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1章 李昭之死-《战国帝业》

  田唐统一天下以后,仿照秦朝的三十六郡,同样在国内设置了三十六个郡,不同于秦朝的中央集权制,田唐是郡国并行,国内既有郡县,也有封国。

  但需要说明诸侯王并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封国,诸侯王下辖的各郡县郡守、郡丞、县令、县尉依旧是由中央选任,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诸侯王又没有权利,日常的公务郡守会自行处置,一些要紧的公务例如募兵,或者是颁布政令郡守须上报给诸侯王处置,而诸侯王也拥有调集封地内兵马、调整税收、征集百姓的诸项权利。

  总之诸侯王的权力很大,但是也受朝廷约束。

  不过这种约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松。

  就拿汉朝来说,汉朝初期对诸侯王的掌控还是非常牢固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王开始对朝廷的一些政令阳奉阴违,并且逐渐掌握了封地内的实际权利,中央渐渐失去了对这些诸侯王的控制。

  田唐如今虽然还没有出现这种状况,但不出数代,诸侯王必然会作乱。

  这一点田秀心知肚明。

  但是如今田唐初定,他需要这些诸侯王来稳定边疆。

  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明白田秀的苦心。

  凤祥五年春。

  大朝会。

  谏议大夫李昭上书皇帝,认为诸侯王的权力过大,应当削弱诸侯王的权利。

  龙椅上的田秀听了以后就问:“你觉得朕该怎么削弱诸侯王的权利?”

  李昭思索片刻,拱手道:“陛下可逐步收回诸侯王调集兵马之权,由中央统一调度,再将税收权收归朝廷,如此一来,诸侯王实力必将大减。”

  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不少大臣觉得此举操之过急,恐引发诸侯王不满。

  田秀也同样觉得现在就对诸侯王动刀,操之过急,李昭见田秀没有采纳他的意见,竟然对皇帝说:

  “这些诸侯王如今能够卫戍边疆,但不出两代,就会尾大不掉,那时恐怕春秋战国的祸乱又会重演。”

  田秀面无表情的问:“你是说朕的儿子们会造反?”

  李昭说:“他们如今当然不敢谋反,但以后呢?周朝立国的时候,诸侯一样听从周王的号令,可是后来呢?周朝稍稍虚弱,诸侯就纷纷叛离,天下乱了几百年,前车之鉴,陛下难道还不吸取?”

  这一番话,如果让各地的诸侯王知道,绝对会惶惶不安,田唐还在对漠北用兵,国内绝对乱不得。

  田秀猛拍龙椅的扶手站起身,怒道:“放肆,你怎么敢说这些混账话?”

  李昭也是豁出去了,他声嘶力竭的说:“陛下啊,这些诸侯王迟早成为朝廷的祸患,如今朝廷还有能力削弱他们,要是再过几十年,这些诸侯王的实力肯定会超过朝廷,那时朝廷再想对他们下手可就难了!”

  “放肆!放肆!”

  皇帝已经在咆哮了。

  李昭还在继续输出:“陛下,九州好不容易统一,难道您就忍心看我大唐基业毁于一旦?”

  田秀被这一番话气笑了。

  李昭说的这些,他何尝不知道?

  诸侯王以后肯定会成为国家祸患,这一点汉朝、晋朝早就已经给过答案。

  但问题是现在他需要这些诸侯王来稳定边疆。

  李昭一个劲儿的劝他削弱这些诸侯王,这不就是添乱?

  偏偏田秀还没办法对李昭解释。

  他要是一解释,各地的诸侯王知道了皇帝根本不信任他们,还能安心的朝廷戍边?

  田秀实在没法反驳这些话,只能另辟蹊径:

  “你这是要和朕打擂台?”

  李昭虽然不知道擂台是什么,但知道肯定不是什么好意思,就说:“国有挣臣,不亡其国。”

  田秀被气笑了:“不听你的话,我大唐就要亡国了是吗?”

  “难说!”

  田秀被气的要爆炸了。

  他怎么会碰上李昭这种犟种?

  眼看皇帝下不来台,李斯站出来了:“李昭,你目无尊上就不怕天子一怒?”

  李昭梗着脖子说:“大丈夫死则死矣,何惧天子一怒?”

  姚贾也蹦出来了:“你是想学龙逢比干?”

  李昭不敢接话了。

  他要说自己是龙逢比干,那皇帝是什么桀纣嘛?

