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稳定收入,解决温饱-《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二十八两银子。

  当张大山将那个装满了碎银和成串铜钱、沉甸甸的布袋,再次放到自家那张简陋的矮木桌上时。

  整个棚屋里的空气,似乎都因为这笔“巨款”而变得灼热起来。

  王氏和孩子们再次围了上来,眼睛瞪得溜圆,紧紧盯着桌上那堆散发着诱人光泽的钱币。

  虽然没有上次空想中那一百多两那么夸张。

  但这二十八两,对于这个刚刚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绝境中挣扎出来的家庭来说,依然是一笔足以改变命运的财富。

  “这……这次……卖了这么多?”

  王氏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她小心翼翼地伸出手,轻轻触摸着一块碎银子,冰凉的触感才让她确认这不是在做梦。

  “嗯。”张大山用力点头,脸上洋溢着激动和自豪。

  “咱们的药材,炮制得好,赵掌柜很满意,给的价钱自然就高。”

  “而且,爹已经跟赵掌柜说好了,以后咱们采挖炮制的药材,他都要,还会给公道价钱。”

  “咱们家,总算……有稳定的进项了。”

  稳定的进项。

  这五个字,如同最温暖的阳光,瞬间驱散了王氏心中最后一丝因为贫穷而积压的阴霾。

  她再也忍不住,捂着脸,喜极而泣。

  这意味着,他们不用再像以前那样,吃了上顿愁下顿,时刻活在断粮的恐惧之中。

  意味着,孩子们可以不再挨饿受冻,能像个正常的孩子一样成长。

  意味着,这个家,是真的有奔头,有希望了。

  孩子们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二十八两银子到底意味着什么。

  但他们能感受到娘亲喜悦的泪水,能感受到父亲话语中那份前所未有的底气。

  他们也跟着欢呼雀跃起来,围着桌子又蹦又跳。

  “太好了。以后是不是不用天天喝野菜糊糊了?”柱子第一个喊道。

  “是不是能穿新衣服了?”丫丫也期待地问。

  “都有,都会有的。”张大山笑着,挨个摸了摸孩子们的头。

  巨大的惊喜过后,是冷静而细致的规划。

  张大山深知“钱要花在刀刃上”的道理。

  这二十八两银子,看着不少,但对于一个要养活十口人、并且百废待兴的家庭来说,每一文钱都必须精打细算。

  他和王氏秉烛夜谈,仔细商量着这笔钱的用途。

  他们一致认为,首要的任务,就是彻底解决眼下最迫切的温饱问题。

  必须保证全家人,尤其是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能吃饱、穿暖。

  这是活下去、发展下去的基础。

  于是,他们决定,拿出大部分钱,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

  剩下的,则要仔细存起来,作为应急储备。

  第二天,张大山便再次带着铁牛和石头,赶着从村里租借来的牛车,信心满满地前往临水镇。

  这一次,他们的目标不再是卖东西,而是——采购。

  他首先来到镇上最大的粮店。

  想起过去几个月那饥肠辘辘、糠麸野菜都舍不得吃的日子,他豪气地一挥手。

  “老板,给俺来五百斤粟米,三百斤糙米,再来一百斤黄豆。”

  他没有买更精贵的白面,依旧选择了耐放、顶饿的粗粮。

  但这个数量,却足以让全家十口人,在省吃俭用的前提下,安安稳稳地吃到下一个收获季了。

  看着那一个个被装得鼓鼓囊囊、沉甸甸的粮袋被搬上牛车。

  张大山、铁牛、石头父子三人的心里,都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感。

  仓里有粮,心中不慌。

  古人诚不欺我。

  接着,他又去了盐铺。

  这次他不再是只买一小包,而是直接买了一大包的粗盐。

  足够家里用上大半年了。

  他还下狠心,买了一小坛最便宜的菜籽油。

  虽然依旧金贵,需要省着用,但至少能让家里的锅里,从此不再是清水寡油了。

  灯油也买了一大罐,足够用到下一个收获季。

  然后,他又去了布庄。

  他仔细挑选了许久。

  放弃了那些颜色鲜亮、质地柔软的棉布。

  最终选择了几匹价格相对实惠、颜色耐脏、但质地却非常厚实、极其耐磨的土布。

  这些布,足够给家里每个孩子添置一身能穿出去见人的、结实保暖的外衣和裤子了。

  他还额外买了一些零碎的棉花,准备让王氏给孩子们的旧棉袄填充一下,或者加厚一下炕上的褥子。

  最后,他还去铁匠铺,买了一把崭新的、钢口极好的开山斧,和一把同样崭新的、分量十足的锄头。

  有了这两样利器,无论是砍柴、做木工,还是开垦荒地,效率都能大大提高。

  林林总总算下来,这次大采购,差不多花掉了将近十五两银子。

  看着迅速瘪下去一小半的钱袋,张大山也有些心疼。

  但他知道,这些钱,花得值。

  它们换来的,是全家人未来几个月最基本的生存保障。

  满载而归。

  当牛车拉着满满一车的粮食、布匹、油盐和新工具回到家时。

  全家人都激动得无以言表。

  粮袋被小心翼翼地搬进屋里,堆放在最干燥的角落,看着就让人心安。

  新买的布料被王氏和花儿视若珍宝地收好,准备立刻开始量体裁衣。

  盐罐、油罐、灯油罐都被装得满满当当。

  就连空气中,似乎都少了几分贫穷的酸涩,多了几分殷实人家才有的、踏实的烟火气。

  从这天起,张家的生活,真正意义上,发生了质的变化。

  最明显的,就是饭桌。

  虽然依旧是以粗粮为主,但顿顿都能保证足量管饱了。

  小米粥熬得浓稠香滑,里面甚至会放上几块薯干增加口感。

  杂粮窝头也蒸得更大更软和了,别提多香了。

  炒野菜时,王氏也舍得多放一点油和盐了,那滋滋作响的声音和飘出的油香味,都能让孩子们馋得直流口水。

  偶尔,陷阱里有了收获。

  那更是如同过节一般,能让全家人都美美地解一次馋,感受一下那久违的肉味。

  孩子们因为能吃饱饭,脸色明显红润了许多,身上也开始长肉了,不再是以前那种瘦骨伶仃、风一吹就倒的样子。

  精神头也更足了,干起活来也更有力气了。

  身上的衣服,虽然依旧有补丁,但至少不再是破破烂烂、难以蔽体了。

  王氏和花儿利用一切空闲时间,点着油灯,为家人赶制着新衣。

  晚上睡觉,虽然铺板依旧拥挤。

  但王氏用新买的棉花,将那床破旧的被褥仔细地填充、加厚了一番。

  盖在身上,明显比以前暖和、松软了许多,夜里能安稳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