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集:《算法新闻的伦理真实性准则》-《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

  算法的谎言与真实的重量

  林舟的手指在键盘上悬停了三秒,最终还是点进了那条推送。

  《惊天黑幕!知名药企用绝症患者做活体实验,死亡率高达78%》的标题像滴在白纸上的血渍,在信息流里刺目地铺开。他认得这家叫“康华生物”的企业,母亲正在用他们生产的靶向药维持生命。

  屏幕右下角弹出的即时数据显示,这条由“速报AI”生成的新闻发布仅17分钟,转发量已突破50万。评论区里,愤怒的网友正在集体声讨,有人贴出了康华生物总部的地址,还有人发起了“抵制所有康华产品”的话题挑战。

  林舟放大图片里所谓的“实验报告”,发现表格边缘有明显的拼接痕迹。作为《深度调查》杂志的数据编辑,他对这种像素级别的猫腻太敏感了。当他试图在评论区指出这点时,系统提示“该评论包含敏感内容,已被自动过滤”。

  “又来?”他烦躁地抓了抓头发。这是本月第三次出现影响重大的AI虚假新闻,前两次分别导致一家上市公司股价暴跌,以及某个景区因“宰客”谣言被迫停业整顿。

  办公室的玻璃门被推开,主编陈默顶着一头乱发闯进来,手里攥着的平板电脑屏幕亮得刺眼。“看看这个,”他把设备怼到林舟面前,“速报AI刚刚更新了内容,现在说康华的实验对象是‘自愿参与的死刑犯’,还附上了所谓的‘监狱授权书’。”

  林舟快速滑动屏幕,注意到文章末尾多了一行小字:“本内容由AI自动生成,基于公开信息整理”。“公开信息?”他冷笑一声,“他们把三年前另一家公司的临床试验数据嫁接到了康华头上,连样本数量都没改。”

  窗外的天色突然暗下来,六月的雷阵雨总是来得猝不及防。陈默走到窗边,看着雨点在玻璃上划出歪扭的水痕:“刚才接到消息,已经有患者家属去康华总部闹事了。警方刚介入。”

  林舟的心跳漏了一拍。他想起上周去医院探望母亲时,主治医生说康华正在研发新一代靶向药,有望明年投入临床。如果这次事件导致研发中断……他不敢想下去。

  “我们得做个深度报道,”陈默转过身,眼神里带着少见的决绝,“不光是揭穿这个谎言,还要弄清楚这些AI到底怎么回事。”

  一、失控的算法

  速报AI的总部设在高新区的智能产业园,玻璃幕墙反射着阴沉的天空,像一块巨大的电子屏。林舟和实习生小夏在前台登记时,听到旁边两个工作人员的对话。

  “昨天那条康华的新闻,流量直接破了我们的历史纪录。”

  “可不是嘛,算法自动抓取了‘药企’‘实验’‘死亡’这几个关键词,权重调到最高,想不火都难。”

  “但法务部刚才来问了,说收到律师函……”

  “怕什么,我们有免责声明啊,‘AI生成内容仅供参考’。”

  林舟攥紧了口袋里的录音笔。当他们见到速报AI的产品总监张磊时,对方正对着电脑屏幕皱眉,屏幕上是不断跳动的舆情数据。

  “林记者想了解什么?”张磊的笑容带着程式化的热情,手指却在桌下快速敲击着手机。

  “关于康华生物的新闻,你们的信息来源是哪里?”

  张磊的笑容僵了一下:“AI自动抓取了全网信息,可能是……综合了一些用户上传的资料。”

  “哪些用户?具体来源链接能提供吗?”

  “这个……AI的学习过程是黑箱状态,我们也没办法追溯每一个数据节点。”

  小夏突然举起手机:“张总监,你们的AI还在生成新内容。现在说康华的董事长连夜潜逃了,但我刚查了航班信息,他今天上午还在参加行业论坛。”

  张磊的脸色瞬间变得难看。他起身想去关电脑,林舟却快步走过去,看清了屏幕上的编辑后台——所谓的“AI写作”,其实是把不同来源的碎片信息像搭积木一样拼凑,再用算法挑选最具冲击力的词汇组合成标题。在“康华事件”的编辑栏里,赫然列着“标题吸引力评分”,最高的那条正是他们最初看到的“活体实验”版本。

  “你们知道这条新闻会毁掉一家企业,甚至危及正在用药的患者吗?”林舟的声音有些发颤。

  张磊避开他的目光:“我们只是技术提供商,用户有辨别信息的责任。”

  “如果连信息源头都是假的,用户怎么辨别?”

  离开产业园时,雨还在下。小夏看着手机上不断新增的“康华黑料”,突然说:“林哥,你发现没有,这些AI好像特别擅长挑动情绪。”林舟想起那些标题里频繁出现的“惊天”“黑幕”“泪目”,点了点头。算法比谁都清楚,愤怒和恐惧是最容易传播的病毒。

  二、准则的诞生

  康华生物的新闻发布会开得仓促而狼狈。董事长李建明举着药监局的批文,声音因激动而颤抖:“我们所有的临床试验都有完整记录,每一位参与者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台下却有人不断起哄,把鸡蛋和矿泉水瓶扔到台上。

  林舟在后排看着这混乱的一幕,突然接到陈默的电话。“来趟局里,有重要会议。”

  市网信办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有新闻媒体的代表,有互联网企业的负责人,还有几位法学教授。网信办主任周明把一份文件推到桌子中间:“最近的AI虚假新闻事件,已经造成了三次群体性事件。今天请大家来,是想讨论制定一个《算法新闻伦理准则》。”

