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仁心难舍,百姓何辜-《算鼎三国:玄镜红颜录》

  议事厅内,死一般的寂静被主公沉重的呼吸声打破。

  他挣扎着从痛苦的深渊中抬起头,布满血丝的双眼扫过我们每一个人,最终定格在我和孔明的脸上。

  那眼神中,交织着绝望、不甘,以及一种近乎哀求的恳切。

  “好……好……”他声音沙哑,仿佛每一个字都耗尽了他全身的力气,

  “既已退无可避……那便……那便依军师与子明之言……撤!全军南撤,往江陵去!”

  听到主公终于松口,翼德紧绷的脸庞稍稍放松,云长也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孔明和元直眼中都闪过一丝如释重负。

  我也暗自松了口气,最艰难的第一步,总算是迈出去了。

  只要主公下了决心,以他的威望,撤退令便能迅速贯彻下去。

  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大局已定,可以开始商议具体撤退细节之时,主公接下来的话,却像一盆冰水,瞬间浇灭了我们刚刚燃起的希望,将气氛再次冻结,甚至比之前更加沉重、更加棘手。

  “将士们……可以随我南撤……”

  主公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和悲怆,

  “可是……可是这满城信任于我刘备的百姓!他们该怎么办?!

  难道……难道就让我刘备,抛下这些手无寸铁、视我为主心骨的父老乡亲,任由他们惨死在曹贼的铁蹄之下吗?!”

  他猛地站起身,因为情绪激动,身形甚至有些摇晃。

  他指着窗外那沉沉的夜色,仿佛能看到新野城中万家灯火下,那些安居乐业、对他寄予厚望的百姓面庞。

  “我刘备自起兵以来,颠沛流离,辗转半生!”

  他的声音带着哭腔,充满了巨大的悲愤与自责,

  “从徐州到豫州,从汝南到荆襄,何曾有过一日安稳?

  是百姓!是一路追随我的百姓,给了我刘备容身之地,给了我喘息之机!

  在新野这数年,若非百姓拥戴,军民一心,我刘备早已是冢中枯骨,安能有今日?!”

  他的目光扫过我们,带着一种近乎绝望的质问:

  “如今大难临头,我岂能为了自己苟活,便舍弃这些视我如父母、信我如神明的百姓?!

  他们何辜?!他们何辜啊!!”

  最后两个字,他几乎是嘶吼出来的,声音中充满了无尽的痛苦和挣扎。

  泪水,终于抑制不住地从他那饱经风霜的脸颊滑落。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主公猛地一捶桌案,桌上的油灯都随之跳动,光影摇曳不定,

  “我刘备一生所求,不过‘仁义’二字!若今日我抛弃百姓,独自南逃,纵能苟全性命,与禽兽何异?!

  纵能占据江陵,他日又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又有何资格再言匡扶汉室?!”

  他激动地来回踱步,语气越发坚定:

  “不!我绝不能抛弃他们!要走,就带着百姓一起走!

  他们信任我,追随我,我刘备就算粉身碎骨,也要护得他们周全!”

  “大哥!”

  “主公!”

  翼德和云长几乎同时失声喊道。

  他们眼中充满了对兄长的担忧,但更多的,是一种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虽然他们深知军情紧急,带着百姓撤退意味着什么,但看着兄长如此情真意切、肝肠寸断的模样,听着他那掷地有声、坚守仁义的宣言,他们那颗忠义之心,也被深深地触动了。

  他们对视一眼,最终选择了沉默,只是默默地站在主公身后,表达着无声的支持。

  孔明眉头紧锁,羽扇轻轻摇动,似乎在急速思索着对策。

  元直则面色凝重,看向我的目光中带着一丝询问和无奈。

  我心中暗叹一声:来了!这才是最棘手的问题,也是我预料之中,却又最难解决的症结所在!

  主公的“仁德”,是他凝聚人心、屡败屡起的最根本原因,也是他区别于曹操、孙权等枭雄的最显着特质。

  但也正是这份近乎“迂腐”的仁德,在此刻,成为了我们战略撤退的最大障碍,甚至可能将我们所有人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带着数万乃至十数万手无寸铁、行动迟缓的百姓一起撤退?

  在曹操精锐骑兵的追击下?这根本不是撤退,这是自杀!

  百姓扶老携幼,拖家带口,行军速度能有多快?

  每日不过十数里!而曹军虎豹骑,日行百里不在话下!

  用不了几天,我们就会被追上,然后就是一场毫无悬念的大屠杀!

  更何况,如此庞大的人群,吃喝拉撒如何解决?粮草从何而来?沿途的秩序如何维持?

  一旦遭遇敌袭,百姓惊慌失措,四散奔逃,军队的建制都会被冲垮!

  这简直是……我几乎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这种想法的疯狂和不切实际。

  然而,看着主公那双含泪却又异常坚定的眼睛,看着他那副“宁死不弃百姓”的决绝姿态,我知道,任何纯粹从军事角度出发的劝说,此刻都将是徒劳的。

  他不是不明白其中的风险,而是他的道德底线,他的信仰,不允许他做出“抛弃百姓”的选择。

  这便是人性的光辉与现实的残酷之间,最尖锐、最无情的碰撞。

  议事厅内,再次陷入了令人窒息的沉默。

  窗外的风声似乎更紧了,呜咽着,如同无数百姓在哭泣。

  主公的“仁心”,如同磐石,横亘在我们唯一的生路之前。

  如何才能在保全主公“仁义”之名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争取时间和机会,执行我们那关乎生死存亡的“双轨计划”?

  这,成为了摆在我、孔明、元直面前,一道几乎无解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