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众议修路,再定方案-《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那连绵的春雨,总算是有了些停歇的苗头。

  天空中,虽然还飘着些零星的雨丝,可那厚重的乌云,却也渐渐地散开了些。

  露出了几片洗过似的、浅蓝色的天。

  张大山瞅着这天色,知道这修路的事儿,不能再拖了。

  他当即便让石头和柱子,去把村里“公社会”那几个理事。

  还有各甲的甲长,以及几个平日里在村里说话有分量、也肯为大家伙儿出力的老者和壮年汉子。

  都请到了自家那宽敞的堂屋里。

  人一到齐,王氏和花儿她们,便端上了热腾腾的姜茶和几碟子自家做的炒豆子、南瓜干。

  大伙儿围着那烧得旺旺的炭火盆,身上那股子因为淋了雨而带来的寒气,也渐渐地被驱散了不少。

  “各位叔伯兄弟,今儿个请大家伙儿来,还是为了咱们村这路的事儿。”

  张大山也不绕弯子,开门见山地说道,声音里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郑重。

  “前些日子那几场春雨,想必大家伙儿也都瞅见了。”

  “咱们村那几条道,无论是出村的主道,还是通往各家作坊的小路。”

  “都被那雨水给泡得……不成样子了。”

  “泥的泥,坑的坑,车马难行,人走着都费劲。”

  “这不仅仅是耽误了咱们平日里的出行,更要紧的是,它耽误了咱们村各项营生的进出啊。”

  “石头前几日从镇上回来,那骡车都差点陷在泥里头。”

  “铁牛他们往‘公仓’运米面,也都是一担子一担子地硬扛。”

  “长此以往,这可不成。”

  他这话一出口,堂屋里顿时就响起了一片附和之声。

  “是啊,张先生,您说的是。这路不好走,可真是愁死人了。”

  周文轩也紧跟着说道,他如今也算是张家的女婿,对村里的事自然上心:“岳父大人所言极是。”

  “这道路不畅,不仅影响村民出行,对我家布坊的货物运送,也着实是个大麻烦。”

  “前几日花儿赶制出来的那几匹上好的彩布,就因为路上泥泞,石头都不敢轻易让骡车拉去镇上,生怕给颠簸坏了,或是被那泥水溅脏了,误了交货的时辰,也损了咱们‘青石布艺’的信誉。”

  钱大爷也叹了口气:“以前村里穷,路烂点也就罢了。可如今咱们村这日子眼瞅着就好起来了,这路要是跟不上,那可真是……拖了后腿了。”

  张大山点点头,示意大家伙儿稍安勿躁。

  “所以,俺琢磨着,咱们这路,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光是简单地铺点石子、垫点沙土就算完事了。”

  “那法子,治标不治本,雨水一泡,照样白搭。”

  “咱们得想法子,给它来个……脱胎换骨的大改造!”

  “要修,就得修成那种能经得住风吹雨打,也能扛得住车拉马拽的‘铁板路’!”

  他这话,说得是斩钉截铁,也充满了决心。

  众人听了,都是精神一振,可随即又有些犯嘀咕。

  “张先生,您说的这‘铁板路’,怕是……不好修吧?”张河有些迟疑地问道。

  “这开山凿石,铺设路面,那得花多少钱粮,费多少工夫啊?”

  “是啊,咱们村这‘公中’账上,虽然也攒下了些钱粮,可也经不起这么大的折腾吧?”其他几个甲长也面露难色。

  张大山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说道:“这修路的钱粮和工夫,确实是少不了。”

  “可俺这里,倒也有个能让这路面更结实、更耐用,也……相对省些大块好石料的法子。”

  “哦?张先生快说来听听!”众人顿时都来了兴致,一个个都伸长了脖子。

  张大山也不卖关子,他拿起一根烧火棍,就在那堂屋的泥地上,比比划划起来。

  “俺从一本讲营造的古书上看来的,有一种叫做‘三合土’的玩意儿。”

  “就是用那石灰、沙子、还有一些个大小适中的碎石子,按照一定的比例,给它掺和匀了,再加水拌和。”

  “然后呢,一层一层地,铺在早已挖好、也夯实了的路基之上,再用那大石碾子,或者沉重的木夯,给它一层一层地砸结实了。”

  “书上说啊,这‘三合土’一旦干透了,那硬度,简直比那青石板还要强上几分,还不怕水浸,最是耐久不过了。”

  “咱们村如今不是也开了石灰窑,烧出了不少好石灰吗?”张大山特意提了一句。

  “那石灰,正好就能派上大用场。”

  “再加上河道里清出来的那些沙石,还有开山采的那些碎石料,也都能用上。”

  “只要咱们把这配比给它拿捏准了,把这路基给它处理好了,把这夯实的力道给它使足了。”

  “俺就不信,修不出那能让牛车马车跑得飞快的‘铁板路’来!”

  他这番话,说得是有理有据。

  也让那些原本还对修路心存畏难的村民们,都听得是眼睛发亮,心里头也活泛了起来。

  “三合土?这玩意儿……真有那么神?”

  “听张先生这么一说,倒像是个好法子。要是真能修出那不怕水泡的硬路面来,那咱们可就省老鼻子事儿了。”

  钱大爷捻着胡子,沉吟道:“老汉我年轻的时候,也曾听过一些个走南闯北的老匠人,说起过这‘三合土’的妙用。据说那些个京城府里的大官道,还有那坚固的城墙地基,有不少都是用这法子修的。只是……这配比和夯实的火候,怕是不好掌握啊。”

  “钱大爷说的是。”张大山点点头,“这‘三合土’的配比,确实是关键。”

  “石灰多了,容易开裂。沙子多了,又不结实。碎石的大小和用量,也都得有讲究。”

  “不过,大家伙儿也别担心。俺先前也曾偷偷地,在自家后院那几条小道上,试着弄过几回。”

  “虽然也失败了不少次,可也算是……摸索出了一些个粗浅的门道来了。”

  他这话,半真半假。

  确实是试验过,可那真正的“秘方”,还是得靠《天工开物》的指点。

  “所以,俺提议,咱们这次修路,就用这‘三合土’的法子。”

  “先从村口到咱们这张家大院,再到那水磨坊和榨油工坊的这几条主道下手。”

  “等有了经验,再慢慢地,把村里其他那些个道道儿,也都给它拾掇利索了。”

  “至于这钱粮和人手嘛,”他话锋一转,又回到了最实际的问题上。

  “还是照着老规矩,‘公中’出一部分,各家各户也按照人丁和田亩,分摊一部分。”

  “出的力气,也都记在‘工分簿子’上,年底分红利的时候,也能算是一份功劳。”

  “大家伙儿,瞅着这个章程,中不中?”

  他这个提议,可以说是既有技术保障,又有利益驱动。

  那些原本还有些犹豫的村民代表们,互相看了看,也都渐渐地打消了顾虑。

  “中!张先生这法子,俺们都信得过!”张河第一个就拍着胸脯表态。

  “只要能把这路修好了,让咱们往后出门不再受那泥泞之苦,多出点力气,那算啥?”

  “是啊,路通财通。这路修好了,咱们村的好东西,才能更好地运出去,换回更多的钱粮来。这可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好事啊!”其他几个理事和甲长,也都纷纷点头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