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医心》
一、紫霄宫的晨钟
紫霄宫的晨钟敲到第三响时,玉皇大帝张兴东正站在南天门的云海边缘。琉璃瓦在初升的霞光里泛着暖金,他袖口的日月星辰纹随着抬手的动作流转,目光却没落在万仙朝贺的仪仗上——那仪仗已在殿外候了三刻,太白金星捻着胡须的手都快把须子捻秃了。
张兴东在看云海里的倒影。不是他自己的倒影,是下界传来的细碎光影:黄土高原上,一个老汉正扶着犁耙咳嗽,咳得腰弯成虾米,汗珠砸进干裂的地里;江南水乡的乌篷船里,新嫁娘正对着铜镜抹泪,鬓角刚生的白发像根细针,扎得她指尖发颤;漠北的军营里,少年将军中了流矢,军医正用烈酒清洗伤口,他咬着牙笑,血沫却从嘴角渗出来,溅在染了霜的铠甲上。
"陛下,朝会吉时快过了。"太白金星的声音像浸了晨露的棉絮,软乎乎地飘过来。
张兴东没回头。他指尖轻弹,一道金光坠入云海,那是给老汉送去的润肺丹,给新嫁娘的驻颜露,给少年将军的止血散。这些丹药在兜率宫的丹房里堆成山,可他总觉得,这些金光落下去,像投入大海的石子,连涟漪都泛不起来。
"太白,"他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点云絮般的飘忽,"你说,人这一辈子,是不是从生下来就在生病?"
太白金星愣了愣。他活了九万八千岁,见惯了三界的生灭,却从没听过这样的话。"陛下说笑了。婴孩落地哭声洪亮,壮年人力能扛鼎,这怎么能算病?"
"那衰老呢?"张兴东转过身,龙袍上的十二章纹在晨光里明明灭灭,"青丝变白发,明眸成昏眼,脊梁骨一天比一天弯,这不就是病吗?还有死亡,气绝灯灭,魂归地府,说到底,不就是这身皮囊再也撑不住了?"
太白金星的胡须僵在半空。他忽然想起三百年前,瑶池的桃树枯了一棵,王母娘娘掉了滴泪,说那树活了三千岁,终究是老了。当时他只当是草木的轮回,此刻被张兴东一点,倒像是被惊雷劈中——原来生老病死,从来都不是某个人的劫难,是所有人的痼疾。
朝会的钟声响到第四下时,张兴东迈步走向紫霄殿。阶下的仙官们看见他们的陛下眉头微蹙,龙袍的下摆扫过白玉阶,带起一阵细碎的风,风里好像藏着无数声叹息,有孩童的,有老者的,有壮士的,都在说:我疼,我累,我留不住。
二、地府的病历
阎罗王最近很烦恼。他案头的生死簿堆成了山,每一页都记着阳寿尽了的名字,可判官们在旁边嘀咕,说这些名字里,十有八九是"病亡"。不是风寒,不是恶疾,就是"老"——这个看不见摸不着,却比任何瘟疫都厉害的病。
更让他烦恼的是,玉皇大帝突然要下地府。
当张兴东的仪仗出现在奈何桥头时,阎罗王差点把手里的朱笔掉在地上。孟婆正在给新鬼递汤,看见云端的龙旗,手抖得汤勺都歪了,褐色的汤洒在青石板上,腾起一股苦味儿。
"陛下,地府阴气重,您万金之躯......"阎罗王躬身行礼,额角的冷汗顺着紫黑的皮肤往下淌。他知道这位天帝最近不对劲,可没想到会不对劲到亲自来这种地方。
张兴东没理会他的客套,径直走向轮回殿。殿里的石柱上刻着六道轮回图,人道那格里,密密麻麻的光点在流转,每个光点里都裹着一个魂魄,有的在哭,有的在笑,有的睁着眼睛发呆,好像还没明白自己已经"病"死了。
"把最近百年的生死簿给朕看看。"张兴东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带着点金石相击的冷硬。
阎罗王赶紧让人搬来卷宗。张兴东随手翻开一本,指尖划过那些名字:
"李二狗,阳寿七十三,死于肺痨。"
"王秀兰,阳寿五十九,死于难产。"
"赵文轩,阳寿八十六,无疾而终。"
他停在"无疾而终"四个字上,抬头问:"这赵文轩,真是无疾?"