  看李昭不吭气了,田秀阴沉着脸说:

  “李昭,你顶撞朕,朕可以不计较,你是谏议大夫,有权向朕提建议,但是!”

  “你讪谤我大唐的诸侯王,这一点,朕绝不能容忍。”

  “来人!将李昭关进廷尉府。”

  “李斯!”说着田秀又看向李斯:“一定要将此人严加问罪。”

  李斯起码拱手应是。

  韩非其实很想为李昭求情,他也知道李昭说的都是实话。

  但皇帝正在发火,韩非也只好暂时把求情的话都压下。

  李昭被压下去了以后,这朝会就这么散了。

  下朝之后田秀还在为李昭的事儿生气,淑妃静坐在后面替皇帝按摩脑袋。

  被淑妃这么一按,田秀觉得舒服了不少。

  田秀就问她说:“李昭犯颜直谏,你说朕该怎么处置他?”

  玉漱公主想也不想的回答说:“这人如此不识抬举,杀了得了!”

  田秀听了以后嘴角一抽。

  他后悔了!

  自己不该问淑妃这个问题的。

  淑妃这女人的确漂亮,但田秀忘了她没什么脑子。

  这种问题应该问郭瑗之。

  田秀就说:“朕乏了,你去吧。”

  玉漱公主也知道自己说错了话,慌忙告退。

  田秀又叫来王奉,让他去叫郭瑗之来。

  郭瑗之很快就来了。

  她来了以后刚要行礼,田秀打断她说:“以后你见朕不必行礼。”

  郭瑗之受宠若惊,但还是说:“陛下这不合礼法。”

  田秀坐直了身子,说:“朕就是法。”

  郭瑗之这才拜谢皇帝。

  田秀让她坐过来。

  “瑗之,李昭的事情,你听说了吧?”

  郭瑗之在前朝也有耳目,她就知道此事,但此时面对皇帝的询问,她却摇头:“只是听说陛下处罚的一个叫李昭的大夫,但不知原因。”

  田秀就把李昭的事情跟郭瑗之讲了一下。

  然后田秀问:“瑗之,你说这个李昭,朕该怎么处置呢?”

  郭瑗之听后黛眉紧蹙。

  这李昭的确不好处置。

  他说的是实话,如果因为说了实话就被皇帝处置,恐怕以后也没人敢对皇帝讲实话了。

  但是,不处置也不行。

  如果不处置李昭,各地的诸侯王听到消息,必定内心不安。

  郭瑗之沉思了片刻以后说:“陛下,这李昭不管该怎么处置,都很麻烦,但妾身有个主意,或许能让此事善了。”

  田秀喜道:“瑗之快说!”

  郭瑗之笑着说:“只要李昭主动上书向陛下请罪,此事不就解决了?”

  田秀也值得思绪豁然开朗。

  李昭只要主动上书请罪,那么他只需要象征性的罚一下,既不会让百官寒心,也能让诸侯王安心。

  但问题是李昭这个人很犟!

  想让他主动认错,恐怕比杀了他还难。

  田秀为难的说:“可是怎么让他主动上书请罪?”

  郭瑗之就说:“妾可以去劝一劝他。”

  “你?”

  郭瑗之说:“陛下不信妾?”

  田秀想了想,郭瑗之这女人很聪明,说不定真有办法能劝李昭认错。

  他就说:“你去试试也好。”

  “必要时,你可以告诉李昭,朕知道他的意思,但如今朕需要的是边疆稳定!”

  最后田秀又专门对郭瑗之交代了一句。

  田秀觉得,李昭要知道他的苦心,应该会主动上书请罪。

  可是田秀没想到,郭瑗之这一去不但没有让李昭主动认罪,反而要了李昭的命。

  ……

  郭瑗之去后不久,韩非就来了。

  韩非来见田秀,自然是为李昭说情。

  田秀当然不能就这样把李昭放了,装出一副生气的样子赶走了韩非。

  韩非看自己一个人劝不动皇帝,只好回府想办法。

  很快他就想到了主意韩非去太子府请了太子,又请来太傅孔鲋、右相李牧。

  原本他想把自己师兄也请来的,但韩非了解他的师兄。

  他那个师兄肯定不会冒着得罪皇帝的风险为李昭求情。

  韩非他们很快又来了。

  田秀看这么多人都为李昭说情,就连太子也在,就准备放李昭一马。

  不过他还是装作生气的说:“这个李昭,目无尊上,杀了他,朕都不解气。”

