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风雨欲来-《上善若水,寻安》

  春节过后,药膳馆的生意愈发红火。非遗传承人的名号加上程明的网络宣传,让小店成了成都的"打卡地标"之一。

  这天早晨,我刚打开店门,就看到一位穿着考究的中年女士站在门外。她约莫五十出头,一头利落的短发,手腕上的玉镯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

  "程师傅,久仰大名。"她递上一张烫金名片,"我是'蜀香园'餐饮集团的董事长李蓉。"

  我接过名片,心中一惊。"蜀香园"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餐饮连锁企业,旗下有数十家高档餐厅。

  李蓉环顾我们简陋的小店,开门见山:"程师傅,我想投资您的药膳品牌,打造全国连锁。"

  "连锁?"我下意识摇头,"药膳讲究因人施膳,连锁经营恐怕..."

  "您先别急着拒绝。"李蓉微笑着打断我,"我们不做标准化快餐,而是打造高端养生会所。每家店都配备专业中医师,根据顾客体质推荐药膳。"

  她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厚厚的企划书,封面上印着"青城药膳"四个烫金大字。翻开内页,是详细的商业计划:三年内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开设二十家分店,每家投资五百万;建立中央厨房,由我监督药膳核心配方;利润分成三七开,我占三成。

  "按保守估计,"李蓉指着财务报表说,"您每年至少能分到一千五百万。"

  这个数字让我和林素都倒吸一口凉气。一千五百万,是我们这个小店几辈子都赚不到的数目。

  "这..."林素声音有些发抖,"程远..."

  我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走到药柜前,轻轻抚摸着师父传给我的铜药铲。铲面已经被药材磨得发亮,上面刻着的"道法自然"四个字依然清晰可见。

  "李总,"我最终开口,"感谢您的厚爱。但药膳之道,贵在心传。同样的配方,不同的人做出来,效果可能天差地别。连锁经营,恐怕难以保证品质。"

  李蓉不以为然地笑了:"程师傅多虑了。我们会严格培训厨师,您每月去各店指导一次就行。"她顿了顿,"何况,您就不想让药膳走向全国吗?"

  这句话戳中了我的软肋。传播药膳文化,一直是我的心愿。

  "给我们三天时间考虑。"林素见我犹豫,适时插话。

  送走李蓉,店里陷入了沉默。林素翻看着企划书,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程明放学回来听说后,也激动不已:"爸!这是天大的机会啊!"

  "你觉得该接受?"我问儿子。

  "当然!"程明手舞足蹈,"想想看,全国各地的病人都能吃到正宗的青城药膳,多好啊!"

  我望向窗外的梧桐树,新芽初绽。商业扩张确实能让更多人接触药膳,但连锁经营真的能保持本真吗?

  夜深人静时,我翻开《青城药膳录》,重读师父的教诲:"药膳如医,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宁可少而精,勿要多而滥。"

  第二天一早,我做了一个决定——实地考察"蜀香园"的运营情况。李蓉很爽快地安排了参观,派专车接我们去了他们在成都最高端的门店。

  餐厅位于五星级酒店内,装修奢华,服务员个个训练有素。厨房设备先进,食材考究。但当我提出要看药膳制作过程时,厨师长却支支吾吾,最后端出的"四神汤"明显火候不足,药材也没有充分煎透。

  "这是按照程师傅的配方做的,"厨师长辩解道,"可能差了点味道..."

  我摇摇头:"不是味道的问题。四神汤要三煎三滤,你们只煎了一次。茯苓和芡实的药性根本没有完全释放。"

  回程的车上,林素和程明都沉默了。实地考察证实了我的担忧——再好的商业计划,执行不到位也是枉然。

  "我有个想法,"程明突然说,"既然他们做不好,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开分店?从小做起,慢慢扩张。"

  "哪有那么容易?"林素叹气,"选址、装修、招人、管理...我们哪有这个精力和资金?"

  我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城市景观,突然意识到:或许,药膳的传播不一定要靠实体扩张。

  "明儿,"我转向儿子,"你上次说,想做个药膳APP?"

  程明眼睛一亮:"对啊!我们可以把基础药膳配方和制作视频放上去,免费供人学习。想深入学习的人,可以报名线下课程。"

  "这个主意好!"林素也兴奋起来,"既传播了药膳文化,又不会降低品质标准。"

  三天后,我们婉拒了李蓉的合作邀请,但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由"蜀香园"赞助开发"青城药膳"APP,我们提供内容和技术指导。李蓉虽然失望,但也认可了这个折中方案。

  就在APP开发紧锣密鼓进行时,一个意外的消息打破了平静——药膳馆所在的街区被列入了旧城改造范围,半年内要拆迁。

  "怎么会这样?"林素拿着拆迁通知书,手微微发抖,"我们刚稳定下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仔细阅读文件,发现确实如此。这条老街将被改造成商业步行街,所有住户和商户都要搬迁。

  "补偿款是多少?"程明抢过文件,翻到最后一页,"每平米一万二...我们店面四十平米,才四十八万?这点钱在成都哪里还能开店?"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四处寻找新店面,但合适的铺面要么租金太高,要么位置太偏。眼看拆迁期限越来越近,全家人都焦虑不已。

  一个雨天的下午,我独自坐在即将消失的店里,听着雨滴敲打窗棂的声音。五年来,这间小店承载了太多回忆——师父的铜药铲在这里熬过无数锅汤药;程明在这里从孩童长成青年;《青城药膳录》在这里续写了新的篇章...

