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囚笼
凌晨三点十七分,陈峰的电动车碾过湿漉漉的柏油路面,溅起的水花在路灯下划出转瞬即逝的银弧。手机支架上的屏幕亮得刺眼,订单提示音像催命符般连续响起,红色的倒计时数字正在以秒为单位收缩——距离上一个订单的送达超时,只剩下1分23秒。
“操!”他猛地拧动车把,电动车发出不堪重负的嗡鸣。后视镜里,那袋贴着“加急”标签的麻辣烫正随着车身剧烈晃动,塑料袋摩擦的窸窣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这是他今晚接的第三十四个订单,距离系统设定的“日均饱和量”还差三个。
手机突然震动起来,不是新订单,而是平台的“智能提醒”。一个机械的女声透过蓝牙耳机钻进耳朵:“配送员编号A7392,您已连续工作14小时22分钟,系统检测到您的配送效率较昨日下降17%。建议您优化路线规划,或申请‘能量补给包’恢复状态。”
陈峰嗤笑一声。所谓的能量补给包,不过是平台和连锁便利店合作的优惠券,满三十减五,前提是必须在凌晨四点前核销。他摸了摸口袋里早上买的凉包子,硬得像块石头。昨天晚饭还是中午剩下的盒饭,在电动车座底下捂了五个小时,油星子把塑料袋浸出深色的印子。
超时17秒送达时,顾客隔着铁门扫了眼手机,没签字也没说话,直接“砰”地关上了门。陈峰盯着APP上跳出的“配送完成”界面,小数点后两位的评分又降了0.01。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明天系统分配的优质订单会更少,距离“优先派单权”的门槛又远了一步。
电动车停在路边的梧桐树影里,他点开“我的钱包”。今日收入237.56元,扣除平台信息费35%,保险费3元,超时罚款20元,实际到账133.82元。屏幕映出他眼下的青黑,像被人揍了两拳。三个月前他在汽修厂上班,虽然累,但至少有固定的下班时间,老板会在冬至那天给每个人发一碗饺子。
“嘀——”手机又响了。这次是系统强制弹出的窗口:“为保障您的服务质量,系统已为您自动接取3个顺路订单,请在10分钟内前往取货点。拒绝接单将影响您的信用评级。”
陈峰捏紧了车把,指节泛白。他想起上周暴雨天,一个订单地址填的是老城区的巷弄,电动车根本开不进去。他脱了鞋蹚着齐膝的水送过去,餐盒还是湿了边角。顾客投诉他“包装破损”,平台直接扣了他半天收入,申诉界面永远跳着“AI审核中”的转圈图标。
雨又开始下了,细密的雨丝粘在脸上,凉得像针。他发动电动车,朝着最近的取货点驶去。后视镜里,城市的霓虹在雨雾中晕成一片模糊的光斑,像个巨大的、不停运转的机器,而他只是其中一颗随时会被磨损替换的螺丝钉。
一、数据深渊
林小雨把第五杯冷掉的咖啡倒进水槽时,办公室的百叶窗正漏进一缕苍白的阳光。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绿色代码像藤蔓一样缠绕蔓延,最上方的进度条卡在97%,已经卡了整整四十分钟。
“又崩了?”张远叼着面包凑过来,衬衫领口还沾着昨晚的油渍。他是数据标注组的组长,也是这个临时办公室里唯二的“正式员工”。
林小雨点点头,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算法又把‘模糊图像’的阈值调了,现在连像素点少于200的图片都要标,系统识别错误率飙升到30%。”
张远啧了一声,把面包屑掸在键盘上:“知足吧,至少你们还能坐着。昨天看到楼下分拣中心的,站着标了十二个小时,有人直接晕在工作台前。”
他们所在的“智能数据处理中心”,其实就是间租来的仓库,隔成十几个格子间。林小雨负责标注自动驾驶的路况图片,每天要盯着屏幕,在行人、车辆、信号灯上框出方框,再标注上类别。她的时薪是18元,没有社保,没有加班费,唯一的福利是可以免费喝速溶咖啡——前提是自己动手煮。
电脑突然弹出一条系统通知:“紧急任务:因甲方需求调整,今日标注量需提升至8000张,完成率低于95%将影响团队绩效。”
林小雨的心脏猛地一沉。平时的标准是5000张,这意味着她至少要多干四个小时。她点开员工群,已经炸开了锅。
“8000张?是想让我们死在这儿吗?”
