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簪花礼-《明中祖:朱慈烺》

  朱慈烺从托盘接过红花,插在曹雪的乌纱帽侧,曹雪再次谢恩,这才直起腰杆退下,站在御台最高处,看向台下密密麻麻的官员时,曹雪心中起誓,自己绝不会让陛下失望。

  绝不会让人诟病陛下,自己一定要证明,证明给世人看看,陛下的眼光决策,绝对是英明无比的,证明给世人看看,女子,一样可以和男子一样,报效国家。

  为了陛下,为了自己,为了天下的女子,自己,一定要争气啊。。。

  待曹雪退下,这场罕见的皇帝亲自为进士簪花礼告一段落,通过朱慈烺的亲自站台解释,也是暂且平息了非议。

  传胪继续。

  “御敕一甲第二名:福建福州府贡士,郑森,御授国防部高级参赞,赐进士及第出身。”

  还好,榜眼是个男子,年轻的郑森没想到会入一甲,也是欣喜出班,上前跪拜谢恩。

  “御敕一甲第三名:浙江杭州府贡士,陈万良,御授国防部高级参赞,赐进士及第出身。”

  又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男子,多的探花,百官微微诧异。

  要知道,武进士和文进士不同,文进士相对底层读书人占绝大部分,而武进士恰恰相反,绝大部分都是世家出身,具有武勋世家传承。

  这陈万良,完全没有听说过,是哪个勋贵或者着名武将的后裔。

  其实,陈万良能杀入一甲,已经是非常霸道了,他虽然是会试会元,但殿试策论,靠的时势观点偏重,要想脱颖而出,首先要具备非常全面的时政知识。

  这一点,靖宇军校是有专门时政授课,定期去学校补充就可以,是内部官方渠道,而郑森则是家世强大,自然有门道知悉。

  唯有名不见经传的陈万良,其实是最难获取大量国家内部军政时势的,但他依然能杀入一甲,足见其霸道,要么就是也有门道,要么就是真的非常出色。

  而前三的授职,也是大差不差,国防部架构,侍郎下面依次是正四品高级赞画,从四品赞画,正五品高级参画,从五品参画,正六品高级参谋,从六品参谋,正七品高级参赞,以及从七品参赞。

  “齐思贤等九十七名贡士,各部观政,赐进士出身。”

  “张全忠等三百二十三名贡士,各部观政,赐同进士出身。”

  “臣等叩谢吾皇天恩。”众新晋进士跪拜谢恩,心中大多都是激动难明,他们,从仪式上,已经完全不落于文进士了,从此,算是正式跨入了官僚阶层了。

  接下来流程大差不差,一甲换特制官服,从午门正门而出,外面同样是应天府尹堵胤锡,表情微微有些别扭的牵着一匹枣红大马以待。

  见新科武状元出来,当即上前道:“本官应天府尹堵胤锡,恭喜曹状元了,今日由本官为状元郎牵马坠蹬,状元郎请上马。”

  儿郎、女郎都是郎,状元郎一词,倒也不用改了。

  “下官谢大人提携,无以为报,稍后必登门拜谢。”曹雪行礼道谢。

  “哎~状元郎说的哪里话,这乃是本官的荣幸才是,按照旧习,待会儿路过应天府衙,状元郎为本官留下一幅状元墨宝,本官就心满意足了,拿回家挂在中堂收藏,不知状元郎可否赏脸?”

  “大人哪里话,下官字迹,上不得台面,只要大人不嫌弃,下官莫敢不从?荣幸之至。”

  “哈哈,好,来,状元郎请上马,本官为你牵马游街。”

  此行跨马游街,火爆不下当日张煌言游街之时,如此郑重其事,大张旗鼓的武进士游行,还是破天荒的头一遭,噱头十足啊。

  更何况,这次见到的,竟然是千载难逢,别开生面的女状元,而且还是彰显武力的武状元,其反差,简直是大跌眼镜,议论如潮啊。。。

  一行熙熙攘攘来到应天府衙门前,口中不善书法的曹雪,竟也写的一手飘逸的书法,标准的馆阁体虽然谈不上登堂入室,但也已经是赏心悦目。

  拿来裱在中堂示人,完全可以,让堵胤锡深感意外之喜啊,状元墨宝,本就注重意义,现在看来,内外兼顾啊。

  只见曹雪提袖书写的,乃是【精忠报国】四个大字,铁画银钩,尽显豪迈洒脱,完全不似一个女子能写出来的字体,彰显武状元风采。

  而同样的,后续本科武进士,亦是栓选庶吉士,补充进入国防部深造,散馆后,大概率会授职参赞一职。

  而其他观政进士,因为军中大量基层军官缺失,观政时间不会如文进士那般,一到三年不等,武进士这边,则是一到三个月观政,结束后,绝大多数都起行,进入各军实习。

  而也有部分优秀者,则会留在军阁下属各部,担任主事,留在京中成为京官。

  镜头转回数千里外的云南边陲,此时大军进攻,也是陷入了便秘当中。

  顺利拿下新安所后,大军就略感难受,因为,太顺利了,除了部分本就是千户所的士卒投降,称是被迫从贼的之外,其他贼寇已经逃入大山。

  大军尝试性追剿搜捕两天,但收效甚微,不得不放弃,重新进军,向东开赴安南司聚集地。

  土司聚集地,皆是依山建寨,易守难攻,但在官军立体大炮、火箭炮的降维打击下,根本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不到一上午,大军亦是轻松攻破层层山寨,杀入安南司长官衙门。

  结果,早已人去楼空,不出所料,官军杀伤俘虏甚微,仅仅千余人,其余贼寇上山逃入大山不见,现在,追击的前车之鉴不远。

  收效甚微不说,上次进山搜剿的死伤,都要比出征以来的总伤亡都要多了。

  山地丛林作战,官军优势瞬然不见,多是不见敌人,就莫名其妙的中招,不是陷阱就是冷箭突袭,还找不到人的那种,不得已,官军只能放弃追剿。

  现在,在安南司,又是同样的难题。

  追杀,死伤必然巨大,而且收效不大。

  不追,等大军搬师,说不得这些人又占山为王,复叛朝廷。

  当真是两难啊。