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章 协防之名,实取基业-《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一日的等待,并未让我感到丝毫轻松。

  孙权的犹豫,周瑜的警惕,都像是悬在头顶的利剑,随时可能斩断我精心铺设的道路。

  当鲁肃再次派人前来,请我往帅帐议事时,我深吸了一口气,知道最终的摊牌时刻,已经到来。

  这一次,帐内的气氛似乎比昨日稍有缓和,但那份无形的压力依旧存在。

  孙权、周瑜、鲁肃三人已在座。

  孙权的神色依旧深沉,看不出喜怒,但眼神中的锐利似乎收敛了一些,多了几分思虑。

  周瑜依旧抱臂而立,面色冷峻,但目光不再仅仅是警惕和怀疑,似乎多了一丝探寻和审度。

  鲁肃则显得精神了许多,向我投来一个鼓励的眼神。

  “子明,”孙权开门见山,

  “昨日之议,孤与公瑾、子敬,皆已深思熟虑。

  公瑾所虑,乃远患;子敬所言,乃近忧;你所献之策,意在平衡。

  然,刘备之心,终究难测。若依你之言,放其南下,他日坐大,尾大不掉,又当如何?”

  这正是症结所在。

  无论我如何强调地利制衡,对刘备未来的不确定性,始终是孙权和周瑜心中最大的顾虑。

  他们需要一个更具体、更能让他们安心的说法,一个既能解决眼前问题,又能最大限度降低未来风险的方案。

  我知道,该抛出那个早已准备好的名目了。

  我躬身一礼,从容答道:

  “主公明鉴。昭以为,欲解此结,关键在于明确玄德公南下之‘名’与‘实’。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若名义上处置得当,既可安玄德公之心,亦可定我江东之位,更能堵天下悠悠之口。”

  孙权和周瑜都将目光投向我,示意我继续。

  “昭以为,不可言‘割让’,亦不可言‘借取’。”

  我斩钉截铁地说道,

  “割让,则损我江东威严,开将来无穷祸患。

  借取,则名实不清,必留日后纷争之由。

  我等当以‘协防’为名!”

  “协防?”

  孙权微微挑眉,显然对这个新词感到好奇。

  周瑜也皱起了眉头,似乎在咀嚼这两个字的含义。

  “正是协防!”

  我加重了语气,解释道:

  “荆州南面四郡,历经战乱,曹军虽退,然地方残破,盗匪滋生,

  更有武陵蛮等山越部族蠢蠢欲动,实乃我江东防线之隐患。

  玄德公兵败之后,亟需立足之地,亦有恢复汉室之志。

  我江东可顺水推舟,‘支持’或‘同意’玄德公南下,以其兵力,助我等平定荆南,剿抚山越,恢复秩序。”

  “如此一来,玄德公之行动,便是在我孙刘联盟框架之下,为巩固整个荆州防线南翼而进行。

  其目的,是‘协助’我江东稳定后方,共同防御曹操未来可能的南侵,以及地方势力的滋扰。此乃‘协防’之实!”

  我看着孙权和周瑜,语速放缓,强调其中的利害:

  “如此,于玄德公而言,他得了实地,有了安身立命、招兵买马之基,自然感激我江东之‘义’,

  短期内必不会与我等交恶。

  于我江东而言,我们不损一兵一卒,便将荆南这块烫手山芋交由刘备处理,

  使其疲于奔命,稳定了我南面边境,更重要的是,我们牢牢占据了‘协防’之‘名’!”

  “此‘名’一立,便意味着玄德公在荆南的所有行动,名义上仍需与我江东协调,是在履行盟友之责。

  他日若其有不臣之心,我江东便可站在道义制高点,以其‘背盟’、‘破坏协防’之名,兴师问罪!

  天下人亦无话可说!”

  “协防……”

  鲁肃眼中精光一闪,抚掌赞道:

  “妙!子明此策,妙极!

  以‘协防’为名,既全了联盟之义,又予了刘备实惠,更重要的是,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我江东手中!

  主公,此策可行!”

  周瑜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了一些,他沉吟道:

  “协防……名义上倒是不错。只是,刘备素来狡诈,他会甘心受此‘名’约束?”

  “都督,”

  我转向周瑜,语气诚恳,

  “玄德公此时如涸辙之鲋,只求容身之地。

  我等予其荆南四郡这片‘活水’,已是雪中送炭。

  ‘协防’之名,不过是锦上添花,使其南下名正言顺,他岂有不接受之理?

  至于日后是否受约束,关键不在名义本身,而在我江东自身实力,以及对长江天险的牢牢掌控!”