“我儿子今天家长会,怎么可能做完?”
“上周答应的绩效奖金还没发呢!”
消息刷得飞快,但很快就被管理员禁言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新公告:“为提升效率,系统将启用‘实时监测’功能,每小时未完成600张将自动扣除10%时薪。”
林小雨看着屏幕右下角的“效率监测”图标,像只眼睛一样眨了眨。她知道那是什么——内置的摄像头会捕捉她的操作频率,鼠标移动速度慢了会提醒“注意效率”,离开座位超过五分钟就会弹出“疑似摸鱼”的警告。上个月她因为急性肠胃炎请假两天,回来发现账号被冻结了,客服说“系统检测到异常离岗”。
“别琢磨了,干吧。”张远拍了拍她的肩膀,他的黑眼圈比林小雨的还重,“昨天HR找我谈话,说总部要推‘AI监工2.0’,以后连我们的键盘敲击频率都要分析。”
林小雨深吸一口气,重新握住鼠标。屏幕上的图片一张接一张闪过,有的是晴天的街道,有的是雨夜的路口,还有的模糊得像打了马赛克。她机械地拖动鼠标,框选,标注,提交。窗外的天慢慢暗下来,格子间里的灯一盏盏亮起,像漂浮在深海里的灯笼。
凌晨一点,她终于完成了第8000张标注。手指已经僵硬得弯不回来,眼睛看东西都是重影。结算时薪的时候,系统显示扣除了20%——因为有三次操作间隔超过了15秒。
走出仓库时,晚风卷着垃圾的酸臭味扑过来。她在路边买了个烤红薯,热气烫得她指尖发红。手机收到母亲发来的微信:“小雨,你爸的药快吃完了,这个月能打钱回来吗?”
她咬了口红薯,甜得发苦。屏幕上跳出张远的消息:“明天有新任务,凌晨五点到岗,系统自动打卡。”
二、裂缝
苏哲把第七份调研报告摔在桌上时,玻璃杯里的水晃出了半杯。会议室的空调坏了,三十多度的天气里,每个人的衬衫都湿透了,像刚从水里捞出来。
“所以你们的意思是,这些数据都是正常的?”他指着屏幕上的柱状图,声音因为愤怒而发紧,“配送员平均日工作16小时,数据标注员的时薪低于最低工资标准,零工从业者的社保参保率不足5%——这叫正常?”
对面坐着的是平台方的代表,法务部的李经理推了推眼镜,语气平淡得像在念说明书:“苏主任,根据用户协议,这些从业者都属于‘个体经营者’,不属于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范畴。算法分配订单是基于‘效率最优’原则,不存在所谓的‘压榨’。”
“效率最优?”苏哲笑了,拿起一份病例报告,“这位配送员连续工作48小时,出车祸时血液里的咖啡因含量超标三倍。你们的系统在他出事前,还给他推送了‘冲刺奖励’——多送20单加50块钱。这就是你们说的效率?”
李经理没接话,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一段代码:“我们的AI监工系统通过了ISO9001认证,每一项决策都有数据支撑。比如工时分配,是根据历史完成率、实时路况、天气因素综合计算的,绝对公平。”
“公平?”苏哲把一份工资单拍在他面前,“同一个配送站,新人的配送距离比老员工远30%,时薪却低15%。你们的算法解释里说‘基于成长曲线优化’,说白了就是欺负新人不懂规则!”
