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那日,成都飘起了今冬第一场寒雨。药膳馆门前的青石板上积了层薄水,倒映着灰蒙蒙的天空。我推开厚重的木门,冷风夹着雨丝灌进来,把前厅几位老顾客冻得直搓手。
"程大夫,今年还煮姜枣茶吗?"王婆婆跺着脚问。她气管不好,每年入冬必来喝我的暖身茶。
"今年升级了配方。"我指着黑板上新写的菜单,"姜枣桂圆茶,加了两味药材。"
后院里,程明正对着手机皱眉:"爸,'康膳坊'又抄袭我们!他们新推的'古法桂圆茶'广告,连包装都模仿咱们的藕片设计。"
我扫了眼屏幕:"别管他们。去库房取云南小黄姜,要带泥的那种。"
郑淮安抱着一筐红枣进来,胡须上还挂着雨珠:"老程,你要的若羌灰枣,今早刚到的货。"
我捏起一颗枣子对着光看。枣皮深红带灰,褶皱里藏着细密纹路,正是师父当年推崇的"铁皮枣"——皮厚肉紧,久煮不烂,最适合入药。
"明仔,称三两桂圆肉。"我翻出师父的手札,"要莆田带壳桂圆,现剥现用。"
程明从冷藏柜取出一串带枝桂圆:"这样行吗?果农说今晨刚摘的,特别新鲜。"
我剥开一颗,乳白的果肉饱含汁水,核小肉厚,带着特有的龙眼木香。这才是上品,比那些硫磺熏过的干货强百倍。
"爸,这次拍个详细视频吧?"程明架好摄像机,"粉丝都等着学冬令进补。"
制作从处理姜开始。小黄姜不用去皮,但要仔细刷洗缝隙中的泥土。我教程明用竹片刮洗,避免金属刀具破坏姜皮下的活性成分。
"姜皮性凉,姜肉性热。"我用铜刀切片,"留皮是为平衡药性,防止上火。"
红枣处理更有讲究。要先在炭火上轻烤,待枣皮微焦时浸入冰水,利用热胀冷缩原理使枣皮绽裂,便于药性渗出。程明手忙脚乱地操作,不是烤焦就是烤不匀。
"看火候,不是看时间。"我示范着翻动红枣,"等闻到焦糖香,枣皮出现细密裂纹就好。"
桂圆则要手工剥壳,保留内膜。程明剥了几颗就喊手疼:"爸,这太费工夫了!用现成的桂圆肉不行吗?"
"你尝尝。"我递给他一颗刚剥的桂圆,"再尝尝干货。"
程明对比后惊讶地瞪大眼睛:"鲜桂圆有股...木质清香?"
"桂圆药用价值全在这股'木气'。"我指着《本草备目》的记载,"能引药入心,安神定志。烘干后荡然无存。"
药材备齐,开始熬制。砂锅底层铺姜片,中层放红枣,顶层是桂圆肉。加水也有讲究——第一次用山泉水浸没药材,武火煮沸后倒掉头道水,去除杂质和燥性。
"这才是真正的'药引子'。"我指着泛黄的汤水,"古人煎药都要去头煎,现在人图快,把这步省了。"
第二道水加至七分满,放入特制的药包:两片陈皮、三粒山茱萸、一小撮藏红花。程明刚要拍摄药包特写,前厅突然传来急促的敲门声。
"程大夫!救命啊!"一个浑身湿透的年轻人扶着位白发老人闯进来。老人面色青白,嘴唇发紫,不住地颤抖。
"我爷爷晨练突然晕倒!"年轻人带着哭腔,"医生说是什么...低温症?"
我立刻让老人靠近熬茶的炭炉,同时吩咐程明:"取三钱肉桂,研末!"
郑淮安已经抱来棉被,我则盛出刚煮沸的姜枣汤,撒入肉桂末,慢慢喂给老人。热汤下肚,老人的脸色渐渐回暖,手指也有了血色。
"再喝点。"我扶着他颤抖的手,"这是急救古方,姜枣回阳,肉桂通脉。"
年轻人千恩万谢,非要付钱。我摆摆手:"遇到就是缘分。带些姜枣茶回去,早晚热饮。"
这段插曲被程明全程记录。没想到视频上传后,"药膳急救"话题竟登上热搜。评论区炸开了锅:
"原来药膳还能救命!"
