻在李三阳的灵魂深处。
他不会退缩,更不敢不认。
这是他必须背负、必须偿还的债。
穿过充满未来感的银色走廊,在钱院士的指引下,李三阳终于站在了姚青玲专属无菌病房的观察窗外。
厚重的双层特种玻璃,像一道冰冷透明的叹息之墙,将内外两个世界清晰地隔开。
无菌室内光线柔和而恒定。
姚青玲穿着舒适的浅蓝色病号服,安静地坐在窗边的单人沙发上。
冬日的阳光经过特殊滤光玻璃的净化,失去了灼热的锋芒,只剩下温暖的金色,轻柔地洒落在她身上,勾勒出她纤细柔和的侧影。
李三阳被这神来一笔的“排期论”呛得剧烈咳嗽起来,脸上那傻气的笑容瞬间僵住,转而被浓浓的尴尬和羞窘取代。
他飞快地左右瞥了一眼,确认周围没人注意他们的对话,这才压低声音,带着点狼狈和求饶:“幼宁!这……这还在医院走廊上呢!别胡说八道!”
白幼宁看着他这副窘迫的样子,眼底的笑意更浓,像只成功逗弄了猎物的小狐狸。
她优雅地伸出手,从李三阳那微微颤抖、几乎要把检查单捏出褶皱的手里,轻轻抽走了那张承载着巨大惊喜的薄纸。
动作从容不迫,带着她一贯的掌控感。
然后,她利落地将检查单对折、再对折,变成一个整齐的小方块,如同处理一份普通文件般,稳稳地放进了自己随身的手提包最里层的夹袋里。
“好了,”她拍了拍手包,仿佛完成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抬眼看向还沉浸在尴尬和巨大惊喜余韵中的李三阳,声音恢复了平日的清越:“别再傻乎乎地对着这张纸‘发电’了。”
她自然地挽起李三阳的胳膊:“现在,该去看青玲了。”
“我想,这个消息……”
“应该也能让那丫头开心一下吧?”
出租车穿梭在帝都的街道上。
车厢内短暂的沉默后,白幼宁侧过头,冰蓝色的眼眸带着促狭的笑意,看向身边依旧有些魂不守舍、时不时瞟向她手包的李三阳:“最近这一个月,集团转型、政府谈判、实验室项目跟进……连轴转得像个陀螺,青玲那边,我们都没顾上好好联系几次吧?”
她故意顿了顿,欣赏着李三阳脸上瞬间浮现如同被抓包般的心虚。
“你这当哥哥的,是不是该好好想想……”
她拖长了调子,眼底的笑意更深,像只狡黠的猫:
“一会儿见到她,该怎么‘补偿’我们可怜的、被遗忘在无菌室里的青玲妹妹呢?”
李三阳的身体肉眼可见地僵硬了一下!
何止是“没顾上好好联系”?
这一个月,他和姚青玲所有的交流,几乎都发生在白幼宁主动拨通视频电话之后。
他匆匆凑过去露个脸,问几句“实验怎么样?”“钱院士有没有为难你?”
往往话还没说完,就被某个紧急邮件或者会议通知打断。
姚青玲总是很懂事地在屏幕那头乖巧点头,用手语回答“哥你忙,我很好”,然后默默挂断。
他甚至……一次都没有主动给她发过信息,更别提打电话了!
愧疚感如同藤蔓,瞬间缠绕住心脏,勒得他有些喘不过气。
“我……”
李三阳张了张嘴,却觉得任何解释都苍白无力。
车子停在了国家生物医学前沿研究所那栋充满未来科技感的银灰色大楼前。
经过重重严密的身份验证和无菌通道,李三阳牵着白幼宁的手,踏入了核心实验区。
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培养液和精密仪器运转时特有的、微弱的臭氧气息。
柔和的无影灯光下,穿着白色无菌服的研究人员如同精密的零件,在各自的岗位上无声忙碌。
刚走到姚青玲所在的高等级细胞培养室外,厚重的自动门滑开。
钱院士正好从里面走出来,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红光,额头上还挂着细密的汗珠,显然刚结束一场重要的内部会议。
一看到李三阳和白幼宁,他立刻大笑着迎了上来,声音洪亮得在安静的走廊里激起回响:
“哈哈!小李!白总!你们来得正好!”
他用力拍着李三阳的肩膀,力道大得让李三阳都晃了晃:
“奇迹!简直是生命科学的奇迹啊!”
钱院士激动得手舞足蹈,花白的头发都跟着颤动:“青玲这丫头的眼球组织再生项目,第一次体外诱导培养的阶段性结果,远远超出预期!分化程度高,结构清晰,血管网络初步成形!这发育进度和状态,完美得简直像是神仙亲手捏出来的!”
他指向培养室内巨大的、连接着无数管线和传感器的透明生物反应仓:
“你们看!仓内悬浮培养的那些组织块!那就是希望!”
“按照目前的发育速度和稳定性推算,再有两三个月,顶多四个月!我们就有把握让青玲重见光明,指日可待!”
他顿了顿,语气稍微沉稳了一些,但那份振奋丝毫未减:
“当然,科学没有百分百!第一次移植也可能因为排异或者个体差异面临失败风险!”
“但是!” 他竖起一根手指,强调道:“这次实验累积的数据和经验,价值连城!就算这初次尝试没达到理想效果,下一次的成功概率,我老头子敢拍着胸脯保证——绝对在百分之五十以上!而且是保守估计!”
总结起来就是:曙光在前,希望巨大,但请保持理性期待。
李三阳听着,心中悬着的一块大石终于重重落下,眼中也泛起激动的光芒。他郑重地点头:
“辛苦您了,钱老!有您这句话,我们就放心了!”
“至于时间……”
他的目光透过观察窗,望向培养室内那个静静躺在特殊治疗床上、双眼蒙着厚厚纱布的纤细身影,声音低沉而坚定:“一年也好,十年也罢,只要最后能让她重新看到这个世界,多久我都等得起。”
“这……这是我欠她的。”
姚青玲因为他而得以窥见人间光亮,却又在他骤然抽身离去时,跌入绝望深渊,生生哭瞎了一只眼。
这份沉重的亏欠,印刻在李三阳的灵魂深处。
他不会退缩,更不敢不认。
这是他必须背负、必须偿还的债。
穿过充满未来感的银色走廊,在钱院士的指引下,李三阳终于站在了姚青玲专属无菌病房的观察窗外。
厚重的双层特种玻璃,像一道冰冷透明的叹息之墙,将内外两个世界清晰地隔开。
无菌室内光线柔和而恒定。
姚青玲穿着舒适的浅蓝色病号服,安静地坐在窗边的单人沙发上。
冬日的阳光经过特殊滤光玻璃的净化,失去了灼热的锋芒,只剩下温暖的金色,轻柔地洒落在她身上,勾勒出她纤细柔和的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