判官连忙回话:"回陛下,此人一生康健,没生过大病,最后是夜里睡去,就没再醒了。"
"那他临终前,是不是腿脚不便?是不是视物模糊?是不是总说累?"张兴东追问,目光像两道金光,直刺判官的眼底。
判官愣了愣,翻开附卷仔细看了看,呐呐道:"是......记载说他八十后便耳背眼花,走路需人搀扶......"
"这不就是病吗?"张兴东合上书卷,声音陡然提高,"你们把老死叫做'无疾而终',把衰颓当成'天年',就像把溃烂的疮疤说成是胭脂,自欺欺人!"
阎罗王和判官们都噤若寒蝉。奈何桥那边传来孟婆汤洒了的声音,一个老鬼哭哭啼啼地不肯喝,说还没看够孙儿长大。张兴东顺着声音望去,那老鬼的魂魄是半透明的,膝盖那里虚虚晃晃,像是年轻时摔断过腿,到老了还在疼。
他忽然想起自己还没成仙时的事。那时他叫张兴东,是凡间的一个秀才,娘在他十五岁那年走的,走之前咳了整整三年,最后瘦得只剩一把骨头。他守在床边,听娘说:"娘不是病了,是老了。"当时他信了,现在才明白,老就是最厉害的病,从生下来那天起,就在骨头缝里滋长,直到把人熬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笔墨。"张兴东对阎罗王说。
阎罗王赶紧奉上文房四宝。张兴东提起笔,在空白的卷宗上写下三个字:《众生病历》。然后他翻开生死簿,一个一个地改:
"李二狗,阳寿七十三,肺痨并发衰老症。"
"王秀兰,阳寿五十九,难产并发衰老症。"
"赵文轩,阳寿八十六,衰老症晚期。"
笔尖划过纸页,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无数人在低声咳嗽,在关节作响,在心脏一点点放慢跳动。改到最后,张兴东的手腕都酸了,可抬眼望去,轮回殿里的光点依旧密密麻麻,像永远也改不完的病历。
三、兜率宫的药方
太上老君的丹房里飘着一股怪味儿。有千年雪莲的清苦,有万年茯苓的甘醇,还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焦糊气——那是他刚炼废的一炉丹,本来想试试能不能炼出"驻颜丹",结果炸了丹炉,把胡须燎了半寸。
"老君,陛下在外面等了快一个时辰了。"童儿踮着脚进来,小声禀报。
老君把手里的药杵一扔,嘟囔道:"这老小子,放着紫霄宫不去,跑我这炼丹房来干嘛?"他捋了捋焦黑的胡须,瞥见铜镜里自己皱巴巴的脸,忽然想起张兴东小时候偷他丹药吃的事——那时张兴东还是个毛头小子,偷了颗"健体丹",结果流了三天鼻血,他还笑这孩子贪心。
张兴东正站在丹房外的桃树下。树上结着青黄的果子,是去年没熟的,挂在枝头晃悠,像垂暮老人浑浊的眼睛。看见老君出来,他直截了当地问:"老君,能炼出治衰老的药吗?"
老君翻了个白眼:"陛下糊涂了?天地有轮回,万物有生灭,哪有不死的人?"
"那生老病死,算不算病?"张兴东追问,眼神亮得吓人,"若是病,总有药可医吧?"