会议室里陷入沉默,只有窗外的蝉鸣声越来越响。苏哲是新成立的“数字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这个部门刚满三个月,连办公经费都是他从其他项目里挤出来的。这次调查平台经济的劳工权益,光是收集证据就花了两个月——大部分从业者不敢说话,怕被平台封号。
他想起上周去采访的那个骑手陈峰,胳膊上还有车祸留下的疤痕。对方说最害怕的不是累,是系统突然弹出的“培训考核”,如果不能在十分钟内答对二十道关于“服务规范”的题,就会被限制接单。有次暴雨天他在路边躲雨,系统非要他做考核,结果手机进水坏了,损失了半个月收入。
“苏主任,”李经理的声音打破了沉默,“技术进步总要付出代价。如果按劳动法来,配送费至少要涨50%,最终还是消费者买单。您觉得用户能接受吗?”
苏哲站起身,走到窗边。楼下的街道上,穿着蓝色工装的骑手们像流水一样穿梭,每个人的电动车上都装着两个外卖箱,看起来沉甸甸的。他想起刚入行时导师说的话:“伦理不是阻碍进步的枷锁,是让技术走得更远的指南针。”
“代价不该由他们来付。”他转过身,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个人,“下周我们会发布《数字劳工权益保护白皮书》,你们平台的问题,我们会如实上报。给你们三天时间,要么自己整改,要么等着监管介入。”
李经理的脸色变了变,但还是维持着镇定:“我们会向总部汇报。不过我提醒您,我们的算法每天处理上亿条数据,真要改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的。”
苏哲没再说话。他知道对方说的是实话。这些算法就像精密的机器,每个齿轮都咬合得严丝合缝,要改变其中任何一环,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但他更清楚,有些裂缝一旦出现,就再也不能假装看不见了。
三、风暴
陈峰是在医院的病床上看到那条新闻的。屏幕上,苏哲举着一份厚厚的文件,对着镜头说:“我们建议立法明确‘数字劳工’的法律地位,要求平台为零工从业者缴纳社保,禁止算法设置不合理的工时标准。”
旁边的病友探过头来:“老陈,这说的不就是你们吗?”
陈峰点点头,心里却没什么波澜。这种新闻他见多了,上次有记者采访他,拍了他胳膊上的疤痕,节目播出后平台给了他两百块“补偿金”,然后派单量反而少了一半。
手机震动起来,是站长发来的语音,语气急得发颤:“所有骑手立刻回站开会,有重要通知!”
他咬着牙下床,腿上的石膏还没拆。上周他为了赶一个超时订单,在路口被一辆闯红灯的货车剐蹭,虽然只是皮外伤,但医生说至少要休息两周。平台只给他报了医药费的60%,理由是“经AI判定,您未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回到站点,几十名骑手挤在小小的办公室里,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不安。墙上的大屏幕正在播放平台的公告:“响应监管要求,即日起实施新规则:每日最大工作时长不超过10小时,每工作4小时强制休息1小时,为符合条件的骑手缴纳社保。”
人群里爆发出一阵骚动。
“真的假的?社保?”
“那收入会不会降啊?”
“强制休息?我的优先派单权怎么办?”
站长敲了敲桌子:“安静!总部说了,调整期三个月,这期间收入不低于之前的平均水平。还有,以后系统会自动检测疲劳驾驶,连续配送超过6单就会强制派休息单。”
陈峰愣在原地。他算了算,如果每天只工作10小时,去掉休息时间,实际配送时长只有8小时,比现在少了将近一半。但如果收入能保证,他就能每天早点回家,看看女儿的作业,不用再凌晨三点还在马路上狂奔。
这时,有人突然喊道:“快看APP!”
陈峰赶紧点开手机,发现界面多了个“权益中心”的入口,点进去能看到社保缴纳记录、工时统计、申诉通道。最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您有权查看算法派单的基础逻辑,并对不合理派单提出异议。”
“这是真的改了?”有人不敢相信地问。
站长叹了口气:“听说上面派了督导组,带着技术专家来查算法。昨天总部的技术总监都亲自来了,连夜改了系统参数。”
陈峰走到窗边,看到几个穿着西装的人正在和骑手聊天,其中一个好像就是新闻里的苏哲。对方正拿着笔记本,认真地记录着什么,阳光照在他的白衬衫上,亮得有些不真实。
手机突然收到一条系统通知:“检测到您处于康复期,系统已为您自动调整派单强度,优先分配近距离订单。”
他看着那条消息,突然鼻子一酸。住院这几天,女儿每天都会给他发语音,说想爸爸了。今天早上她还问:“爸爸,你什么时候能陪我去公园放风筝啊?”