"比输液还快!"
"求配方!家里有老人......"
程明念着评论,突然皱眉:"爸,有医生质疑我们非法行医。"
正说着,市卫健委的车停在了门口。两位工作人员严肃地走进来:"程教授,我们接到举报..."
我坦然出示了执业药师资格证和药膳师证书,并解释了急救原理。他们检查后松了口气:"原来如此。不过以后这种急救情况,建议先叫120。"
"医者仁心,见死必救。"我指着墙上师父留下的训诫,"当然,下不为例。"
这场风波反而让姜枣茶名声大噪。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有养老院的,有登山队的,甚至滑雪场都来预定批量装。
"爸,咱们产能跟不上啊。"程明统计着订单发愁。
"药膳不是方便面。"我翻着日历,"这样,每周三限量供应,提前预约。"
小林闻讯赶来,提议搞个"药膳工作坊",教大家基础配方。于是周六上午,药膳馆挤满了学员,有家庭主妇,有养生馆技师,甚至几位穿白大褂的社区医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姜枣茶不是简单的红糖水。"我示范着烤枣技巧,"红枣烤炙后,糖分转化为寡糖,更易吸收却不升血糖。"
程明负责指导年轻人剥桂圆,郑淮安则教老人们辨认真伪药材。最认真的是位肿瘤科医生,他仔细记录每个细节:"化疗患者很多脾胃虚寒,这个或许能缓解副作用..."
工作坊结束时,大家捧着自制的姜枣茶合影。背景里,药膳馆的老匾额"和合为膳"四个字格外醒目。
午后,一位特殊客人悄然到来——上次那位卫健委的干部,带着位面色苍白的中年女士。
"程教授,这是我爱人。"他低声道,"乳腺癌术后,吃什么都吐..."
我看了看女士的舌苔:淡白无华,舌边齿痕明显。典型的脾胃虚寒,气血双亏。
"姜枣茶加个药引吧。"我取出珍藏的二十年新会陈皮,"这个理气不伤正,适合术后调理。"
熬制时,我特意加入少许炒麦芽,减轻姜的刺激性。茶汤呈琥珀色,陈皮香与枣香交织,闻之令人食指大动。
女士小啜一口,竟没有反胃,反而主动要第二口。她丈夫激动得眼眶发红:"半个月了,第一次主动进食..."
"记住,小口频饮。"我包好药材递给他,"胃气刚复,不可过急。"
这件事让我思考药膳的现代应用。当晚,我召集程明和小林开了个会。
"我想开发系列调理药膳。"铺开师父的手札,"针对化疗后、术后、产后等特殊状态。"
小林立刻提议:"可以做短视频系列,教家属基础护理药膳。"
程明则担心产能:"爸,咱们人手不够啊。"
"不量产。"我指着墙上的地图,"联合社区医院开培训班,授人以渔。"
计划很快落地。第一个试点在肿瘤科病房,我教家属们熬制改良版姜枣茶——减姜量,加山药粉,更适合胃弱患者。护士长特意腾出配餐间,设置"药膳角"。
效果出乎意料。一位长期呕吐的小患者,喝完药膳茶后竟然要吃苹果;一位口腔溃疡的老先生,用茶汤含漱后疼痛大减。
"程教授,"主治医生拉着我商量,"能不能针对不同化疗方案设计配套药膳?"
