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东西两线的抉择-《穿越唐朝边关一戍卒》

  尼泊尔虽小,多高山密林,国力微弱,即便归顺对大唐助益有限。

  但土地从来都是多多益善,哥舒翰与李乾交换了一个默契的眼神,心中已有定见。

  “你们有何要求?”哥舒翰开门见山。尼泊尔主动归降,必有所求,此事需先问个明白。

  “任凭大唐处置。”使者小心翼翼地回答,竟是无条件投降。看来尼泊尔确实被大唐的雷霆手段吓破了胆。

  这也难怪,与吐蕃相比,尼泊尔国力相差十万八千里。

  连吐蕃这样的高原霸主都被大唐所灭,小小尼泊尔怎能不惧?吐蕃尚且不是大唐对手,尼泊尔又能拿出什么筹码?

  “当真没有其他要求?”李乾再次确认。

  使者迟疑片刻,终于开口:“听闻大唐物阜民丰,若能让吾王定居长安,于愿足矣。”

  这哪里算得上条件?即便使者不提,大唐也会如此安排。赐予美宅良田,让尼泊尔王在长安安享富贵,本就是大唐对待归顺者的惯例。

  “准了。”哥舒翰郑重应允,“大唐从不亏待真心归顺之人。只要尼泊尔王诚心归顺,他的心愿自会得到满足。”

  “谢大帅!谢监军!”使者喜出望外,终于抬起头来,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他望着哥舒翰和李乾,如同瞻仰神明,满脸崇敬。

  长安的繁华富庶天下闻名,能成为大唐子民是莫大的荣幸。

  放眼天下,虽有吐蕃、大食这样的强国,但其都城远不能与长安媲美。对贫穷的尼泊尔王而言,定居长安简直是天大的福分。

  “大帅所言,一言九鼎。”李乾进一步安抚道,“你可知道大唐当年如何处置颉利可汗?”

  使者连连点头。这段历史他自然知晓,颉利可汗趁隋末乱世肆虐中原,迫使唐高祖称臣纳贡。

  但大唐生擒颉利后,不仅未加杀害,反而赐予高官厚禄,让其在长安安享晚年。

  “颉利与我大唐有血海深仇,尚且如此优待。”李乾语重心长,“尼泊尔王主动归顺,大唐岂会亏待?必让他在长安享尽荣华富贵。”

  使者闻言,激动得浑身颤抖。他仿佛已经看到自家君王在长安的锦绣前程,那是尼泊尔王室几代人都不敢想象的福分。

  当然,唐朝对颉利可汗的处置也并非全然仁慈。

  每逢盛大宴会,这位曾经的草原霸主不得不穿上突厥服饰,在宴席间起舞助兴。

  这种精神上的羞辱,远比肉体上的惩罚更让他痛苦。最终,颉利可汗在屈辱与愤懑中郁郁而终。

  相比之下,尼泊尔对唐朝毫无威胁,又是主动归降,自然不会遭受这般待遇。只要尼泊尔王安分守己,在长安安享富贵绝非难事。

  “谢监军恩典!”使者闻言大喜,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他当然知晓颉利可汗的遭遇,相比之下,尼泊尔王的待遇简直好得太多。

  接下来的事宜就简单了,使者详细介绍了尼泊尔的情况,哥舒翰与李乾与众将商议后,决定派一员将领率两千精兵进驻尼泊尔。

  同时要求尼泊尔王尽快启程前往逻些,以便随唐军一同返回长安。使者对此一口应允。

  随着哥舒翰一声令下,两千唐军在使者引领下,浩浩荡荡向尼泊尔进发。

  就在处理完尼泊尔事宜后,李隆基的圣旨如期而至。

  旨意主要有二:一是正式批准征讨天竺的计划,授权哥舒翰全权负责,择机出兵。这等于给了哥舒翰极大的自主权,让他振奋不已,誓要一举拿下天竺。

  二是严令李乾即刻撤军,因为安西都护府的形势已岌岌可危,高仙芝能支撑多久谁也无法预料。唐军必须尽快撤回河湟之地休整,待平定吐蕃庆典结束后,立即挥师西进,与大食决战。

  这个时间点至关重要,必须在安西四镇陷落之前完成西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以唐朝的国力和唐军的战力,即便安西四镇失守也能夺回,但必将付出惨重代价。

  若能及时西进,不仅能避免这些损失,更能与高仙芝里应外合,给大食以沉重打击。

  接到圣旨后,哥舒翰与李乾立即召集众将商议撤军事宜。

  “诸位!平定吐蕃一战,我们取得了圆满成功!”哥舒翰环视众将,只见人人昂首挺胸,喜形于色,仿佛又打了一场大胜仗。

  撤军意味着吐蕃战事真正落下帷幕,这怎能不让将士们欢欣鼓舞?

  “哈哈!”众将发出会心的笑声,甜如饮蜜。

  “吐蕃之地,华夏数千年未能纳入版图,如此奇功成于我辈之手,这是我们莫大的荣耀!”哥舒翰豪情万丈,“人生若此,夫复何憾!”