老君被问住了。他活了不知多少岁,炼了无数丹药,能治百病,能增阳寿,可从来没想过要治"衰老"。他想起自己的坐骑青牛,前几天掉了颗牙,啃不动嫩草了;想起瑶池的荷花,夏天开得再艳,秋天也得枯;想起当年和他一起在鸿钧老祖座下听道的师兄,有的化了灰,有的入了轮回,只剩他一个,守着这兜率宫,看着自己的皱纹一年比一年深。
"我试试。"老君叹了口气,转身回了丹房。
张兴东就在桃树下等着。他看见童儿端着药渣出来,里面有何首乌的根,有人参的须,还有些叫不上名字的仙草,都黑乎乎的,像被榨干了所有生气。丹炉里的火光忽明忽暗,映得老君的影子在墙上晃悠,像个跟时间较劲的老顽童。
三天三夜后,老君捧着个玉盒出来,手抖得厉害。盒子里躺着三粒丹,不是常见的金丸,是半透明的,像冻住的月光,仔细看,里面好像有无数细流在转,那是他用天河的水,昆仑的冰,还有自己炼了万年的"光阴砂"糅合的。
"这叫'驻景丹',"老君的声音有点沙哑,"能让皮肉不老,筋骨不松,可......"
"可什么?"张兴东接过玉盒,指尖触到冰凉的丹药,心里一阵发烫。
"可心会老。"老君望着天边飘过的云,"眼睛看够了世事,耳朵听腻了言语,心里装不下喜怒哀乐,那副皮囊再光鲜,也是副空壳子,算不算病?"
张兴东愣住了。他想起东海的龙王,活了十万岁,宫殿里的夜明珠换了一茬又一茬,可他总说夜里太亮,睡不着;想起月宫的嫦娥,吃了长生药,容颜永远是二八少女,可她总对着桂树发呆,说桂花的香,一年比一年淡。
原来有些病,不在皮肉,在心里。丹药能填住骨头缝里的疼,却填不满日子磨出来的空。
他把玉盒还给老君:"这药,不治本。"
老君没接,只是叹了口气:"陛下总算明白了。这世上哪有什么药能治生老病死?它不是病,是日子本身啊。"
四、人间的药引
张兴东开始微服私访。他脱下龙袍,换上凡间的青布衫,拄着根竹杖,像个云游的老道士,走在人间的街巷里。
他在洛阳城的酒肆里,看见个瞎眼的弹唱艺人,手指在琴弦上摸索,弹的调子却清亮得很。有人扔铜钱给他,他笑着点头,说多谢客官,今儿的酒钱够了。张兴东坐在旁边听了半晌,忍不住问:"眼睛看不见,不难受吗?"
艺人咧嘴一笑,露出豁了的牙:"咋不难受?刚开始那阵子,撞了好几回墙。可后来听着街坊的脚步声,听着檐角的风声,倒比看见的还清楚。"他又拨了下弦,"您看,这弦旧了,音色反倒醇些。"
张兴东在江南的茶馆里,遇见对老夫妻。老头子的背驼得像座桥,老婆子的眼睛陷成了坑,可两人分食一块桂花糕,你喂我一口,我喂你一口,糕渣掉在衣襟上,笑得像孩子。张兴东问他们:"这辈子苦不苦?"
老婆子用没牙的嘴抿了口茶:"咋不苦?年轻时饿过肚子,中年时遭过兵灾,到老了,他咳嗽我腿疼。"老头子拍了拍她的手,她忽然笑了,"可苦日子里,总有点甜。你看这桂花糕,是他今早跑了三条街买的,说我爱吃。"
他在漠北的荒原上,见着个牧人。牧人的脸被风沙刻得像核桃,手里的鞭子磨得发亮,赶着一群瘦骨嶙峋的羊。张兴东问他:"羊这么瘦,日子难不难?"