与此同时,网络上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多。某营养专家发长文称"药膳无科学依据",引来热议。
程明气得要写檄文反驳,我拦住他:"请他们来药膳馆坐坐。"
周末,几位持怀疑态度的医者如约而至。我没有急着辩解,而是带他们参观后院药圃,讲解每味药材的性味归经。然后现场制作姜枣茶,用实验数据说话。
"这是姜辣素含量检测。"程明展示便携仪器,"传统烤枣工艺使姜辣素转化率提高40%。"
"再看这个。"小林调出论文,"《肿瘤支持治疗杂志》最新研究,姜辣素衍生物能显着缓解化疗呕吐。"
最震撼的是郑淮安的"盲测实验"。他用同样的原料,分别按传统工艺和现代快煮法制作姜枣茶,让来宾品尝对比。结果所有人都指出传统熬制的茶汤回甘更持久,身体暖感更均匀。
"服了。"一位年轻医生感叹,"原来不是药膳无效,是我们没学到精髓。"
风波过后,姜枣茶工作坊越办越红火。最让我欣慰的是,肿瘤医院那位小患者的妈妈也成了志愿者,教其他家属熬"儿童版"药膳茶——多加一颗蜜枣,少放一片姜。
立冬那天,药膳馆来了位意外的客人——当初质疑我们的营养专家,带着一盒精装保健品。
"程教授,这是美国最新研发的姜黄素胶囊。"他诚恳地说,"想请您看看,能否与您的药膳配合使用。"
我看了看成分表:"直接吃姜枣茶不好吗?"
"这...胶囊更方便..."
"药膳不仅是有效成分。"我指着正在熬制的大锅,"你看这蒸汽,闻这香气,观这汤色,都是疗效的一部分。胶囊能替代吗?"
专家若有所思地点头。临走时,他买了十包药材,说要回去"好好体会"。
夜深了,药膳馆的灯光依然温暖。程明整理着网友留言,突然笑起来:"爸,有人把咱们的姜枣茶叫'中式拿铁',说上班提神比咖啡管用!"
我笑着摇头。炭炉上,最后一锅茶汤咕嘟作响,姜香、枣甜、桂圆醇厚交织升腾,在寒冷的冬夜里氤氲成一团暖雾。
这雾气中,仿佛又见师父的身影。他总说:"上医治未病。"这一碗看似平常的姜枣茶,或许正是"治未病"的最好诠释——不治已乱治未乱,不治已病治未病。
窗外的冬雨还在下,而屋内茶香正浓。明天,又有新的患者需要这温暖,又有新的学员要来学习这古老智慧。药膳之道,就在这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
喜欢上善若水,寻安
"程大夫,今年还煮姜枣茶吗?"王婆婆跺着脚问。她气管不好,每年入冬必来喝我的暖身茶。
"今年升级了配方。"我指着黑板上新写的菜单,"姜枣桂圆茶,加了两味药材。"
后院里,程明正对着手机皱眉:"爸,'康膳坊'又抄袭我们!他们新推的'古法桂圆茶'广告,连包装都模仿咱们的藕片设计。"
我扫了眼屏幕:"别管他们。去库房取云南小黄姜,要带泥的那种。"
郑淮安抱着一筐红枣进来,胡须上还挂着雨珠:"老程,你要的若羌灰枣,今早刚到的货。"
我捏起一颗枣子对着光看。枣皮深红带灰,褶皱里藏着细密纹路,正是师父当年推崇的"铁皮枣"——皮厚肉紧,久煮不烂,最适合入药。
"明仔,称三两桂圆肉。"我翻出师父的手札,"要莆田带壳桂圆,现剥现用。"
程明从冷藏柜取出一串带枝桂圆:"这样行吗?果农说今晨刚摘的,特别新鲜。"
我剥开一颗,乳白的果肉饱含汁水,核小肉厚,带着特有的龙眼木香。这才是上品,比那些硫磺熏过的干货强百倍。
"爸,这次拍个详细视频吧?"程明架好摄像机,"粉丝都等着学冬令进补。"
制作从处理姜开始。小黄姜不用去皮,但要仔细刷洗缝隙中的泥土。我教程明用竹片刮洗,避免金属刀具破坏姜皮下的活性成分。
"姜皮性凉,姜肉性热。"我用铜刀切片,"留皮是为平衡药性,防止上火。"
红枣处理更有讲究。要先在炭火上轻烤,待枣皮微焦时浸入冰水,利用热胀冷缩原理使枣皮绽裂,便于药性渗出。程明手忙脚乱地操作,不是烤焦就是烤不匀。
"看火候,不是看时间。"我示范着翻动红枣,"等闻到焦糖香,枣皮出现细密裂纹就好。"
桂圆则要手工剥壳,保留内膜。程明剥了几颗就喊手疼:"爸,这太费工夫了!用现成的桂圆肉不行吗?"
