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火种未熄,风雨欲来-《逆袭人生:外卖小哥的都市风云》

  阳光透过病房的玻璃窗斜斜洒进来,落在张老灰白的鬓角上。

  他躺在病床上,呼吸略显急促,可眼神依旧坚定。

  “林先生……”他的声音有些沙哑,“我这一辈子没干过别的,就守着这门手艺,现在身体不行了,心里放不下啊。”

  我握住他的手,能感觉到那手掌里残留的茧子,那是几十年古法造纸留下的痕迹。

  “您放心,咱们的手艺不会断。”我说这话的时候,语气比任何时候都重。

  张老轻轻点了点头,眼角挤出深深的皱纹:“我徒弟们都是好孩子,可他们年轻,经验不足,作坊那边……”

  “我已经安排谢明远过去盯着了。”我顿了顿,“另外,我们打算做个线上教学系统,让全国有兴趣的人都能学这门技艺。”

  张老的眼睛亮了起来,像是看到了什么希望。

  我继续说道:“不只是传承,还要让它活起来,让更多人知道它存在的意义。”

  窗外的风拂动窗帘,病房里一时安静下来。

  我能听见远处医院走廊的脚步声和消毒水的味道交织在一起。

  张老缓缓闭上了眼睛,似乎安心了许多。

  走出医院时,手机震动了一下。是谢明远发来的消息:

  【基金会的事有点麻烦,赵主编那边又有新消息】

  我皱起眉头,快步走向停车场。

  肖潇然已经在车边等我,看我神情不对,轻声问:“怎么了?”

  “火种基金会的事情,还没完。”

  她点点头,没有多问,只是默默地坐进副驾驶。我知道她一直都在。

  车子驶入市中心时,天色已经泛暗。

  我们的办公室灯火通明,谢明远和黄金融专家正在会议室里等着我。

  “情况怎么样?”我推开门,直接问道。

  谢明远指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初步判断,对方用的是我们去年第三季度的原始报表,但经过了深度剪辑处理。伪造了三笔资金流向,金额加起来超过八百万。”

  “传播速度呢?”我坐下。

  “微博、抖音、知乎都有转发,几个大号联动,已经开始有媒体跟进报道了。”黄金融专家推了推眼镜,“如果再不回应,公众信任会崩盘。”

  我沉思片刻,开口道:“直播账目。”

  几人一愣。

  “你是说……实时公开?”谢明远皱眉。

  “对。”我点头,“不是简单的截图,也不是官方声明。我们要做一场透明账目直播,邀请第三方审计机构同步上线,每一笔支出都现场展示,从基金会账户到项目执行单位,全程直播。”

  会议室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风险不小。”黄金融专家低声提醒,“一旦出现哪怕一点点误差,都会被放大。”

  “可如果不做,我们就只能被动挨打。”我看向众人,“这不是财务问题,这是信任问题。”

  谢明远咬牙点头:“我可以负责技术对接,把后台数据库临时开放权限,配合直播平台调试。”

  “我去联系会计师事务所。”黄金融专家也站起身。

  我拿起手机,拨通赵主编的号码。

  电话接通很快。

  “致远,我刚收到一封匿名邮件,里面有一份新的‘证据’。”赵主编的声音透着一丝不安,“这次是关于你们和境外组织的资金往来……你最好提前准备。”

  “谢谢赵哥。”我深吸一口气,“我们马上会有动作。”

  挂掉电话,我望向窗外夜色中的城市灯火。

  火种计划才刚刚开始,怎么可能在这里停下?

  我回头看向众人:“明天下午三点,直播准时开始。”

  而此刻,我不知道的是,在这座城市的另一端,某个办公室里,一个男人正看着直播预告,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他轻轻敲了敲桌面,屏幕上显示着一条加密信息:

  【一切按计划进行】我坐在论坛后台的休息室里,手里攥着一页纸,那是李文化学者刚刚演讲前递给我的资料摘要。

  纸张微微有些泛黄,仿佛是特意用古法造纸做的——这正是我们和张老合作的第一批实验品。

  “林先生,该你了。”助理轻轻敲门,提醒我轮到我去介绍火种计划的社会实践部分。

  我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来,整理了一下西装袖口。

  今天的论坛是关于“非遗与当代城市文化复兴”的高端对话,现场来了不少高校教授、地方政府官员,还有几家主流媒体的记者。

  而最让我在意的是,在会场后排偏右的位置,坐着一位身穿灰色风衣的男人——周鸿涛的私人顾问之一。

  他脸上挂着若有若无的笑容,像是在看一场好戏。

  我走进会场时,掌声稀稀落落。

  李文化学者刚结束他的发言,反响却异常热烈。

  他说得没错:“非遗不是遗产,而是资源。是我们地方经济转型中最不该忽视的文化资本。”

  他在台上引用了大量的数据,包括我们过去一年在社区开展的活动带来的游客增长、本地手工艺品牌销售额提升、甚至带动周边餐饮业复苏的曲线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他说到“一个非遗项目能拉动三倍于其投入的经济效益”时,全场响起了掌声。

  但随即,周鸿涛一方的律师团代表突然举手提问:“李教授,您是否认为过度强调传统文化会阻碍我们与国际接轨?是否会陷入文化保守主义的泥潭?”

  李学者只是淡淡一笑,拿起话筒,声音不急不缓:“文化自信不是排外,而是自知。我们尊重世界,也必须被世界尊重。”

  掌声雷动。

  我在台下听着,心里涌起一股热流。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们不只是在保护一门手艺,更是在守护一种精神。

  接下来是我的发言。

  我讲了张老的故事,讲了谢明远如何搭建那个即将上线的教学系统,讲了肖潇然带着孩子们写书法、折纸书的过程。

  我说:

  “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成为非遗传承人,但如果他们能在成长过程中接触过真正的文化根脉,未来他们在做选择时,就会多一份敬畏,少一些盲目。”

  说完这句话时,我看见那位灰衣男人脸上的笑容消失了。

  几天后,王文化活动策划人提出了“非遗体验进校园”的方案。

  首批试点选定了三所中学,我和肖潇然亲自参与课程设计,从古法造纸、书法装帧,到剪纸与印染,每一道工序都尽量简化又保留精髓。

  第一次学生作品展放在社区文化馆展出,那天晚上,我和肖潇然站在展厅一角,看着孩子们的作品被灯光照得发亮。

  忽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一幅用古法纸写的书法作品前,泪水缓缓滑落。

  “这是我小时候用的纸……”他轻声说,“我以为这种纸,再也看不见了。”

  我鼻子一酸,快步走上前,扶着他问:“您以前见过?”

  老人点点头,眼中泛着光:“我家就在老城南,小时候父亲就是用这种纸写账本……”

  那一刻

  可就在一切看似稳定之际,一封匿名信悄然寄到了我的办公室。

  信封没有任何署名,只有一句话:

  “你以为赢了?真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喜欢逆袭人生:外卖小哥的都市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