牧人望着远处的落日,声音粗得像砂纸:"难。去年雪大,冻死了一半。"他忽然指向天边,"可您看那落日,每天都不一样。还有小羊羔,开春就会有新的。"
张兴东走了三个月,从长安到漠北,从江南到塞北。他见过生了天花却还在给弟弟编草蚱蜢的孩子,见过丢了双腿却在街边给人修鞋的工匠,见过白发苍苍却在灯下教孙儿认字的老秀才。他们都在生病,生着"老"病,"苦"病,"难"病,可他们好像都忘了疼,或者说,疼里总有那么点别的东西,像药引,把苦熬成了甜。
这天,他在渭水边看见个洗衣服的妇人,正给怀里的婴儿喂奶。婴儿的小脸皱巴巴的,像个小老头,可吸奶的劲儿却大得很。妇人的额头上有块疤,是生孩子时留下的,可她低头看孩子的眼神,软得像渭水的波。
张兴东忽然懂了。生老病死不是病,是生命的纹路,像树的年轮,像河的堤岸,刻着疼,也刻着暖。那些哭,那些笑,那些咬牙坚持的日子,都是这纹路里的光,把"病"熬成了"活"。
他摸了摸怀里的竹杖,那是他从老君那里讨来的"光阴杖",能让时间停驻。可他现在不想用了。他想起自己当秀才时,娘咳着嗽给他缝棉衣;想起刚上天庭时,太白金星教他认星图;想起无数个朝朝暮暮,三界的悲欢像潮水般涌来,带着苦,也带着甜。
这些不都是好日子吗?
五、紫霄宫的新药方
张兴东回到天庭时,紫霄宫的钟正敲到第一响。晨光穿过云层,落在他的青布衫上,像落了层金粉。仙官们看见他们的陛下回来了,手里没带什么奇珍异宝,只提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半块没吃完的桂花糕,几粒干瘪的麦穗,还有一片枯黄的枫叶。
朝会上,张兴东没说地府的病历,也没提兜率宫的丹药。他只是把袋子里的东西一样样拿出来,摆在玉案上。
"诸位请看,"他拿起那半块桂花糕,"这是人间一对老夫妻分食的,他们一个驼背,一个眼昏,却把日子过得比蜜甜。"
他举起那几粒麦穗:"这是漠北牧人给我的,他的羊瘦,风沙大,可他说,开春就有新的羊羔。"
最后,他展开那片枫叶:"这是个瞎眼艺人送我的,他说枫叶红的时候,听着都觉得暖。"
仙官们面面相觑,不知道陛下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太白金星却忽然笑了,他捻着胡须,眼角的皱纹堆成了花:"陛下是说,这生老病死,原是不用治的?"
张兴东点头,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清亮:"是。因为它不是病,是日子的本来模样。有生,才有啼哭里的盼;有老,才有鬓角的故事;有病,才有相守的暖;有死,才有轮回的新。"
他望向殿外的云海,那里依旧飘着人间的光影:黄土高原的老汉又扶着犁耙下地了,咳嗽声里带着劲儿;江南的新嫁娘对着铜镜笑了,鬓角的白发藏在珠花后面,像颗星星;漠北的少年将军伤好了,正在教新兵拉弓,笑声震得霜花簌簌落。
"我们不用给他们送丹药,"张兴东说,"我们该送的,是看他们好好过日子的眼,是听他们喜怒哀乐的耳,是记着他们所有故事的心。"
那天的朝会开了很久。最后,张兴东让人取来三界图,在上面画了无数道金光,不是丹药,是祝福:祝生如夏花,祝老若秋实,祝病有暖衣,祝死若归巢。
散朝后,太白金星跟着张兴东走到南天门。云海翻涌,像揉碎的阳光。
"陛下,"太白金星忽然问,"那您当年悟的道,算不算错了?"
张兴东笑了,他想起自己站在云海边缘,觉得人人都是病夫的那个早晨。"不算错。错的是以为病都要治。你看这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不也挺好?"
他伸手接住一片飘来的云絮,云絮在他掌心化成了水,凉丝丝的,像人间的泪,也像人间的笑。
紫霄宫的钟又响了,这次的钟声里,好像藏着无数人的笑声,有孩童的,有老者的,有壮士的,都在说:活着,真好。
喜欢玉皇大帝转世之长生诀续!