他拿出手机,给女儿回了条微信:“爸爸很快就能回家了。”
四、微光
林小雨发现变化是在一周后。那天她刚标注完5000张图片,系统突然弹出提示:“您已完成今日标准工作量,是否继续工作?超额部分时薪上浮50%。”
她愣住了,反复确认了几遍。以前只要没达到“建议工作量”,系统就会一直弹窗提醒,甚至锁定部分功能。她试探着点了“否”,屏幕居然跳转到了结算界面,没有任何警告。
“你们看!”她激动地叫出声。
格子间里的人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有人发现“效率监测”图标不见了,有人说客服终于接电话了,还有人点开社保查询,发现平台真的开始缴费了。
张远突然跑进来说:“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总部要招正式员工了,我们这些组长可以优先申请,五险一金,还有年假!”
办公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有人甚至哭了。林小雨看着屏幕上的结算金额,比平时多了两百多块,因为系统自动算了加班费。她拿出手机,给母亲转了三千块,附言:“妈,这个月能按时吃药了,我还剩了点钱,你买件新衣服。”
没过多久,母亲回了条语音,声音带着哭腔:“小雨啊,你是不是太累了?钱够用就好,别总熬那么晚……”
林小雨捂住嘴,眼泪还是掉了下来。她想起刚来时,每天都要干到凌晨,回家路上总觉得天永远不会亮。但现在,窗外的天空已经泛起了鱼肚白,清洁工正在扫地,早餐摊飘来阵阵香气。
她收拾好东西,走出仓库。门口的公告栏上贴了张新通知,是关于“员工代表”的选举,说要成立工会,和平台协商待遇问题。下面已经有很多人在签名,字迹歪歪扭扭的,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
张远追了出来,手里拿着两份申请表:“小雨,要不要一起申请正式员工?我看了下要求,你完全符合。”
林小雨接过表,阳光正好照在“申请人”三个字上,暖融融的。她想起苏哲来调研时说的话:“算法是死的,但用算法的人是活的。你们的每一次反馈,都可能改变系统的逻辑。”
她抬起头,看着远处的朝霞,突然觉得脚步轻快了很多。路还很长,但至少现在,她能看到前面的光了。
五、平衡
苏哲在会议室里接待了新的访客。这次来的是平台的新CEO,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说话很客气。
“苏主任,我们已经按照《数字劳工伦理保障标准》整改了70%的算法模块。”对方递过来一份报告,“您看,这是新的工时分配模型,加入了‘健康系数’和‘家庭需求’参数,单亲父母可以优先获得白天的订单。”
苏哲翻看着报告,里面的数据很详实:配送员平均日工作时长降到了9.2小时,社保参保率提升至68%,投诉处理时间从72小时缩短到4小时。他想起第一次见面时,李经理那副不屑一顾的样子,不由得有些感慨。
“但是有个问题。”CEO的语气有些犹豫,“调整算法后,订单配送时效延长了15%,用户投诉率上升了。我们收到很多反馈,说宁愿多花钱,也要快点收到外卖。”
苏哲放下报告:“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平衡点。效率很重要,但不能以牺牲人的尊严为代价。你们可以推出‘加急服务’,但要给骑手额外的补贴,并且不能计入考核。”
对方点点头,在笔记本上记了下来:“我们还想请您的团队参与新算法的评审,特别是伦理风险评估这块。您也知道,技术人员有时候会忽略这些。”
苏哲笑了:“没问题。不过我有个条件,你们的算法代码要对我们开放,至少是涉及劳工权益的部分。”
CEO愣了一下,随即答应了:“可以。其实我们也想证明,负责任的平台才能走得更远。”
会议结束后,苏哲走到窗边。楼下的街道上,骑手们依然在忙碌,但步伐好像从容了些
