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庐江观星,深层剖析-《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白日的喧嚣与唇枪舌剑终于沉寂,柴桑城的夜,显得格外深邃。

  驿馆的房间内,烛火摇曳,将我的影子长长地投在墙壁上,随着火苗的跳动而微微晃动,如同我此刻纷繁复杂的思绪。

  孔明已在隔壁安歇,他今日殚精竭虑,确实需要休息。

  而我,却毫无睡意。

  白日里递给鲁肃的那份情报,仅仅是冰山浮出水面的一角,是我为了推动局势,精心筛选和包装过的“鱼饵”。

  真正的较量,需要更深层次的洞察与布局。

  此刻,无人打扰,正是我进行“庐江观星”的最佳时机。

  此“观星”,非是仰望天穹,卜问吉凶,而是俯瞰大地,剖析时局。

  在我面前的矮几上,摊开的并非星图,而是数幅绘制极其精密的地图

  ——长江中下游水道图、赤壁及乌林周边地形图、荆襄九郡全舆图,甚至还有一幅标注了曹军已知主要营寨和粮秣转运点的草图。

  这些地图,凝聚了玄镜台斥候们无数心血,其精度远超当世普通图籍。

  地图旁边,则散落着数卷用特殊墨水书写的密报,来自玄镜台的各个节点,记录着最新的敌我动态、江东内部各派系的细微变化、甚至是一些关键人物的私下言行。

  烛光下,我凝视着这些冰冷的线条与文字,大脑却在高速运转,如同在满天繁星中寻找运行的轨迹与内在的规律。

  我的优势,并不仅仅在于掌握着一个高效的情报网络,更在于我脑海中那些来自后世的、模糊却关键的历史记忆碎片,以及由此培养出的、超越这个时代的战略思维模式。

  首先,是曹操。

  这个枭雄此刻正志得意满,号称八十三万大军(实则约二十余万,但对外宣称的数字本身就是一种威慑),挟新胜之威,欲一举荡平江南。

  白日里我提供给鲁肃的情报

  ——疾疫、水土不服、荆州水师磨合不足、粮道脆弱

  ——句句属实,甚至可能比我描述的更为严重。

  玄镜台的密报中,有细作冒险传回的关于曹营内部对疾疫讳莫如深、药物管控严格、甚至出现小规模兵士恐慌的迹象。

  这印证了我模糊记忆中,赤壁之战前曹军确实遭遇了瘟疫的说法。

  但曹操为何明知有此隐患,依然强行推进?

  原因无他,唯“势”而已。

  统一北方,收降荆州,他正处于人生的巅峰,军心士气(至少表面上)也达到了顶点。

  他赌的是江东内部主降派会占据上风,赌的是孙权年轻不敢决裂,赌的是他能用雷霆之势,在内部问题彻底爆发前,瓦解对手的抵抗意志。

  他的战略核心,依然是“以势压人”,辅以水陆并进。

  我手指在地图上划过,从襄阳出发,沿汉水入长江,顺流东下,直逼夏口、柴桑。这是最直接、也最符合逻辑的主攻路线。

  水军主力沿江推进,陆军则在两岸策应,互为犄角。

  关键节点在哪里?

  地图上的“赤壁”与对岸的“乌林”两个地名,瞬间攫住了我的目光。

  这里江面相对开阔,却又暗藏礁石浅滩,是水军布防和决战的理想场所之一。

  而乌林,根据玄镜台的标注,似乎是曹军囤积粮草和战船的主要基地之一。

  我那模糊的记忆碎片再次浮现——火烧乌林?火烧赤壁?似乎都与火有关。

  接着,我将目光转向江东。

  孙权年少英主,坐断东南,并非怯懦之辈。

  他之所以犹豫,并非畏惧曹操,而是在权衡利弊。

  战,则胜负难料,一旦失败,江东基业可能毁于一旦;

  降,则可保全宗庙富贵,但必将仰人鼻息,雄心难展。

  他需要一个足够有说服力的理由,一个能让他看到胜算的理由,来压倒那些主降派元老重臣的“持重之言”。

  周瑜,这位江东的擎天玉柱,年轻有为,才智卓绝,更是坚定的主战派。

  但他同样需要考虑现实。

  江东水师虽精锐,但总兵力与曹军相比,仍处于绝对劣势。

  如何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取胜?

  这是他必须解答的难题。白日里他虽未明确表态,但我能感受到他眼神深处的锐利与战意。

  他需要的,可能不是劝说,而是具体的破敌之策,以及来自盟友(刘备军)的有效支持。

  我提供给鲁肃的情报,正是为了解决孙权和周瑜的“疑虑”和“需求”。

  揭示曹军的“虚弱”本质,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指出粮道和水师的破绽,则暗示了克敌制胜的可能性。

  那么,刘备军,或者说,我们这支寄人篱下的残兵败将,在这场大战中又能扮演什么角色?

