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虎豹铁蹄,追兵忽至-《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建安十三年,秋意已深,肃杀之气弥漫在荆襄大地。

  自离开新野,转道襄阳不入,我们的“明线”撤退队伍,便彻底陷入了泥沼。

  队伍拖曳着一条长得几乎望不见尽头的尾巴,那是由成千上万不愿留在沦陷之地、选择追随主公刘备南下的百姓组成的。

  他们的脚步沉重,脸上写满了疲惫、迷茫与对未卜前途的恐惧。

  尘土飞扬,遮天蔽日,空气中混杂着汗水、牲畜粪便和一种名为绝望的气息。

  缓慢的行军速度,将我们所有人的神经都拉扯到了极限。

  我骑在马上,看着这幅景象,心中百感交集。

  理智告诉我,这支臃肿、缓慢、几乎毫无战斗力的队伍,正是我们“双轨并行”计划中,那枚必须抛出去的、用以吸引曹军主力、为“暗线”争取时间的“诱饵”。

  每一张写满苦难的脸,每一次蹒跚的脚步,都在无声地执行着他们的使命

  ——一个他们自己并不知道的、残酷的使命。

  然而,情感上,目睹这般人间惨剧,哪怕早已在心中推演过无数次,依旧感到一种沉甸甸的压抑。

  他们信任主公的仁德,将身家性命托付于我们,却不知前路等待他们的,很可能是比留在原地更可怕的命运。

  主公一路忧心忡忡,时常下马慰问百姓,眼中的不忍与焦虑几乎要溢出来。

  我知道,这“仁义”的负担,正沉沉地压垮着他,也拖垮着这支队伍。

  孔明与我并辔而行,面色同样凝重。

  他几次欲言又止,想必也看出了这般行军的致命弊端,但主公心意已决,我与元直又已在密室中将“明线”方案定下,他也只能尽力维持秩序,安抚人心。

  元直则被我安排在了队伍的中后段,负责弹压军纪,同时也是我安插在关键位置的一个信息节点和执行者。

  队伍的秩序正在一点点瓦解。

  粮草消耗巨大,饮水也开始紧张,疾病在拥挤肮脏的人群中悄然蔓延。

  士兵们的怨言渐起,军官们的眉头紧锁。

  每个人都明白,我们就像一群被驱赶的羊,正在缓慢地走向未知的屠宰场。

  唯一的希望,似乎就是渡过汉水,抵达刘琦公子所在的江夏,获得喘息之机。

  但,曹操会给我们这个机会吗?

  我心中那根名为警惕的弦,从未有片刻松懈。

  玄镜台的情报网络,如同无数看不见的触手,早已沿着我们撤退的路线和曹军可能来袭的方向铺展开来。

  石秀和燕青亲自负责协调沿途的联络点,确保最关键的信息能够第一时间传递到我手中。

  这是我们“暗线”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明线”这枚诱饵能否发挥最大价值的前提。

  就在队伍经过当阳境内,距离长坂坡已然不远的一处丘陵地带暂时歇脚时,异变陡生。

  一只毫不起眼的灰色鸽子,混杂在寻常的鸟雀之中,以一种几乎不引人注意的轨迹,悄然落在了我马鞍旁一个特定的位置,发出了一声极其轻微的、预设好的鸣叫。

  我的心猛地一跳,眼神不动声色地扫过四周,确认无人留意。

  指尖微动,看似随意地整理了一下马缰,一枚被巧妙伪装成枯叶、实际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极薄密信,已经落入我的掌心。

  触手冰凉,上面用玄镜台内部约定的、只有我和少数核心成员(如貂蝉、徐庶)才能瞬间解读的密符,刻着一行简短到令人窒息的文字:

  “虎豹骑,精锐五千,曹纯亲领,弃辎重,抄小路,急袭东南,距此不足三十里,半日即至!”

  短短二十余字,如同一道九天惊雷,在我脑海中轰然炸响!

  虎豹骑!曹操麾下最精锐的王牌!五千之众!而且是曹纯亲自率领!

  他们竟然放弃了辎重,不走大路,而是选择了抄近道进行急袭!

  三十里,以虎豹骑的机动力,半日时间都嫌多,恐怕最多两三个时辰,就能追上我们这支爬行般缓慢的队伍!

  最坏的情况,终究还是发生了!

  而且比我预想中最坏的情况,还要糟糕!曹操的决心之大,行动之迅猛,远远超出了常规的军事逻辑。

  他不惜动用如此宝贵的战略力量进行长途奔袭,显然是要将主公彻底扼杀在南下江夏的途中,不给我们任何喘息和翻盘的机会!

