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破格之议,参军之衔-《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书房内的沉默并未持续太久,但每一息都仿佛被无限拉长。

  孙权那双碧色的眼眸在我身上逡巡,似乎在进行最后的评估。

  他端坐的身姿微微前倾,双手交叠放在书案上,营造出一种无形的压迫感。

  一直低头看卷宗的周瑜,也似乎不经意地调整了一下坐姿,

  虽然依旧没有直接看向我,但我能感觉到他全部的注意力都已集中在这间书房之中。

  “子明先生,”

  孙权终于再次开口,声音比之前多了一丝郑重,少了几分试探,

  “孤与先生虽初次相见,然听子敬举荐,又经方才一番交谈,孤以为,

  先生非但是一位能言善辩的使者,更是深谙时局、胸有丘壑的智士。”

  这顶高帽子来得有些突然,也有些沉重。

  我心中立刻警惕起来,知道这绝非单纯的称赞,后面必然跟着更重要的内容。

  我连忙欠身道:“吴侯过誉,昭愧不敢当。”

  孙权摆了摆手,打断了我的谦辞,语气变得更加直接:

  “当此之时,曹贼大军压境,兵锋直指江东,实乃我孙氏基业存亡之秋,亦是汉室天下安危所系。

  孤虽承父兄基业,据有江东六郡,然强敌当前,亦感独木难支。

  故而广纳贤才,共商破敌之策,乃是当务之急。”

  他这番话,既点明了当前的危急形势,也为自己接下来的“破格”之举做了铺垫,

  将一切都置于“抗曹大业”这个堂皇的旗帜之下。

  我静静地听着,心中念头飞转。

  他要说什么?难道仅仅是希望我作为刘备的使者,多提供一些建议?

  这似乎并不需要如此郑重其事的单独召见。

  果然,孙权接下来的话,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我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他目光灼灼地看着我,一字一句地说道:

  “孤以为,以子明先生之才,若仅仅作为刘豫州的副使,往来通传消息,岂非明珠暗投,大材小用?

  孤欲……辟先生为我江东参军,参与军议,参赞军机,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江东参军!

  这四个字如同惊雷一般在我耳边炸响!

  尽管我在之前的筹谋中,确实有过设想,

  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介入江东的军事决策层,为后续的计划铺路,甚至隐隐期待过类似的机会。

  但当这个提议真的从孙权的口中说出,而且是在如此正式、甚至可以说有些突兀的场合下提出时,

  我仍然感到一阵难以言喻的震惊!

  我的心跳瞬间漏跳了一拍,随即又开始不受控制地加速狂跳,血液仿佛都涌向了头顶。

  这个“江东参军”的职位,虽然听起来可能只是一个参谋性质的虚衔,并无实际兵权,

  但“参与军议,参赞军机”这八个字的分量却重逾千钧!

  这意味着我将有机会合法地接触到江东军事决策的核心层面,

  了解他们的兵力部署、战略规划、后勤状况……

  这对我后续无论是促成联盟、影响战局,还是为我自己的“暗线”布局,都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

  这简直是……一步登天!

  但这巨大的机遇背后,同样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我名义上仍然是刘备派来的使者,孙权此举,无疑是“挖墙脚”。

  他为何如此?

  是真的爱惜我的才能?还是想借此分化刘备集团内部?

  亦或是想将我置于他的直接掌控之下,以便更好地监视和利用?

  甚至,这会不会是周瑜的某种试探,想看看我是否会轻易背弃刘备?

  无数的念头在我脑海中急速闪过,利弊得失如同走马灯一般飞速盘旋。

  接受,意味着巨大的机遇,但也可能立刻将自己推到风口浪尖,

  不仅可能引起刘备方面的猜忌(尽管我可以设法解释),更会成为江东内部某些势力的眼中钉。

  拒绝,则意味着错失了这个千载难逢、能够直接影响历史走向的机会,我后续的许多计划都将难以施展。

  我的大脑在疯狂运转,权衡着每一个细节。

  孙权和周瑜的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等待着我的回答。我能感觉到他们的审视,仿佛要将我看穿。

  强压下内心的惊涛骇浪,我努力维持着表面的平静。

  我知道,此刻的任何一丝犹豫、贪婪或者惊慌失措,都可能被这两个人精捕捉到,并做出不利于我的判断。

  我深吸一口气,让自己纷乱的心绪稍稍平复,

  然后缓缓抬起头,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惊讶、惶恐,以及一丝难以置信的感激。

  “吴侯……”

  我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这并非完全伪装,而是内心激动与紧张的真实流露,

  “吴侯如此厚爱,昭……昭何德何能,敢受如此重任?