  韩非一听,知道皇帝这是松口了,紧忙说:“李昭有了这次的教训,以后也不敢忤逆皇帝了。”

  太子也说:“李昭虽然诽谤了朝廷的诸侯王,但罪不至死,还请陛下饶他。”

  叔孙通早就给太子讲过诸侯王的利害,太子虽然不以为意,但叔孙通力劝太子,务必保下李昭,将来此人有大用。

  太子也觉得李昭是个忠臣,这才愿意为他说情。

  在太子开口了以后,孔鲋和李牧也都纷纷开口为李昭求情。

  孔鲋来求情并不奇怪,李昭也是儒生,跟孔鲋属于同一学派,两人虽然没有什么师生之谊,但彼此之间有些来往,因此孔鲋也愿意为李昭求情。

  而李牧为李昭求情,就没那么多弯弯绕了。

  他只是单纯受了韩非所托,仅此而已。

  众人除了求情外,韩非还给出了一个让田秀不能拒绝的理由。

  李昭是大司农李进的族侄!

  李进这些年一直为朝廷忠心耿耿的筹措粮草,建设水利屯田练兵,立了不少功劳。

  看在李进的份上,也确实该饶过李昭。

  “罢了,看着你们都为李昭求情,朕就放他一马,但他诽谤朝廷的诸侯,是重罪,免去他的职位,贬为庶民,让他回家种地去!”

  韩非听到这话以后,大松了一口气。

  李昭虽说还是受到了惩罚,但总比丢了命强。

  种地就种地吧,以后总还有入朝的机会。

  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

  你问韩非怎么知道这句话?那当然是皇帝说的。

  田秀下诏以后,王奉就去传诏了。

  这时,田秀想起了郭瑗之!

  既然有群臣为李昭求情,那就不用她在去劝说李昭认罪了。

  田秀赶紧让人到牢里去追回郭瑗之。

  郭瑗之很快回来了。

  她带回了一个消息,李昭在牢中畏罪自杀了!!

  田秀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很不可思议。

  李昭居然自杀了??

  他这种时候自杀,恐怕群臣都会以为是田秀所迫。

  而且他已经答应了太子他们赦免李昭,可他现在居然死在牢里。

  只怕太子百官都会以为田秀出尔反尔!

  田秀很生气:“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说实话!”

  田秀就不信,李昭好端端的会畏罪自杀。

  他早不自杀晚不自杀怎么郭瑗之一去就自杀了。

  郭瑗之却坚持说,李昭是畏罪自尽。

  田秀让她把详细经过讲出来。

  郭瑗之说:“妾到了牢里之后跟那个李昭谈了一会,妾想让他主动认罪,可他一听就急了,说妾侮辱他,他宁死也不会认罪,妾看他油盐不进只好离开,可没想到妾刚出大牢,他就上吊死了!”

  这一番话漏洞百出,田秀压根不信。

  但郭瑗之咬死了事情就是这样,田秀也没有办法。

  田秀只能让郭瑗之下去,然后他叫来李斯,想把事情搞清楚。

  毕竟李昭是死在廷尉府的。

  李斯来了以后很无辜。

  他说:

  “贵妃殿下,到了以后单独和李昭见面,不许任何人靠近,臣根本就不知道他们谈了什么!”

  田秀听了以后很气。

  他有种被人蒙蔽的感觉。

  “我不管你想什么办法,必须把事情给我搞清楚!”

  田秀让李斯去把事情查清。

  李斯欲哭无泪。

  这种事情他怎么查?

  就算最后真查出什么,皇帝真的会查办郭氏?

  可皇帝下了令,李斯也只能硬着头皮接了。

  李斯下去以后没多久,太子就气势汹汹的来了。

  太子一来就质问田秀:“父皇,你不是答应要放了李昭,怎么出尔反尔?”

  田秀当然不能把郭瑗之推出去。

  她怎么说也是自己的女人,而且要他去廷尉府也是自己授意的。

  所以田秀只能说:“朕也不知道事情是怎么回事,李斯已经在调查了。”

  “父皇何必自欺欺人?”

  太子认定了是田秀逼死李昭,说话相当冲。

  田秀气的抓紧了龙椅上的扶手,但一想到这事是自己理亏,还是松开了手,说:“朕说的是实话。”

  父子两人大吵一架,最后又不欢而散。

  田秀对太子很恼怒!

  太子是越发没规矩了,为了一个李昭,居然敢顶撞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