凌晨三点十七分,陈峰的电动车碾过湿漉漉的柏油路面,溅起的水花在路灯下划出转瞬即逝的银弧。手机支架上的屏幕亮得刺眼,订单提示音像催命符般连续响起,红色的倒计时数字正在以秒为单位收缩——距离上一个订单的送达超时,只剩下1分23秒。
“操!”他猛地拧动车把,电动车发出不堪重负的嗡鸣。后视镜里,那袋贴着“加急”标签的麻辣烫正随着车身剧烈晃动,塑料袋摩擦的窸窣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这是他今晚接的第三十四个订单,距离系统设定的“日均饱和量”还差三个。
手机突然震动起来,不是新订单,而是平台的“智能提醒”。一个机械的女声透过蓝牙耳机钻进耳朵:“配送员编号A7392,您已连续工作14小时22分钟,系统检测到您的配送效率较昨日下降17%。建议您优化路线规划,或申请‘能量补给包’恢复状态。”
陈峰嗤笑一声。所谓的能量补给包,不过是平台和连锁便利店合作的优惠券,满三十减五,前提是必须在凌晨四点前核销。他摸了摸口袋里早上买的凉包子,硬得像块石头。昨天晚饭还是中午剩下的盒饭,在电动车座底下捂了五个小时,油星子把塑料袋浸出深色的印子。
超时17秒送达时,顾客隔着铁门扫了眼手机,没签字也没说话,直接“砰”地关上了门。陈峰盯着APP上跳出的“配送完成”界面,小数点后两位的评分又降了0.01。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明天系统分配的优质订单会更少,距离“优先派单权”的门槛又远了一步。
电动车停在路边的梧桐树影里,他点开“我的钱包”。今日收入237.56元,扣除平台信息费35%,保险费3元,超时罚款20元,实际到账133.82元。屏幕映出他眼下的青黑,像被人揍了两拳。三个月前他在汽修厂上班,虽然累,但至少有固定的下班时间,老板会在冬至那天给每个人发一碗饺子。
“嘀——”手机又响了。这次是系统强制弹出的窗口:“为保障您的服务质量,系统已为您自动接取3个顺路订单,请在10分钟内前往取货点。拒绝接单将影响您的信用评级。”
陈峰捏紧了车把,指节泛白。他想起上周暴雨天,一个订单地址填的是老城区的巷弄,电动车根本开不进去。他脱了鞋蹚着齐膝的水送过去,餐盒还是湿了边角。顾客投诉他“包装破损”,平台直接扣了他半天收入,申诉界面永远跳着“AI审核中”的转圈图标。
雨又开始下了,细密的雨丝粘在脸上,凉得像针。他发动电动车,朝着最近的取货点驶去。后视镜里,城市的霓虹在雨雾中晕成一片模糊的光斑,像个巨大的、不停运转的机器,而他只是其中一颗随时会被磨损替换的螺丝钉。
一、数据深渊
林小雨把第五杯冷掉的咖啡倒进水槽时,办公室的百叶窗正漏进一缕苍白的阳光。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绿色代码像藤蔓一样缠绕蔓延,最上方的进度条卡在97%,已经卡了整整四十分钟。
“又崩了?”张远叼着面包凑过来,衬衫领口还沾着昨晚的油渍。他是数据标注组的组长,也是这个临时办公室里唯二的“正式员工”。
林小雨点点头,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算法又把‘模糊图像’的阈值调了,现在连像素点少于200的图片都要标,系统识别错误率飙升到30%。”
张远啧了一声,把面包屑掸在键盘上:“知足吧,至少你们还能坐着。昨天看到楼下分拣中心的,站着标了十二个小时,有人直接晕在工作台前。”
他们所在的“智能数据处理中心”,其实就是间租来的仓库,隔成十几个格子间。林小雨负责标注自动驾驶的路况图片,每天要盯着屏幕,在行人、车辆、信号灯上框出方框,再标注上类别。她的时薪是18元,没有社保,没有加班费,唯一的福利是可以免费喝速溶咖啡——前提是自己动手煮。
电脑突然弹出一条系统通知:“紧急任务:因甲方需求调整,今日标注量需提升至8000张,完成率低于95%将影响团队绩效。”
林小雨的心脏猛地一沉。平时的标准是5000张,这意味着她至少要多干四个小时。她点开员工群,已经炸开了锅。
“8000张?是想让我们死在这儿吗?”