  昭不过一介白身,蒙主公(刘备)不弃,委以副使之职,前来江东,

  乃是为了促成两家联盟,共抗曹贼。

  如今联盟尚未完全议定,昭若擅受吴侯所授官职,

  一来于礼不合,恐惹人非议;

  二来,亦是……亦是有负主公所托。

  吴侯拳拳爱才之心,昭感激涕零,但这参军之衔,昭……实不敢领受!”

  我的这番话,经过了深思熟虑。

  首先,表达了极度的惊讶和感激,满足了上位者“施恩”的心理。

  其次,点明了自己的身份限制(刘备副使)和礼法上的障碍,显得顾全大局,并非见利忘义之徒。

  最后,以“不敢领受”作为结尾,既是推辞,也留有余地,将球重新踢回给孙权。

  这是一种必要的姿态。

  如果我毫不犹豫地接受,反而会显得过于轻浮和急功近利,更容易引起孙权和周瑜的怀疑。

  听完我的话,孙权碧色的眼眸中闪过一丝了然,似乎对我的反应并不意外。

  他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容,摆了摆手道:

  “子明先生多虑了。孤知先生忠于刘豫州,此番任命,并非要先生改换门庭。”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恳切:

  “如今曹贼势大,孙刘两家,合则两利,分则俱亡,此乃不争之实。

  孤辟先生为参军,正是看重先生的才智,

  希望先生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为我江东,也为孙刘联盟的抗曹大业,贡献良策。

  此非寻常官职,乃是危难之际,不拘一格的权宜之举。

  待击退曹贼之后,先生是去是留,全凭自愿,孤绝不强留。”

  他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强调了任命的“特殊性”和“临时性”(危难之际、权宜之举),

  又给足了我面子和退路(击退曹贼后去留自愿),

  还再次将一切都归结到“孙刘联盟,共抗曹贼”的大义之上。

  这等于是帮我解决了身份上的尴尬和道义上的顾虑。

  话说到这个份上,如果我再坚持拒绝,就显得不识抬举,甚至可能让孙权怀疑我是否真的有心促成联盟了。

  一直沉默的周瑜,此时也抬起头,看了我一眼,

  虽然没有说话,但那眼神似乎也在传递着某种信息

  ——或许是审视,或许是默认,又或许,是更深层次的考量。

  鲁肃在一旁,脸上也露出了期待的神色。

  显然,他作为引荐人,也希望我能接受这个任命,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成功。

  时机已经成熟。

  我再次深吸一口气,从座位上站起身,整理衣袍,然后对着孙权深深一揖,

  语气诚恳而郑重地说道:

  “吴侯以国士待昭,推心置腹,昭若再作推辞,便是矫情,亦是对吴侯信任的辜负!

  承蒙吴侯不弃,委以参军之衔,昭自当竭尽所能,

  为主公(刘备),为吴侯,为孙刘两家共抗曹贼的大业,略尽绵薄之力!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一次,我没有再提“于礼不合”,而是直接领受,

  并将自己的行动目标明确为“为刘备、为孙权、为孙刘联盟”,

  巧妙地将个人接受任命与联盟大局绑定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潜在的负面影响。

  同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也表达了足够的决心和诚意。

  孙权见我终于应允,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亲自起身,上前虚扶了一把:

  “好!有子明先生相助,孤如虎添翼!何愁曹贼不破!”

  他的姿态放得很低,给足了我礼遇。

  周瑜也站起身来,脸上带着一丝难以捉摸的微笑,对我拱了拱手:

  “恭喜陆参军。日后军议,还望陆参军不吝赐教。”

  “都督言重了。”

  我连忙回礼,“昭初来乍到,于江东军务尚是门外汉,日后还需多多仰仗都督提携指点才是。”

  我与周瑜之间的客套,充满了成年人之间的默契与戒备。

  我们都清楚,这个“参军”的身份,将让我与他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和复杂。

  鲁肃在一旁也是满脸喜色,连声道贺。

  书房内的气氛,因为这个“破格之议”的最终落定,而变得热络起来。

  但我心中却无比清醒。

  这个“江东参军”的头衔,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甚至可以说是一道枷锁。

  它将我更深地卷入了江东的政治和军事漩涡之中,也意味着我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必须更加小心谨慎。

  孙权为何如此破格?仅仅是爱才?恐怕没那么简单。

  平衡周瑜?有可能。

  安插眼线?或许。

  利用我的才能?必然。

  这背后,必然有着多重的政治考量。

  而我,既然接下了这个烫手的山芋,就必须利用好这个身份,

  在惊涛骇浪中,为自己,也为那些追随我的人,搏出一条生路。

  慧眼识才?或许吧。

  江东参军。这个新的身份,将是我在这场赤壁大战前哨战中,最重要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