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风起时,信仰再燃-《逆袭人生:外卖小哥的都市风云》

  我站在老城区的街口,看着那面斑驳的墙。

  它像极了这座城市的脸——风霜满布,却藏着故事。

  “林哥,这墙面太旧了,刷上去怕是撑不了多久。”谢明远拿着图纸,眉头微皱。

  “撑不了十年,就让它撑五年;撑不了五年,就留下一年的色彩。”我笑了笑,“我们要的不是永久,而是记忆的唤醒。”

  这是“城市记忆·百街共绘”项目的第一个试点。

  王文化活动策划人和我一起筹备了整整三个月,联络街道、组织画师、协调居民。

  可真正开始执行时,困难比想象中来得更猛烈。

  老城区的居民对我们的到来并不欢迎。

  尤其是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一听说我们要在墙上画画,立刻摆出一副不买账的表情。

  “我们这墙好好的,干嘛要乱涂乱画?”一位穿碎花衫的老太太站在门口,语气里带着几分不屑。

  我走上前,耐心解释:“阿姨,这不是乱涂乱画,是讲述咱们这片土地自己的故事。您看,我们画的是老街上的非遗手艺,还有当年的故事。”

  “讲故事?你们这些年轻人懂啥故事?”她摆摆手,“我们家老爷子年轻时候在这条街上卖过糖画,你要是真想讲点啥,不如问他去。”

  我一听,眼睛亮了,“能请他给我们讲讲吗?如果有照片更好,我们还可以把真实的故事融入壁画中。”

  老太太愣了一下,没再说话,只是转身进屋去了。

  后来才知道,她丈夫确实是当年有名的糖画艺人,还留了几张泛黄的老照片。

  钱志愿者听说后,主动上门沟通,几次下来,原本反对的居民也慢慢接受了这个项目。

  几天后,我亲自来到那位老人家里,捧着一本整理好的街区历史册子,向他们征求意见。

  老人翻着册子,眼圈有点红:“没想到啊,这些老东西还能被记住。”

  那一刻

  而舆论上的反击也在悄然进行。

  赵媒体主编的《文化入侵与本土觉醒》一文发布当晚,阅读量就破百万。

  文章深入剖析了某些境外基金会打着“保护传统文化”的旗号,实则将非遗商品化、去语境化的操作路径。

  谢明远通过数据建模,对比了火种计划实施前后的地方就业率、消费增长曲线,清晰地展示了这项工作的社会价值。

  “真正的文化传承,不该沦为资本的猎物。”赵主编写道,“而林致远所做的,正是让传统回归生活,而不是变成博物馆里的标本。”

  文章迅速引发热议,不少主流平台纷纷转载。

  曾一度质疑我的声音也开始转向支持。

  有人留言说:“原来那些画墙的人,是在守护城市的灵魂。”

  而在高校的一场讲座后,一群学生找到了我。

  “林老师,我们能不能也做点什么?”一个戴眼镜的女生认真地问。

  我笑着点头:“当然可以。你们擅长设计,为什么不尝试把传统纹样用到现代服装上?”

  他们真的做了。

  短短一个月内,成立了一个叫“新国风设计社”的社团,邀请张非遗传承人作为顾问,将古法造纸工艺与布料结合,设计出一批独特的汉元素服饰。

  他们的作品第一次展出,就在校园引起轰动。

  甚至有国际时尚品牌主动联系,希望合作推广。

  我看着那一排排融合了古老技艺与现代审美的衣服,心里涌起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感。

  这不仅仅是文化的延续,更是它的再生。

  夜色渐深,我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看到一封来自黄金融专家的邮件。

  “林哥,有个情况值得注意。那家境外投资基金最近动作频繁,旗下的子公司正在和地方政府接触……”

  我盯着屏幕,眉头微微皱起。

  但还没等我把内容看完,手机又震动了一下。

  是肖潇然发来的消息:“今天有几个孩子问我,成为‘火种’需要考试吗?我说不需要,只要愿意守护,就是火种。”

  我轻笑了一声,回复她:“那我们就继续点亮更多的火种吧。”

  放下手机,我起身走到窗边,望向这座灯火通明的城市。

  风起了。

  而信仰,正再次燃起。

  我盯着那封邮件,指尖在键盘上停了许久。

  黄金融专家说得没错,那家境外投资基金的动作,确实不对劲。

  “吴顾问,立刻联系李文化学者,今晚必须开个会。”我拨通电话,语气不容置疑。

  夜色渐深,办公室里只剩我和吴顾问。

  李文化学着带着一沓厚厚的资料赶来时,眉头几乎拧成一个“川”字。

  “林致远,这不是普通的资本干预。”他坐下后第一句话就让我心头一紧,“这家公司背后的股东名单,牵涉到几家国际文化基金会。他们表面上支持非遗保护,实际上是在系统性收购地方文化资产,再通过资本运作,逐步将其私有化。”

  我听完,只觉胸口一股闷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火种计划,不只是我们在做的一个项目,它已经被盯上了。

  “我们必须在他们完全控制舆论之前,拿出有力的证据。”我说,“李教授,你能不能牵头,做一个关于非遗项目对地方经济长期影响的白皮书?要学术性、数据性、政策建议三位一体。”

  李文化笑着点头:“可以,我这边有团队,而且市发改委的几位老朋友也愿意配合。”

  “吴顾问,你负责统筹策略,把这份白皮书做成一份真正能影响政策的文件。”我顿了顿,声音低沉却坚定,“我们不能让他们用文化做买卖。”

  会议一直持续到凌晨两点,散场时,外面的风有些冷。

  我站在门口,看着天边的月亮,忽然想到张老。

  张非遗传承人这些年一直守着那间小小的古法造纸工坊,从没抱怨过一句。

  他总说:“手艺在,人就在;人不在了,手艺也就散了。”

  可如果连这片土地都不再支持他们,那些手艺,又该如何延续?

  第二天一早,我便赶往老城区,去看“百街共绘”项目的最后一幅壁画。

  那幅画,是我和张老站在工坊前的画面。

  画师用了整整三天,才将那份沉稳与厚重还原出来。

  晚上七点,灯光秀开始。

  整个街区亮起温暖的光,居民们自发聚集在壁画前,有的举着火把,有的点亮手电筒,像一场无声的朝圣。

  我站在高处,望着那片光的海洋,心头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

  “原来,信仰真的可以被看见。”我轻声自语。

  直播镜头对准我时,我没有躲避。

  我知道,这一刻,不只是属于我,而是属于每一个愿意守护这座城市文化的人。

  而就在我们沉浸在这一夜的温暖中时,第二天清晨,有人在壁画旁贴出一张匿名纸条。

  我弯腰捡起,上面只写了一句话:

  “你点燃了火,却忘了谁才是真正的继承者。”

  我皱起眉头,将纸条收好。

  心中隐隐有些不安,却还没意识到,这背后藏着的,究竟是怎样一段尘封的往事。

  但我知道,有些真相,终究会浮出水面。

  喜欢逆袭人生:外卖小哥的都市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