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老太妃离世-《红楼之姓贾非贾家》

  “要是乖乖的,都好,要是撕破了脸皮,谁也不好看。”

  “老太太年纪大了,事情也处理不了多少了,你好好想想。”

  邢夫人的语气里面已经有三分威胁的意思了,贾母年纪大了,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死了,到时候你还是会落到贾赦手里。

  说完,邢夫人离开了这里,留下鸳鸯颓然的坐在椅子上面。

  邢夫人说的没有错,鸳鸯也察觉到了,贾母的精神状态越来越不好了,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驾鹤西游,到时候又有谁能够护住自己呢。

  鸳鸯看了看旁边的一条腰带,眼神中闪过一丝坚定。

  不过贾母还能撑一段时间,有人已经撑不住了。

  宫里的老太妃刚刚醒过来,就询问甄家的情况。

  宫女们不敢告诉老太妃实情,只能说甄家还好好的。

  但是老太妃从她们的眼神里面看出了欺骗,喝令几人说出事情。

  “老太妃恕罪,甄家,甄家被抄,所有的人入狱,听说查出了大量的罪证,只等秋后问斩了。”

  一个宫女直接跪在地上说出了实情。

  听到这话,刚刚苏醒的老太妃直接一口气没有上来,再一次陷入了昏厥。

  宫女急忙上去,大喊着叫太医。

  几个太医急匆匆赶来,诊脉之后,几个太医对视了一眼,都是摇头。

  太上皇也是拄着拐杖,在几个太监的搀扶下走了过来。

  “怎么样了?”

  “这,太上皇,老太妃,恐怕。”

  太医没有继续说下去,而刘勰明白了,老太妃怕是活不成了。

  刘勰没有处罚这些太医,而是急匆匆进入到了里面。

  此时的老太妃躺在床上,气若游丝,脸色也是苍白无比。

  刘勰坐在床边,看着这个陪伴着自己的四十多年的人,不由得落泪。

  “咳咳咳,皇,皇上。”

  这个时候,老太妃醒了,看着刘勰,立刻说道。

  “在,在这。”

  刘勰立刻坐近了一点。

  “甄家,甄家真的没了吗?”

  刘勰虽然身体不好,但是他也知道外面的事情,原本要去跟刘畅说一声,但是刘畅拿出来的罪证让他也是目瞪口呆,他想要求情,但是怎么也说不出来。

  刘勰也不知道怎么说,只能点点头。

  “太上皇,请,请给甄家留下一脉。”

  老太妃说完这句话,再一次陷入了昏厥。

  “把三王妃叫过来。”

  刘勰看着已经昏厥的老太妃,让人把甄婧琪叫过来看最后一眼,毕竟,两人恐怕是甄家最后的两个人了。

  当甄婧琪赶到了这里的时候,老太妃已经进入了弥留之际,说话前言不搭后语,最后只是留给了甄婧琪一句话,好好过日子。

  当天晚上,甄家老太妃离世。

  所有的官员都接到了消息,而礼部也开始准备葬礼事宜,要停灵七七四十九天,直接进入陵墓。

  而皇上也要罢朝一日,以寄托哀思。

  老太妃所在的宫殿成为了灵堂,无数的宫女披麻戴孝在这里哭泣,白色的挽联布满了宫殿。

  一个个人进去里面吊唁,贾母也是走了进去,看着那个棺材,不由得落泪,几个相识的人过来,带着贾母去了另一边坐一会,再去找太上皇。

  “老太妃,丢下咱们,就这么走了。”

  贾母声音悲凉,其余的人也是微微叹气,都知道老太妃离世,就意味着他们的保护伞少了一个。

  要是太上皇像老太妃这样昏迷或者驾鹤西游了,那么他们会不会像甄家一样。

  聪明的人已经在想着是不是要远离权力中心,或者让一个人离开,保留自己的一脉传承。

  而秦可卿也是穿着一身素色衣服前去吊唁,之后就离开了,没有在这里久待,毕竟和老太妃一点交情也没有,过来看看就好了。

  随后,贾母等人去了后面,面见太上皇,让她们见到太上皇的时候,都是吃了一惊,太上皇的气色之差,超过了她们的想象,整个人像是完全被抽走了精气神。

  而太上皇也没有和他们交谈的心思,说了几句话之后就让他们下去了。

  “皇上,您歇歇吧,已经两天没有合眼了。”

  夏守忠这个时候上前劝说。

  “朕睡不着,你也下去吧,朕想要一个人待一会儿。”

  刘勰挥挥手,让夏守忠也下去了。

  ……

  停灵四十九天之后,老太妃的灵柩被庞大的送葬队伍带出了城外,葬入了皇陵,只等着刘勰一死,进入皇陵之后封死陵墓。

  而刘勰也是最后送了老太妃一程,一直到皇陵里面,里面已经放了两个棺材,一个是自己的原配皇后,另一个就是一个自己的宠妃。

  刘勰看着这三口棺材,在最上面是一个空着的石台,他知道,那是给自己的棺材留的。

  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影响,该干嘛干嘛,不像是满清,死一个人恨不得让全天下的人一起不高兴。

  老太妃下葬之后,太上皇彻彻底底的不在过问外面的事情了,任何人都不见,似乎已经认命了,他已经不是自己儿子的对手了,还不如安安稳稳走完这最后一段路。

  而外面也是恢复了安静,就是这段时间出现了不少稀奇古怪的东西。

  工厂里面的人想要提高产量,因此鼓励这里面的人发明提高产量和质量,刘畅也没有鼓励也没有制止,毕竟最后受益的还是大乾。

  贾钰造出了那么多的东西,而且还是军事上的东西,刘畅都能接受,大乾不是满清,不会杀死这些人。

  但是危险不是在这里,而是在外面,摊丁入亩开始向着山东河南等地推行的时候,瞬间停了下来。

  原因就是两个,孔家和佛教。

  孔家自然不多说,千年丰厚的底蕴,让他们积攒下来的土地足足有十几万亩,要是按照土地多寡收税,他们的收入一半都得交税。

  他们凭借孔子的名声,历朝历代都是免税或者是象征性的收取赋税,而且很多的地主和农户依附于他们,把田地记在他们的名下,这样就可以避税,当然,好处是非常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