  “人生若此,夫复何憾!”众将齐声呼应,声震云霄。

  “陛下旨意已到,命我等即刻撤军。”哥舒翰剑眉一扬,“撤回的将士将在河湟之地休整,待庆典结束后即开赴西域。另有部分将士需留守吐蕃,待局势稳定后出征天竺。愿意留下的,现在可以报名。”

  帅帐内一片沉寂,众将紧闭双唇,连呼吸都刻意放轻,偌大的军帐内落针可闻。

  “怎么?灭天竺这等美差,你们都没兴趣?”哥舒翰剑眉倒竖,声若洪钟。

  众将依旧沉默不语。

  “那愿意撤军的,说话!”李乾目光如电,扫视众人。

  “撤军!撤军!”众将异口同声,竟无一人迟疑。

  “你们......”哥舒翰指着众将,气得直跺脚,“打大食是打仗,灭天竺就不是打仗了?怎么都想着撤?”

  灭天竺虽也是一战,但天竺四分五裂,国力孱弱,哪比得上与大食的巅峰对决?

  更何况,唐朝与大食鏖战数十载,如今终于可以集中兵力决战,这等惊天动地的大战,谁愿错过?

  “大帅息怒。”李乾笑着打圆场,“这不是您的错,实在是......长相问题。”

  “啊?”哥舒翰一时语塞。这明明是战略选择,怎么扯到长相上了?

  “哈哈哈!”众将终于憋不住,哄堂大笑。难得见到威严的哥舒翰吃瘪,实在有趣。

  “大帅您看,”李乾挺直腰板,故作正经,“您这虎背熊腰的,看着就吓人。哪像我这般俊朗,能迷倒万千少女。”

  众将强忍笑意,紧抿嘴唇。毕竟去留大权还在李乾手中,谁也不敢造次。

  “监军真会自夸!”偏偏李平西不长眼,小声嘀咕。

  “李平西!你说什么?”李乾耳尖,眼中精光暴射,“好,你就留下来陪大帅吧!”

  “别啊监军!”李平西吓得跳起来,“我错了!您比潘安还俊,宋玉再世也不及您万一啊!”

  “晚了!”李乾不为所动。

  “监军开恩啊!”李平西哀嚎连连,活像个受气的小媳妇。

  众将看得直乐。李乾分明早有意让李平西留下,不过是借题发挥罢了,这傻小子居然没看出来。

  “李平西,”李白实在看不下去,出言提醒,“监军早就属意你留下了。”

  “凭什么啊?”李平西仍不死心。

  “谁让你不善谋划呢?”李白拍拍他的肩膀,语带同情,“天竺之战没那么多弯弯绕,正适合你。可大食之战不同,万里疆域,兵精粮足,必是连番恶战,需要运筹帷幄之才。”

  李平西这才恍然大悟,垂头丧气地认命了。众将见状,又是一阵哄笑。帅帐内原本凝重的气氛,在这番插科打诨中轻松了不少。

  李白所言极是。大食帝国疆域辽阔,西起地中海,东至西域,幅员万里,与大唐不相上下。

  其人口众多,物产丰饶,军队训练有素,精锐善战。一旦开战,绝非一两场战役就能决出胜负,必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系列大战。

  “更重要的是,”李白继续分析,手指轻点案几,“大食人才辈出,除了众所周知的东方总督、西方总督和哈里发外,还不知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英雄豪杰。要与之抗衡,我大唐必须精锐尽出。”

  他转向郭子仪和李光弼,笑道:“像他们这样善谋善战之将,比你更适合参与这场大战。”

  李平西听得目瞪口呆,一时语塞。李白这番分析鞭辟入里,令他无从反驳。

  “不止是李平西,”李乾接过话茬,声音铿锵有力,“凡只会冲锋陷阵的莽将,都留下来征讨天竺。唯有智勇双全、善于用兵者,才有资格参与这场与大食的巅峰对决!”

  从吐蕃撤军的主力几乎都要投入与大食的决战。

  哥舒翰和李乾为此反复商议,整整耗费一天时间才完成人员调配。

  这本该是一道军令就能解决的事,却因留下的将领们心有不甘,纷纷前来求情,这才拖延了这么久。

  “大帅,让我也去吧!”

  “”监军,我保证不莽撞!”

  帅帐外,请命的将领排成长队。他们宁愿在巅峰对决中马革裹尸,也不愿错过这场必将载入史册的大战。

  哥舒翰和李乾不得不一一安抚,耐心解释每个人的职责所在。

  夕阳西下时,李乾站在营帐前,望着远处连绵的雪山,轻声道:“此战过后,西域格局将彻底改变。我们今日的分兵,实则是为大唐的未来布局。”

  哥舒翰点头赞同:“天竺虽弱,却是重要的后方补给;大食虽强,终将臣服于我大唐铁骑之下。”

  夜幕降临,军营中篝火点点。东西两线的战略部署已然确定,只待明日启程,各自奔赴属于他们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