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推广良种,劝课农桑-《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清溪县的“授田大会”,在百姓们的感恩戴德和欢呼声中,落下了帷幕。

  但张小山知道,这仅仅是开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分给百姓土地,只是让他们有了饭碗。

  教会他们如何在这碗里装满饭,甚至装上肉,才是他这个县丞,真正要做的大事。

  没过几天。

  在县城郊外那片最是肥沃的官田上,一座崭新的、用篱笆围起来的巨大农庄,便拔地而起。

  农庄的门口,立着一块由李知县亲笔题写的木牌。

  上书八个大字——“清溪县农事试验田”。

  这天一早。

  数百名刚刚分到田地的农户代表,被请到了这里。

  他们看着这片被规划得整整齐齐、沟渠纵横的试验田,眼中都充满了好奇。

  张小山没有穿他那身青色的官袍。

  而是换上了一身方便活动的短打劲装,脚上踩着一双沾着泥土的布鞋。

  他看起来,不像个官老爷,反倒更像个经验丰富的老农。

  他站在田埂上,对着聚拢而来的乡亲们,朗声说道。

  “各位乡亲,分到地,只是有了饭碗。”

  “要想把这碗里的饭装满,甚至装上肉,就得学着把地种好。”

  “今天,本官就在这里,给大家伙儿介绍几个能让地里多打粮食的‘新宝贝’。”

  他说着,让刘书吏和几个衙役,抬上来了两个大麻袋。

  一个麻袋里,装着本地农户常用的、干瘪瘦小的稻种。

  另一个麻袋里,则装着一颗颗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的、从青石村运来的优良稻种。

  “乡亲们请看。”

  他抓起两把不同的稻种,放在众人面前。

  “好种出好苗,好苗结好粮。”

  “你们说,这两种种子,哪一种能长出更多的粮食来?”

  这个对比,是如此的直观。

  所有人都看出了那优良稻种的好处,纷纷发出惊叹。

  “这……这张相公家的种子,咋长得跟金豆子似的。”

  “是啊,比俺家的传家宝种还好。”

  小山笑了。

  “这,便是咱们试验田的第一个宝贝——良种。”

  “从今日起,凡是愿意试种的农户,都可来县衙登记。”

  “官府,可以先将这良种,赊给大家。”

  “不收一文钱的利息。”

  “等到秋后丰收了,大家再按数归还即可。”

  这个消息,让在场的农户们,都激动得窃窃私语。

  紧接着,小山又让人牵来了耕牛,以及两样新奇的“大家伙”。

  一样,是早已在青石村普及的曲辕犁。

  另一样,则是安装了轴承的独轮车。

  他亲自下场,为众人演示。

  只见那曲辕犁,在牛的牵引下,转弯灵活,犁地又深又快,比老式直辕犁的效率高出了不止一倍。

  而那独轮车,一个半大的小子,便能轻松地推着上百斤的土方健步如飞。

  这两样“神器”,再次让农户们看得是目瞪口呆。

  小山宣布,这两样工具的图纸,将无偿公布。

  各村的铁匠和木匠,都可以来县衙抄录,官府还会派人进行指导。

  演示完工具,小山又带着众人,来到了试验田的角落。

  那里,挖了几个大坑,里面堆满了各种枯枝烂叶、人畜粪便和塘泥。

  “各位乡亲,这地啊,就跟人一样,干活多了,也会累。”

  “要想让它年年都给咱多打粮,就得给它‘吃饱饭’。”

  他详细地,向众人讲解了如何利用这些看似无用的废料,来制作能改良土壤、增加肥力的“堆肥”。

  这变废为宝的法子,再次让农户们大开眼界。

  最后,小山将众人,带到了试验田最南边的一块地。

  那里,早已按照他家乡的模式,被改造成了一片“桑基鱼塘”。

  新栽的桑树苗,正在茁壮成长。

  “乡亲们,种粮食,是为了填饱肚子。”

  他指着那些桑树苗,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而种这些,却是能让咱们的日子,过得更富足,更有盼头。”

  “这桑叶,可以养蚕。”

  “蚕能结茧,茧能缫丝,丝能织绸。”

  “那一匹上好的丝绸,运到府城去,能换回来的银子,怕是比一亩地一年的收成还要多。”

  他将“桑基鱼塘”的生态循环模式,仔仔细细地讲给了众人听。

  并宣布,官府将从青石村,低价购入一批桑苗。

  凡是愿意改造自家田地,尝试养蚕的农户,都可以从官府这里,免费领取桑苗,并得到技术指导。

  良种、新具、堆肥、桑蚕……

  这一整套来自青石村的、先进的、系统的农业发展方案。

  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清溪县的百姓面前,缓缓展开。

  他们看着眼前这位年轻的、真心实意为他们着想的县丞大人。

  他们看着这片充满了新奇事物和无限希望的试验田。

  心中那份因分到土地而产生的喜悦,彻底转化为了对未来的、最热切的渴望。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农,颤颤巍巍地走上前,对着小山,深深地鞠了一躬。

  “张相公,俺们活了一辈子,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听天由命。”

  “从没想过,这田地里,还有这么多学问和道道。”

  “您不光给了俺们地,还教俺们怎么把地种出金子来。”

  “俺们……俺们给您磕头了。”

  说着,他便要跪下。

  小山连忙上前,将他扶住。

  “老人家,使不得。”

  “本官所为,皆是分内之事。”

  “只要乡亲们能齐心协力,肯学肯干,这清溪县的日子,就一定会越来越好。”

  他的话音刚落。

  在场的数百名农户,便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他们争先恐后地,涌向负责登记的刘书吏那里。

  争着要领取那能带来希望的良种和桑苗。

  清溪县的农业革命,就在这一天,就在这片小小的试验田上。

  正式,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