“我儿子今天家长会,怎么可能做完?”
“上周答应的绩效奖金还没发呢!”
消息刷得飞快,但很快就被管理员禁言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新公告:“为提升效率,系统将启用‘实时监测’功能,每小时未完成600张将自动扣除10%时薪。”
林小雨看着屏幕右下角的“效率监测”图标,像只眼睛一样眨了眨。她知道那是什么——内置的摄像头会捕捉她的操作频率,鼠标移动速度慢了会提醒“注意效率”,离开座位超过五分钟就会弹出“疑似摸鱼”的警告。上个月她因为急性肠胃炎请假两天,回来发现账号被冻结了,客服说“系统检测到异常离岗”。
“别琢磨了,干吧。”张远拍了拍她的肩膀,他的黑眼圈比林小雨的还重,“昨天HR找我谈话,说总部要推‘AI监工2.0’,以后连我们的键盘敲击频率都要分析。”
林小雨深吸一口气,重新握住鼠标。屏幕上的图片一张接一张闪过,有的是晴天的街道,有的是雨夜的路口,还有的模糊得像打了马赛克。她机械地拖动鼠标,框选,标注,提交。窗外的天慢慢暗下来,格子间里的灯一盏盏亮起,像漂浮在深海里的灯笼。
凌晨一点,她终于完成了第8000张标注。手指已经僵硬得弯不回来,眼睛看东西都是重影。结算时薪的时候,系统显示扣除了20%——因为有三次操作间隔超过了15秒。
走出仓库时,晚风卷着垃圾的酸臭味扑过来。她在路边买了个烤红薯,热气烫得她指尖发红。手机收到母亲发来的微信:“小雨,你爸的药快吃完了,这个月能打钱回来吗?”
她咬了口红薯,甜得发苦。屏幕上跳出张远的消息:“明天有新任务,凌晨五点到岗,系统自动打卡。”
二、裂缝
苏哲把第七份调研报告摔在桌上时,玻璃杯里的水晃出了半杯。会议室的空调坏了,三十多度的天气里,每个人的衬衫都湿透了,像刚从水里捞出来。
“所以你们的意思是,这些数据都是正常的?”他指着屏幕上的柱状图,声音因为愤怒而发紧,“配送员平均日工作16小时,数据标注员的时薪低于最低工资标准,零工从业者的社保参保率不足5%——这叫正常?”
对面坐着的是平台方的代表,法务部的李经理推了推眼镜,语气平淡得像在念说明书:“苏主任,根据用户协议,这些从业者都属于‘个体经营者’,不属于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范畴。算法分配订单是基于‘效率最优’原则,不存在所谓的‘压榨’。”
“效率最优?”苏哲笑了,拿起一份病例报告,“这位配送员连续工作48小时,出车祸时血液里的咖啡因含量超标三倍。你们的系统在他出事前,还给他推送了‘冲刺奖励’——多送20单加50块钱。这就是你们说的效率?”
李经理没接话,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一段代码:“我们的AI监工系统通过了ISO9001认证,每一项决策都有数据支撑。比如工时分配,是根据历史完成率、实时路况、天气因素综合计算的,绝对公平。”
“公平?”苏哲把一份工资单拍在他面前,“同一个配送站,新人的配送距离比老员工远30%,时薪却低15%。你们的算法解释里说‘基于成长曲线优化’,说白了就是欺负新人不懂规则!”