一、紫霄宫的晨钟
紫霄宫的晨钟敲到第三响时,玉皇大帝张兴东正站在南天门的云海边缘。琉璃瓦在初升的霞光里泛着暖金,他袖口的日月星辰纹随着抬手的动作流转,目光却没落在万仙朝贺的仪仗上——那仪仗已在殿外候了三刻,太白金星捻着胡须的手都快把须子捻秃了。
张兴东在看云海里的倒影。不是他自己的倒影,是下界传来的细碎光影:黄土高原上,一个老汉正扶着犁耙咳嗽,咳得腰弯成虾米,汗珠砸进干裂的地里;江南水乡的乌篷船里,新嫁娘正对着铜镜抹泪,鬓角刚生的白发像根细针,扎得她指尖发颤;漠北的军营里,少年将军中了流矢,军医正用烈酒清洗伤口,他咬着牙笑,血沫却从嘴角渗出来,溅在染了霜的铠甲上。
"陛下,朝会吉时快过了。"太白金星的声音像浸了晨露的棉絮,软乎乎地飘过来。
张兴东没回头。他指尖轻弹,一道金光坠入云海,那是给老汉送去的润肺丹,给新嫁娘的驻颜露,给少年将军的止血散。这些丹药在兜率宫的丹房里堆成山,可他总觉得,这些金光落下去,像投入大海的石子,连涟漪都泛不起来。
"太白,"他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点云絮般的飘忽,"你说,人这一辈子,是不是从生下来就在生病?"
太白金星愣了愣。他活了九万八千岁,见惯了三界的生灭,却从没听过这样的话。"陛下说笑了。婴孩落地哭声洪亮,壮年人力能扛鼎,这怎么能算病?"
"那衰老呢?"张兴东转过身,龙袍上的十二章纹在晨光里明明灭灭,"青丝变白发,明眸成昏眼,脊梁骨一天比一天弯,这不就是病吗?还有死亡,气绝灯灭,魂归地府,说到底,不就是这身皮囊再也撑不住了?"
太白金星的胡须僵在半空。他忽然想起三百年前,瑶池的桃树枯了一棵,王母娘娘掉了滴泪,说那树活了三千岁,终究是老了。当时他只当是草木的轮回,此刻被张兴东一点,倒像是被惊雷劈中——原来生老病死,从来都不是某个人的劫难,是所有人的痼疾。
朝会的钟声响到第四下时,张兴东迈步走向紫霄殿。阶下的仙官们看见他们的陛下眉头微蹙,龙袍的下摆扫过白玉阶,带起一阵细碎的风,风里好像藏着无数声叹息,有孩童的,有老者的,有壮士的,都在说:我疼,我累,我留不住。
二、地府的病历
阎罗王最近很烦恼。他案头的生死簿堆成了山,每一页都记着阳寿尽了的名字,可判官们在旁边嘀咕,说这些名字里,十有八九是"病亡"。不是风寒,不是恶疾,就是"老"——这个看不见摸不着,却比任何瘟疫都厉害的病。
更让他烦恼的是,玉皇大帝突然要下地府。
当张兴东的仪仗出现在奈何桥头时,阎罗王差点把手里的朱笔掉在地上。孟婆正在给新鬼递汤,看见云端的龙旗,手抖得汤勺都歪了,褐色的汤洒在青石板上,腾起一股苦味儿。
"陛下,地府阴气重,您万金之躯......"阎罗王躬身行礼,额角的冷汗顺着紫黑的皮肤往下淌。他知道这位天帝最近不对劲,可没想到会不对劲到亲自来这种地方。
张兴东没理会他的客套,径直走向轮回殿。殿里的石柱上刻着六道轮回图,人道那格里,密密麻麻的光点在流转,每个光点里都裹着一个魂魄,有的在哭,有的在笑,有的睁着眼睛发呆,好像还没明白自己已经"病"死了。
"把最近百年的生死簿给朕看看。"张兴东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带着点金石相击的冷硬。
阎罗王赶紧让人搬来卷宗。张兴东随手翻开一本,指尖划过那些名字:
"李二狗,阳寿七十三,死于肺痨。"
"王秀兰,阳寿五十九,死于难产。"
"赵文轩,阳寿八十六,无疾而终。"
他停在"无疾而终"四个字上,抬头问:"这赵文轩,真是无疾?"
