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环境比现在好很多-《大明:机甲六战机是有亿点点快》

  而现今的大明朝,环境比现在好很多。

  如果不改变现状,不久后就会变得和现代社会一样。

  他不能让同样的情况在此刻重演。

  听完这一番解释,朱元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其实他心里明白环境污染的危害,只是担心开采天然气会耗费更多资源。

  “你说的我都懂,但开采天然气的成本实在太高了。”

  “就像你说的,需要大量铁皮。”

  “而国内现有的铁,肯定会被这事消耗殆尽。”

  朱元璋道。

  听了这话,朱桂似乎并不太在意。

  毕竟,这确实要耗费不少铁。

  但这东西以后可以补回来,而环境污染,可不是短期内能彻底恢复的。他盼望朱元璋能理解这份道理。

  在朱桂的坚持之下,朱元璋只好无奈地点头答应。

  "但愿你做这事是对的。"

  "若有不测,朕定会叫停这项工程。"

  朱元璋板着脸,认真地说。

  见到父皇答应,朱桂也兴奋地点了点头。

  为此,他还立下了保证,绝不会有任何闪失。

  接着,朱桂着手筹备开采天然气所需的铁料。

  他先找了张渊明,依据他的设计图来打造铁桶。

  这种铁桶所需的铁,量非常惊人。

  还需大量钢板配合。

  张渊明看到这庞大的工程,一时间感到肩上重压。

  "太子殿下,这玩意儿到底是干啥用的?"

  "竟要造得如此庞大。"

  面对张渊明的疑问,朱桂简单解释了一番。

  听说是为了填补眼下资源短缺,张渊明也不再多问。

  他对这事儿几乎毫无概念。

  与其在这事上纠缠,不如赶快行动起来。

  于是,张渊明集合了所有工人。

  他们要在一个月内,制作出足够多的铁桶。

  这任务艰巨无比。

  不比修建皇宫轻松。

  但这也让工人们充满了干劲,好久没遇到这样高难度的活儿了。

  数日后,大明朝的铁料全都被集中起来。

  首要任务,就是把这些铁炼成钢。

  唯有足够的钢,才能打造出质量合格的铁桶。

  见一切按计划进行,朱桂心里也彻底踏实了。

  似乎也没啥可担忧的了。

  他也有了充足的时间,去看看那石油炼化厂的情况。

  毕竟回来后还没空去过那儿。

  这天,朱桂来到了石油炼化厂。

  那里的空气污染让朱桂忧心忡忡。

  才过一年,污染就已如此严重。

  负责人见朱桂到来,连忙上前迎接。

  "太子殿下,这里一切都好。"

  听了这话,朱桂微微点头。

  "真没想到污染会这么厉害,还好选址选在这里。"

  "否则,肯定会影响更多人。"

  朱桂边走边说。

  闻言,负责人也是一脸无奈。

  毕竟,他们的工作就是炼化石油。

  这里的工人,身体多多少少都受到了影响。

  看到工人们的健康状况,朱桂也禁不住担忧起来。

  "唉,我最担心的就是你们的身体。"

  "这样长期下去,你们的身体会遭受重创。"

  朱桂满是忧虑地说。

  听了这话,工人们纷纷摇头。

  "太子殿下,请您了解我们这么做的初衷。"

  "选择这份工作时,我们就已经做好了牺牲健康的准备。"

  "我们只希望能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助大明朝更好地发展。"

  "只要大明朝越来越强盛,我们吃点苦也无所谓。"

  负责人含泪道。

  这话一出,让朱桂感动得一时语塞。

  眼眶也跟着湿润了。

  随即,他宣布了一个让众人震惊的决定。

  "从今天起,你们的酬劳增加十倍!"

  "这是我能做的。"

  "当然,你们的贡献也会让所有人知道。"

  朱桂提高了嗓门。

  这话一出,众人都激动地互望。

  他们当初选择这份工作,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回报。

  但听到这个决定,也不由得开心起来。

  这也让他们每个人都更加坚定了决心。

  说完,朱桂轻轻揉了揉眼睛。

  事实确是如此。

  为了国家的进步,总有人要做出牺牲。

  这是每个时代都要经历的。

  即便是现代,为国家发展牺牲的人也不少见。

  但人总是自私的。

  能无条件为国家贡献的人,实属凤毛麟角。

  也正因如此,有些国家的发展才会停滞不前。

  他们缺的不是资源,而是愿意为国家付出的人。

  这样的人,值得后人铭记。

  随后,朱桂记录下了所有工人的信息。

  他要将这些工人的事迹公之于众。

  他们的贡献,必须让所有人都知道。

  在那儿停留了几日,朱桂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他该回去处理许多事务了。

  回到代王府,朱桂第一站去了皇宫。

  他讲述了这些工人的故事。

  宫中的大臣们听了,无不露出惊讶之色。

  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不知何时眼眶也湿润了。

  朱元璋深感荣耀。

  没想到大明国内,还有甘愿为国家发展献身的人。

  "把他们的名字给我,我要亲自公布这事。"

  "此外,将他们的名字都刻在石碑上。"

  "石碑就竖在皇宫门外,作为对他们的肯定。"

  朱元璋神情肃穆地说。

  听闻此言,一旁的太监连忙呈上了名单。

  然后,照着朱元璋的吩咐行事。

  他们相信,有这些人在,大明朝的发展必定不俗。

  不出几日,此事便人尽皆知。

  这些人的事迹,更让许多人深受震撼。

  同时也鼓舞了更多人为大明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许多青年争相参军。

  社会各界人士,也都尽可能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瞬间,大明朝上下团结一心。

  无论民间还是皇宫,每个人都想为国家出一份力。

  目睹大明朝当前的局面,朱元璋震撼不已。

  “真没想到,这群人的鼓舞效果竟然这么厉害。”

  “这才几天光景,报名参军的人数就超过了一万。”

  朱元璋坐在皇位上,满是惊奇地说道。

  但这仅仅是个开端,报名参军的人仍是络绎不绝。

  这正是朱桂此番举动的最终目标。

  为了让大明朝更好地前行,全民团结一心是必经之路。

  唯有如此,才能更有力地推动明朝的发展。

  转眼间,一个月已过。

  这一天,张渊明亲临代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