  巨大的危机感瞬间攫住了我的心脏,但我久经训练的神经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恐慌无济于事,现在最重要的是,立刻将这个毁灭性的消息,用一种合理的方式,告知主公和孔明他们,并尽可能地做出最后的应对。

  我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仔细将那枚“枯叶”碾碎,化为齑粉,随风而散,不留一丝痕迹。

  然后,我立刻调转马头,目光锐利地在人群中搜寻。

  “元直!”我用不高但极具穿透力的声音喊道。

  徐庶几乎是立刻就注意到了我语气中的异常,策马赶了过来,脸上带着询问。

  我靠近他,压低声音,语速极快:

  “元直,情况有变!曹操的虎豹骑,精锐主力,正从东南方向抄小路高速逼近!最多两个时辰!”

  我没有提玄镜台,这是我们之间的默契。

  但“虎豹骑”、“抄小路”、“高速逼近”这几个关键词,足以让徐庶瞬间明白情报的来源和严重性。

  他的脸色“唰”地一下变得苍白,眼中闪过一丝震惊,但立刻被更深的凝重所取代。

  他几乎是瞬间就明白了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明线”的牺牲,将比我们预想的更加惨烈,更加迅速。

  “子明,消息可确凿?”他声音微颤,但依旧保持着镇定。

  “千真万确!”

  我斩钉截铁,随即补充道,“对外,就说是我们之前派出的最得力的斥候,拼死带回的消息,刚刚咽气!”

  徐庶立刻点头:“明白!”他知道,这是目前唯一合理的解释。

  “立刻去找孔明,然后我们一起去见主公!”我当机立断,“必须立刻通报,不能再有任何耽搁!”

  我们两人不再多言,迅速拨转马头,朝着队伍前方主公和诸葛亮所在的位置疾驰而去。

  沿途混乱依旧,百姓茫然,士兵疲惫,完全不知道灭顶之灾已近在咫尺。

  找到诸葛亮时,他正在与几名军官商议调整队伍序列,试图提高一点行军效率。

  看到我和徐庶神色异常地赶来,他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孔明,”我勒住马,声音急促而沉稳,“情况万分紧急!斥候刚刚传来死讯,曹操亲率虎豹骑精锐,已绕道东南,距离我们不足三十里,最多两个时辰便到!”

  诸葛亮闻言,羽扇轻摇的动作猛地一滞,他那双总是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眸子骤然收缩,脸上第一次露出了难以置信的震惊之色:“虎豹骑?如此之快?!”

  显然,这个消息的冲击力,即便是对他这样的智者,也是巨大的。

  他迅速消化着这个信息,眉头紧锁,似乎在瞬间推演着各种可能性。

  “事不宜迟,必须立刻禀报主公!”徐庶在一旁补充道。

  诸葛亮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点了点头:“走!立刻去见主公!”

  我们三人不再犹豫,策马冲向队伍最前方,刘备正在几名亲卫的护卫下,望着南方,眉头紧锁,忧心忡忡。

  “主公!”我翻身下马,快步上前,声音因急促而略显嘶哑。

  刘备回过头,看到我们三人凝重无比的神色,心中咯噔一下,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子明?孔明?元直?何事如此惊慌?”

  “主公!”我单膝跪地(这是危急时刻表示极度郑重的姿态),抬起头,直视着他的眼睛,一字一顿地说道:

  “刚刚得到最紧急的军报!曹操亲率虎豹骑精锐,不下五千之众,已放弃辎重,绕小路从东南方向急袭而来!

  距离我军不足三十里,最多两个时辰,便会与我军接战!”

  “什么?!”刘备如遭雷击,身体猛地一晃,几乎站立不稳,脸上血色尽褪,失声惊呼:

  “虎豹骑?!这么快?!这…这如何是好?!”

  孔明和徐庶也急忙上前行礼,证实了消息的严重性。

  震惊过后,是巨大的恐慌。

  刘备看着身后那一眼望不到头的、行动迟缓的百姓队伍,再想到曹操麾下那支令人闻风丧胆的铁骑,手脚冰凉,额头上瞬间布满了冷汗。

  他明白,一旦被虎豹骑追上,这支混杂着老弱妇孺的队伍,将毫无抵抗之力,等待他们的,只有屠杀!

  “快!快传令!加快速度!向江陵!不!向汉津!快!”

  刘备的声音带着颤抖,语无伦次,显然已经被这突如其来的噩耗打乱了方寸。

  然而,命令虽然下达,但看着眼前这混乱而臃肿的队伍,所有人都清楚,已经太晚了。

  两个时辰,对于虎豹骑来说,不过是饭后散步的距离,而对于我们这支步履蹒跚的大军,却如同天堑鸿沟。

  恐慌,如同瘟疫一般,迅速在核心圈子和附近的军官中蔓延开来。

  一些士兵开始骚动不安,百姓们虽然不明所以,但也感受到了这股突如其来的紧张和恐惧,人群中响起了低低的啜泣和惶恐的议论声。

  大战前的窒息感,如同沉重的乌云,瞬间笼罩了整个队伍。

  我站起身,看着这一切,心中冰冷。

  诱饵,即将与猎手相遇。

  而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