会议室里陷入沉默,只有窗外的蝉鸣声越来越响。苏哲是新成立的“数字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这个部门刚满三个月,连办公经费都是他从其他项目里挤出来的。这次调查平台经济的劳工权益,光是收集证据就花了两个月——大部分从业者不敢说话,怕被平台封号。
他想起上周去采访的那个骑手陈峰,胳膊上还有车祸留下的疤痕。对方说最害怕的不是累,是系统突然弹出的“培训考核”,如果不能在十分钟内答对二十道关于“服务规范”的题,就会被限制接单。有次暴雨天他在路边躲雨,系统非要他做考核,结果手机进水坏了,损失了半个月收入。
“苏主任,”李经理的声音打破了沉默,“技术进步总要付出代价。如果按劳动法来,配送费至少要涨50%,最终还是消费者买单。您觉得用户能接受吗?”
苏哲站起身,走到窗边。楼下的街道上,穿着蓝色工装的骑手们像流水一样穿梭,每个人的电动车上都装着两个外卖箱,看起来沉甸甸的。他想起刚入行时导师说的话:“伦理不是阻碍进步的枷锁,是让技术走得更远的指南针。”
“代价不该由他们来付。”他转过身,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个人,“下周我们会发布《数字劳工权益保护白皮书》,你们平台的问题,我们会如实上报。给你们三天时间,要么自己整改,要么等着监管介入。”
李经理的脸色变了变,但还是维持着镇定:“我们会向总部汇报。不过我提醒您,我们的算法每天处理上亿条数据,真要改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的。”
苏哲没再说话。他知道对方说的是实话。这些算法就像精密的机器,每个齿轮都咬合得严丝合缝,要改变其中任何一环,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但他更清楚,有些裂缝一旦出现,就再也不能假装看不见了。
三、风暴
陈峰是在医院的病床上看到那条新闻的。屏幕上,苏哲举着一份厚厚的文件,对着镜头说:“我们建议立法明确‘数字劳工’的法律地位,要求平台为零工从业者缴纳社保,禁止算法设置不合理的工时标准。”
旁边的病友探过头来:“老陈,这说的不就是你们吗?”
陈峰点点头,心里却没什么波澜。这种新闻他见多了,上次有记者采访他,拍了他胳膊上的疤痕,节目播出后平台给了他两百块“补偿金”,然后派单量反而少了一半。
手机震动起来,是站长发来的语音,语气急得发颤:“所有骑手立刻回站开会,有重要通知!”
他咬着牙下床,腿上的石膏还没拆。上周他为了赶一个超时订单,在路口被一辆闯红灯的货车剐蹭,虽然只是皮外伤,但医生说至少要休息两周。平台只给他报了医药费的60%,理由是“经AI判定,您未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回到站点,几十名骑手挤在小小的办公室里,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不安。墙上的大屏幕正在播放平台的公告:“响应监管要求,即日起实施新规则:每日最大工作时长不超过10小时,每工作4小时强制休息1小时,为符合条件的骑手缴纳社保。”
人群里爆发出一阵骚动。
“真的假的?社保?”
“那收入会不会降啊?”
“强制休息?我的优先派单权怎么办?”
站长敲了敲桌子:“安静!总部说了,调整期三个月,这期间收入不低于之前的平均水平。还有,以后系统会自动检测疲劳驾驶,连续配送超过6单就会强制派休息单。”
陈峰愣在原地。他算了算,如果每天只工作10小时,去掉休息时间,实际配送时长只有8小时,比现在少了将近一半。但如果收入能保证,他就能每天早点回家,看看女儿的作业,不用再凌晨三点还在马路上狂奔。
这时,有人突然喊道:“快看APP!”
陈峰赶紧点开手机,发现界面多了个“权益中心”的入口,点进去能看到社保缴纳记录、工时统计、申诉通道。最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您有权查看算法派单的基础逻辑,并对不合理派单提出异议。”
“这是真的改了?”有人不敢相信地问。
站长叹了口气:“听说上面派了督导组,带着技术专家来查算法。昨天总部的技术总监都亲自来了,连夜改了系统参数。”
陈峰走到窗边,看到几个穿着西装的人正在和骑手聊天,其中一个好像就是新闻里的苏哲。对方正拿着笔记本,认真地记录着什么,阳光照在他的白衬衫上,亮得有些不真实。
手机突然收到一条系统通知:“检测到您处于康复期,系统已为您自动调整派单强度,优先分配近距离订单。”
他看着那条消息,突然鼻子一酸。住院这几天,女儿每天都会给他发语音,说想爸爸了。今天早上她还问:“爸爸,你什么时候能陪我去公园放风筝啊?”