"你尝尝。"我递给他一颗刚剥的桂圆,"再尝尝干货。"
程明对比后惊讶地瞪大眼睛:"鲜桂圆有股...木质清香?"
"桂圆药用价值全在这股'木气'。"我指着《本草备目》的记载,"能引药入心,安神定志。烘干后荡然无存。"
药材备齐,开始熬制。砂锅底层铺姜片,中层放红枣,顶层是桂圆肉。加水也有讲究——第一次用山泉水浸没药材,武火煮沸后倒掉头道水,去除杂质和燥性。
"这才是真正的'药引子'。"我指着泛黄的汤水,"古人煎药都要去头煎,现在人图快,把这步省了。"
第二道水加至七分满,放入特制的药包:两片陈皮、三粒山茱萸、一小撮藏红花。程明刚要拍摄药包特写,前厅突然传来急促的敲门声。
"程大夫!救命啊!"一个浑身湿透的年轻人扶着位白发老人闯进来。老人面色青白,嘴唇发紫,不住地颤抖。
"我爷爷晨练突然晕倒!"年轻人带着哭腔,"医生说是什么...低温症?"
我立刻让老人靠近熬茶的炭炉,同时吩咐程明:"取三钱肉桂,研末!"
郑淮安已经抱来棉被,我则盛出刚煮沸的姜枣汤,撒入肉桂末,慢慢喂给老人。热汤下肚,老人的脸色渐渐回暖,手指也有了血色。
"再喝点。"我扶着他颤抖的手,"这是急救古方,姜枣回阳,肉桂通脉。"
年轻人千恩万谢,非要付钱。我摆摆手:"遇到就是缘分。带些姜枣茶回去,早晚热饮。"
这段插曲被程明全程记录。没想到视频上传后,"药膳急救"话题竟登上热搜。评论区炸开了锅:
"原来药膳还能救命!"
"比输液还快!"
"求配方!家里有老人......"
程明念着评论,突然皱眉:"爸,有医生质疑我们非法行医。"
正说着,市卫健委的车停在了门口。两位工作人员严肃地走进来:"程教授,我们接到举报..."
我坦然出示了执业药师资格证和药膳师证书,并解释了急救原理。他们检查后松了口气:"原来如此。不过以后这种急救情况,建议先叫120。"
"医者仁心,见死必救。"我指着墙上师父留下的训诫,"当然,下不为例。"
这场风波反而让姜枣茶名声大噪。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有养老院的,有登山队的,甚至滑雪场都来预定批量装。
"爸,咱们产能跟不上啊。"程明统计着订单发愁。
"药膳不是方便面。"我翻着日历,"这样,每周三限量供应,提前预约。"
小林闻讯赶来,提议搞个"药膳工作坊",教大家基础配方。于是周六上午,药膳馆挤满了学员,有家庭主妇,有养生馆技师,甚至几位穿白大褂的社区医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姜枣茶不是简单的红糖水。"我示范着烤枣技巧,"红枣烤炙后,糖分转化为寡糖,更易吸收却不升血糖。"
程明负责指导年轻人剥桂圆,郑淮安则教老人们辨认真伪药材。最认真的是位肿瘤科医生,他仔细记录每个细节:"化疗患者很多脾胃虚寒,这个或许能缓解副作用..."
工作坊结束时,大家捧着自制的姜枣茶合影。背景里,药膳馆的老匾额"和合为膳"四个字格外醒目。
午后,一位特殊客人悄然到来——上次那位卫健委的干部,带着位面色苍白的中年女士。
"程教授,这是我爱人。"他低声道,"乳腺癌术后,吃什么都吐..."