判官连忙回话:"回陛下,此人一生康健,没生过大病,最后是夜里睡去,就没再醒了。"
"那他临终前,是不是腿脚不便?是不是视物模糊?是不是总说累?"张兴东追问,目光像两道金光,直刺判官的眼底。
判官愣了愣,翻开附卷仔细看了看,呐呐道:"是......记载说他八十后便耳背眼花,走路需人搀扶......"
"这不就是病吗?"张兴东合上书卷,声音陡然提高,"你们把老死叫做'无疾而终',把衰颓当成'天年',就像把溃烂的疮疤说成是胭脂,自欺欺人!"
阎罗王和判官们都噤若寒蝉。奈何桥那边传来孟婆汤洒了的声音,一个老鬼哭哭啼啼地不肯喝,说还没看够孙儿长大。张兴东顺着声音望去,那老鬼的魂魄是半透明的,膝盖那里虚虚晃晃,像是年轻时摔断过腿,到老了还在疼。
他忽然想起自己还没成仙时的事。那时他叫张兴东,是凡间的一个秀才,娘在他十五岁那年走的,走之前咳了整整三年,最后瘦得只剩一把骨头。他守在床边,听娘说:"娘不是病了,是老了。"当时他信了,现在才明白,老就是最厉害的病,从生下来那天起,就在骨头缝里滋长,直到把人熬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备笔墨。"张兴东对阎罗王说。
阎罗王赶紧奉上文房四宝。张兴东提起笔,在空白的卷宗上写下三个字:《众生病历》。然后他翻开生死簿,一个一个地改:
"李二狗,阳寿七十三,肺痨并发衰老症。"
"王秀兰,阳寿五十九,难产并发衰老症。"
"赵文轩,阳寿八十六,衰老症晚期。"
笔尖划过纸页,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无数人在低声咳嗽,在关节作响,在心脏一点点放慢跳动。改到最后,张兴东的手腕都酸了,可抬眼望去,轮回殿里的光点依旧密密麻麻,像永远也改不完的病历。
三、兜率宫的药方
太上老君的丹房里飘着一股怪味儿。有千年雪莲的清苦,有万年茯苓的甘醇,还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焦糊气——那是他刚炼废的一炉丹,本来想试试能不能炼出"驻颜丹",结果炸了丹炉,把胡须燎了半寸。
"老君,陛下在外面等了快一个时辰了。"童儿踮着脚进来,小声禀报。
老君把手里的药杵一扔,嘟囔道:"这老小子,放着紫霄宫不去,跑我这炼丹房来干嘛?"他捋了捋焦黑的胡须,瞥见铜镜里自己皱巴巴的脸,忽然想起张兴东小时候偷他丹药吃的事——那时张兴东还是个毛头小子,偷了颗"健体丹",结果流了三天鼻血,他还笑这孩子贪心。
张兴东正站在丹房外的桃树下。树上结着青黄的果子,是去年没熟的,挂在枝头晃悠,像垂暮老人浑浊的眼睛。看见老君出来,他直截了当地问:"老君,能炼出治衰老的药吗?"
老君翻了个白眼:"陛下糊涂了?天地有轮回,万物有生灭,哪有不死的人?"
"那生老病死,算不算病?"张兴东追问,眼神亮得吓人,"若是病,总有药可医吧?"