  我再次强调了实力和地利的重要性:

  “只要我江东水师冠绝天下,长江在我们手中,刘备纵有天大本事,也只能在荆南那片土地上折腾。

  他若安分守己,便是我江东可靠的屏障;

  他若心生异志,我等随时可扼其咽喉,断其粮道!

  此乃阳谋,非阴谋也!”

  孙权听完,目光炯炯地看着我,良久,他缓缓点头:

  “协防……嗯,这个名目,确实比‘借’要好得多。”

  他转向周瑜:“公瑾以为如何?”

  周瑜沉吟片刻,终于松口道:

  “若仅以‘协防’之名,允其南下平定四郡,倒也未尝不可。只是……南郡之事,又当如何?”

  这才是最核心的利益冲突点。

  我立刻接口道:

  “启禀主公,都督。南郡乃江陵重镇,关系江防根本,绝不可轻与。

  昭以为,南郡当由我江东主力攻取并驻守。

  至于玄德公,其主力南下平定四郡,可允其留部分兵力于公安(原名孱陵,刘备后改名公安)一带,以为犄角,亦方便其转运粮草辎重。

  如此,既显我江东大度,亦不失南郡控制之实。”

  这个提议,实际上是历史上刘备“借”得南郡前的一个过渡状态

  ——周瑜主力在江陵,刘备屯兵公安。

  我将其提前,作为“协防”方案的一部分,更容易被孙权和周瑜接受。

  江陵在手,江防无忧,刘备在公安,既能得到实际好处(粮草转运点),又处于江东监视之下,难以坐大。

  鲁肃立刻表示赞同:

  “子明所言极是!我军主攻南郡,刘备主力南下,留兵公安以为策应,此乃两全之策!

  主公,时不我待,曹军新败,荆南空虚,正是我等与刘备分头并进,迅速扩大战果,彻底掌控荆州局势之良机啊!”

  孙权再次陷入了沉思,目光在地图上南郡、公安和荆南四郡之间逡巡。

  帐内一片寂静,只剩下他手指无意识敲击案几的轻微声响。

  许久,他猛地一拍案几,站起身来,眼中闪烁着决断的光芒:“好!就依子明与子敬之意!”

  他看向我,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陆参军,你即刻草拟一份文书,阐明我江东与刘豫州协防荆南之意。

  言明,我江东支持刘豫州南下平定四郡,恢复汉室疆土,所需粮草军械,我江东可酌情资助。

  其间,刘豫州可屯兵公安,与我江陵守军互为犄角,共保荆州平安。待荆南事了,再议后续。”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周瑜:“公瑾,南郡之事,便全权托付于你!务必尽快拿下江陵!”

  “末将遵命!”周瑜虽然脸上仍有隐忧,但还是躬身领命,眼神中战意升腾。

  孙权最后看向鲁肃:

  “子敬,你即刻启程,前往夏口,将我等‘协防’之意,告知刘备与诸葛亮。

  记住,是‘协防’,不是‘借’,也不是‘给’!其中分寸,你要拿捏清楚!”

  “臣,遵旨!”鲁肃面露喜色,郑重应诺。

  至此,围绕着赤壁战后荆州归属的第一轮关键博弈,终于尘埃落定。

  我心中一块大石悄然落下。

  虽然过程曲折,但结果基本达到了我的预期。

  以“协防”之名,为刘备争取到了南下夺取荆南四郡的“合法性”和江东的默许(甚至象征性的资助),

  避免了历史上“借荆州”那笔糊涂账,为刘备集团赢得了最关键的起家之地。

  同时,通过明确江东对南郡的主导权和刘备屯兵公安的安排,暂时稳住了周瑜,也为江东保留了对刘备的制衡手段。

  这无疑是一个脆弱的妥协,孙权和周瑜对刘备的戒心并未消除,未来的冲突几乎是必然的。

  但至少在当前,我成功地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对历史走向的把握,促成了这个对刘备集团(以及对我未来的计划)最为有利的局面。

  走出帅帐,江风拂面,带着水汽的清爽。

  我抬头望向西南方向,仿佛已经能看到刘备、诸葛亮得知消息后的欣喜,以及关羽、张飞等人厉兵秣马,准备南征的景象。

  荆南四郡,这片看似贫瘠却潜力巨大的土地,即将成为刘备集团腾飞的起点。

  而我陆昭,也将在接下来的风云变幻中,借着这股东风,开始为自己真正的基业,落下更深、更实的根基。

  协防之名,实取基业。

  这第一步,总算是稳稳地踏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