我看了看女士的舌苔:淡白无华,舌边齿痕明显。典型的脾胃虚寒,气血双亏。
"姜枣茶加个药引吧。"我取出珍藏的二十年新会陈皮,"这个理气不伤正,适合术后调理。"
熬制时,我特意加入少许炒麦芽,减轻姜的刺激性。茶汤呈琥珀色,陈皮香与枣香交织,闻之令人食指大动。
女士小啜一口,竟没有反胃,反而主动要第二口。她丈夫激动得眼眶发红:"半个月了,第一次主动进食..."
"记住,小口频饮。"我包好药材递给他,"胃气刚复,不可过急。"
这件事让我思考药膳的现代应用。当晚,我召集程明和小林开了个会。
"我想开发系列调理药膳。"铺开师父的手札,"针对化疗后、术后、产后等特殊状态。"
小林立刻提议:"可以做短视频系列,教家属基础护理药膳。"
程明则担心产能:"爸,咱们人手不够啊。"
"不量产。"我指着墙上的地图,"联合社区医院开培训班,授人以渔。"
计划很快落地。第一个试点在肿瘤科病房,我教家属们熬制改良版姜枣茶——减姜量,加山药粉,更适合胃弱患者。护士长特意腾出配餐间,设置"药膳角"。
效果出乎意料。一位长期呕吐的小患者,喝完药膳茶后竟然要吃苹果;一位口腔溃疡的老先生,用茶汤含漱后疼痛大减。
"程教授,"主治医生拉着我商量,"能不能针对不同化疗方案设计配套药膳?"
与此同时,网络上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多。某营养专家发长文称"药膳无科学依据",引来热议。
程明气得要写檄文反驳,我拦住他:"请他们来药膳馆坐坐。"
周末,几位持怀疑态度的医者如约而至。我没有急着辩解,而是带他们参观后院药圃,讲解每味药材的性味归经。然后现场制作姜枣茶,用实验数据说话。
"这是姜辣素含量检测。"程明展示便携仪器,"传统烤枣工艺使姜辣素转化率提高40%。"
"再看这个。"小林调出论文,"《肿瘤支持治疗杂志》最新研究,姜辣素衍生物能显着缓解化疗呕吐。"
最震撼的是郑淮安的"盲测实验"。他用同样的原料,分别按传统工艺和现代快煮法制作姜枣茶,让来宾品尝对比。结果所有人都指出传统熬制的茶汤回甘更持久,身体暖感更均匀。
"服了。"一位年轻医生感叹,"原来不是药膳无效,是我们没学到精髓。"
风波过后,姜枣茶工作坊越办越红火。最让我欣慰的是,肿瘤医院那位小患者的妈妈也成了志愿者,教其他家属熬"儿童版"药膳茶——多加一颗蜜枣,少放一片姜。
立冬那天,药膳馆来了位意外的客人——当初质疑我们的营养专家,带着一盒精装保健品。
"程教授,这是美国最新研发的姜黄素胶囊。"他诚恳地说,"想请您看看,能否与您的药膳配合使用。"
我看了看成分表:"直接吃姜枣茶不好吗?"
"这...胶囊更方便..."
"药膳不仅是有效成分。"我指着正在熬制的大锅,"你看这蒸汽,闻这香气,观这汤色,都是疗效的一部分。胶囊能替代吗?"
专家若有所思地点头。临走时,他买了十包药材,说要回去"好好体会"。
夜深了,药膳馆的灯光依然温暖。程明整理着网友留言,突然笑起来:"爸,有人把咱们的姜枣茶叫'中式拿铁',说上班提神比咖啡管用!"
我笑着摇头。炭炉上,最后一锅茶汤咕嘟作响,姜香、枣甜、桂圆醇厚交织升腾,在寒冷的冬夜里氤氲成一团暖雾。
这雾气中,仿佛又见师父的身影。他总说:"上医治未病。"这一碗看似平常的姜枣茶,或许正是"治未病"的最好诠释——不治已乱治未乱,不治已病治未病。
窗外的冬雨还在下,而屋内茶香正浓。明天,又有新的患者需要这温暖,又有新的学员要来学习这古老智慧。药膳之道,就在这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
喜欢上善若水,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