老君被问住了。他活了不知多少岁,炼了无数丹药,能治百病,能增阳寿,可从来没想过要治"衰老"。他想起自己的坐骑青牛,前几天掉了颗牙,啃不动嫩草了;想起瑶池的荷花,夏天开得再艳,秋天也得枯;想起当年和他一起在鸿钧老祖座下听道的师兄,有的化了灰,有的入了轮回,只剩他一个,守着这兜率宫,看着自己的皱纹一年比一年深。
"我试试。"老君叹了口气,转身回了丹房。
张兴东就在桃树下等着。他看见童儿端着药渣出来,里面有何首乌的根,有人参的须,还有些叫不上名字的仙草,都黑乎乎的,像被榨干了所有生气。丹炉里的火光忽明忽暗,映得老君的影子在墙上晃悠,像个跟时间较劲的老顽童。
三天三夜后,老君捧着个玉盒出来,手抖得厉害。盒子里躺着三粒丹,不是常见的金丸,是半透明的,像冻住的月光,仔细看,里面好像有无数细流在转,那是他用天河的水,昆仑的冰,还有自己炼了万年的"光阴砂"糅合的。
"这叫'驻景丹',"老君的声音有点沙哑,"能让皮肉不老,筋骨不松,可......"
"可什么?"张兴东接过玉盒,指尖触到冰凉的丹药,心里一阵发烫。
"可心会老。"老君望着天边飘过的云,"眼睛看够了世事,耳朵听腻了言语,心里装不下喜怒哀乐,那副皮囊再光鲜,也是副空壳子,算不算病?"
张兴东愣住了。他想起东海的龙王,活了十万岁,宫殿里的夜明珠换了一茬又一茬,可他总说夜里太亮,睡不着;想起月宫的嫦娥,吃了长生药,容颜永远是二八少女,可她总对着桂树发呆,说桂花的香,一年比一年淡。
原来有些病,不在皮肉,在心里。丹药能填住骨头缝里的疼,却填不满日子磨出来的空。
他把玉盒还给老君:"这药,不治本。"
老君没接,只是叹了口气:"陛下总算明白了。这世上哪有什么药能治生老病死?它不是病,是日子本身啊。"
四、人间的药引
张兴东开始微服私访。他脱下龙袍,换上凡间的青布衫,拄着根竹杖,像个云游的老道士,走在人间的街巷里。
他在洛阳城的酒肆里,看见个瞎眼的弹唱艺人,手指在琴弦上摸索,弹的调子却清亮得很。有人扔铜钱给他,他笑着点头,说多谢客官,今儿的酒钱够了。张兴东坐在旁边听了半晌,忍不住问:"眼睛看不见,不难受吗?"
艺人咧嘴一笑,露出豁了的牙:"咋不难受?刚开始那阵子,撞了好几回墙。可后来听着街坊的脚步声,听着檐角的风声,倒比看见的还清楚。"他又拨了下弦,"您看,这弦旧了,音色反倒醇些。"
张兴东在江南的茶馆里,遇见对老夫妻。老头子的背驼得像座桥,老婆子的眼睛陷成了坑,可两人分食一块桂花糕,你喂我一口,我喂你一口,糕渣掉在衣襟上,笑得像孩子。张兴东问他们:"这辈子苦不苦?"
老婆子用没牙的嘴抿了口茶:"咋不苦?年轻时饿过肚子,中年时遭过兵灾,到老了,他咳嗽我腿疼。"老头子拍了拍她的手,她忽然笑了,"可苦日子里,总有点甜。你看这桂花糕,是他今早跑了三条街买的,说我爱吃。"
他在漠北的荒原上,见着个牧人。牧人的脸被风沙刻得像核桃,手里的鞭子磨得发亮,赶着一群瘦骨嶙峋的羊。张兴东问他:"羊这么瘦,日子难不难?"