  "程师傅在家吗?"一个熟悉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我抬头看去,是陈老,身后还跟着几位老街坊。

  "听说您这儿要拆迁了,"张老先生拄着拐杖说,"我们几个老家伙商量了一下,不能就这么散了。"

  原来,这些老顾客自发组织起来,联名向区政府请愿,要求保护"青城药膳馆"这个非遗项目。陈老甚至动用了自己的人脉,联系上了文化局的领导。

  "药膳馆是非遗传承基地,"陈老激动地说,"怎么能说拆就拆?"

  我感动不已,但也不抱太大希望。毕竟,旧城改造是市里的重点项目,岂会为我们一个小店改变?

  然而,奇迹真的发生了。一周后,区政府派人来考察,随后召开了协调会。最终决定:在新建的步行街专门划出一个位置,以优惠租金提供给我们继续经营;拆迁期间,暂时在社区文化中心设立临时营业点。

  "这是特例,"文化局的领导解释说,"'青城药膳'已经成为本区重要的文化名片,必须保护。"

  消息传来,老顾客们欢呼雀跃。张老先生甚至带来了自家酿的药酒庆祝:"我就说嘛,好药膳难求,政府有眼光!"

  拆迁前最后一天,我们在店里举办了简单的告别仪式。老顾客们纷纷带来小礼物——陈老送了一幅"药香永续"的书法;张老先生送了一包珍藏多年的陈皮;就连七中的赵老师也带着学生们来了,送上了一本贴满祝福的纪念册。

  "程师傅,"赵老师推了推眼镜,"下学期我们想开设药膳兴趣课,您能来指导吗?"

  我欣然答应。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我突然明白:药膳馆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那口锅、那把铲,更在于这些因药膳而结缘的人。

  搬到临时营业点的第一天,程明兴冲冲地跑来:"爸!APP测试版做好了,您看看!"

  我接过手机,屏幕上简洁大方的界面让人眼前一亮。"药膳基础"栏目里有十道经典药膳的制作视频;"体质测试"功能可以根据用户回答的问题推荐适合的药膳;还有"在线问诊"板块,由刘教授团队的中医师提供专业咨询。

  "太棒了!"我由衷赞叹,"这才是真正的药膳传播。"

  程明得意地笑了:"等正式上线,我再添加AR功能,用手机扫一扫药材,就能显示属性和功效。"

  看着儿子兴奋的样子,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对药膳充满热情,勇于创新。只是,他站在了比我更高的起点上。

  临时营业点虽然简陋,但生意不减反增。许多老顾客不辞路远专程前来,还有看了APP慕名而来的新顾客。最让我意外的是,不少外国游客也找上门来,体验这"神秘的中国药膳"。

  "程师傅,"一位金发碧眼的法国女孩用生硬的中文说,"这个汤,太神奇了!我头痛好多了!"

  我笑着递给她一张英文版的注意事项:"回去后多休息,别吃生冷。"

  晚上盘点时,林素惊喜地发现:虽然店面小了,但营业额却增加了三成。"APP带来的新顾客占了一半,"她翻着账本说,"还有不少人在线订购了药膳包。"

  "看来,危机也是转机啊。"我感慨道。

  程明突然冒出一句:"爸,您说我们以后的新店,是不是可以做成'前店后厂'的模式?前面接待顾客,后面做药膳教学和研发?"

  "好主意!"林素附和道,"还可以开辟一个体验区,让顾客亲手参与制作。"

  我们越聊越兴奋,仿佛已经看到了新店的蓝图。它不必很大,但一定要温馨;不必豪华,但一定要专业;不必赶时髦,但一定要与时俱进...

  夜深了,我独自在临时搭建的厨房里擦拭师父的铜药铲。拆迁时,我最先抢救的就是这把铲子和《青城药膳录》的手稿。它们承载的不仅是药膳技艺,更是一份传承的使命。

  窗外,成都的夜空繁星点点。我提笔在《青城药膳录》上写下新的感悟:"世事无常,唯道永存。药膳馆虽迁,药香不散。今观明儿已得真传,更创新篇,老怀甚慰。愿此道如江河,奔流不息,泽被苍生。"

  明天,太阳照常升起。而我们的药膳之路,也将在新的地方,继续向前延伸。

  喜欢上善若水,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