他拿出手机,给女儿回了条微信:“爸爸很快就能回家了。”
四、微光
林小雨发现变化是在一周后。那天她刚标注完5000张图片,系统突然弹出提示:“您已完成今日标准工作量,是否继续工作?超额部分时薪上浮50%。”
她愣住了,反复确认了几遍。以前只要没达到“建议工作量”,系统就会一直弹窗提醒,甚至锁定部分功能。她试探着点了“否”,屏幕居然跳转到了结算界面,没有任何警告。
“你们看!”她激动地叫出声。
格子间里的人都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有人发现“效率监测”图标不见了,有人说客服终于接电话了,还有人点开社保查询,发现平台真的开始缴费了。
张远突然跑进来说:“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总部要招正式员工了,我们这些组长可以优先申请,五险一金,还有年假!”
办公室里爆发出一阵欢呼,有人甚至哭了。林小雨看着屏幕上的结算金额,比平时多了两百多块,因为系统自动算了加班费。她拿出手机,给母亲转了三千块,附言:“妈,这个月能按时吃药了,我还剩了点钱,你买件新衣服。”
没过多久,母亲回了条语音,声音带着哭腔:“小雨啊,你是不是太累了?钱够用就好,别总熬那么晚……”
林小雨捂住嘴,眼泪还是掉了下来。她想起刚来时,每天都要干到凌晨,回家路上总觉得天永远不会亮。但现在,窗外的天空已经泛起了鱼肚白,清洁工正在扫地,早餐摊飘来阵阵香气。
她收拾好东西,走出仓库。门口的公告栏上贴了张新通知,是关于“员工代表”的选举,说要成立工会,和平台协商待遇问题。下面已经有很多人在签名,字迹歪歪扭扭的,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
张远追了出来,手里拿着两份申请表:“小雨,要不要一起申请正式员工?我看了下要求,你完全符合。”
林小雨接过表,阳光正好照在“申请人”三个字上,暖融融的。她想起苏哲来调研时说的话:“算法是死的,但用算法的人是活的。你们的每一次反馈,都可能改变系统的逻辑。”
她抬起头,看着远处的朝霞,突然觉得脚步轻快了很多。路还很长,但至少现在,她能看到前面的光了。
五、平衡
苏哲在会议室里接待了新的访客。这次来的是平台的新CEO,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说话很客气。
“苏主任,我们已经按照《数字劳工伦理保障标准》整改了70%的算法模块。”对方递过来一份报告,“您看,这是新的工时分配模型,加入了‘健康系数’和‘家庭需求’参数,单亲父母可以优先获得白天的订单。”
苏哲翻看着报告,里面的数据很详实:配送员平均日工作时长降到了9.2小时,社保参保率提升至68%,投诉处理时间从72小时缩短到4小时。他想起第一次见面时,李经理那副不屑一顾的样子,不由得有些感慨。
“但是有个问题。”CEO的语气有些犹豫,“调整算法后,订单配送时效延长了15%,用户投诉率上升了。我们收到很多反馈,说宁愿多花钱,也要快点收到外卖。”
苏哲放下报告:“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平衡点。效率很重要,但不能以牺牲人的尊严为代价。你们可以推出‘加急服务’,但要给骑手额外的补贴,并且不能计入考核。”
对方点点头,在笔记本上记了下来:“我们还想请您的团队参与新算法的评审,特别是伦理风险评估这块。您也知道,技术人员有时候会忽略这些。”
苏哲笑了:“没问题。不过我有个条件,你们的算法代码要对我们开放,至少是涉及劳工权益的部分。”
CEO愣了一下,随即答应了:“可以。其实我们也想证明,负责任的平台才能走得更远。”
会议结束后,苏哲走到窗边。楼下的街道上,骑手们依然在忙碌,但步伐好像从容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