  速报AI的张磊也在,他低着头,手指在膝盖上无意识地画圈。当周明提到“AI生成内容必须标注所有信息来源”时,他猛地抬起头:“这不可能!标注来源会让AI的创作效率下降至少60%,我们的商业模式就毁了。”

  “那你们现在的模式,就是建立在传播虚假信息的基础上?”陈默反问。

  “我们不是故意的!AI偶尔会出现偏差……”

  “是‘偶尔’吗?”林舟拿出录音笔,播放了产业园里听到的对话,“你们的算法在刻意追求‘标题吸引力’,这已经不是技术偏差,而是价值取向的问题。”

  争论持续了三个小时。法学教授主张设立“算法新闻追责机制”,互联网企业则担心过度监管会扼杀技术创新。当周明提到要建立“算法新闻纠错平台”时,张磊突然拍了桌子:“谁来纠错?如果有人恶意投诉怎么办?我们的服务器根本扛不住海量的审核压力!”

  “那就让AI自己学会纠错。”一直没说话的人工智能伦理专家赵教授开口了,“在算法里植入伦理模块,当检测到可能存在事实偏差的内容时,自动触发多方信源验证机制。就像给AI装上道德指南针。”

  林舟想起母亲床头的指南针摆件,那是她年轻时去南极科考带回来的,无论怎么转动,指针永远指向南方。或许,算法也需要这样一个不变的参照。

  最终通过的准则里,有几条格外醒目:

  1. AI生成内容必须标注所有信息来源的具体链接

  2. 争议性事件报道需包含至少三个对立立场的信源

  3. 禁止使用“标题党”词汇,算法需自动过滤煽动性表述

  4. 建立公开的纠错平台,任何用户可提交事实核查申请

  走出会议室时,林舟看到张磊在走廊里打电话,语气疲惫:“通知技术部,明天开始调整算法……对,按准则来,先停掉所有医疗类新闻的自动生成。”

  三、纠错的代价

  《算法新闻伦理准则》实施的第一个月,整个行业陷入了混乱。速报AI的日活用户下降了40%,因为那些平淡的标题再也吸引不了眼球。另一家AI新闻平台“真知”因为没能及时标注信息来源,被处以200万元罚款。

  林舟负责跟进纠错平台的运行情况。他发现最棘手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性的复杂。有企业故意用小号投诉竞争对手的正面报道,也有粉丝为了维护偶像,集体举报所有负面新闻。

  “林哥,你看这条纠错申请。”小夏指着屏幕,“有人说我们杂志上周的报道里,有个数据写错了。”林舟点进去,发现是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调查,有读者指出某县的辍学率计算错误。他立刻联系当地教育局核实,发现确实是统计口径出了问题。

  “我们要不要撤稿?”小夏有些紧张。这是准则实施后,传统媒体第一次被投诉。

  “不,”林舟打开编辑后台,“按准则来,发更正声明,标注错误原因,再补充最新的数据。”

  更正声明发布后,出乎意料地收到了很多正面评论。有读者说:“敢于承认错误,比永远‘正确’更可信。”林舟突然明白,纠错平台的意义不仅是辨别真假,更是重建信任。

  这天下午,他接到李建明的电话,对方的声音带着哽咽:“林记者,谢谢你。新一代靶向药的临床试验终于恢复了,我刚从医院回来,看到很多患者在等消息。”林舟想起新闻发布会上那些愤怒的面孔,突然觉得,每一个被纠正的错误背后,都是无数个等待真相的人。

  速报AI的张磊主动联系林舟,邀请他参观新版算法的演示。在屏幕上,AI生成的新闻标题变得朴素而克制:《康华生物公布新疗法临床试验数据,有效率达68%》。当张磊点击“信息来源”按钮时,弹出的页面详细列出了每一组数据的出处,包括医院的编号和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文件。

  “现在每条新闻的生成时间,从原来的3分钟变成了2小时。”张磊苦笑,“但投诉量下降了90%。昨天还有药企主动联系我们,想合作发布试验进展。”

  林舟注意到算法里多了一个“伦理评分”模块,会根据信息完整度、立场平衡性等指标打分,低于80分的内容无法发布。“这个评分标准是谁定的?”他好奇地问。

  “我们邀请了伦理学、法学和新闻学界的专家,一起训练算法。”张磊调出一个名单,林舟看到了赵教授的名字,还有几个他认识的资深记者。

  四、真实的重量

  半年后,林舟去医院看望母亲。病房的电视上,正在播放AI生成的新闻:《全球首款阿尔茨海默病新药在我国获批上市》。当主持人念出“信息来源:国家药监局官网、三期临床试验报告(编号CTR2023XXXX)”时,母亲突然说:“现在的新闻,好像稳重多了。”

  林舟笑了。他想起刚入行时,前辈说过的话:“新闻的重量,不在于传播的速度,而在于真实的分量。”

  离开医院时,他路过报亭,看到《深度调查》最新一期的封面故事是《算法里的伦理:一场关于真相的战争》。旁边的电子屏上,速报AI正在推送一条新闻,标题是《我市启动AI新闻伦理培训计划,首批500名算法工程师参与》。

  小夏发来微信,说纠错平台的累计处理量突破了10万条,准确率达到92%。林舟回复了一个笑脸,抬头看向天空。雨后的阳光穿过云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无数个被照亮的真相。

  他突然明白,准则和算法都不是终点。真正能守护真实的,是每一个愿意为真相付出代价的人——无论是纠正错误的勇气,还是等待真相的耐心。就像母亲床头的指南针,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总有些东西,值得我们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