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改变命运,小山入学-《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跟周先生说定了学认字的事儿。

  这事儿瞅着不大,可在张大山心里头,却比那造出曲辕犁还要让他上心。

  犁耙再好,也只能让他们吃饱肚子,活下去。

  可这认字读书,才是真个能改换门庭,让后辈儿孙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正经路。

  尤其是老三小山。

  这娃儿天生就比旁人机灵,是几个娃儿里头,最有念书指望的苗子。

  如今能得着村里唯一一个读书人亲自教导,这机会太难得了。

  说啥也不能耽误了。

  张大山对小山这上学的事儿,比家里任何事都看得重。

  虽然周先生说了,那束修可以用药材和力气活来抵。

  可这头一回正式拜师,该有的礼数,还是不能少了。

  张大山又从那好不容易才攒下的几个铜板里,拿出几文钱。

  让王氏去村里相熟的人家,换了一小块瞅着还算体面的腊肉,又称了半斤红糖。

  他还让王氏找出家里唯一一件补丁最少、也相对最干净的旧衣裳,给小山换上。

  虽然还是粗布麻衣,可洗得干干净净的,也算是一份敬重。

  至于那上学用的家伙什,张大山更是费了心思。

  笔墨纸砚那些个金贵玩意儿,他们眼下是想都不敢想的。

  他就自个儿动手。

  寻了一块相对平整光滑的石板,仔仔细细地打磨干净了,权当是“纸”。

  又找了些个烧透了的、质地比较硬的木炭条,充当是“笔”。

  他还用细沙铺在一个破陶盆里头,弄成了一个简易的沙盘,能让娃儿在上头反复练字,不费纸墨。

  这些个东西,虽然简陋到了家。

  可在张大山瞅来,这石板、木炭和沙盘,却承载着这个家沉甸甸的指望。

  都拾掇妥当了,张大山便亲自领着小山,又一次来到了周先生那破旧的土屋门前。

  这一回,周先生没再让他们等在门外头。

  他打开了屋门,示意爷儿俩进去。

  屋里头摆设简单得很,甚至可以说是啥也没有。

  一张歪歪扭扭的旧书桌,几把同样破旧的竹椅子。

  墙角堆着几捆发了黄的旧书,散发着一股子淡淡的墨香味儿和霉味儿。

  除此之外,再也瞅不见啥值钱的东西了。

  甚至比张大山家那修补过的牛棚,还要显得清苦些。

  可这屋子却拾掇得还算干净,空气里头弥漫着一股子淡淡的书卷气,跟外头那些个吵吵嚷嚷的尘世,像是隔开了一样。

  “坐吧。”周先生指了指竹椅子,自个儿则在书桌后头坐下了。

  张大山把带来的腊肉和红糖,恭恭敬敬地放在了桌上。

  “先生,一点心意,还望您老人家笑纳。”

  周先生瞥了一眼,点了点头,没多说啥。

  “小山,过来。”他对着站在一旁、既紧张又好奇的小山招了招手。

  小山连忙走上前去,规规矩矩地站在了书桌前头。

  周先生仔仔细细地打量着他,那眼神锐利得很。

  “想读书?”

  “想。”小山用力地点头,声音清脆响亮,带着一股子不加掩饰的渴望。

  “为啥想读书?”周先生又问。

  小山愣了一下,好像没想过这个问题。

  他瞅了瞅自家爹,又瞅了瞅周先生,小声却又坚定地说道:“俺……俺想认字,想晓得书里头都写了些啥。”

  “俺不想……不想像村里旁人那样,一辈子在地里头刨食,啥也不懂。”

  “俺想……像先生一样,有学问。”

  这番朴实而又真心的话,让周先生那眼里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亮光。

  他沉默了一小会儿,慢慢地点了点头。

  “好。有志气。”

  “读书很苦,比你们下地干活还要苦。”

  “你能撑得住吗?”

  “能。”小山又一次用力地点头,那小小的身板挺得笔直。

  “好。”周先生不再多问。

  他从墙角那堆旧书里头,抽出了一本封面已经磨破了、纸张也发了黄的薄册子。

  “这是《三字经》,是蒙童开蒙的书。”

  “今天,老夫就先教你认这头一句。”

  “人之初,性本善……”

  他用那略微有些沙哑的声气儿,一字一句地念着。

  手指着书上那一个个方方正正的繁体字。

  小山聚精会神地听着,眼睛瞪得溜圆,那小嘴也跟着小声地模仿着。

  张大山则在一旁默默地瞅着,心里头是五味杂陈。

  他好像瞅见了,一扇通往崭新天地的大门,正在向他儿子慢慢地敞开。

  那门后头,是知识的光亮,是摆脱愚昧的指望,是改变一家人命数的钥匙。

  周先生教得很认真。

  虽然他那教书的法子,还是老一套,讲究个死记硬背。

  可他讲解字的意思的时候,却常常能引经据典,说得深入浅出。

  对着小山提出来的那些个稀奇古怪的问题,也耐着性子解答。

  小山的表现,更是让周先生暗暗点头。

  这娃儿,确实是块读书的好料子。

  记性好得出奇,差不多是瞅一眼就能记住。

  那脑子也灵光,往往能举一反三。

  最难得的是,他身上有股子韧劲儿和专注劲儿。

  一旦开始学起来,就能完全沉到里头去,不受外头半点打扰。

  短短一个上午的工夫。

  小山竟然已经能磕磕巴巴地,把那《三字经》的头几段给背下来了。

  并且认下了十几个生字。

  这学东西的速度,比起他以前教过的那些个族长家的调皮小子,不晓得要强了多少倍。

  周先生的心情,也好像好了不少,脸上那严肃的神情都柔和了些。

  晌午,张大山没让小山立刻回家。

  而是拿出带来的干粮,爷儿俩就在周先生的院子里头,简单地吃了点。

  下晌,张大山让小山继续跟着周先生学习。

  他自个儿呢,则开始履行那“束修”的约定了。

  他先是帮着周先生,把院子里那些个杂草都给拔干净了。

  又去附近的河边,挑回来两大桶满满的清水,把周先生家那个空了大半的水缸给蓄满了。

  接着,他又拿起斧头,把周先生墙角堆着的那点歪歪扭扭的柴火,都给劈得整整齐齐,码放利索。

  他干活麻利又实在,没有半分偷懒。

  周先生瞅在眼里,默默地点头,心里头对这个求学态度这么诚心的庄稼汉子,又多了几分好感。

  傍晚的时候,爷儿俩才告辞离开。

  小山怀里揣着那本周先生暂时借给他照着描红的《三字经》,小脸上满是兴奋和满足。

  回去的路上,他叽叽喳喳地跟自家爹说着今天学到的新东西,背着刚记住的句子。

  张大山耐心地听着,脸上一直带着温和的笑。

  回到家,王氏和娃儿们瞅见小山捧着书回来的模样,都围了上来。

  听说小山头一天就学了那么多字,还得着了周先生的夸奖。

  一家人都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和自豪。

  “俺们小山真聪明,将来指定能当大官。”王氏摸着儿子的头,眼里含着泪花。

  “三哥厉害。”栓子和柱子也羡慕地瞅着三哥手里的书本。

  铁牛和石头虽然没说啥,可那眼神里,也充满了对弟弟的期盼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