  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

  但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曹操的一种牵制。

  只要我们还活跃在江夏一带,曹操就必须分出兵力来防备侧翼。

  我们可以袭扰他的后方,威胁他的补给线,配合江东水师的正面作战。

  甚至,在关键时刻,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的手指,最终停留在“华容道”附近。

  这个地名,在我模糊的记忆中似乎与曹操败退有关。

  如果赤壁之战真的以曹操大败告终,那么这条连接江陵与中原的陆路通道,将是曹军残部逃窜的必经之路之一。

  在这里设伏,或许能……不,现在想这些还太早。

  当前的重点,是如何确保孙刘联盟能够达成,并且朝着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

  火攻,这个在我脑海中盘旋不去的念头,越来越清晰。长江之上,秋冬之际,多西北风。

  但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似乎是借助了一场东南风?

  这是天意,还是……可以预测的?

  玄镜台中,有墨家传人擅长观察天象、物候,或许可以对短期的风向变化做出更精准的预测?

  这需要立刻传讯给元直,让他那边加强这方面的观察和记录。

  如果风向可期,那么火攻的载体和引火物就成了关键。

  历史记忆中,似乎是老将黄盖献了苦肉计,驾驶装满引火物的战船,诈降冲入曹军船阵?

  这个计策可行性很高,但需要周瑜和黄盖的绝对信任与配合。

  而引火物……

  我从随身的行囊中,取出一个小小的油布包。

  里面并非什么惊世骇俗的神器,只是一些经过特殊处理的硫磺、硝石粉末,以及几块浸泡过特殊油脂(比如桐油混合其他易燃物)的木片。

  这些,是我利用有限的知识和资源,在崇文馆指导下,让工匠们秘密试制出来的“强效引火剂”。

  它们的燃烧效果,远超这个时代普通的火箭、火把。

  硫磺和硝石的混合物,在特定条件下甚至能产生类似“猛火油”的效果,遇水不灭,附着力强。

  如何在不暴露自身秘密的前提下,将这些“改进型”的引火技术,传递给江东,并应用于即将到来的大战?

  直接交给周瑜?

  风险太大,难以解释来源。

  或许,可以通过鲁肃,以“偶然得之的西域奇方”或者“墨家失传之术”的名义,提供一些关键的配方或样品?

  或者,更稳妥的方式,是让玄镜台的暗线,在合适的时机,将这些技术或材料,以“意外发现”或“民间献策”的方式,送到黄盖或者某个负责军械制造的将领手中?

  后者似乎更安全,更能隐藏我的角色。

  但这需要精确的时机把握和周密的计划。

  我必须确保,这项技术能够被采纳,并且真正发挥作用,同时不引起对来源的过度怀疑。

  这其中的平衡,极难掌握。

  我重新摊开一张空白的绢帛,用只有自己能看懂的符号和简语,开始梳理思路:

  一、 联盟达成:

  继续通过鲁肃渠道,谨慎给出周瑜、孙权需要的信息,坚定其抗曹决心。

  同时,配合孔明的公开外交。

  二、 情报支持:

  玄镜台需全力监控曹军动向,特别是疾疫发展、粮草运输、将领心态变化。

  同时,密切关注江东内部,尤其是周瑜的战略部署。

  三、 关键节点:

  赤壁、乌林、华容道,需重点关注。

  长江水文、风向变化,需持续观测预测。

  四、 “科技”介入:

  寻找安全、合理的途径,将改进型引火技术引入江东水师的作战计划。

  备选方案:鲁肃渠道(风险中)、暗线“献策”(风险低,但时机难控)。

  五、 自身定位:

  明面上,继续扮演好“副使”和“参军”的角色,辅佐孔明,参与军议。

  暗地里,通过玄镜台,影响战局走向,确保刘备集团利益最大化,同时保护核心人员(特别是“暗线”撤离的人员)。

  烛火噼啪一声轻响,将我的思绪拉回现实。

  窗外,已是深沉的黑夜,唯有江水奔流之声,隐约可闻。

  这一局“庐江观星”,让我对眼前的棋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明确了下一步行动的方向。

  前路依旧布满荆棘与迷雾,但我的心中,却已点亮了一盏名为“策略”的明灯。

  我收起地图和密报,吹熄了蜡烛,只留下窗外微弱的月光洒入。

  赤壁,这场即将决定天下走向的大战,我陆昭,不仅要做一个旁观者,更要做一个悄然拨动命运齿轮的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