牧人望着远处的落日,声音粗得像砂纸:"难。去年雪大,冻死了一半。"他忽然指向天边,"可您看那落日,每天都不一样。还有小羊羔,开春就会有新的。"
张兴东走了三个月,从长安到漠北,从江南到塞北。他见过生了天花却还在给弟弟编草蚱蜢的孩子,见过丢了双腿却在街边给人修鞋的工匠,见过白发苍苍却在灯下教孙儿认字的老秀才。他们都在生病,生着"老"病,"苦"病,"难"病,可他们好像都忘了疼,或者说,疼里总有那么点别的东西,像药引,把苦熬成了甜。
这天,他在渭水边看见个洗衣服的妇人,正给怀里的婴儿喂奶。婴儿的小脸皱巴巴的,像个小老头,可吸奶的劲儿却大得很。妇人的额头上有块疤,是生孩子时留下的,可她低头看孩子的眼神,软得像渭水的波。
张兴东忽然懂了。生老病死不是病,是生命的纹路,像树的年轮,像河的堤岸,刻着疼,也刻着暖。那些哭,那些笑,那些咬牙坚持的日子,都是这纹路里的光,把"病"熬成了"活"。
他摸了摸怀里的竹杖,那是他从老君那里讨来的"光阴杖",能让时间停驻。可他现在不想用了。他想起自己当秀才时,娘咳着嗽给他缝棉衣;想起刚上天庭时,太白金星教他认星图;想起无数个朝朝暮暮,三界的悲欢像潮水般涌来,带着苦,也带着甜。
这些不都是好日子吗?
五、紫霄宫的新药方
张兴东回到天庭时,紫霄宫的钟正敲到第一响。晨光穿过云层,落在他的青布衫上,像落了层金粉。仙官们看见他们的陛下回来了,手里没带什么奇珍异宝,只提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半块没吃完的桂花糕,几粒干瘪的麦穗,还有一片枯黄的枫叶。
朝会上,张兴东没说地府的病历,也没提兜率宫的丹药。他只是把袋子里的东西一样样拿出来,摆在玉案上。
"诸位请看,"他拿起那半块桂花糕,"这是人间一对老夫妻分食的,他们一个驼背,一个眼昏,却把日子过得比蜜甜。"
他举起那几粒麦穗:"这是漠北牧人给我的,他的羊瘦,风沙大,可他说,开春就有新的羊羔。"
最后,他展开那片枫叶:"这是个瞎眼艺人送我的,他说枫叶红的时候,听着都觉得暖。"
仙官们面面相觑,不知道陛下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太白金星却忽然笑了,他捻着胡须,眼角的皱纹堆成了花:"陛下是说,这生老病死,原是不用治的?"
张兴东点头,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清亮:"是。因为它不是病,是日子的本来模样。有生,才有啼哭里的盼;有老,才有鬓角的故事;有病,才有相守的暖;有死,才有轮回的新。"
他望向殿外的云海,那里依旧飘着人间的光影:黄土高原的老汉又扶着犁耙下地了,咳嗽声里带着劲儿;江南的新嫁娘对着铜镜笑了,鬓角的白发藏在珠花后面,像颗星星;漠北的少年将军伤好了,正在教新兵拉弓,笑声震得霜花簌簌落。
"我们不用给他们送丹药,"张兴东说,"我们该送的,是看他们好好过日子的眼,是听他们喜怒哀乐的耳,是记着他们所有故事的心。"
那天的朝会开了很久。最后,张兴东让人取来三界图,在上面画了无数道金光,不是丹药,是祝福:祝生如夏花,祝老若秋实,祝病有暖衣,祝死若归巢。
散朝后,太白金星跟着张兴东走到南天门。云海翻涌,像揉碎的阳光。
"陛下,"太白金星忽然问,"那您当年悟的道,算不算错了?"
张兴东笑了,他想起自己站在云海边缘,觉得人人都是病夫的那个早晨。"不算错。错的是以为病都要治。你看这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不也挺好?"
他伸手接住一片飘来的云絮,云絮在他掌心化成了水,凉丝丝的,像人间的泪,也像人间的笑。
紫霄宫的钟又响了,这次的钟声里,好像藏着无数人的笑声,有孩童的,有老者的,有壮士的,都在说:活着,真好。
喜欢玉皇大帝转世之长生诀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